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对王昭君的评价让人警醒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王安⽯对王昭君的评价让⼈警醒汉朝的李延年写诗夸奖他妹妹“北⽅有佳⼈,绝世⽽独⽴,⼀顾倾⼈城,再顾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难再得。
”将他妹妹的美貌形容到了极致,对汉武帝甚⾄有点挑衅的意思“我妹妹漂亮得倾城倾国,你敢不敢见?”以汉武帝的性格,倔脾⽓⽴刻被撩了起来,当即要见。
不过汉武帝何其彪悍,李夫⼈在他这⾥没有倾城倾国,反⽽⾃⼰早早先“倾”了。
李夫⼈虽然号称倾城倾国,但是她徒有其名,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评选四⼤美⼥的时候,她只能落选了。
因为四⼤美⼥必须拥有被现实证实过的破坏性,四⼤美⼥,完全就是四⼤武器,西施长得连鱼⼉看了都害羞吓得钻到⽔⾥不敢出来(美丽也这么吓⼈?),结果被她男朋友范蠡送过去给吴国国王当媳妇,变成了⽣化武器,将吴国祸祸了⼲净。
貂蝉长得连⽉亮看了都要不好意思的躲起来(代表⽉亮夸奖你),结果当成⼈⾁炸弹送给董卓和吕布,将这爷俩害得反⽬成仇,最终董卓被祸祸了⼲净;杨贵妃长得据说最美的花⼉见了她都要害羞得抬不起头,她倒是没有被⼈当成武器,但是她被⼀个⽼皇帝主动要过来放在⾝边,最终将烜赫⼀时的⼤唐王朝引得⾛向末路。
所有故事⾥的美⼥都是定时炸弹,放在⾝边迟早有⼀天要爆炸,所以编写这些历史的⼈为美⼥取了⼀个名字叫红颜祸⽔,将美丽和灾难画了等号。
是不是发现四⼤美⼥才说了三个,还有⼀个没提,对,她是王昭君。
王昭君跟这三位不⼀样,她虽然也是作为武器使⽤,但她不是变为毁灭性的武器,⽽是作为和平武器,被派过去嫁给匈奴的⼤单于。
汉朝初建,刘邦在⽩登这个地⽅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李⽩的“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他才认识到匈奴⼈的厉害,于是就开始跟匈奴⼈拉亲戚。
他们的算盘是,我把⾃⼰的⼥⼉嫁给你,⽣下孩⼦就是就是将来的⼤单于,这个⼤单于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家都是⼀家⼈,其乐融融,就不要打了吗。
当然汉朝的皇帝可不会将⾃⼰的亲⼥⼉嫁过去,他们就挑别⼈家的⼥⼉冒充公主嫁过去,反正匈奴⼈傻乎乎的也不知道。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人 生 失 意 无 南 北
定西 寇永 胜
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 ,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 昭君 拂 玉鞍 ,上 马 啼 红颊 。
今 日汉 宫人 , 明朝 胡地 妾 。
品 读诗 人 笔 下 的 王 昭君
7 4 3 0 0 0 定 西市安 定 区李 家堡初 级 中学 甘 肃
【 摘
一
要 】昭君 出塞是汉朝统 治者为维
护 封 建 统 治 而 采 取 的 一 项 重 大 举措 ,而 对 这 历 史事 件 的认 识 是 不 尽 相 同 的 。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对 古诗 的 品 读从 不 同层 面揭 示诗 人 笔 下
的 昭君 出塞 的意 蕴 。
宫 中 多 少如花 女 ,不嫁 单 于 君 不知 ! 意 思 是 说 不 要 再 埋 怨 画 师 了 ,如 果 当 时 昭 君 嫁 不 出去 ,也 只 不 过 是 宫 中一 个 不 知 名 姓 的 妃 子 而 已 ,宫 中那 么 多 的 妙 龄 女 子 每 天 每夜 等 着 皇 帝 “ 临幸 ”,可等 到 的有 几 人 呢 ?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 《 明君词 》
也这 样 写 道 : 胡风 入 骨冷 ,夜 月 照 心 明。
【 关键词 】 诗歌 ;王 昭君 ; 人 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 , 南郡秭归( 今湖北兴山 ) 人 ,西汉元帝时期 ,以 “ 良家子” ( 班 固语 ) 身份被选人官 ,充当宫女 。据 当地民间传说 , 王 昭君出身农家 ,自幼 就曾受到过 良好 的家 庭教育 , 擅长琴棋书画, 精通农活, 胸怀博爱, 独具 远见卓识 ,曾经为家 乡老百姓做过很多 有 口皆碑 的义举好 事 ,传 为千古美谈 。入宫 后 ,她 因 无 钱 贿 赂 画 工 毛 延 寿 ,受 到 冷 遇 , 但却 有得有失 ,在宫 中耳 闻 目睹了有关边庭 汉匈 战争的许多传 闻,联想 到家乡父老乡亲 因这 场 战 争 遭 受 的损 失 与 悲 痛 ,深 明 大 义 , 决定 自愿请婚 ,远嫁漠北 ,与匈奴呼韩邪单 于结 为夫妻 ,为汉匈和好作 出力所 能及的奉 献 ,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 , 王 昭君美名也 因此 而家喻户晓 ,街谈巷议 , 成 为 世代 传 颂 的 民族 团结 佳话 。 王 昭 君 是 中 国 老 百 姓 心 目中 的 美 人 ,也 是千 百年来刺痛 中国知识 分子神经 的女人 。 自后 晋,跨唐宋 ,越 明清,一 直到 当代 ,在 文人 骚客笔下 ,写王 昭君的诗歌 、戏剧 、小 说等 层出不穷 ,历久不 衰。小 说、戏剧篇幅 过 长 ,一文 不 便 囊 括 ,笔 者 从 诗歌 人 手 品之 。 借 故讥讽—— 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 。她的形 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 、 楚楚动人的一面, 更在于为今天中国 5 6个 名族 的 局 面立 下 了汗 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 的美女群体 中是最 耀 眼 的一 颗 明星 ,永 远 熠 熠生 辉 ! 千 百 年 来 ,批 评 当 权 者 软 弱无 能 ,使 王 昭君为家 国远嫁胡地是 常见 的主题。金朝诗 人 王元 杰 在 《 青冢 》 中这样 写 道 : 环佩 魂 归青 冢 月 ,琵 琶 声断 黑 山秋 。 汉 家 多 少征 西将 ,泉 下相 逢 也合 羞 。 意 思 是 说 有 权 有 势 的 将 军 们 在 国 家 危 难 之时不去 战死沙场 ,而把一个小女 子推到风 口浪尖 ,九 泉之 下若遇到王 昭君也会 “ 羞死 的 ” 。 同 时 ,道 出 了 昭 君 远 离 家 国 、 背井 离 乡远嫁匈奴 的凄楚的之情 ,描绘 了 自古红颜 多薄命 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 的是 ,在 中 国历史上 , 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 , 都是 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 ,凡是拒 绝和鄙 视和亲政策 的时代和王朝 ,都是 中国衰弱和 被动 的时代 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 就是很 好的例子 。唐朝 人王睿 《 解昭君怨 》就从 正 面解 读 了和 亲 的意 义 : 莫 怨工 人 丑 画 身 ,莫嫌 明主遣 和 亲。 当时若 不嫁 胡虐 ,只是 宫 中一舞 人 何 时得 见 汉朝 使 ,为妾 传 书 斩 画 师。
