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众多和亲事件中的一件,但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却和其他和亲不一样。在汉朝势力远在匈奴势力之上的背景下抉择出塞和亲,对汉匈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昭君出塞,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汉朝的和平共处思想,王昭君容貌之美与高尚的品格都为后人所崇敬。历来学者对昭君出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有众多的探讨,其结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和“美”文化。本文试图进一步探求昭君文化的内涵,并从人类学理论角度更深层次的分析昭君文化的新价值,希望批评指正。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在汉初的六十多年年里汉朝派公主与匈奴进行和亲。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势力逐渐强大,到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以后,汉朝开始对匈奴出征。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公元前71年,汉宣帝时期,汉与乌孙联合彻底打败匈奴,从此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公元前

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由单于庭出走。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下向南胡汉边塞靠近,并派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到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公元前55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汉朝觐见汉宣帝,向汉朝求助。汉宣帝送给呼韩邪单于三万四千斛粮食,并派高昌候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护卫。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汉朝。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汉朝,请求和亲。

王昭君,字嫱,汉朝南郡即今天的湖北兴山人。公元前36年,被选为宫女进入汉宫。王昭君“入官数岁,不得见御”[1],未得到皇帝的宠幸。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向汉元帝上书“愿婿汉氏以自亲”请求和亲。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决定在后宫选一名宫女赐予单于。于是在后宫甄选了五位宫女,王昭君在列。在宴请呼韩邪单于的宴席上,汉元帝召见被选出来的五位宫女。“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昭君的美貌与气质让众人大为惊叹,呼韩邪单于甚是高兴。汉元帝问五位宫女,“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其他四位宫女都默不作声,昭君则上前一步道:“妾愿意前往匈奴”。呼韩邪单于非常高兴,向汉元帝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

至敦煌,传至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汉元帝为了纪念胡汉和亲将年号改为“竟宁”,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离世,单于以前的阏氏所生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位为单于,称作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向汉成帝上书请求回汉朝,皇帝令昭君“从”匈奴的风俗习惯,嫁给复株累单于。王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孕育了两个女儿,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居次即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王昭君去世。

在王昭君去世之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当云居次、外孙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飒等人都受王昭君的影响,继续为汉匈和平友好和平共处努力。王歙,汉朝长水校尉,王莽新朝时期被封为和亲侯,处理汉匈之间的。王飒,王莽新朝时期被封为展德侯,官职为骑都尉。

须卜居次,王莽时期曾经入朝侍奉太皇太后;大女婿:须卜当是匈奴的主政大臣,右骨都侯,被汉朝封为“后安公”,更始元年又被王莽立为“须卜单于”。大外孙奢娶王莽的庶出的女儿陆逯为妻,王莽对他十分尊宠。天凤五年(公元前15年),王昭君的小外孙与姐姐云,姐夫须卜当等亲眷一同进京,向王莽朝贡。在

王莽当政期间,王昭君的后人继续与汉朝相互来往,为两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努力。

昭君和亲,并不是西汉历史上第一次匈奴与汉朝的联姻。但是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昭君出塞之后,匈汉之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汉朝和匈奴间一直没有发生战争,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牺牲自我,奉献给了胡汉之间的友好,稳固了汉朝与匈奴间和平共处的关系。王昭君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十一年的时间为汉朝与匈奴后来六十多年的和平共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昭君和亲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和亲的纽带,王昭君在汉匈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开拓创新

王昭君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一直未得到皇帝的宠幸。在以皇帝的恩宠为地位象征的后宫,王昭君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她只能做一个宫女在后宫之中低眉顺眼、听从差遣。在她得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汉元帝要选宫女赐予匈奴的时候,王昭君积极主动的抓住机会,主动提出愿意前往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与王昭君一起被选的

还有另外四名宫女,在汉元帝询问谁愿意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时候,她们都不做声,不愿意前往匈奴,唯有王昭君表示愿意前往。昭君深知自己一直在后宫之中是没有任何未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积极主动的抓住这次机会。“请行”之举对当时的王昭君来说无疑是一开创之举,也是鼓足万般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举。正是她抓住机遇,开拓进去,积极创新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促进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友谊。

