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简短的
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简短的
昭君文化是指以昭君为代表的古代美女文化。
她是汉朝时期的美女,以其卓越的美貌和智慧才能闻名于世。
昭君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历史传承:昭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昭君的故事和形象,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2.思想启示:昭君的智慧、聪慧和勇气给予了人们启示,鼓励大家追求美丽和智慧,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敢于克服困难和挑战。
3.美的追求:昭君作为古代美女的代表,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在的美丽都是人们所向往的,昭君文化带给人们追求美的动力和动力。
4.旅游推广:昭君文化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发展和宣传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
5.文化交流: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通过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昭君文化,可以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总之,昭君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历史传承、思想启示、美的追求、旅游推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课件
2
论文结构: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1 引言 2 昭君文化形象的内容 3 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4 昭君文化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5结语
3
引言: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1.简介汉代主要和亲公主 2.昭君出身的背景 3.史书中记载的昭君出塞 4.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疑问
4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的内容
7
结 语: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王昭君在古代和亲女子中虽然并非是对我国 古代边疆的和平事业贡献最大的一位,却是对 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女子
昭君虽已远去,历史不复再现,但昭君的文 化形象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会褪色,她的形 象将会永远鲜活亮丽。
8
6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昭君的文化形象是以‘和合’的哲学主张为 基础,以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合作发展,共 同繁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 为目的的文化
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处理民族关系 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通过弘扬昭君文化,发扬了‘以和为贵’传统 理念,扩大了内蒙古的知名度以及对外影响, 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1.何为“昭君文化” 2.昭君形象的多义性 3.昭君的文学艺术形象 4.昭君的和平女神形象
5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1.民间形象和百姓平民情结的契合 2.简略的史书记载预留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3.纪传体的特点以及故事富含的人文信息 4.昭君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成长 5.当代政府对昭君文化研究的重视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 “昭君出塞”此和亲壮举被传为家喻户晓的 美谈。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典范,其形象丰富而 复杂。在现在看来,王昭君是历史长河里一个 传奇人物,同时亦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因此,“昭君出塞”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
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
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
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
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
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
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
昭君文化的思考与发展
昭君文化产业发展思考——昭君文化符号的现代包装【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更加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走向世界。
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对于昭君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符号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宣传和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昭君文化符号现代包装一、前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重要的涵义,它诉说着一种文化的源流,表达着世世代代留下的历史积淀,传统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体现这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色彩。
将昭君文化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商品营销当中,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
这种运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能够让中华名族文化面向世界。
(一)昭君文化内涵的重新定义1.美人之美墨子有云:“食必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明,已经开始由物质享受转为精神享受,对文化和美的需求也更高。
中国美的经济第一人卢俊卿认为,美的资源和脑力并存的第三大人力资源,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
[1]由此可以看出,“美丽”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它本身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对王昭君有着这样的评价,“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孤影裴回,竦动左右。
”然而昭君的美却不仅仅是外表之美,正如泰戈尔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昭君的美美在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美在她“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的伟大崇高的精神。
而这样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千百年来让文人骚客为之称叹的重要原因。
2.文化之美昭君文化是由文化创始人张茂林与1998年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总结升华提出的,它以“和合”思想为哲学基础,以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为重要的内涵。
昭君文化:递向全世界的草原名片
● ●
递 向全 世 界 的 草
昭君 出塞
意 到匈奴 去
,
,
皇 上 就把 她 当公 主
不 愿 意送 礼 物
,
所 以 毛延 寿 没 有
。
据史料 记 载 昭 君 本 名 王 嫱
,
看待Βιβλιοθήκη ”。后 宫 的 宫 女 都 是从 民 间选
一
把 昭 君 的美貌如 实 地 画 出来
元 帝 查 清 这 件 事情 后
一
呼韩
带来 和 平 安 宁 的 皇 后
所 以改年号为 竞宁
“
汉 元 帝也
,
大 臣 商量 后 决 心 跟 汉 朝 和 好 亲
个 年 轻美 貌 的
。
坚 信 和 亲 会 给汉 王 朝 带 来 和 平
”
,
自带着部 下 来 朝 见 汉 宣 帝
邪单 于 在长安住 了
了 两 个将 军 带 领
。
一
。
呼韩
,
妻 子 高 兴 和 感 激 之 情 自不 用 说
、
、
让 更 多 的人 了 解 内蒙 古
,
、
了解 呼
论 研讨会
、
国 际 企 业 创 新论 坛 城
、
33
米
, “
。
墓 身 为人 工 夯 筑 的封 土
,
和 浩特 呼 和 浩特市 于 1 9 9 9 年推
市产业 发 展 高峰会议
民 俗 文化 活 动
走进 阴 山
、
堆 巍 峨 高耸 远 望 如 山 蒙 古 语
,
的时候
取意边境
个多月 请
。
呼韩 邪 单 于 和 昭 君 向汉 元 帝谢 恩
昭君出塞故事
昭君出塞故事昭君,又名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瞩目的女性人物。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她与匈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的发生,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人物,她是王莽的孙女,因其美貌而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汉元帝的宠妃。
然而,由于当时匈奴的威胁,汉朝需要与匈奴通好,于是昭君被选中作为和亲的人选,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这个故事的发生,不仅仅是昭君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转折。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个承载着爱情、家国情怀和历史变迁的故事。
当昭君被迫离开汉朝,嫁给匈奴的单于时,她的内心是矛盾的。
她作为一个汉族女子,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单于,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
然而,作为一个贤惠的女子,她又不得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去完成和亲的任务。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昭君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匈奴的生活中,昭君并没有放弃对汉朝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她时常凝望着远方的天空,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和故土。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赢得了匈奴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她的聪明和善良,使得她成为了匈奴部落中的一位贤内助,也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昭君的命运并不尽如人意。
