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及感染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及感染控制
【摘要】针对我院173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进行耐药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菌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感染进行控制。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感染控制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Stenotrophom onas maltophilda),即以前的嗜麦芽假单胞菌,后又称嗜麦芽黄单胞菌,1993年改为现名。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潮湿环境下易于生长繁殖是条件致病菌,由于住院患者接受大量广谱、超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和介入性的医疗操作等使该菌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尿道感染、脑膜炎、伤口感染等疾病。该菌由于含有L1型卡巴配能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并具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外膜渗透屏障、迅速突变的靶位等耐药机制,临床分离株大多为多重耐药且对亚胺培南呈天然耐药使临床感染难以治愈而备受关注,所以对该菌的分离培养、药敏鉴定和感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三年间分离的173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来源及鉴定方法:来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患者在我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及其药敏结果,其中2006年18株,2007年60株,2008年95株。共173株。经标本培养分离后,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后,采用美国德灵abprocommandcenter和easyclis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对细菌进行菌型分类和判读药敏结果。
1.2 耐药情况:见表1。
2 讨论
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本院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临床检出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占第三位,173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为主占52.6%主要标本是痰液可能与病人年老、体弱严重基础疾病长期住院的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有关,都可能增加细菌的驻留和感染,是引起该菌的重要易感因素。
目前认为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其耐药机制如下:①该菌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抗菌药物难以进入菌体,从而导致细菌耐药。②主动外排系统SmeDEF、SmeABC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耐药中起重要作用,SmeDEF可外排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等。SmeABC的表达菌株则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增强。③头孢类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入患者体内会迅速诱导SMA产生β-内酰胺酶即L1和L2酶。L1型酶属β-内酰胺酶3型,主要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克拉维酸不能抑制其活性,因此该菌表现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耐药。L2型酶属β-内酰胺酶2e型,能水解青霉素了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克拉维酸可抑制其活性。④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临床株可有氨基糖甙类
修饰酶、N-乙酰转移酶和O核苷转移酶。
综合本组资料,对抗生素敏感率较高的有左氧氟沙星66.84%、复方新诺明68.43%和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为46.67%表明临床用药形式严峻。根据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药敏特点及感染因素,要达到控制该菌感染应做到:①临床护士应注重无菌操作,对于病人的侵入性操作,如器官切开、导尿、气管插管等应加强隔离消毒工作,按药敏试验规范进行。对于已经感染的病人应实行床位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无菌观念。②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菌的重视程度,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重视支持治疗和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重点。③微生物室应及时出报告,加强同临床的交流。通过共同努力控制该菌感染,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Sanchez p ,Alonso A,Martinez JL.Regulatory regions of smeDEF in Strenotrop homonas maltophilia strains express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the multidrug efflux pump SmeDEF[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4,48(6):2274-2276
[2]牟晓燕,王亚丽,王勇,姜淑娟,李怀臣.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34):55-56
[3]刘艳丽,龙建国,白云等,等.医院内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286-1287
[4]穆新林,何礼贤.葡萄糖非发酵菌感染[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2):67-69
[5]李艳,刘长庭.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3):90
[6]吴裕丹,陈锦武,邝燕欢,等.ICU病房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和金属酶检测[J].南方医科大学报,2007,27(8):1 291
[7]王萍,王启哲,周丽华.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