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_做了什么_要做什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际金融研究》 !""# 年 第 $ 期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微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 利率市场化的最大风险, 一 是利率水平可能骤然走高, 阻碍经济发展;二是 利率水平变动不居, 危及宏观经济稳定。 我们认为,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这两种情况都不大可能出现。 但是, 在中国, 由于体制的特殊性, 利率市场 化的推进却可能遇到一些颇具 “ 中国特色 ” 的体 制约束。 其中, 在微观层面上, 实体经济部门特别 是国企改革和政府经济功能调整的不到位, 国有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 是最为突出者。 国有企业与各级政府的行为. 迄今为止, 国有 企业依然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最主要使用者。 它们占用全部银行信贷资金的 /0# 左 !""! 年底, 右。 问题的严重性正是在于: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稿
其三, 迄今为止, 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 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 调查研究显示, 虽 然重新定价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 基本点风险 和收益曲线风险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利率 风险在我国均已出现, 但是, 由于治理结构不完 善、 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以及缺乏有效 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 管理利率风险 问题至今尚未列入银行管理者的主要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 迅速推进利率市场化, 可能让银 行陷入极为被动的地位。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宏观因素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还因为货币 当局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的缺陷以及基准利率的缺失而受到约束。 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 " 在市场化的金融体 系中, 中央银行的几乎所有货币政策操作都是围 绕增减银行的准备金而展开的。 由于同业拆借市 场是银行调节其准备金的主要渠道, 它自然也就 成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的枢纽。 在这个市场 上, 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买卖活动, 一方面可以 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 从而刺激或约束后 者扩张货币供应的行为; 另一方面则直接影响同 业拆借利率的走势, 后者作为基准利率, 将对整 个金融体系的利率产生影响。 在实践上,货币当局主要运用三种手段来 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并影响同业拆借利率。 其一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 金融工具,直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进而调控 同业拆借利率。其二是调整再贴现利率。举例 来说,如果目的是降低同业拆借利率,央行可 以确定一个低于现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再贴现利 率, 通过从再贴现窗口大量释放资金的办法来实 现这一目的; 反之亦然。 在中国, 央行还可以通过 增减再贷款的方式来直接增减银行系统的准备 金。 其三是变动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银行法定 准备金率, 作为货币政策武器库中的 “ 巨斧 ” , 可 以收大规模紧缩或扩张银行体系头寸之效, 进而 实现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目的。 应当说, 在目前的中国, 上述调控手段都是 具备的。 然而, 在实践之中,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操作, 似乎不仅较难影响商业银行的头寸, 从而引 导它们增加或缩减货币供应, 而且也难对利率施 %%
银行利率市场化是最后一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循序渐进为其基本特 色。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走的也是渐进 道路。其具体的形式,就是在对利率实行全面
《 国际金融研究》 !""# 年 第 $ 期
专
稿
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 影响市场 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 在我国, 中央银 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推进利 率市场化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就位。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 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 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包 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 贴现、 转 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 其利率也 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 基本到位; 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 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浪潮真正 触及的, 主要就是银行 (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的 存款利率了。 这样, 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的利率 浮动范围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 逐步推 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 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 的努力,纷繁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 简约为银行利率 ( 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问题,我们依然不认为这项任务可以在一个不 长的时期内 ( 例如,在中国加入 *+, 的过渡期 内)基本完成。这是因为,银行存贷款利率是 一个影响极大、涉及面极广的最基本经济要 素,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就位,它的市场 化势难最终完成;若勉力为之,则可能带来不 利的后果- 这就与市场化的初衷相悖了。