在匈奴的生活中,她饱受着磨难和折磨,而她对家乡的思念更是日益加深。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下,昭君最终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她的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被后人传颂不衰。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缩影。
这个故事的发生,承载着爱情、家国情怀和历史变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昭君,作为一个女性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经典形象。
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介绍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多个著名景点,包括历史名胜、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
一、呼和浩特大佛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成社区,是中国北方的佛教胜地之一。
这里有大佛殿、观音殿、弥陀殿等多个庙宇,主要建筑风格受藏式佛教影响,寺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
此外,寺内的大佛馆里供奉着一尊高达四十八米的佛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室内佛像之一。
二、昭君文化博物馆昭君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西街,是一座以“雍容华贵、文化传承、人文思考”为主题的博物馆。
藏品丰富,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及昭君传说,馆内还有一座仿古建筑昭君庙。
三、八一公园八一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达二百余亩,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公园之一。
这里有人造湖、花园、游乐场、运动场等多种休闲娱乐设施,还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内景色宜人,是呼和浩特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四、哲里木湖哲里木湖位于呼和浩特市的西南方向,是内蒙古区内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发源地之一。
湖畔风景秀丽,垂钓、摄影、草原风情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被誉为“呼和浩特的明珠”。
五、赛罕塔拉草原赛罕塔拉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藏南街,是呼和浩特市内唯一的城市公园草原。
草原面积将近三十万平方米,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成为呼和浩特市户外野营、骑马旅游等游客喜爱的目的地。
六、五塔寺五塔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是中国佛教名胜之一。
寺内建筑精美,气势磅礴,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瓷佛像、铁佛像等。
近年来,五塔寺成为了各地摄影家和旅游爱好者的最爱。
七、呼和浩特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呼和浩特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东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是森林公园、森林绿地、林业景区、运动健身场所等综合性景区。
昭君形象的多义性与昭君文化的民族特性(笔谈)
帝纪 》和 《 汉书 ・ 奴传 》关 于 昭君 身世 及 出塞 和 调 是凄 悲 的 。东汉末 年 有文 人假 托 昭君之 名写 了一 匈
亲情 况 的记 述仅 有一 百余 字 ,远 比记 述武 帝时 期 和 首 《 旷思 惟 歌 》 怨 ,抒 写 的依 然 是伤 悲之 情 :“ 志念 亲 乌孙 的细 君公 主 与解忧 公 主 的文字 要简 略含 糊 ,
关键词 :昭君形 象;
中图 分 类 号 :1 4 2 0
多义性 ;
昭君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族特 性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13 2// 0 — 0 0 0 0 3 3 2( (() 4 0 4 — 6 1
王前 程 : 元帝竞 宁元年 ( 汉 公元 前 3 3年 )春 ,
夫 和广 大 民众从 未停 止过 歌 咏 、谈 论 和争讼 ,人们 昭君故 事 。 中国历 史上 有无 数 和亲 的女 子为什 么后 凭借 丰 富 的想象 力 ,用音 乐 、诗词 、曲赋 、绘 画 、 人 独独 特别 推 崇 昭君 ?昭君 文化 的形 成体 现 了我们 雕塑 、变 文 、小说 、戏剧 等各 种艺 术 形式 塑造 了众 民族何 种思 想理 念 ?如 何正 确理 解 文学 艺术 中昭君 多风 貌各 异 、意 义非 同的昭君 形象 ,形成 了 内涵丰 形 象 的多 义性 ?弘扬 昭君文 化对 于 当今 全球化 背 景 厚 、影 响深远 的昭君 文化 。据 当代 学 界 的不完 全统 下 中国 民族 外交 政 策 的制定 有何 积极 意 义?这 些 问 计 , 自西 汉 至今 ,描 写 昭君 出塞 的诗 词 曲赋和 散文 题 都值得 我们 认真 思考 和研 究 。 作 品多达 近 千篇 ,小 说戏 剧 和影视 作 品约 有 四五十 部 ,各地 民间传说 故 事 、音 乐小调 等 亦不计 其 数 , 王 佩 :千百 年 来 ,昭君 和亲 事件 一 直是 文 艺界 的热 门话题 。不 同时代 、不 同作 家 的作 品所塑 造 的
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呼和浩特,已经以草原第一歌《敕勒歌》闻名,以草原第一城“云中城”溯源,以草原第一都“盛乐古都”称雄,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是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亮点。
其中,两千年前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及其代表性人物王昭君、呼韩邪单于等,都是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王昭君,多为悲剧性格,与悲苦、哀怨连在一起。
但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文物考古成果却雄辩地证明,王昭君是自愿出塞、深明大义,与呼韩邪单于情投意合,是促进汉族与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她不但至今活在湖北故乡人心里,而且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心中。
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实地调查,仅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就有多座昭君墓,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说王昭君就长眠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宗、同根、同乡、同亲。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时做了这样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
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
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代表。
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就在呼和浩特市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首倡“昭君文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搞了多次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在湖北兴山、呼和浩特市分别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1999年首倡并举办昭君文化节;组织专家编写《王昭君研究文献资料目录》和《昭君文化丛书》牗一套五本牘等。
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之一:青冢幽幽昭君墓
呼和浩特之南,大黑河畔,一片平畴,封土堆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昭君墓。高 达33米的土墓,矗立在一片平原之中,巍峨高耸,姿态雄伟。当地传说,凉秋九 月,塞外草衰,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 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 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 昭君墓周围的景色更为宜人,晨曦的朦胧,骄阳的绚烂,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 色气象万千。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 添了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长眠在青冢中的王昭君,名嫱,西汉抹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入 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 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昭君出塞”故事。两千多年来, 生长在巴山楚水奇女子,就默默地飘落在北国的异乡。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幽幽青冢,如怨如泣。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灵激荡,多少美 丽哀婉的故事传说,如涓涓溪水,流入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 和亲出塞兮泪纷纷,流落异域兮不顾身。 黄沙漠漠兮胡笳怨,青冢悠悠兮昭君魂。
昭君湖北省兴山县,城西三公里处。背倚纱帽山,前临香溪河,清幽恬 静,如锦似秀。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的奇山秀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村 以人名,人以村传。神奇和传说,使千年古村,成为名扬四海的古汉文化游览 区。 据《兴山县志》记载:"县南有妃台山,其是为昭君村,昭君出生地也"。宋 《太平寰宇记》又云:"昭君村在县南,有昭君院,又有昭君台"。昭君村源于 西汉,晋时避司马昭讳,改为明妃村,唐代复称昭君村,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 历史。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承着先祖的文明。昭君的后裔谈起珍藏 的王氏宗谱和先祖昭君,绘声绘色,犹如昨天,让人唏嘘不已。 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景色秀丽,山水奇峻。王字崖云遮雾绕,香溪水九曲 八弯,粉黛林、佳丽岛、彩石滩等胜迹,更如人间仙境、尤似世外桃园。昭君 当年汲水的楠木古井,井中楠木依稀可见。梳妆台、娘娘泉、紫竹宛、琵琶桥 等遗迹历经千年,风韵依旧。 昭君村民风古朴。村中仍保持着西汉时代的生活和劳作方式,被学者们誉为" 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春种薅草打锣鼓,秋收祭天拜农神。柴扉吱 呀,牛铃叮铛,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农耕风俗场面,把古村渲染得古朴悠远。 昭君村代代出美女,亦称美人村。2000多年间,村中先后有20多位美女奉诏进 宫。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级宾馆纷纷来村中选美。"来到昭君村,眼 睛不敢睁,满村是美女,一睁就掉魂",为何昭君村的村姑,个个美若天仙? 也许是香溪河畔美丽景色的孕育陶冶,也许这里有千古遗传的美人基因。 民风古朴源仙山,钟灵毓秀香溪边。 孕育绝代佳人地,梦魂飘渺入云天。
楚风·楚情·楚魂——论王昭君的思想与性格形成的楚文化底蕴
而 王 昭勇气 ? ! 这是 何 等 的性 格 ? !