《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王昭君形象பைடு நூலகம்塑造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 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 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 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 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 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 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 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 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 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 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 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 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 “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 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 而隐去 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 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 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 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 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 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 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 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 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 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昭君的本事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关于王昭君的事迹除了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中有记录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对此加以演绎,如杜甫《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周密《杏花天*赋昭君》,再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为蓝本,汲取了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而成的历史剧。
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汉元帝命毛延寿到民间为其挑选美女画成画像以供筛选。
毛延寿藉此机会敛财,见到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
”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将她选为第一。
昭君“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容貌出众,全然不肯”。
毛延寿便点破美人图,令昭君退居永巷。
昭君夜弹琵琶抒怀时遇到了汉元帝,元帝惊其美貌,问明原委便要将毛延寿拿来斩首。
毛延寿得知后逃亡到匈奴并把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单于,让单于向汉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
正当汉元帝沉溺于昭君美貌的时候,匈奴单于派使臣向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无奈朝廷中都是无能的庸才,最后昭君自愿请求出塞和番。
当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江边,昭君自沉黑江,既全了和番的礼节,也不负汉家皇帝的恩宠。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阐释,是作者在社会大背景中用文字记录下他对社会和人的理性理解,文学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的一种镜像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来完成的。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1. 唐代杜甫有诗说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就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众多的山峦和沟壑朝着荆门奔去,在那片土地上,诞生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
那是怎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这般美貌又有大义的人儿呢?这诗句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去探寻昭君的故乡,感受那片土地的神奇。
2. 王安石写“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你想啊,昭君刚刚离开汉宫的时候,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把鬓角都打湿了。
她该有多伤心啊,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往那遥远又陌生的匈奴。