专Biblioteka Baidu
稿
中国利率市场化: 做了什么, 要做什么
李 扬
时期中, 利率的“ 双轨” 并存不可避免。 第三, 在多样化的利率体系中, 各种利率都是 彼此联系、 相互影响的。 在这个体系中, 必然会有 一种或少数几种利率对于利率体系的总体变动产 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利率形成整个市场的“ 基准” 。 就其影响面、 风险度和市场性的综合特征而言, 这 种基准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 因此, 通过促 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 是利率 市场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各国宏观经济调 控的实践已经证明: 由市场放任自流决定的利率 水平并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达成稳定增长和 充分就业, 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货币当局都必须 保持对利率的调控权。 在行政性控制利率的条件 下, 这种调控权表现为货币当局对各种利率拥有 审批权、 调整权和管制权; 在市场决定利率的条 件下, 这种调控则表现为货币当局拥有足够且有 效的市场手段, 能够通过其自身在公开市场上的 资产交易活动去影响基准利率的走势, 进而达到 调控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的目的。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 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 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 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 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显然,把利率 市场化归结为 “ 放松管制”是过于简单的。
%"
专
结构依然未尽完善, 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依然十 分突出, 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 决; 基于此, 它们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乏利率弹性 的。 质言之, 在可得性和成本这两大决定筹资行为 的最主要因素中, 国企通常会将可得性置于首位, 而忽视利率水平的高低!它们经常并不因应利率的 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借贷行为, 从而使得利率之调整 资源配置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显然, 高比例的非 市场化部门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经济行为缺乏利率 弹性, 会使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蕴涵较大风险。 不仅如此。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 各级政府,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 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 需求者。 各级政府所以需要资金, 过去较多是以所 有者的身份出面, 为的是投资办厂, 兴办国有企业; 现在则更多地是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运筹资金, 在 辖区内投资诸如桥梁、 道路、 市政等各种基础设施, 甚至还可能是为兴办“ 形象工程” 。 然而, 身份不同, 结果则一: 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 它们的行 为就如同国企一样, 首先关注的也是资金的可得 性, 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 所以, 只要政府介 入资金配置过程的格局不从根本上改变, 或者, 换 一种时下时髦的说法, 只要公共财政的框架没有确 立, 各级政府对信贷资金的渴求, 也会成为约束利 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的不利因素。 银行部门的障碍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还来自经营信贷资金的银行部门自身。这种障 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是很不完善 的。 在国有制为主的条件下, 由于银行基本上无 须对自己的经营成果真正负责任, 不计成本地以 “ “ 有奖储蓄 ” 、 高息揽储 ” 形式展开 “ 利率大战 ” , 便成为这些银行的行为常态。 在这种治理结构 下, 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 其二, 国际经验显示, 利率市场化将引致金 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最 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 下浮。 这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将大大收窄。 对中国国有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 即便是在非常 有限的利率浮动框架下, 息差收窄的趋势同样十 分明显。 在银行业的收入来源高度依赖息差的条 件下, 息差收窄, 将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 空间。 这无疑会给已经被巨额不良资产纠缠得焦 头烂额的我国银行业雪上加霜。
导
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抽象的 “ 利率 ” 是不存在 的。 在任何时点上, 通行的利率都有很多种; 它们 构成一个多样化且彼此关联的复杂体系。 利率的 多样性植根于融资活动的复杂性。 在一项具体的 融资活动中, 举凡放款的期限、 借款人的信用度、 附属担保品的数量及质量、 承载融资活动之金融 工具的流动性、 在利息支付上的税收待遇、 破产 清偿顺序等等要素都各不相同, 由这些要素集合 而成的具体的融资活动, 在风险和收益方面便呈 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基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 利率体系便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在这里, 利率体系的多样性主要并不体现在利率水平的 差别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种利率都对应着一类融 资活动, 并反映出这类融资活动的风险度。 显然,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的范围是总体 的金融体系,所有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交易 中所使用的利率都应当被包括在内。 由于 “ 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利率的 市场化改革自然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 程。这项改革至少包括如下四个要点 !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 的风险定价机制,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得利率 的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 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决定。 第二, 由于融资活动多种多样而且种类日趋 “ 增多, 一步到位 ” 且“ 包打天下 ” 的利率市场化方 案是很难找到的。 融资定价机制的变革必然表现 ( 为从一个 或几个 ) 融资领域到另一个 ( 或几个 ) 融资领域逐步推进的过程。 因此, 在一个相当长 $