独有 楚人 王 昭君 。
独有 来 自屈 原故里 的楚 地奇 女子 王 昭君 。 不仅 如 此 。这位 奇 女子 还展 示 了她 的 旷世之 美
阻 ,衰荆 之旅 。 ”
“ 蛮夷 也 ,不 与 中国之 号谧 ” 我 ,甚至 扬 言 “ 我有敝
甲 ,欲 以观 中 国之政 ,请 王室 尊吾 号 。 这 种敢 于 ” 向封建 礼 教挑 战 的叛 逆 精 神 ,成 为楚 文化 的鲜 明个
王 昭 君是 屈 原 的 同乡 ,相 去 不过 数 十里 。屈 原
楚 风 ・ 情 ・ 魂 楚 楚
— —
论 王 昭君 的 思 想 与性 格 形 成 的 楚文 化 底 蕴
潘 照东
( 内蒙古 自治区社会科学 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 1 10 0)
摘
要 :昭君 出塞和 亲不仅成 为千古佳话 ,也成 为一种文化 象征。王昭君具有独特魅 力的一个重要 原 因,就
收 稿 日期 :20 — 2 0 0 9 1— 6
作者简介 :潘照东 ( 93 ,男 ,江苏南京人 ,内蒙古 自治 区社 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设 民族 文化大区专家委员会委 员。 15 一)
3 7
《 三峡论坛 》2 1 0 0年第 1 ,总第 2 2 期 2 期
的高 尚品格 ,不 仅光 辉 乡里 ,而且 流芳 百世 ,垂 范 冲 出樊 笼 的 。
一
、
个 性 鲜 明 ,不 流 世 俗
楚 地 古 为 蛮夷 之 地 ,至 战 国时 ,仍 被 中原 诸侯 鄙视为 “ 楚蛮 ” 南 蛮 ” 、“ 。而楚 文 化也 表现 出 与 中原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
昭君出塞文化价值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众多和亲事件中的一件,但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却和其他和亲不一样。
在汉朝势力远在匈奴势力之上的背景下抉择出塞和亲,对汉匈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昭君出塞,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汉朝的和平共处思想,王昭君容貌之美与高尚的品格都为后人所崇敬。
历来学者对昭君出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有众多的探讨,其结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和“美”文化。
本文试图进一步探求昭君文化的内涵,并从人类学理论角度更深层次的分析昭君文化的新价值,希望批评指正。
一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在汉初的六十多年年里汉朝派公主与匈奴进行和亲。
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势力逐渐强大,到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以后,汉朝开始对匈奴出征。
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
公元前71年,汉宣帝时期,汉与乌孙联合彻底打败匈奴,从此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由单于庭出走。
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下向南胡汉边塞靠近,并派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到汉朝。
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公元前55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汉朝觐见汉宣帝,向汉朝求助。
汉宣帝送给呼韩邪单于三万四千斛粮食,并派高昌候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护卫。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汉朝。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汉朝,请求和亲。
王昭君,字嫱,汉朝南郡即今天的湖北兴山人。
公元前36年,被选为宫女进入汉宫。
王昭君“入官数岁,不得见御”[1],未得到皇帝的宠幸。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向汉元帝上书“愿婿汉氏以自亲”请求和亲。
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决定在后宫选一名宫女赐予单于。
于是在后宫甄选了五位宫女,王昭君在列。
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的开题报告
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也是中国文学中流传
最广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不仅被广泛地描绘在文
艺作品中,而且被人们传唱、祭拜和吟咏,成为不朽的文化传承。
然而,王昭君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她形象的演
变和解读。
因此,本文将以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为主题,
尝试回顾和探究王昭君形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王昭君形象的演变历程进行探究和分析,从历史、
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王昭君这一重要文化符号所涵盖的文
化内在。
三、论文结构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王昭君的基本形象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从传说和历史角度探究了王昭君形象的古代演变。
第三部分则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了王昭君形象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
最后,在结
论部分中,将总结王昭君形象的演变历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及意义。
四、研究意义
王昭君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老
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淀。
对于如何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了解王昭君形
象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王昭君形象的演变也
反映出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美和美的追求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对于研究
中国文化和历史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浅谈“昭君”形象的文化产业价值
・ 文化 综合 ・
浅谈 “ 昭君 ’ ’ 形象的文化产业价值
吴牧真 ( 陕西省 戏 曲研 究 院 陕 西西安 7 1 0 0 0 0 )
王 昭君 是 “ 对 发展 中华 民族 大家 庭 团结 有贡 献 的历 史人物 ” ( 周 恩 来 语 ) 。史 载 ,昭 君 姓 王 , 名嫱 ,字 昭 君 , 乳 名皓 月 , 汉 族 ,南 郡秭 归 ( 今 湖 北 省 宜 昌 兴 山县 )人 。公元 前 3 6 年 ,选
刻 ,再 次请 出昭 君这 位 “ 民族 友好 使 者 ”就是 要 回顾历 史 ,发扬 光 大昭 君文 化的 价值 ,促 进 活动所 在 地在 文化 、经 济 、旅游 、商 贸等 各个 方 面的 交流 合作 ,增 强 民族 团结 , “ 推动 不 同文 明友好 相 处 、平等 对 话 、 发 展繁 荣 ,共 同构 建 一个 和谐 世 界 ” ( 胡锦
涛语 )。 史 载 , 昭君 出塞 经 过 汉 长 安 、 冯翊 、北 地 、 上 郡 、 西河 、
朔 方 、五原 等七 郡 。既从 陕 西西 安 出发 、途 经 甘肃 庆 阳 、陕西 榆 林 、 内蒙古 东胜 、 临河 、包 头 ,出西 北进 大青 山 ,沿鄂 尔浑 河 东 岸 北上 ,最 后抵 达 蒙古 国乌 兰 巴托 附近 的大单 于庭 。通 过在 活 动 所 经地 组织 开展 丰 富的 系列 活动将 使 迎请 昭君 活动 成 为一 次生 动 具 体 的 民族 团结 精 神 的 教 育体 验 ; 民族 经济 文化 硕 果 的 展 示 宣 传 ;区域 特色 产业 、开发 项 目交流 洽谈 的盛会 。 “ 昭君 ”文 化 活动 主要 思路 有 :组织 以纪 念昭 君 为主题 的文