从中原到草原,王昭君的生活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想象,在大漠草原,王昭君不懂匈奴的语言,无法与匈奴人民进行沟通交流;匈奴人食牛羊肉,饮奶酪,而中原的饮食以植物性食料为主,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环境由汉朝的宫廷定居变成了住毡房,逐水草而居;生产活动由汉朝的农耕变为畜牧业。在陌生的环境面前,王昭君积极改变自己,与匈奴人民一起住毡房、食肉饮酪,用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用品帮助匈奴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匈奴人和睦相处,得到了匈奴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正是王昭君具有如此的创新精神及超常的运营能力,她的出塞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昭君出塞和亲影响深远,王昭君作为个人在和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

的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促进汉匈的和平友好交流。王昭君把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和技术以及文化成果带入草原,如医药、纺织、种植术、养殖术、酿酒工艺,铁器、陶器、铜器、金银、丝帛等,帮助提高匈奴人民的生产力,改善草原人民生活水平。

(二)自由自然

王昭君的出生地宝坪村,西临香溪河,北靠纱帽山,王昭君在山水田野中长大,活动自由。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低贱等人。再者王昭君是家里的幼女,集父母兄长的宠爱于一身。王昭君从小纵情于山水田野间,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被选为秀女,进入汉宫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按照汉宫中的惯例秀女需由画工画了秀女们的容貌,呈现给皇帝,皇帝依据画像而选择宠幸的女子。当时负责给秀女们画像的是毛延寿,宫中的秀女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都贿赂毛延寿将自己画的貌美些。“独”王昭君不肯,她的画像就被丑化了。皇帝见王昭君不如其他宫女貌美,就一直没有召见她。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皇帝,未能实现最初的目标获得宠幸。皇帝的后宫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王昭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要严格遵从礼仪规矩进行。

严格的礼仪制度,画工的压抑,活动区域的限制等等都给王昭君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以至于她“积悲怨”,看不到任何希望,宫廷中的生活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入宫几年中,昭君一定在寻找着她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知深锁宫廷中的几年,她是如何痛苦挨过漫长的日子。终于,呼韩邪单于的请婚给王昭君带来了转机。匈奴人生活在草原大漠,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活动区域,以维持牲畜的生长生活,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定性决定了匈奴人的生活是没有严格的制度礼仪规矩的。公元前60年以后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到汉朝觐见皇帝,汉匈来往密切,中原人民对匈奴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是知道的,王昭君从南郡进入宫廷已“数”年,对匈奴的生产生活是了解的。王昭君难以忍受宫廷制度对自己的束缚,在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的时候,便抓住机遇主动“请行”前往匈奴。尽管从农耕文明到游牧文明,王昭君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不得不说草原生活给了她很大的自由,将她从宫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了。从山野到宫廷再到草原,王昭君的生活环境经历了从宽松到受束缚再到宽松的一个过程,是从自由自在到受各种

礼仪制度的制约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是王昭君不断追逐自由的过程。

王昭君的出生地兴山县属于巴山余脉,主要地貌是山峦沟壑,当地的居民以农耕、采集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采集蔬果、种植农作物都是按照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自然规律进行的,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最好的证明。二十四节气确立于秦汉年间,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昭君出塞,与匈奴人民一起过着游牧生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找水草丰盛的地方住牧,当一个地方的草和水被人群和牲畜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找下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居住放牧,让被消耗的草地自然恢复,如此循环下去。由此可见游牧、农耕、采集活动都是依据自然环境、自然规律的变化而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围绕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展开。草原生活是畜牧与自然草原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生活方式,就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王昭君生活环境的变化过程是她对自由、自然健康的不断追求的一个过程。

(三)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

昭君出塞后的第三年,呼韩邪单于亡故,单于以

前的阏氏所生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位,号称复株累单于。在这个时候王昭君“上书求归”,汉成帝在回信中下令王昭君“从”胡人的风俗,于是王昭君再嫁给复株累单于作阏氏。