就如同一只被赶出巢穴的小鸟,满心的委屈和无奈,她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就被改写了。
3. 欧阳修说“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昭君啊,她长得那么美,可命运却如此坎坷。
这就好比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本应在温室中被人呵护,却被扔到了狂风暴雨里。
她难道就不难过吗?她只能自己默默叹息,那是一种多么无奈又无助的感觉啊。
4. 唐代储光羲写道“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
”傍晚的时候,风沙像乱雪一样飞舞,旁边的人劝昭君换衣服。
这场景里,昭君就像一个在困境中的小羔羊,周围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和不安。
她是不是在那一刻特别想念家乡的宁静和温暖呢?这几句诗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写得淋漓尽致。
5. 白居易有句“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汉朝的使者要回去了,昭君托他带话,什么时候才能用黄金把自己赎回去呢?这就像一个被囚禁的人渴望自由一样。
她在匈奴的日子里,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回归的期盼。
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如同孩子想念母亲一般。
6. 李商隐写“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说那毛延寿画画简直像通了神一样,为了黄金就不顾昭君这样的美人。
这就好比一个贪婪的小偷,为了钱财去破坏美好的东西。
昭君因为他的贪心而远嫁匈奴,她得多冤啊,心里肯定满是愤恨。
7. 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中有“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你听听,昭君说自己本是汉朝的女子,却要去往单于的地方。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画外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在王安石众多的诗歌作品中,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明妃曲》最引人关注,引起的争议也最大。
宋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在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写下了两首名字同为《明妃曲》的诗作。
然而让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这短短的两首诗作,竟然引得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巨大的争论,有的人高声唱和,赞不绝口;有的人则全面否定,大加鞭挞。
为什么围绕这两首诗的评价,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到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七集《说不尽的王昭君》,敬请关注。
康震: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奇怪了,这好好的,王安石写王昭君干什么呢?虽然都姓王,姓王的多了,为什么写王昭君呢?他这两首诗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题目,叫《明妃曲》。
明妃,王昭君本名叫王嫱,为什么叫明妃呢?因为到了西晋的时候,她犯了司马昭的名讳,司马昭有个昭字,王昭君有个昭字,所以就给她叫做明妃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王昭君,甚至写王昭君这个题材是历代文人都写,那能够引起王安石的兴趣的,肯定是不大寻常,所以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这王昭君到底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她才能够让王安石这个改革家、这个素有大志的年轻人写她。
汉元帝的时候,汉元帝是西汉的第八个皇帝,汉元帝的时候这王昭君就被选入宫中做了宫女,实际上就是皇上众多的小老婆中间的一个,她在宫里边待了好多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比较郁闷。
正好这个时候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呼韩邪单于来拜谒汉朝的皇帝,就提出想要和亲,就是说我要娶一个你们宫里头的宫女,或者是娶你们的公主做我老婆,以示双方和亲、团结、和平。
行啊,汉元帝就通知下面的人给他找上五个宫女,可以让他挑,就这五个里头。
呼韩邪单于辞行的时候,汉元帝专门给他举行了大型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就把这五个宫女就亮出来了,看看,其中就有王昭君。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作者:田恩铭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1期《咏怀古迹》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组诗,诗人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
《咏怀古迹》(之三)写的是王昭君,因此时此地想起昔日的佳人,于是历史图景中相关的人事浮出水面,故事经过梳理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
王昭君被称为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可是她的美貌并没有被及时发现,自然也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最终她远赴异国他乡,从此再未归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男性的书写视角,在史传文本中还算保留了史事的基本面貌。
据《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结合《汉书》所载,基本史实是: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之一,也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和亲,昭君自请嫁匈奴。
入匈奴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前阏氏子代立,求归。