章 ,书 画 ,邮册 创 作征集 活 动 。组织 沿途 文 艺演 出和 艺术采 风 活 动 ; 品牌车 命名 试 驾活 动 。商贸 及交 流洽 谈活 动 。迎请 王 昭君 活 动 是 民族文 化 的盛 会 ,可 以通过 与不 同 企业 品牌 、不 同媒 体平 台 强 强联 合 ,加 强昭 君文 化与 企业 品牌 的动 感联 系 ,使 商贸及 项 目 王昭 君 是 中华文 化 的艺术 女神 。昭君 天生 丽质 ,聪 慧异 常 , 交 流洽 谈活动 成为 “ 迎 请王 昭君活 动 ”中 的亮 点 。 “ 昭君 ”专 题 片基 本理念 :主题 是 向海 内外 宣传 、展 示沿 途 琴棋 书画 ,无所 不精 ,是 我 国家 喻户 晓的 古代 “ 沉 鱼落 雁 , 闭月 羞花 ”四大 美女 之一 。古 往 今来 , 以王昭 君 为题材 的文 学作 品曾 各 个地 方 的社会 、文化 、风 俗 , 以及 “ 昭君 文化 ”对 于 当代人 的 出不 穷 。文史 记 载 ,反 映 王昭 君 的诗 歌 有 7 0 0 余 首 ,与 之有 关 的 思想 、情感 的影 响状态 。节 目应 遵 循新 闻和 传播 规律 ,增 强 节 目 迎 请 王昭 君活 动 ”和 我 们 的节 目, 小说 、 民间 故事 有近 4 0 种 ,写过 昭君 事迹 的有 李 白、杜 甫 、 自居 的亲和 力和 传播 效 果 。通过 “ 易 、郭 沫 若 、曹 禺 、老 舍 等古 今 著名 大 家 5 0 0 多 人 ,形 成 了长 盛 使 广 大观众 ( 包 括 外 国人和 海外 华 人 ),特 别是 主流 社会 , 了解 不衰 的 、独特 的 “ 昭君 文化 ”现象 。 沿途 各地 的现 状和 各 民族 的生存 情 况 ,看到 “ 昭 君文 化 ”影 响下 王 昭 君 是代 表 民族 团结 和 谐 的 典 型 形象 ,昭 君 的身 上 寄 托 的当代 人 的现 实生 活和 情感 世界 。节 目的主 体形 态 为记录 片 。节 着 中华 民族 追求 和平 、和 谐 的文 化情 结 ,闪耀 着 和平 、和 谐 、求 目展 现 的是 当前 时间正 在发 生 的人 物和 事件 。专 题 片应 有 自 己的 同存 异 的光 辉 ,体现 的是 中华文 化 的成熟 智 慧 ,得到 了世 界各 民 独特视 点和 倾 向性 ,体现主 流观 点 。 族 的深 切赞 美 ,众 多 国家领 导人 题词 敬仰 。 “ 昭 君文 化 ”具有 厚 “ 昭君 ”文 化 产 品 相 关创 意 : “ 昭 君 出 塞 ” 包 含历 史 、文 英 雄 、美 女 )以及 民族 、地 方风 重 的 民族底 蕴 ,广泛 的群 众 基础 和 巨大 的社 会影 响力 。 “ 昭君 ” 化 、地理 、 战争 、探 险 、人物 ( 离 开汉 都长 安后 一 生情注 民族 团结 ,但却 始 终未 能重 归故 里 。因 光 ( 旅游 )等 诸 多元素 ,是设 计一 出 同时包 含历 史 性 、文化 性 、 此 ,弘 扬 “ 昭君 文化 ”,策 划组 织 “ 迎请 王 昭君 活动 ”既 有着 历 娱乐性 和教 育性 , 以及 地方 特色 的文 化产 品的绝 佳题 材 。
昭君博物院历史故事
昭君博物院历史故事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南郊九公里处,是西汉时期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墓。
相传昭君去世后,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
传说昭君是天上的仙女下凡,路过此处休息时,倒出鞋里的土变成了昭君墓。
还有传说昭君完成玉皇大帝交给的使命后,回到了天宫,当天夜里,天上闪过一道红光,接着是一声巨响,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平地里突然长出了一座土山,山顶上飘浮着五彩祥云,这座土山就是现在的昭君墓。
昭君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两千多年来,王昭君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许多文学作品和诗歌都以王昭君为题材,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给予王昭君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草原文化中的昭君文化元素
J u n .2017V o l .37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17年6月第37卷第3期[作者简介]冀文秀,女,包头师范学院教授㊂草原文化中的昭君文化元素ʻ冀文秀(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摘 要] 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拥有由核心元素㊁意象元素㊁衍生元素构成的独特的文化元素群:其核心文化元素是出塞和亲;鸿雁㊁琵琶㊁青冢㊁骏马等意象是其特有的象征性文化元素,而其大量的衍生元素如坟墓㊁诗词㊁绘画等,则散见于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各类文化形态中㊂昭君文化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是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㊁长江文化相联系的纽带之一㊂[关键词] 昭君文化; 核心元素; 意象元素; 衍生元素[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3-0074-05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17.03.009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关示好,汉元帝欣然允诺,让满怀诚意的匈奴单于迎娶贤明美丽的昭君北归大漠草原㊂成为阏氏的昭君终生留在草原,和草原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了欢迎和爱戴,促成了六十多年的胡汉友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和亲佳话㊂两千多年来,昭君一直活在世人尤其是草原人民的心里,人们用喜欢的各种形式来纪念和表现自己心中的王昭君:给昭君筑坟㊁修坟㊁上坟,修筑的昭君坟何止一座一处,上坟祭奠的又何止一时一世一人;昭君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种类㊁数量之多,内容涵盖之广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大量的诗词曲,还有数量可观的小说㊁散文㊁戏剧㊁变文㊁歌谣㊁故事㊁传说以及绘画㊁琴曲㊁舞蹈㊁雕刻㊁刺绣㊁剪纸㊁影视㊁邮票等等;还有以昭君名字命名的建筑㊁产品,组织㊁举办的昭君文化活动等等㊂可见昭君的影响何其深远,昭君的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㊂而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有必要梳理昭君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关系㊂那么,昭君文化和草原文化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是什么关系?近些年,国内学者普遍认可对草原文化的几点基本界定:(一)草原文化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二)草原文化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以蒙古族为主要代表;(三)草原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的,反映游牧民族观念㊁信仰㊁传统㊁心理特征的特质文化;(四)草原文化是不断以异质文化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㊂我们用以上四条逐一衡量昭君文化:其一,昭君出塞和亲的地点就在北方草原;其二,昭君和亲的对象是匈奴人,据考匈奴人是蒙古族人的祖先;其三,昭君出塞后,长期和匈奴人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互相影响,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以昭君和亲为主题的汉匈融合的特质文化;其四,草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大量吸收了昭君带来的 异质文化 精粹㊂很明显,昭君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要素特征,属于草原文化的一部分㊂当然,在昭君的家乡湖北,在中原汉民族的文化中,也都活跃着昭47君文化的影子,总体上讲,它属于中华文化,但草原文化中所包含的昭君文化元素,主要是昭君和亲来到草原后留下的,因此这些和草原文化紧密相关的昭君文化元素就构成草原文化中的特质文化㊂既然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中的特质文化,那么,草原文化中包含哪些昭君文化元素呢?这些昭君文化元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昭君文化对于草原文化的意义在哪里?让我们一一加以分析㊂我们认为,草原文化中包含昭君文化核心元素㊁意象元素和衍生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昭君文化群㊂昭君文化的核心元素就是昭君出塞,汉匈(也称胡汉)和亲㊂这也是昭君文化的根基㊂史载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之间的和亲有过八百多次,为什么唯独昭君和亲被千古传诵?