匈奴一直以来实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妻妻之”的收继婚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对女性的道德规范要求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王昭君出生于中原,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妇女道德价值观,在她的思想意识里嫁给“父、子两人为妻”,是人伦颠倒的行为,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按照匈奴的风俗习惯,她要再嫁给自己的继子。这一点是为王昭君不能接受的,于是她向汉成帝上书请求回到汉朝。汉成帝没有答应王昭君的要求,让她“从胡俗”。再嫁继子对王昭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置于匈奴的社会生活场景中,王昭君努力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和生活上的不适应,经历了千难万难,最后接受汉成帝的命令,留在匈奴,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在生活环境改变之后,王昭君不拘泥旧俗,能够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自己,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王昭君“从”胡俗的行为选择,战胜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跨越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障碍,

这是王昭君能够顺应时代、环境变化的精神价值所在。

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来往甚多,两个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实际是两种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的过程。在看待不同的文化的态度上,赫斯科维茨指出:“文化相对论是一种哲学。他承认由各个社会为引导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价值,虽然他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但应理解它们对于靠他们生存的人所具有的价值”。“文化相对论的核心之处是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和睦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互相尊重,强调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而不是毁坏与我们不相吻合的东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尽管二者的文化内容不一样,但所发挥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指引着游牧民族与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昭君出塞实际上是中原文化进入游牧文化的生活圈中,在草原上两种文化直面相遇,必然会发生许多的摩擦和矛盾。王昭君要想在草原生存下去,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冲突,协调二者之间的差异。王昭君协调两种文化的差异的办法就是寻找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从而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生存的道路。这种共同之处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一

门生产技术、一件共同使用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精神理念等等。

游牧文明与中原的农耕文明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两者有着共同之处--自由自然,这一点在前文中已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王昭君在两种文化模式里寻找到了自由自然这一结合点,正是她对自然自由的追求,才使她成功的跨越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差异,战胜了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融入草原人民的生活之中,与匈奴人民和睦共处下去。

文化相对论承认不同的文化价值,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要根据事情发生的文化背景来判断。王昭君再嫁继子的行为,很多中原人都认为侮辱了中原王朝,侮辱了中原文化,是中原人普遍不能接受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忽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背景,以自己的观念来评判这一事件。在游牧民族的社会中,“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丈夫死后王昭君嫁继子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王昭君在匈奴的社会环境里,顺应社会环境的要求选择留在匈奴,嫁给复株累单于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布迪厄在研究人类行为机制中提出了“场域”、“惯

习”的重要范畴,他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匈奴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匈奴人活动的区域属于一个独立的空间范畴,在草原区域内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存在着各种冲突和斗争,所以说整个匈奴的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场域,王昭君就置身于这个场域环境之中。这样的场域中要求王昭君必须遵从匈奴人的“惯习”,“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构成了匈奴的收继婚制,它是在匈奴的土地制度和族外婚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在匈奴社会场域中形成的惯习。

迪厄指出惯习和场域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种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收继婚制成为一种惯习之后,反过来要求整个匈奴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要遵从它。王昭君从中原进入匈奴的社会场域中,成为了该场域中的一员,她的行为会受到该场域内的惯习

的影响。在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她嫁给了自己的继子,这正是收继婚制作为一种惯习在王昭君身上发挥了作用。

王昭君到草原,将中原的“医药、纺织、种植术和养殖术,铁器、陶器、铜器、金银、丝帛”等技术和生活用品带到匈奴,而匈奴的牲畜、畜产品也流入中原地区,汉朝与匈奴互通有无,相互交流,这个过程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寻求和谐共荣的一个过程,是汉文化传入草原融入到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个过程,是寻求两种文化的共同点追求二者和谐统一的过程。适应于草原的中原文化医药、铁器等和中原需要的牲畜、畜产品便是两种文化共同契合点。王昭君要想融入匈奴人民的生产生活,就需要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寻求更多的契合点,通过这个契合点将两种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促进两种文化合理的结合,进而达到和平共处的局面。