管制的同时,允许在国有经济和正规金融体系 的边界上逐渐引进市场化因素。 非正规金融中的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 市场化进程, 最早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 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 以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 同业拆 借和债券回购, 曾经是其最主要的形式; 其交易 规模, 则长期维持在相当于当年新增信贷规模之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 !"# $ %"# 的水平。 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只不过在总体上 对资金的可得性和资金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的大 环境下, 这种市场利率还要反映出绕过管制所承 担的风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几近于高利贷。 然而, 尽管形式很不规范, 其中有些甚至成 为金融犯罪的渊薮, 我们无论如何还是不能忽视 非正规金融活动及其定价机制对于推动中国利 率市场化的作用。 这是因为: 其一, 在上个世纪后 非正规金融构成我国非国有企业发展 !" 年中, 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二, 它使得我国相当多的企 业, 特别是非国有企业, 很早就接受了动荡不居 而且经常高悬的市场利率的洗礼。 有了这一经 历, 我们可以认为: 发展经济学家普遍担心的利 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对实体经济部 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基本上不会在中国出 现。 其三, 随着非正规金融逐渐被正规金融体系 吸收, 利率市场化的成果也被带入正规金融体系 之中。 现在, 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已经成为 中国最为市场化的利率, 而且, 伴随着拆借市场 和回购市场的规模及影响面的扩大, 利率市场化 的成果也被逐渐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之中。 央行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初具雏形在正规 金融体系内,虽然自 &’() 年开始,货币当局就 不断在对利率的水平及结构进行调整,但是, 着眼于定价机制变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是从 上个世纪 ’" 年代初期才启动的。 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 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 这方面, 有两项事件堪称标志: 第一, 行 &’’) 年, 之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寿终正寝, 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 调控手段。 第二, 从 !""" 年开始, 公开市场操作 在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工具中异军突起, 并迅速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微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 利率市场化的最大风险, 一 是利率水平可能骤然走高, 阻碍经济发展;二是 利率水平变动不居, 危及宏观经济稳定。 我们认为,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这两种情况都不大可能出现。 但是, 在中国, 由于体制的特殊性, 利率市场 化的推进却可能遇到一些颇具 “ 中国特色 ” 的体 制约束。 其中, 在微观层面上, 实体经济部门特别 是国企改革和政府经济功能调整的不到位, 国有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 是最为突出者。 国有企业与各级政府的行为. 迄今为止, 国有 企业依然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最主要使用者。 它们占用全部银行信贷资金的 /0# 左 !""! 年底, 右。 问题的严重性正是在于: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稿
其三, 迄今为止, 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 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 调查研究显示, 虽 然重新定价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 基本点风险 和收益曲线风险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利率 风险在我国均已出现, 但是, 由于治理结构不完 善、 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以及缺乏有效 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 管理利率风险 问题至今尚未列入银行管理者的主要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 迅速推进利率市场化, 可能让银 行陷入极为被动的地位。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宏观因素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还因为货币 当局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的缺陷以及基准利率的缺失而受到约束。 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 " 在市场化的金融体 系中, 中央银行的几乎所有货币政策操作都是围 绕增减银行的准备金而展开的。 由于同业拆借市 场是银行调节其准备金的主要渠道, 它自然也就 成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的枢纽。 在这个市场 上, 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买卖活动, 一方面可以 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 从而刺激或约束后 者扩张货币供应的行为; 另一方面则直接影响同 业拆借利率的走势, 后者作为基准利率, 将对整 个金融体系的利率产生影响。 在实践上,货币当局主要运用三种手段来 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并影响同业拆借利率。 其一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 金融工具,直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进而调控 同业拆借利率。其二是调整再贴现利率。举例 来说,如果目的是降低同业拆借利率,央行可 以确定一个低于现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再贴现利 率, 通过从再贴现窗口大量释放资金的办法来实 现这一目的; 反之亦然。 在中国, 央行还可以通过 增减再贷款的方式来直接增减银行系统的准备 金。 其三是变动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银行法定 准备金率, 作为货币政策武器库中的 “ 巨斧 ” , 可 以收大规模紧缩或扩张银行体系头寸之效, 进而 实现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目的。 应当说, 在目前的中国, 上述调控手段都是 具备的。 然而, 在实践之中,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操作, 似乎不仅较难影响商业银行的头寸, 从而引 导它们增加或缩减货币供应, 而且也难对利率施 %%