成帝命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
王昭君最终死在匈奴,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如果就此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从官方到了民间,传说演绎下来,就大不一样了。
如东晋孔衍《琴操》中的解题部分就讲述了一个较为离谱的故事,王昭君的怨妇形象呼之已出。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其貌美而被选入宫,呆了五六年,被无视后不饰装扮而进一步为汉元帝所忽略。
正值单于使者来朝贺,昭君心有怨怒,精心打扮出场而闪耀其中。
汉元帝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自愿前往,元帝悔之晚矣。
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情系故土。
儿子继位为单于,欲娶母,昭君吞药自杀。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昭君的怨旷,成为“自请”的原因;二是昭君再为阏氏的改编,因恐乱伦而自杀的结局变化。
形容王昭君的诗句
以下是17句形容王昭君的诗句及译文:1.落雁在平沙上,思王在深宫中。
- 南北朝·庾信《昭君辞应诏》译文:平沙之上,有落雁悲鸣,而宫中却少了思王昭君。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只从画图上辨认昭君的青春容貌,然而错画了美人图。
月夜里环佩叮当独自归去。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唐·李白《越中览古》译文:宫女如花似玉,满坐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之情。
6.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唐·白居易《昭君怨》译文:满脸的黄沙和凄凉的秋风,你的眉梢已经散乱,两颊已经瘦削而脸儿更红。
7.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 唐·王维《西施咏》译文:不要嫌弃当年云中郡守的称号,在战争中还可以取得功勋。
8.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 唐·王维《西施咏》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照耀着西施王昭君。
9.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 唐·李白《王昭君歌》译文:燕支山常被寒冷的大雪覆盖就像盛开的雪白山花一样,可惜您蛾眉如画憔悴下去却沉埋在胡沙之中。
10.宫女报怨无人见,胡人弄琴心难知。
- 唐·张祜《昭君怨》译文:宫女在默默地倾诉着自己的怨苦,却无人看见;胡人弄着琴弦,其心意也是难以猜度啊!11.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 唐·李商隐《骄儿诗》译文:仙女般的王昭君今天下嫁了,骄子(指匈奴)也一定会与她和睦相处。
12.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唐·白居易《王昭君》译文:王昭君当初离开汉宫时,泪水湿透了春风的两鬓头发。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异类 既 同 , 我王 室。 崇
— —
回, 动左 右 。 见大惊 , 欲 留之 , 难于 失信 , 竦 帝 意 然 遂
与匈奴 。” 作 为 一 位 弱 女 子 , 昭 君 是 封 建 帝 王 的 玩 物 和 王
则 突 出 昭君 人 格 的伟 大 .她用 自己 的容 颜 和 躯 体 , 为 君 王 和 朝 廷 消 除 边 患 , 小 家 为 大 家 , 牲 自 己 舍 牺 为 国 家 , 歌 可泣 。在 这 首 诗 中 , 昭 君 一洗 愁 容 , 可 王
《 萃之 益》
诗 人 从促 成 国 家和 平稳 定 的 大处 着 眼 , 调 了 强 昭君 对 汉 王 室 与 匈 奴 “ 和 结 合 ” 无 私 奉 献 精 神 。 交 的 唐 张仲素 亦有 《 昭 君》 诗 : 王 一
身上 却显 现 出一种 崇 高 与伟 大 。在 历代 文 人 笔下 ,
诗 人 们 或 表 达 对 昭 君 的 崇 慕 、 许 , 表 现 对 昭 君 赞 或 命 运 的 关 注 同情 , 之 不 平 , 力 地 宣 扬 昭 君 精 神 , 为 有 或 借 助 于 昭 君 出 塞 的 故 事 来 抒 发 对 世 事 沧 桑 的 无 限感 慨 , 题 发 挥 以 自抒 胸 臆 。 借
21 0 0年 第 4期 总第 13期 7
T E I O D H L RA SK
叁I 穆 I 《 忌
文学与 语言 。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张 琳
( 阳陵博 物馆 陈列保 管部 , 汉 陕西 咸 阳 7 2 3 ) 10 8
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成了爱国女杰——析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二千年来,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在北方蒙古族人民心中,她还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蒙古大草原上盛传着青冢的故事,大青山南麓,有一片沙漠,由于埋葬了王昭君,沙漠变成了绿洲,所以青冢就成了昭君墓的专门名词。
魏晋以后,历代有许多诗人用诗词来歌咏她,有同情她的红颜薄命,有谴责画工的贪婪误国,有指责汉元帝的昏庸,有借此抒发人生离别的伤感,其中以唐代杜甫的那首《咏怀古迹》之三最为著名:“群山万壑赴津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北宋开始,汉族人民先后受到辽、金、元的侵略,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逐渐成为汉人饱受侵略而悲愤万分的象征,尤其是元朝,汉族人民沦为亡国奴,以昭君题材写的杂剧就出现了好几部,但写得最出色的还是独树一帜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是元代极负盛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在当时就被写《中原音韵》的周德清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明初,贾仲明撰《续录鬼簿》,对马致远的赞评是:“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内中提到马氏的第一部佳作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对历史史实作了较大改动的剧本。
剧情是:汉元帝派毛延寿挑选宫女,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他点破图像,致被打入冷宫。