昭君文化内涵中,哪一种文化最为核心?是“和”文化、“美”文化还是“创新”、“自由”和“顺应时势”,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

众人均知,和亲是为了实现汉匈之间良好的持续的和平,使节来往也同样如此。从汉初到汉武帝前期,

和亲、使节来往不绝,但和亲的目的却并没有实现。原因何在?这当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重大关系。昭君出塞时,汉匈之间已经实现和平,但昭君出塞后,王昭君个人对匈奴生活的适应,以及她对汉匈友好关系的促进,当与她个人的胆识、创新才能密切相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发展、促进汉匈和平?不是说派出任何一个女子都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正是王昭君对自由、自在、健康生活的追求,对两种差异较大文化的超越创新,对自己所处时代环境的清醒认识及卓越的适应能力,使得她能够出色的完成使命,并教育子女继续为汉匈友好出力。因此,笔者认为,昭君文化的“和文化”、“美文化”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创新、追求自由,顺应时势的文化才是昭君文化的本质。

昭君出塞意义巨大影响深远,不断的深度全面解剖昭君出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昭君出塞还有很多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不断的发现。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讨论昭君文化的产生机制,为昭君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基础,这种视角基础或许还会为发现昭君文化更多的内涵价值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天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貌若天仙环肥燕瘦窈窕淑女 秀丽端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温柔可人 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软玉温香兰质蕙心 秀外慧中楚楚动人明眸皓齿天生丽质 形容头发: 风髻雾鬓。云髻峨峨。斜抱云和。云髻高盘。 唐式发髻。 双鬓隔香红。绀发浓于沐。 鬓云欲度香腮雪。 仰抚云髻,俯弄芳荣。 形容美貌: 皎若秋月。秀色可餐。夭桃浓李。魅惑诱人。 月貌花容。名嫒美姝。风风韵韵。风流蕴藉。 芳菲妩媚。女中丈夫。出水芙蓉。端丽冠绝。方桃譬李。百般难描。百年难遇。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芙蓉出水。国色天香。花颜月貌。 光艳逼人。瑰姿艳逸。耀如春华。鬓影衣香。 绝代之丽。绝代佳人。绝世佳人。绝色佳人。

绝世尤物。艳美绝伦。艳色绝世。面无血色(病态)。艳绝一时。艳美绝俗。绝色难求。绝色盖世。 莲花仙子。明艳端庄。明媚妖娆。面赛芙蓉。 貌似天仙。美不胜收。浓桃艳李。倾国倾城。 琼姿花貌。秋水伊人。桃腮杏面。桃花玉面。 莺惭燕妒。月里嫦娥。香娇玉嫩。妍姿俏丽。 香艳夺目。十五满月。 艳若桃李。秀色可餐。香草美人。雪肤花貌。 仙姿玉色。金枝玉叶。白璧无暇。桃羞李让。 巫女洛神。天香国色。天姿国色。六朝粉黛。 春半桃花。天生丽质。 人面桃花,情致两饶。 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弱水三千,靓女如云。 群芳难逐,天香国艳。 艳如桃李,娇若春花。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新月如佳人,潋潋初弄月。 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春红。 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瓜子脸,柳叶眉,玲珑鼻,樱桃嘴。 肤色: 薄粉敷面。半妆美人。盛颜仙姿。微施粉泽。 杏面桃腮。桃腮嫣红。颜如渥丹。玉面淡拂。丹铅其面。傅粉施朱。点额寿阳。弄粉调朱。面(美)如冠玉。粉白黛绿。 脂粉污颜色。 小白长红越女腮。 细润如脂,粉光若腻。 不施粉黛而颜色如朝霞映雪。 眉毛: 点染曲眉。螓首蛾眉。红粉青蛾。紫芝眉宇。 淡扫蛾眉。眉似新月。眉清目秀。粉白黛黑。 修眉联娟。扫眉才女。眉目传情。眉目如画。 朗目疏眉。柳眉如烟。粉白黛绿。细细双眉。绀黛羞春华眉。 丽质仙娥生月殿。 婉转双蛾远山色。 懒起画蛾眉,花面相交映。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眸球乌灵闪亮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王昭君身份、生平、史实及民间记载加相关诗文描写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身份: 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 一、生平经历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二、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