银行利率市场化是最后一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循序渐进为其基本特 色。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走的也是渐进 道路。其具体的形式,就是在对利率实行全面
《 国际金融研究》 !""# 年 第 $ 期
专
稿
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 影响市场 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 在我国, 中央银 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推进利 率市场化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就位。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 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 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包 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 贴现、 转 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 其利率也 已基本实现市场化; 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 基本到位; 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 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浪潮真正 触及的, 主要就是银行 (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的 存款利率了。 这样, 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的利率 浮动范围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 逐步推 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 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 的努力,纷繁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 简约为银行利率 ( 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问题,我们依然不认为这项任务可以在一个不 长的时期内 ( 例如,在中国加入 *+, 的过渡期 内)基本完成。这是因为,银行存贷款利率是 一个影响极大、涉及面极广的最基本经济要 素,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就位,它的市场 化势难最终完成;若勉力为之,则可能带来不 利的后果- 这就与市场化的初衷相悖了。
专Biblioteka Baidu
稿
中国利率市场化: 做了什么, 要做什么
李 扬
时期中, 利率的“ 双轨” 并存不可避免。 第三, 在多样化的利率体系中, 各种利率都是 彼此联系、 相互影响的。 在这个体系中, 必然会有 一种或少数几种利率对于利率体系的总体变动产 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利率形成整个市场的“ 基准” 。 就其影响面、 风险度和市场性的综合特征而言, 这 种基准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 因此, 通过促 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 是利率 市场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各国宏观经济调 控的实践已经证明: 由市场放任自流决定的利率 水平并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达成稳定增长和 充分就业, 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货币当局都必须 保持对利率的调控权。 在行政性控制利率的条件 下, 这种调控权表现为货币当局对各种利率拥有 审批权、 调整权和管制权; 在市场决定利率的条 件下, 这种调控则表现为货币当局拥有足够且有 效的市场手段, 能够通过其自身在公开市场上的 资产交易活动去影响基准利率的走势, 进而达到 调控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的目的。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 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 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 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 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显然,把利率 市场化归结为 “ 放松管制”是过于简单的。
%"
专
结构依然未尽完善, 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依然十 分突出, 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 决; 基于此, 它们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乏利率弹性 的。 质言之, 在可得性和成本这两大决定筹资行为 的最主要因素中, 国企通常会将可得性置于首位, 而忽视利率水平的高低!它们经常并不因应利率的 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借贷行为, 从而使得利率之调整 资源配置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显然, 高比例的非 市场化部门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经济行为缺乏利率 弹性, 会使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蕴涵较大风险。 不仅如此。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 各级政府,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 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 需求者。 各级政府所以需要资金, 过去较多是以所 有者的身份出面, 为的是投资办厂, 兴办国有企业; 现在则更多地是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运筹资金, 在 辖区内投资诸如桥梁、 道路、 市政等各种基础设施, 甚至还可能是为兴办“ 形象工程” 。 