恐怕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是不可忽视的:第一,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和亲非常成功,给人民带来了福祉㊂‘汉书㊃匈奴传“记: 北边自宣帝(笔者注:汉元帝之父)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㊂ 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㊂ 昭君和亲巩固并加深了这种友好关系,两个民族因此享受了六十余年的和平安宁㊂与昭君同时代的易学专家焦延寿在其著作‘焦氏易林“中写诗赞颂昭君的杰出贡献: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崇我王室㊂ (‘萃之临“) 长城既立,四夷宾服㊂交和结好,昭君是福㊂ (‘萃之益“)对于华夏和四夷来说,昭君都是友好的福星㊂①唐代张仲素的‘王昭君“一诗也高度概括了昭君和亲带来的息战兴牧局面: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㊂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㊂ 把昭君比仙娥,称呼韩邪单于为骄子,前者愿嫁,后者愿和,结果是将士们收起武器去种田,牧民们在边塞草场上自由放牧,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㊂他们的子女㊁亲属及深受他们感召的人也都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㊂可以说,他们的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㊂第二,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和亲是建立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的㊂呼韩邪单于在汉廷二十余年帮助下,结束了五匈争立的内乱局面,统一了匈奴,故对汉廷心存感激,为了加深关系,自己提出 愿婿汉氏以自亲 ,希望与汉结为亲戚关系㊂而昭君听说后, 乃请掖庭令求行 (‘后汉书㊃南匈奴传“),请宫廷准予出塞和亲,所以说和亲的双方是出于自愿的㊂而且当时两族相安无事,没有战争威胁,这种情况下的和亲显然不带有功利目的,而是真诚㊁平等的愿望表达㊂第三,呼韩邪单于和昭君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历史人物㊂呼韩邪单于是匈奴史上一位颇具眼光和魄力的英雄,他历经坎坷平定内乱换来匈奴内外安宁;王昭君则是和其他出塞公主不同的 良家子 (平民女子),她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献身于汉匈友好,她以草原为家和单于生儿育女,她和草原人民平等相处,亲密融洽㊂加上两人对国家㊁对民族的贡献,使得他们深受爱戴,人们在这一英雄 美女的成功组合中寄托了无限的政治理想和审美愿望,也生发出无穷的想象和充满创造力的表达,衍化为众多的昭君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昭君文化现象㊂在昭君文化元素中,有些相当引人注目的意象元素㊂例如琵琶㊁鸿雁㊁青冢㊁马㊁月等等,这些元素在以昭君为题材的大量诗词㊁戏剧㊁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且深入人心,已经固化为与昭君相关的某种象征㊂而在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下,这些元素又和草原文化密不可分㊂以下将以诗词为例加以分析,因为目前可见的昭君题材诗词就有一千三百三十三首之多,数量居同类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之首,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足以说明问题㊂②鸿雁是草原上人们喜爱的候鸟㊂鸿雁的意象与昭君联系在一起,最早见于东汉文学家蔡邕的‘琴操“,其中记录了据说是由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歌中有这样的句子: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㊂高山峨峨,河水泱泱㊂父兮母兮,道里悠长㊂ 以燕(雁)自比,形容远离父母,山高水长的思念和无奈㊂晋代石崇‘王明君辞“里的诗句: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57遐征㊂ 表达了希望鸿雁带自己飞向远方的愿望㊂北周王褒‘明君词“: 鸿飞渐南陆,马首倦西征㊂ 望着远去的南飞雁,怎样才能打起精神走完漫长的路程?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㊂ (唐代卢照邻‘昭君怨“)真希望追随鸿雁,能够一年一归啊㊂归而不得,只好期望鸿雁可以传递音讯了: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㊂ (王安石‘明妃曲“) 寄言秦楼下,因书秋雁飞㊂ (隋代张碧兰‘王昭君“)可以说,鸿雁是昭君远在塞外思念家国的心灵依托,也是联系塞内塞外的精神信使㊂在草原上,人们也常常赋予鸿雁这样的意蕴,期望鸿雁带着自己的理想飞向远方,因此昭君文化里的鸿雁意象特别易于被草原人民理解和接受㊂琵琶之于昭君,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象征性意象㊂怀抱琵琶的昭君,是人们熟悉的经典形象㊂不同诗人笔下的昭君琵琶,奏出的是不一样的曲调 昭君上马鞍,手取琵琶弹㊂ (清代袁枚‘明妃曲“) 马上琵琶塞上风,分明吹入玉关中㊂ (明代徐寿‘王昭君“) 琵琶马上曲,杨柳塞垣情㊂ (唐代无名氏‘王昭君“)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昭君骑在马上,一路前行一路弹奏琵琶聊遣情怀的情形㊂孟浩然‘凉州词“: 浑城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㊂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㊂写昭君出塞路途遥远,即使是声音很好的紫檀木嵌金图案的精品琵琶,也承载不了昭君的离愁别绪㊂不少诗人赋予昭君琵琶的是悲苦㊁愁思和哀怨: 马上无以写愁思,推手为琵却手琶㊂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却传来汉家㊂ (元代方回‘于氏琵琶行“) 紫台一去朔风寒,手上琵琶和泪弹㊂ (明代颜廷榘‘明妃“)最著名的当属杜甫‘明妃“里的诗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㊂ 是 琵琶怨 的代表,却也难得地反映了昭君用琵琶弹奏匈奴乐曲的事实㊂也有一种 反琵琶怨 的强音: 一曲琵琶非诉怨,毡裘羊酪亦君恩㊂ (龚景瀚‘昭君词“)说昭君把披毡裘食羊酪视为单于之恩,并不抱怨㊂ 女子英雄泪,琵琶壮士歌㊂ (王循‘青冢“)昭君含泪弹出的琵琶曲,抒发的却是感人肺腑的英雄情怀,是不让须眉的壮士豪歌! 塞上香风暗度时,琵琶声急马蹄迟㊂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㊂ (王峻‘题明妃出塞图“) 琵琶声里沙场静,却胜文姬返玉关㊂ (叶调元‘昭君台“)赞扬文雅美丽的王昭君,奏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靖边安塞的最强音㊂不管每位诗人的认识如何,他们的表述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昭君借琵琶倾诉心曲,琵琶寄寓着昭君的所思所想㊂宋朝王安石的‘明妃曲“中生动描写了昭君弹琵琶的情景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㊂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㊂黄金(指弹琵琶的金质器具)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㊂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㊂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㊂ 初嫁的昭君,面对众多言语不通的陌生异族人,熟练地弹起琵琶表述心迹,听众深受感染,激动地或劝酒,或垂泪,或驻足不去,昭君也为能有如此知音而心生欢喜㊂她和她的琵琶演奏,受到草原人民喜爱,在草原上引起共鸣: 推手为琵复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㊂ (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㊂ (唐代刘长卿‘王昭君歌“)当昭君弹奏琵琶的时候,牧人也常常吹羌笛奏胡笳与她应和㊂元人丁後甚至把昭君弹奏琵琶曲视为 声教 : 千年世运天所移,声教所被穷海涯㊂男尽为臣女尽妾,琵琶处处民熙熙㊂ (‘昭君图“)说在她的乐曲感召下,人们纷纷归顺㊂青冢,属昭君所独有㊂两千余年来,不断有人借修护青冢㊁吟咏青冢㊁祭奠青冢㊁宣传青冢来纪念昭君,草原上还有多处昭君墓,更是塞外人民热爱昭君的最好证明㊂杜甫曾感叹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㊂ (‘明妃“)明代李晔想象青冢里的昭君化作彩云和鸿雁魂归故里: 明妃冢前青草肥,宫衣化作彩云飞㊂生无羽翼度关塞,死后魂随秋雁归㊂ (‘王昭君歌“)对于一个为了和亲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终生未归的南方女子来说,这种刻骨的思念正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更说明昭君为和亲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㊂元代67耶律楚材赞叹: 十里春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㊂ (‘过青冢次贾搏霄韵“)通过渲染青冢的春风春花赞美昭君的英名,这是对昭君亡灵的最好安慰㊂明代莫止‘昭君曲“也有类似写照: 但使边城静,蛾眉敢爱身?