昭君文化的思考与发展

昭君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昭君文化符号的现代包装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更加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走向世界。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对于昭君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符号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宣传和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昭君文化符号现代包装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 重要的涵义,它诉说着一种文化的源流,表达着世世代代留下的历史积淀,传统 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体现这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和美学色彩。将昭君文化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商品营销当中,不仅能够传 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运用不仅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能够让中华名族文化面向世界。 (一)昭君文化内涵的重新定义 1.美人之美 墨子有云:“食必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如今社会经济发展 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明,已经开始由物质享受转为精神享受,对文 化和美的需求也更高。中国美的经济第一人卢俊卿认为,美的资源和脑力并存的 第三大人力资源,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1]由此可以看出,“美丽”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它本身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是能够带 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对王昭君有着这样的评价,“丰容靓饰,光 明汉宫,孤影裴回,竦动左右。”然而昭君的美却不仅仅是外表之美,正如泰戈 尔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昭君的 美美在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美在她“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的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样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千百年来让文人骚客

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呼和浩特,已经以草原第一歌《敕勒歌》闻名,以草原第一城“云中城”溯源,以草原第一都“盛乐古都”称雄,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是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亮点。其中,两千年前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及其代表性人物王昭君、呼韩邪单于等,都是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王昭君,多为悲剧性格,与悲苦、哀怨连在一起。但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文物考古成果却雄辩地证明,王昭君是自愿出塞、深明大义,与呼韩邪单于情投意合,是促进汉族与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她不但至今活在湖北故乡人心里,而且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心中。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实地调查,仅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就有多座昭君墓,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说王昭君就长眠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宗、同根、同乡、同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时做了这样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代表。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就在呼和浩特市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首倡“昭君文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搞了多次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在湖北兴山、呼和浩特市分别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1999年首倡并举办昭君文化节;组织专家编写《王昭君研究文献资料目录》和《昭君文化丛书》牗一套五本牘等。八年来,推出一批成果,其中围绕“提炼昭君文化,擦亮历史名城”为主题开展的十项工作,引起社会关注。 一、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以成果影响决策,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集包括自治区政协委员在内的专家深入论证,形成了市委犤2000犦22号文件,把“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确定为首府文化。从而用形象的特色文化、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擦亮了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地位,把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史由四百年延伸为两千多年。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昭君文化研究会弘扬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2000年10月30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明祖同志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上批示:“这篇论文写得很好。请你们认真研究如何弘扬昭君文化,并用…昭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各民族的大团结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这是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全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明确肯定的地方特色文化。 2001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题词:“研究昭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昭君出塞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2 昭君出塞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 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 (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最新《昭君出塞》观后感