后来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色,纳为贵妃。
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挑拨匈奴单于派使者入汉,强索昭君,并以出兵南侵相威胁。
由于满朝文武不敢抵敌,元帝只得忍痛让昭君出塞,亲到灞桥送别。
昭君到了边境,遂投河自杀。
元帝送别归来,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正在缠绵之际,忽然惊醒。
但闻长空过雁,凄怆飞鸣,铁马丁丁,落叶如雨,全剧在浓重的感伤气氛中结束。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
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
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
元帝纪》,原文如下: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
”(《元帝纪》)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
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汉代女子,因貌美而被选入宫中,担任侍女。
后来,她被擢升为皇后,但她的美貌也成为她的灾难,她被迫嫁给匈奴的单于,血泪流尽。
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也是不同的,这里列举几位最为著名的诗人,来看看他们如何描述王昭君。
1. 杨炯:玉颜悲素影,芳心愁钱落。
王昭君自叹:“吾玉颜如锦,经年不薄粉,愁神生万状,潜绪列千叶;素影如兰影,只在帘影中,玉颜和素影,此身地下人。
”杨炯在《送王昭君》诗中描写了王昭君美貌悲痛的形象。
她的美貌成为她的枷锁,她不愿意成为出卖美貌的工具,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被看到。
2. 杜甫:妾本良家子,遭乱后入宫。
仙颜杳难见,浮云散北风。
杜甫在《赠妓》诗中这样描述王昭君。
他以“仙”来形容王昭君,她的美貌成为了仙女一般的形象,然而,命运的不公让她沦为奴妓。
在洛阳城里,她化身为另一个人,她原本的家世和身份已经成为过去。
3. 白居易:玉颜倚天立,朱唇含笑嫣。
十五嫁连伯,幸遇王孙宴。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这样描述王昭君。
他强调了王昭君的美貌和身份的尊贵,但并没有过多地去描绘她的悲痛。
相反,他使用了“朱唇含笑嫣”来描绘出王昭君的快乐和幸福,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欣赏她美丽瞬间的感觉。
4. 辛弃疾:想当年,吴中遥指扬州路。
锦瑟如鸣,玉笛听花落。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辛弃疾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描写了一个美好的过去。
他用“锦瑟如鸣,玉笛听花落”来形容当年王昭君的风采。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王昭君已消逝,一切都像云烟般瞬逝。
辛弃疾写出了一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但也展现了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总的来说,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都是美丽的,她的美貌和身份相融合,让人们难以忘怀。
但她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她的美丽成为她的灾难。
无论是描写她忧伤的形象,还是描述她的美好回忆,都展现了王昭君的不凡魅力。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作者:张琳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4期[摘要]王昭君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有着沉鱼落雁之姿,因和亲匈奴而名扬千古。
昭君事迹在历史上本来很简单,但自两晋开始,昭君故事成为历来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歌咏对象。
据《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一书的编者统计,历代专门以王昭君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词有700余篇,本文就历代文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尝试论之。
[关键词]王昭君;文人诗词;昭君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52-03《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作为一位弱女子,王昭君是封建帝王的玩物和工具,她被无情地抛向异域沙漠;作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她又是和解与亲善的使节,换得了西汉与匈奴之间几十年的太平。
她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在她身上却显现出一种崇高与伟大。
在历代文人笔下,诗人们或表达对昭君的崇慕、赞许,或表现对昭君命运的关注同情,为之不平,有力地宣扬昭君精神,或借助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借题发挥以自抒胸臆。
一、肯定昭君高洁的品质,歌颂昭君出塞和亲的贡献精神历史为王昭君这位献身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做了很好的鉴定,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千年古迹昭君墓就是永恒的物证,体现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敬仰和怀念,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由此肯定昭君和亲之功的声音便成为诗歌的主题,诗人们歌颂昭君的高尚品质,赞颂昭君的为国奉献精神,将和平之功归于昭君。
风格迥异的唐宋昭君诗
风格迥异的唐宋昭君诗作者:孔玺铭张旻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内容摘要:昭君出塞,一直是历代中国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由唐至宋的历史时期,昭君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唐宋昭君诗的差异,与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复杂的关联。