千年青冢在,犹是汉宫春㊂ 揭示了青冢长存的原因是昭君勇于献身靖边㊂元代张翥‘昭君怨“: 闭长门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㊂千载草青青,有芳名㊂ 那些得到君王宠爱的宫女,有谁比得上昭君这样流芳千古?明代祖籍丰州(今呼和浩特)的霍瑛凭吊青冢时,想到昭君: 琵琶弹出汉宫秋,青冢千年姓自留㊂ 虽然不免伤感,却使自己青冢长留!相反,不禁感慨 多少红颜承主幸,名随身世尽东流 ㊂正因为昭君不计个人宠辱,一心为国, 但使此身能报国 ,才赢得 蛾眉出塞万家春 (‘青冢吊明妃“)㊂青冢如春,正是昭君曾经带给草原春天的春的回报㊂马是深受马背上的民族 草原牧民喜爱的代步工具和亲密伴侣,在草原文化中,马文化元素独具特色㊂昭君自出塞那天起,就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也是昭君文化元素中的一个重要意象㊂ 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㊂ (元代张翥‘昭君怨“)单于带来一队队由精选良马驾着的毡车,簇拥着昭君上路,画面壮观㊂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㊂ (李白‘王昭君“)即将远行的昭君手拂精美的马鞍,不由洒下离别之泪㊂ 昭君上马鞍,手取琵琶弹㊂ (袁枚‘明妃曲“) 琵琶马上曲,杨柳塞垣情㊂ (唐无名氏‘王昭君“)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山春㊂ (李商隐‘王昭君“)从跨上马背开始,昭君的命运就和以游牧为生的匈奴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㊂长路迢迢,马儿及琵琶始终与昭君相伴㊂遇到气候恶劣时, 抱得琵琶不忍弹,胡沙猎猎雪漫漫㊂晓来马上寒如许,信是将军出塞难㊂ (明代彭华‘明妃曲“)马匹顶着凛冽的风沙和漫天大雪行进,严寒中才知道那些征战的将军们是多么不易㊂诗里暗含了昭君以一人付出免去将士征战之苦的用意㊂昭君文化元素中,月亮所蕴含的思乡意象,时有写照㊂如李白‘王昭君“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㊂崔国辅‘王昭君“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㊂因月亮意象非草原文化所特有,此处不多论述㊂倒是苏轼有首‘附晁无咎再次韵“值得一提: 幽闲合出昭君村,芳洁恐是三闾魂㊂ 岂惟千里共明月,亦可千里同芳尊㊂ 赞美昭君和屈原一样心灵芳洁,他们的崇高都与明月共辉㊂昭君文化的衍生元素很多,包括数量可观的诗㊁词㊁曲㊁戏剧㊁小说㊁散文㊁变文㊁歌谣㊁故事㊁传说㊁绘画㊁琴曲㊁舞蹈㊁雕刻㊁刺绣㊁剪纸㊁影视㊁邮票等文学艺术作品,也包括史书㊁杂记㊁评论等文本,还有与昭君相关的建筑㊁产品㊁组织㊁节庆㊁活动㊁服饰㊁器物等㊂影响大的如汉代瓦当 单于和亲 ㊁晋代石崇诗‘王明君辞并序“㊁宋代王安石的诗‘明妃曲“㊁元代马致远的戏剧‘汉宫秋“㊁清代绣像本小说‘双凤奇缘“㊁宋代宫素然水墨画‘明妃出塞图“㊁当代董必武‘谒昭君墓诗一首“㊁曹禺五幕历史剧‘王昭君“,青冢㊁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等㊂实际上,上文所说的那些典型意象也属此类,只因其约定俗成的特殊意义才单独进行了讨论㊂这些衍生元素不断充实着昭君文化元素群,不仅可以让人们从中更多地了解昭君,还可以了解草原和草原民族,了解草原文化㊂以昭君题材的诗词为例,隐含其中的衍生元素可以集合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昭君文化元素群㊂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描写匈奴人的游牧生活习俗: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㊂ 元人张渥描述匈奴使者的威武剽悍: 胡雏生长狞如枭,毡处肉食胆气豪㊂角弓羽箭花纹刀,踊跃快马腾飞猱㊂玄旗树日惊霜飚,云是使者来汉朝㊂ (‘题昭君出塞图“)元人张可久曲词‘越调㊃寨儿令“写昭君出塞时的盛况: 羽盖峨峨,虎皮驮驮,雁远暮云阁㊂建旌旗五百沙陀,送琵琶三两富娥㊂翠车前白橐驼,雕笼内锦鹦哥㊂ 清代胡夏客‘王昭君辞“写匈奴人沿途叩首迎接昭君: 竟别紫台将出塞,韦鞲稽颡后先迎㊂ 出塞的漫漫长途中,见77过昭君的匈奴妇女学习昭君的装扮因而增加了不少姿色,也因此和昭君多了几分亲近: 出塞香车关路长,阏氏妇女学宫妆㊂穹庐自此多颜色,草已青青拒雪霜㊂ 元人丁後和唐人储光羲写单于对昭君疼爱有加,呵护备至 看到初出塞外的昭君因远离家国㊁环境迥异㊁不耐严寒而悲伤,就把帐篷卧具打理得暖暖和和的,甚至不惜以君王之身下跪劝说她开心起来: 单于跪进苦劝人(指昭君),穹庐夜永氍毹暖㊂ (‘昭君图“)知道昭君因言语不通而孤独难过,单于要求人们用汉语唱歌: 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辞㊂ (‘明妃曲“)其情岂不感人!宋代洪咨夔在‘昭君行“里生动刻画了单于㊁昭君一家的和美㊁幸福生活: 朔风吹雪胡马嘶,猎归月淡龙城西㊂重旃穹窿压斗帐,泛盎快揽金留犁㊂细调弦索为郎鼓,手未推却眉先低㊂林深人静孤啄木,春尽树暗双黄鹂㊂大居次吹梅花老,小居次舞杨花迷㊂屠牙勃率起为寿,一粲相对酣如泥㊂ 说的是单于打猎归来,全家在温暖的穹庐里饮酒庆贺㊂昭君为单于精心弹奏起优雅迷人的乐曲,长女须卜居次吹起羌笛,次女当于居次跳起舞蹈,儿子伊屠牙斯上前跪拜祝贺,单于㊁昭君欢欢喜喜地对饮至酣醉㊂其情其景十分温馨㊂这些零散片断,也就是隐含着的昭君文化元素,点点滴滴都在述说着昭君的传奇故事,描画着昭君的往事今生,传递着流芳千古的情怀㊂行文至此,昭君文化元素对于草原文化的意义显而易见:昭君文化元素是草原文化中的特质元素,它以自己的新质㊁异质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赋予了草原文化一种新奇的气息和活力,使草原文化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更加多姿多彩㊂昭君文化还是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㊁长江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因为这几种文化中都包含着各有侧重又时时交叉的昭君文化元素㊂大而言之,昭君文化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日本㊁韩国㊁朝鲜㊁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和昭君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昭君是颇受好评的世界性人物㊂让昭君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也就是在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㊂因此,在草原文化研究中,应该更加重视昭君文化的研究,把昭君文化研究纳入草原文化研究之中,使其拥有一席之地;昭君文化研究既可相对独立,又不能脱离草原文化研究的大格局,二者兼顾,可以更好地借鉴促进,保证研究的全面㊁客观㊂ʌ注释ɔ①可咏雪㊁戴其芳㊁余国钦㊁李世馨㊁武高明编注‘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全辑㊃评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㊂附注:文中所引用的其余昭君题材诗词全部出自该书,不再另注㊂②参见可咏雪等编注‘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全辑㊃评注“ 编注说明 ㊂T h eE l e m e n t s o f t h eZ h a o j u nC u l t u r e i n t h eG r a s s l a n dC u l t u r eJ iW e n x i u(B a o t o u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B a o t o u,I n n e rM o n g o l i a,014030)A b s t r a c t:W a n g z h a o j u n c u l t u r e i s as p e c i a l p a r t o f t h e g r a s s l a n dc u l t u r e,i th a s t h e g r o u p o fu n i q u e c u l t u r a l e l e m e n t s i s c o n s t i t u t e d b y t h e c o r e e l e m e n t s,i m a g e e l e m e n t,d e r i v a t i v e e l e m e n t s:I t s c o r e c u l t u r a l e l e m e n t s i sP e a c e-m a k i n g M a r r i a g e;i t s u n i q u e s y m b o l i c c u l t u r a l e l e m e n t i s t h e i m a g e s u c ha s s w a n g o o s e, L u t e,g r e e n g r a v e,S t e e d,e t c;a n d m u c ho f i t sd e r i v a t i v ee l e m e n t s s u c ha s t h e g r a v e,p o e t r y,p a i n t i n g, e t c.i s r e f e r r i n g t ov a r i o u s k i n d s o f m a t e r i a l o r i mm a t e r i a l c u l t u r a l f o r m s.Z h a o j u n c u l t u r e e n r i c h t h e c o n n o-t a t i o no f g r a s s l a n d c u l t u r e,i t i s o n e a s s o c i a t e d l i n ko f t h e g r a s s l a n d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o f 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 c u l t u r e.K e y w o r d s:Z h a o j u n c u l t u r e;c o r e e l e m e n t;i m a g e e l e m e n t s;d e r i v e d e l e m e n t87。