这部长长的历史剧,我是从中间向两边看的,或者正因为是中间部分,正是剧情最为精彩的地方,所以才那么容易吸引我的注意,让我每个中午牺牲午睡,就为看得央11一集半集的《昭君出塞》……坚持了一段时间,终是熬不过剧情的诱惑,忍不住上优酷看个痛快—— 在还未融入这部归类为“历史剧的”《昭君出塞》前,会考虑诸如女主角是否配得上王昭君的“闭月”之貌、男主角的嘴有些奇怪、皇帝的懦弱是否与历史上的相符、用语怎么又是古今夹杂之类的旁的问题,渐观渐入,不自觉就忘记了与历史对照,只是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去接近里面的人物,认识他们,感受他们。 这部浩大而冗长的剧集,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不同的用处不同的安排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赵遂于其间,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或是次要的主角?当然,他也是一根线,整个舞台就是由他和殷如墨的最终结局拉开帷幕并且收场的。 这个剧中,把目光投注在昭君身上的男子有很多,这些个男子,因为不同的心思不同的欲望和自身不同的质素会走上不同的路途有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局也各异;这些个男子,赵遂该是昭君心里最深刻的一个吧,也该是最初的一个。虽然最后收获昭君的人和心的只有一个(当然不是赵遂),但是她的心里肯定会有不同高度的阶梯,坐着这一个、那一个人。 爱慕他的智慧和气节,敬佩他的坚持和守护,慨叹他的遭遇和不幸,心痛他为了他的坚持而做的决心和行走的每一步路。 里面好几回的生离死别,还有往常最容易愤恨和落泪的冤枉陷害无奈都忍住了,然而看着他为了自己的坚持所走的一步一步,我忍不住了:看着他陷进无路可走的地步,有着清晰的头脑却不能有清晰的身份,只能远走关外,为了有一处容身之所和为自己心爱的人做最后的事,扮成哑巴;看他为了防止被识破身份,狠心将自己砸向硬石,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和一只眼睛;看他为了混淆自己的身份,一口咬下了活生生的老鼠…… 很难受,忍不住为这样一个男子落泪,敬佩他的爱,心痛他的爱。 很难受,这种难受已经超越了对于殷如墨被人利用了仇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身父亲的难受,也超越了对赵遂的最终死去的难受。因为他的死正如他所说:别为我流泪,一辈子能这么死,我很满足了。 夜以深,心难静。看完玉先生的歌舞剧《昭君出塞》,心情至此难以平复。故在此记忆犹新时写下观后感,浅谈第一次观看歌舞剧的感想。 “于此换马,于此别家~”这句词估计是每个来看剧的人都能够哼上的了,曲调轻快凄凉,唱出昭君别家去往胡地时的不舍与诀别之情,此句贯穿整场,注定了昭君的一生是维系汉胡和平的牺牲品。或许这是该部舞台剧容易被大众所接

《昭君出塞》剧本

第一幕:<未央宫> 皇宫<大臣、元帝、皇后上场> 大臣:<双手交叉,弯腰行礼>启禀陛下,新进161位秀女已到,是否将其引进面见? <元帝与皇后耳语> 元帝:<摆手>不了,寡人还有国事急需处理,请爱卿速传寡人圣旨:令毛延寿等人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 大臣:陛下圣明 <大臣退下,元帝&皇后下至后台> 皇宫前,秀女们焦急地等候,交谈着 大臣:<匆匆跑来>圣旨到!请画工毛延寿等接旨! <毛延寿从后台匆匆跑上来> 画工:<跪下>臣在 大臣:<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汝等画工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钦此 画工: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站起接旨> <大臣下至后台> 画工:<狡黠地>汝等能否受宠,只在今日,若你等能明其中道理..... <秀女们唏嘘不已,纷纷取下金银饰品贿赂毛延寿> 秀女:<对昭君>王嫱,你看众秀女皆以金银贿赂此人,可见此人定不一般,你我如何不.. 昭君:<蹙眉>我来前即闻这后宫中风气迂腐,今日方见其实,量我虽无西施之容却也有几分姿色,为甚怕他区区一个画工? 秀女<摇摇头,叹气,也去贿赂毛延寿> <毛延寿给一位秀女画像,此秀女长得很难看,但是毛延寿的画像里却把她画得很貌美> 昭君:<冷笑>果不出我所料,想我大汉后宫竟无一人弹劾此人,罢了,且看他奈我如何?<毛延寿画完前一位秀女,注意到昭君> 画工:姑娘芳名? 昭君:<冷冷地>小女姓王,单字一个嫱的便是 画工:<蹙眉,自言自语>得无她便是那不愿贿赂我的猖獗之人,果然好容貌,今日倒要让她尝尝我的厉害,也让后来者以此为戒,不过,可惜了这花容月貌,我便先试探试探她,若她有改悔之意,我也不枉此次 <对昭君>王嫱,看你也是位绝顶聪明的女子,你可知你今后能否得宠,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昭君:<厌恶地>众人以金银珠宝予你,如今我偏反其道而行之,你却量我如何? 画工:<自言自语>好你个猖獗女子,你只知我可将粗陋之人画美,却不知我亦可将美女画得粗陋,如今我好言相劝你不听,我倒要让你尝尝这苦果 <画工画像,把昭君画得特别难看> 第二幕<未央宫> <皇帝看画像ing,一个个看,并把好的放一摞,差的放一摞> <皇帝看到昭君的画像,摇摇头,叹气,放进不好的那摞中> 皇帝(自言自语):这女子到还有几分姿色,可惜这……唉…… (宫女们对入选结果议论纷纷) 昭君见没有自己,有些吃惊 秀女(对昭君):以你之貌美,不该不在入选秀女之列,为何……怕是王嫱你真舍不得那区区几两银子,那画师便心生忌恨,故意将你画成粗陋之人吧?唉,当初劝你与他些银两,

