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

1.第一次文代会:是1949年7月在北平由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简称。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1942年发表)和“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分别为此

后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方向”。会议一般被确立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的起点。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

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此即科学文化工作方面的“双

百方针”。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一方针为文学界的创作和理论探讨带来了积极

的效果。以后,它伴随不同的解释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宣传和肯定的文化政策。

3.三突出:是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标榜的一种文艺创作原则,即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

中心人物”。它最初由于会泳“依据江青同志的指导精神”提出,经姚文元改动和

最终确定,后来更被拔高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作为政治阴谋的一

部分,这一荒唐原则的出台与施行显示了中国文艺失去创作自由后的不幸与悲哀。

4.天安门诗歌运动:指1976年清明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群众自发的用诗歌来祭

奠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政治运动。这些诗作既表现出参与者极大的历史悲

愤,也以强烈的爱憎显示了他们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勇气,典型反映了诗歌干

预社会现实的中国文学传统。“文革”结束后以“童怀周”名义出版的《天安门诗

抄》汇集了这次运动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5.朦胧诗:1980年前后出现的一股诗歌潮流,作者主要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

杨炼、梁小斌等在“文革”期间度过青春时代的青年诗人。他们不满当代诗歌过

于明朗、单纯的诗风,主张大量使用变形、荒诞、矛盾修饰等表现手法建筑起含

义丰富、指涉不明的诗歌意象世界,以此表达特定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生命经验

与自我意识。围绕作品的一些理论探讨最终对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改变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代表作有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至橡树》等。6.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潮流,主要缘起于部分中青年作家和评

论家日益增强的文化意识。他们不满于当代文学过于关怀社会政治现实的状况,

同时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在世界文学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中国文学民族文化身份的

重要性,因此热情提出通过文学寻找中国文学与文化之“根”的呼吁,并得到文

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积极的回应。阿城、韩少功、莫言、张承志、李杭育等,以自

己的创作实践成为一潮流的代表者。不过作品表现出这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认识依然有限,且在认同与批判之间有态度上极大的个人差异。代表作有阿城的

《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粱》等。

7.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杂志

“操作”形成的文学现象。南京的文学杂志《钟山》自1989年第3期开辟“新写

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对这类小说的创作方法和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借鉴做

了简要的评论。从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代表作家的创作来看,新写实小

说一般注重写普通人的日常琐碎生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小

说风格特征。

8.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陆学界对当代西方“新历史主

义”理论的引入有关,一般用来特指在此前后出现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的历史题

材的小说。在写作上,作家不仅重视一般正规史书所忽略的历史情节,淡化重大

事件对个人史的意义,而且强调作家自身独特的历史阐释视点与风格,更尤其注

重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偶然性的和非理性人性力量的描写,从而突显

出历史的非统一性、非确定性和日常性。乔良的《灵旗》、格非的《迷舟》、陈忠

实的《白鹿原》等,一般都被认为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9.重写文学史:由于当代文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文学史重写实际上是一种数年间即

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然而1988年陈思和与王晓明在《上海文学》开设“重写文

学史”专栏主要倡导的其实是“重写”在范式上的转变,即强调从以往“政治的

文学史”重写为“审美的文学史”,“统一的文学史”重写为“多元的个人性的文

学史”。这些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学科反思。1999年出版

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一

般被认为是“重写文学史”的两个重要成果。

10.人文精神讨论:在1990年代由文学界兴起、席卷整个人文学界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

与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浪潮的社会忧患意识有关,也与其自身身份认同危机有关,因此核心也围绕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问题展开,强化了知识分子作为

“精英文化”的代表在区别于“官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身份自觉。同时,

在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方面,中西文化论争也卷入其中,并表现为一种新的形态。

11.口语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以韩东、于坚、柯平等为代表所提倡的一种诗歌语

言“口语化”的写作,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

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而不是朦胧诗人那样扮演“历史真理

代言人”的角色。2006年,诗人赵丽华的口语诗在网络上引起全国性的争议,使

口语诗在中国诗歌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12.林道静:女作家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年初版)中的主人公。她从一个追求

婚姻自由的普通女性,逐渐蜕变成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及坚定成熟的共

产主义战士,其中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磨难、革命的洗礼和心灵的成长,并因此成

为20世纪50-6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中一个重要文学典型。小说对她性格、

心理的成长变化,不乏细腻和朴实的描写。

13.当代散文三大家:指1960年代初“散文复兴”中成就突出的三位代表作家,即杨朔、

刘白羽、秦牧。他们的作品分别演化了影响一段时期内当代散文创作的几种主要

“模式”,如杨朔热心于从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来展现宏大意义,

刘白羽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模式来宣泄激越的感

情,秦牧则擅长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的统一来表达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