本文立足于唐宋时期不同的社会和文学环境,比较分析唐宋昭君诗风格迥异的原因。
关键词:昭君诗诗歌主题理学一.昭君故事的产生和发展(一)正史中的昭君形象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市)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
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正史中的记载为:《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记载:“郅支既诛,……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通过正史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昭君本名王嫱,进宫之前本是一“良家子”,进宫后“待诏掖庭”。
《汉书》的作者没有对昭君的其他方面进行多余的赘述,可能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作者关注的是和亲这一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正是因为史料记载的缺乏才给了后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广阔遐想空间。
(二)唐前昭君形象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创作许多了关于王昭君出塞的诗作,使昭君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生动。
因司马炎建立了晋朝,追封其父司马昭为晋文帝,为避司马昭讳,又称王昭君为“明妃”,王明君。
西晋石崇有《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论历代诗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王昭君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从两晋南北朝以来,她就步入了文学殿堂,慢慢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这应归功于历代诗人,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审美理想与丰富想象进行艺术加工,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充分而合理地发掘与揭示出昭君不同时期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共同创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昭君形象,使她从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宫女,成为民族和睦亲善的使节。
纵观不同历史朝代下诗人们所题数百篇诗章,都是紧紧围绕着昭君的不得见御、出塞和亲与身死异邦几个方面进行叙写、抒情或议论,从而创造出丰满完整的,又是生动感人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王昭君形象,而产生这些不同的王昭君形象的原因除了时代不同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不同。
因此,对于同一个王昭君的歌咏却产生了不同的王昭君形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关键词:历代诗人;王昭君;形象;研究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不乏其人,而且大多是身份显赫的宗室之女。
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消逝,早已默默无闻了。
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普通宫女王昭君却名留千古,广为传颂。
王昭君,字嫱,南郡(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她有着惊人的美貌,却没有得到元帝的宠爱,最后不得已出塞和亲,从而成为汉代与匈奴和亲政策的实施者。
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她就步入了文学殿堂。
历代的诗人们,用自己全部的心灵,审美理想与丰富想象进行艺术的加工;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充分而合理地发掘与揭示出有着不同时期、复杂矛盾内心世界的昭君,使她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王昭君形象的生成,不是历史和文学视野的一次性叠加完成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充实,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体现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野融合。
因为没有一种固定的观点会永远流行,每一代人都必须以新的方式阅读文本,都必须以自己的角度来咨询文本,并以自己的方式通过作品的问题来发现与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宋诗中的昭君形象
宋诗中的昭君形象[内容摘要]:自古及今,歌咏昭君的作品不绝如缕,不同时代的文人不断重复着昭君的故事,同时又给这一题材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歌咏昭君的诗词曲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风貌。
宋代昭君诗大多把昭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诗中表现了宋代文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对女性红颜祸水的误解,以及对和亲政策的反对。
昭君出塞的史事是中国文人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昭君也一直被人们同情、赞颂和怀念着。
作为一个历史主体,昭君带着她的个人情绪步入文学殿堂。
在歌咏昭君的作品中,昭君怨一直是一个传统母题,也给描写她的诗歌奠定了哀怨忧伤的悲剧性基调。
历代文人对昭君出塞的看法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众说纷纭的嘈杂之中,亦有宏声巨响作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到了宋代,文人们在吟咏昭君出塞的历史母题是多在他们诗中对历史命运风云变幻的深沉思索和对现实生活中风云激荡的功业的渴望。