赞美王昭君散文

赞美王昭君散文 拜谒王昭君 今声 秋风萧萧,秋雨绵绵,凉风细雨苍茫着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眼前一片凝重的秋色。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走进王昭君的墓园,沉浸在后人为其营造的清幽而又静谧的氛围之中。 西汉元帝年间,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成为一名待诏。公元前33年,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亲临长安朝汉,并向元帝提出求婚。昭君自行请愿,出塞和亲。相传昭君和亲的一队人马走到雁门关时,昭君举目远眺,望见塞外的茫茫大漠,内心涌上一股难以启齿的离乡之愁。她坐在马背上,弹了一曲悲壮的离别之曲。这时,一群大雁从雁门关上空飞过来,发现一位美女怀抱琵琶,轻轻弹拨琴弦,被其美貌和琴声所吸引,低空盘旋,甚至停歇在地上,久久不愿离去。昭君的“落雁”代称亦由此广为传诵。 和亲后,勤劳而又善良的王昭君,和单于相伴相随,足迹踏遍大漠南北原野。她每到一处,那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呈现一派祥和富饶的景象。昭君命运多舛,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子雕陶莫臬继立为新单于。昭君曾求归汉朝未果,遂遵从胡俗,复嫁新单于,先后生有一男二女。从这件事上,昭君突破了汉人的伦理辈份习俗,其内心的矛盾今人已无法猜测,但她入乡随俗的精神却可见一斑。据史载,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安康的日子达半个多世纪。因此,一路走来,每每看到挺拔的白杨,临风的垂柳,我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昭君的化身,是她在轻轻招手致意,是她生生不息的生命象征。 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有过争议的人物,专家学者褒贬不一。但有一种事实活生生展现在眼前,那就是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昭君所倾注的情怀犹如涓涓清泉长流不息。至今其墓园占地近百亩,墓体高33米,状如覆斗,巍峨兀立,芳草茂密,浓绿如茵,故被称作“青冢”。墓前筑有百米来长的宽敞神道,依次耸立着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亲铜像。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工艺奇巧,古拙中透出灵气的牛、马、驼、鹿等石象生。靠边古香古色的馆室成排,极富民族特色。在绿树掩映,鲜花怒放的衬托下,从入口处正中望去,整个墓园清新幽雅,蔚为壮观。墓后的百米长廊,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廊内陈列的大量历代名人墨宝的碑刻,内容韵味无穷,笔法多姿多彩,成为赞美昭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字里行间犹如甘露沁人心脾。如此庞大的墓园,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她倾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着人民群众对昭君历史 功绩的肯定。在这无法抗拒的潮流中,任何不同声音都会显得逊色,显得苍白与无力。

2018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孝感高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 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14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1.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 昭君出塞 B. 文成公主进藏 C. 张骞凿空 D. 班超投笔从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主要是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B;张骞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即所谓的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西域开始纳入汉的版图,C符合题意;D与题干无关。 2.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C正确;A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D说法本身错误。 3.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B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 4. 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控制蒙古上层贵族的政治制度,A符合题意;B与材料无关;C是元代的行省制;D是对西藏的制度。 5.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 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答案】C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 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 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民间记载: (1)《西京杂记》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汉魏遗书钞本·琴操》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穰以其有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颜色皎洁,闻于国中,

昭君出塞教案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四、匈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兵.”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