然而, 身份不同, 结果则一: 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 它们的行 为就如同国企一样, 首先关注的也是资金的可得 性, 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 所以, 只要政府介 入资金配置过程的格局不从根本上改变, 或者, 换 一种时下时髦的说法, 只要公共财政的框架没有确 立, 各级政府对信贷资金的渴求, 也会成为约束利 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的不利因素。 银行部门的障碍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还来自经营信贷资金的银行部门自身。这种障 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是很不完善 的。 在国有制为主的条件下, 由于银行基本上无 须对自己的经营成果真正负责任, 不计成本地以 “ “ 有奖储蓄 ” 、 高息揽储 ” 形式展开 “ 利率大战 ” , 便成为这些银行的行为常态。 在这种治理结构 下, 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 其二, 国际经验显示, 利率市场化将引致金 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最 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 下浮。 这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将大大收窄。 对中国国有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 即便是在非常 有限的利率浮动框架下, 息差收窄的趋势同样十 分明显。 在银行业的收入来源高度依赖息差的条 件下, 息差收窄, 将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 空间。 这无疑会给已经被巨额不良资产纠缠得焦 头烂额的我国银行业雪上加霜。
导
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抽象的 “ 利率 ” 是不存在 的。 在任何时点上, 通行的利率都有很多种; 它们 构成一个多样化且彼此关联的复杂体系。 利率的 多样性植根于融资活动的复杂性。 在一项具体的 融资活动中, 举凡放款的期限、 借款人的信用度、 附属担保品的数量及质量、 承载融资活动之金融 工具的流动性、 在利息支付上的税收待遇、 破产 清偿顺序等等要素都各不相同, 由这些要素集合 而成的具体的融资活动, 在风险和收益方面便呈 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基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 利率体系便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在这里, 利率体系的多样性主要并不体现在利率水平的 差别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种利率都对应着一类融 资活动, 并反映出这类融资活动的风险度。 显然,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的范围是总体 的金融体系,所有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交易 中所使用的利率都应当被包括在内。 由于 “ 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利率的 市场化改革自然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 程。这项改革至少包括如下四个要点 !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 的风险定价机制,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得利率 的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 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决定。 第二, 由于融资活动多种多样而且种类日趋 “ 增多, 一步到位 ” 且“ 包打天下 ” 的利率市场化方 案是很难找到的。 融资定价机制的变革必然表现 ( 为从一个 或几个 ) 融资领域到另一个 ( 或几个 ) 融资领域逐步推进的过程。 因此, 在一个相当长 $
管制的同时,允许在国有经济和正规金融体系 的边界上逐渐引进市场化因素。 非正规金融中的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 市场化进程, 最早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 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 以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 同业拆 借和债券回购, 曾经是其最主要的形式; 其交易 规模, 则长期维持在相当于当年新增信贷规模之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 !"# $ %"# 的水平。 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只不过在总体上 对资金的可得性和资金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的大 环境下, 这种市场利率还要反映出绕过管制所承 担的风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几近于高利贷。 然而, 尽管形式很不规范, 其中有些甚至成 为金融犯罪的渊薮, 我们无论如何还是不能忽视 非正规金融活动及其定价机制对于推动中国利 率市场化的作用。 这是因为: 其一, 在上个世纪后 非正规金融构成我国非国有企业发展 !" 年中, 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二, 它使得我国相当多的企 业, 特别是非国有企业, 很早就接受了动荡不居 而且经常高悬的市场利率的洗礼。 有了这一经 历, 我们可以认为: 发展经济学家普遍担心的利 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对实体经济部 门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基本上不会在中国出 现。 其三, 随着非正规金融逐渐被正规金融体系 吸收, 利率市场化的成果也被带入正规金融体系 之中。 现在, 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已经成为 中国最为市场化的利率, 而且, 伴随着拆借市场 和回购市场的规模及影响面的扩大, 利率市场化 的成果也被逐渐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之中。 央行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初具雏形在正规 金融体系内,虽然自 &’() 年开始,货币当局就 不断在对利率的水平及结构进行调整,但是, 着眼于定价机制变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是从 上个世纪 ’" 年代初期才启动的。 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 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 这方面, 有两项事件堪称标志: 第一, 行 &’’) 年, 之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寿终正寝, 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 调控手段。 第二, 从 !""" 年开始, 公开市场操作 在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工具中异军突起, 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