他们把昭君作为自我理想与哀愁的精神载体,在对其悲剧命运的深沉哀叹里,渗透了宋代文人特有的负重感与价值观。
显然,诗歌中这种情感的变迁不仅与时代思潮的演进、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也和士人们的心态改变、视野拓展相一致。
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宋代是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空前高涨,尚文轻武成为了贯穿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使得宋代文人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在宋代咏昭君的诗作里,流露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怀才不遇,还有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与忧虑以及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影响最大的是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之所以名贵一时,就在于善翻古人之意,立意新颖,思深气锐,议论胜人。
人生失意无南北借昭君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以对昭君这一位女子命运的同情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和士人不遇的普遍性。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至理名言,它很容易超越时空界限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还原千古美人——王昭君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唐·胡令能《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Sōu镂刻掏空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胡令能,圃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 号为胡钉铰。——唐· 范摅shū 《云溪友议》
渭陵。太子即位,汉成帝也。
班固《汉书·匈奴传》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 皆倍于黄龙(汉宣帝年号)时。单于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 书愿保塞上谷(张家口)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 塞吏卒,以修天子人民。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 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 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 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 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 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 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 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 巨万。
失意!
《宋史·仁宗本纪》
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39岁。 六月辛卯,放宫女二百十四人。 秋七月丁未,放宫女二百三十六人。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神情风韵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有关描写王昭君的诗句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有关描写王昭君的诗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描写王昭君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2生来即是富贵相,凤凰出自垅田上。
美辞难现佳人貌,苍灵见之亦动凡。
队中虔诚祈君侧,谁知帝王择画观。
本色不必冗修饰,囊中羞涩不与钱,描者多怨笔多端,落得凡人与帝观。
柳树湖边孤影横,可怜凤凰羡鹅鸳。
朝阅诗书夕入赋,潜心阁中才俱全。
五年难为君王面,青春逝去肯来观?料知命运会有时,静待平地敛翅观。
年复一年侍者换,只身宫中也思还。
忽闻佳丽示族王,靴簪焕然登朝堂。
抬头翩跹皆惊艳,顾之哪堪忍正观。
族王亲点无他言,结为连理与君还。
本欲揽人把复还,一言即出奈何返。
幽怨帝王翻画卷,冲冠一怒斩祸源。
招之倾谈王无魂,帕湿鬓垂比无双。
殿堂拜别难为亲,幽幽但定嘱安康。
车马侍卫待人入,此去不知距何年。
秋风渐起雁南飞,闻此佳人不思行。
队行渐远目亦远,风中龙袍随飞舞。
汉境自此少战乱,刀戈各收百姓安。
百姓亦乐嫱亦乐,代代自此把话传。
笑声时传篷户中,富贵命运皆此落。
非是富贵皆有数,心和气静运才临。
若非当初孤自强,哪得今昔飞上天?描写王昭君的诗句3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描写王昭君的诗句4明妃曲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
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
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
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
”(《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
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在突出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同时,又深刻地挖掘了昭君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昭君形象更为富有艺术典型。