昭君文化故里景观意象的诗歌叙事功能——以历代题咏昭君作品为例
作者: 杨秀礼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4-12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昭君;题咏;文化故里;景观意象;叙事功能
摘要:昭君文化故里景观及其形成的意象,对历代题咏昭君作品有重要作用。
如香溪、巫山神女与灼面成痕等从正反面塑造昭君之美,望帝、屈原等传说则强调昭君的至情和多怨,这些景观意象又常常被用来解释昭君“幽怨美丽”形成的原因。
完成昭君“美而见弃”的叙事主题,与士人“怀才不遇”主题发生共鸣。
昭君文化故里景观意象增加了历代题咏昭君作品的故事空间,加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有利于形成更为开放的叙事模式和不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呼和浩特,已经以草原第一歌《敕勒歌》闻名,以草原第一城“云中城”溯源,以草原第一都“盛乐古都”称雄,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是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亮点。
其中,两千年前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及其代表性人物王昭君、呼韩邪单于等,都是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王昭君,多为悲剧性格,与悲苦、哀怨连在一起。
但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文物考古成果却雄辩地证明,王昭君是自愿出塞、深明大义,与呼韩邪单于情投意合,是促进汉族与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她不但至今活在湖北故乡人心里,而且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心中。
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实地调查,仅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就有多座昭君墓,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说王昭君就长眠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宗、同根、同乡、同亲。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时做了这样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
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
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代表。
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就在呼和浩特市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首倡“昭君文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搞了多次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在湖北兴山、呼和浩特市分别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1999年首倡并举办昭君文化节;组织专家编写《王昭君研究文献资料目录》和《昭君文化丛书》牗一套五本牘等。
八年来,推出一批成果,其中围绕“提炼昭君文化,擦亮历史名城”为主题开展的十项工作,引起社会关注。
一、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以成果影响决策,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集包括自治区政协委员在内的专家深入论证,形成了市委犤2000犦22号文件,把“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确定为首府文化。
从而用形象的特色文化、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擦亮了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地位,把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史由四百年延伸为两千多年。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昭君文化研究会弘扬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
2000年10月30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明祖同志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上批示:“这篇论文写得很好。
请你们认真研究如何弘扬昭君文化,并用‘昭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各民族的大团结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这是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全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明确肯定的地方特色文化。
2001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题词:“研究昭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200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快文化建设,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专论,强调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赤峰的红山文化和辽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等为案例,“有重点地打造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品牌活动、品牌人物、品牌产品、品牌成果、品牌团体和措施”。
他指出:“文化和经济要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在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中,“文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他称赞“呼和浩特市自1999年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内蒙古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我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004年,内蒙古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杨晶在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第五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塑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积淀了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共同造就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
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更是生动而集中地展示了草原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内涵和非凡魅力。
创办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和继续举办昭君文化节,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历史内涵,全面展示草原文化的时代风采,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将充分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高昂热情,进一步拓展内蒙古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内蒙古的途径。
”2003年1月14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批示:“我认为昭君文化研究会的方向和成果都是很突出的。
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昭君文化是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要力争在国内外打得更响。
同时,我也希望呼市在总结近几年成功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基础上,把昭君文化节办得更好、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我区文化和旅游的一大品牌”。
三、昭君文化旅游作为新的跨省、跨国黄金线路,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2001年,在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作家协会、中国旅行社内蒙古分社负责同志的推荐下,俄罗斯国家旅游总局对外联络部部长库克汀先生和乌兰乌德市旅游局局长来华拜见呼和浩特市柳秀市长,共商联合开辟“茶叶之路”跨国旅游、重走王昭君从古长安到贝加尔湖的出塞和亲的草原丝路,寻找历史上明清两代称雄欧亚市场的旅蒙晋商的闪光足迹。
“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不但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列入全国一百个民间艺术节,成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外延内容;而且于2005年11月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发展经济论坛•中国节庆活动国际论坛”上,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四、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人民政协报》、《经济参考报》、香港《大公报》等都有专题、专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直播中国•走进呼和浩特》,内蒙古、宁夏、重庆三地电视台有话说昭君的“西部论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有反映昭君文化的《人生热线》。
五、呼和浩特市正在成为国内昭君文化研究的信息和研究中心。
配合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的理论研讨会共收到区内外论文100余篇。
由郝存柱主编,巴特尔、刘香芸副主编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第一~三届论文集》已经出版,受到社会好评。
由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套《昭君文化丛书》,200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昭君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挖掘呼和浩特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建和展示城市形象、品牌服务。
经八年理论探讨、媒体筛选,实践证明,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动员社会研究力量、整合社会专家资源的做法是正确的。
六届昭君文化节使呼和浩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六、为企业服务,与企业联手,初步建起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机制。
《北京晨报》报道,内蒙古企业争打“昭君牌”,昭君商标1亿元不卖。
伊利乳业集团大做智力广告,市政府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结合,组织“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学习考察团,赴湖北、武汉等地宣传昭君文化,开拓奶业市场,显示了政府驾驭市场、培育名牌、文化搭桥、经贸唱戏的创新能力,社会反响很好。
七、通过新闻媒体造舆论,提高呼和浩特知名度。
2000年8月15日,新华通讯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专版反映《昭君文化与内蒙古经济》,登载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根支柱”、“昭君文化印证民族凝聚力”、“企业家追寻昭君精神”、“昭君文化在昭君大酒店的体现及发展”、“昭君文化在日本”等优秀论文。
2002年5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呼市用“昭君”打造城市名片》,赞扬昭君文化研究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文化品位。
八、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热”蔚然成风。
已从内蒙古自治区波及到外省,一直影响到大洋彼岸。
如河北省的知名企业“兆君”牗昭君的谐音牘羊绒衫厂已把昭君当作东方女性美、心灵美的形象大使,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落户,建立“昭君园区”;2001年8月,他们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滩举行《“民族经典兆君情”全国汇展》,以“国宝”羊绒演绎现代民族服饰的精致、典雅与韵味,让消费者领略“大漠风情”的宽厚豁达与“和平使者”的冰清玉洁。
该厂还与铁路部门联合,将呼和浩特到湖北武汉的火车冠名“兆君号”专列。
内蒙古国际航空公司和宾悦大酒店、呼和浩特卷烟厂联合举办“昭君杯晚会”、“昭君杯空姐优质服务大赛”等宣传教育活动。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第三、第四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先后以“伊利情”、“乾坤缘”命名大型晚会,揭示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化对立为和谐”的崇高追求,在国内外造成良好影响。
美国拉斯维加斯市长在卫星电视交流节目中谈志向,说愿意当“中国王昭君式的和平友好使者”;日本友人宇野玄二先生主动参加2002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畅谈了自己对中国王昭君形象认识的十年心路历程。
九、“昭君品牌热”风靡内蒙古和湖北,“昭君”黄酒、“昭君”香烟、“昭君”茶、“昭君”杯、“昭君”牌中音马头琴、“昭君”牌防蛀储香驼绒被、“昭君”片片情卫生巾、昭君大酒店、《和亲宴》套餐、昭君美食城等商品、商店如雨后春笋。
十、在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建议下,一批品位很高,艺术性、历史性相融的反映昭君文化的建筑、雕塑、道路和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如高14.8m、跨度29.8m,1999年7月12日竣工的、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名的“和亲门”,长江三峡的大理石“昭君雕像”,和林格尔县的“昭君大道”等等,都以深刻的内涵和文化的品位,成了观光旅游的新景点。
内蒙古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认为,热爱一个城市必须了解这个城市。
历史名城的文化是这个地区价值、知识和物质客体的贮存器,历史名城的人物是这个地区文明、进步和内在动力的活化石。
每个人物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时代主角。
哲人说得好:“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我们不能在责怪这座城市的个性模糊时,却很少参与对它的开发提炼和塑造。
更不能在看到它一天天地显出个性时,却挑剔地认为它不够尽善尽美。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生前一再提出“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问题,叮嘱我们要“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是因为形象代表投资环境、文明程度、开放水平和城市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