在昭君出塞的题材中,“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唐宋诗词在对“昭君怨”的基调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而又从多角度地写昭君,甚至借写昭君而抒发自己的哀怨牢骚,使昭君的悲怨更深刻,更加突出了昭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士人通过把对国家之思的强烈感情传达在对昭君的伤感之上,使昭君的伤感之情显得格外的深刻,又通过昭君的悲伤反衬士人的情感,更加体现出了昭君的人物形象。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臣。
”(郭震《王昭君二首》);“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家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崔国辅《昭君》),久局漠北,思念故乡又不的归,只盼望能随师南猎,只盼望得见“汉朝使”,见一眼汉家的烟尘,以慰思乡之苦。
诗人将思乡之痛,表现的深刻入微,凄婉动人。
同时通过对塞外生活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来反映昭君的悲剧形象。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王昭君二首》)昭君已是“眉销残黛”再也不是宫里时的那般了,恶劣的环境使她“憔悴尽”。
“庄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
”(郭震《王昭君二首》)诗人通过描写塞外寒冷凄凉的环境,从侧面衬托出昭君生活的条件的艰苦,突出她的悲剧形象。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宋人欧阳修《明妃曲》这样说道,同情昭君远嫁漠北,盼归无期,悲悯其生前死后寂寞凄凉的景况。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昭君身处异域,死葬胡沙,盼归不得,极其哀伤,是一种不辛,因为匈奴偏僻荒凉,文化落后,对于一个中原弱女子来说,要在那里生活确实是痛苦,昭君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的人物,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然而昭君所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唐宋文人不仅仅从她的悲剧着手来写她的悲剧形象,他们也在从正面出发,肯定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肯定昭君的行为,也从多各个角度来反映她——昭君也是一个勇于追求敢于追求幸福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拥用爱国热情的勇敢的妇女。
昭君出塞就意味着她的独特不同,她有着古代妇女所缺乏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叛逆的精神。
昭君出塞她首要的作用就是为国做出了贡献,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唐人张仲素在《王昭君》云:“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金戢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短短20个字就描绘出了昭君出塞和亲后胡汉两地出现的繁荣美景:边境安宁,天下太平,兵器销毁为农具,牛羊布满川原。
唐人崔涂的《过昭君故宅》诗云:“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
”通过和亲把两个民族引向和平美好的愿望。
还有宋代郭祥正的《昭君上马图》、刘次庄的《王昭君》、许裴的《明妃》等都肯定了并歌颂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
这体现昭君
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她不象其他宫女那样在宫中永远无望的等待着君王的临幸。
她敢于主动追求,正如明人高壁的昭君曲所说的“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耳”这里王昭君就是一个爱国的妇女形象。
昭君不仅爱国,还主动积极追求幸福。
敢于同命运挣扎抗挣,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
正如唐人王睿在《解昭君怨》诗中说“当时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这里肯定了昭君敢于追求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昭君自请出塞,追求自由新的生活。
她走出汉宫的黄金牢笼,就是为了追求人间真情,王安石的一曲《明妃曲》肯定了昭君追求知心“乐在知心”的人生观,触机到了昭君的内心世界。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她打破了胡汉地域之分,着眼于“人之相知”乐在知心。
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追求知心的爱情观,王昭君突破地域之分,大汉民族在传统偏见,“人生在相知,无论胡与秦”(吕本中《明妃》)
昭君不同于古代妇女,她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她不仅仅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而且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因此在唐宋文人中,她又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新女性形象。
三、总论
文人一般都会有怀才不遇的伤感,唐宋文人在怀才不遇的同感使他们在咏昭君时带有着相同的感情色彩,这也是他们在这一基础上塑造的昭君形象基本上一致。
古代文人自屈原以来都把自己与君王的关系与男女婚约的关系联合起来看待,昭君拥有着国色天香的容貌,但是却没有受到皇帝的宠信恩遇。
这样很能使文人想起自己的怀才不遇,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感情在昭君身上表达出来。
当然唐宋文人的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样往往回带有特有的感情色彩。
昭君形象在唐人笔下最为丰富多彩,唐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气氛给士人们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他们的现象下昭君忧喜交集。
宋人在唐人开拓的昭君咏将其归纳,宋人将唐人的各种意旨归纳并合,宋代是一个弱势的封建王朝,它没有唐代的强盛,边境有着外族的入侵,因此宋代文人更加注重在国家利益上,因此松仁赋予昭君承担国家政事的胆略和豪气。
总之,唐宋是我过封建文化的繁荣阶段,这个时期的文人对去昭君题材和形象的描绘,基本上囊括了历代乃至后代文人的观点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