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经济开发区朝阳路大半泾桥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文字部分: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目的
1.3采用标准及有关规定
1.4勘探孔的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2.2地基土的分布与特征
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4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
3、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不良地质
3.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3地基土容许承载力[fa0]及桩基设计参数的确定
4、基础方案评价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录
附件:
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一览表2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
3、工程地质剖面图1张
4、工程地质柱状图2张
5、土分析分层总表11张
6、土工试验成果表2张
7、e-p曲线图3张
太仓经济开发区朝阳路大半泾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桥梁位于太仓市朝阳路与大半泾河交叉口,与河道呈近似正交;桥宽约30.0m,三跨,跨径13+13+13m,属中桥,拟采用桩基础。
抗震设防类别为D类。
受太仓经济开发区的委托,我院于2010年2月10日对拟建桥址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详细勘察, 为桥梁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1.2勘察目的
1.2.1查明桥址范围内50m以浅地基土的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征,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2.2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存在并提出防治建议。
1.2.3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特征,提供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特征,判别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4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1.2.5提供各土层的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及设计所需有关参数。
1.2.6根据拟建构筑物性质特点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适宜的基础形式建议。
1.3采用标准及有关规定
1、建设部规范《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2、交通部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交通部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4、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5、交通部规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6、同时参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1.4勘探孔的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孔位由我院根据相关规范与委托方协商确定,累计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1.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1
本工程勘探孔的定位放样是依据委托方提供的“平面规划图”,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地形图对照现场情况利用钢尺测放。
因河道部位施工队已搭建桩机平台,水上孔无法到位,桥址边有管道、电线等分布,施工条件差,故勘探孔位有少量移动。
高程引测点K14位于太仓市朝阳路与大半泾河交叉口东侧约200m处,H=2.17m,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有铁钉标记。
以后施工中若使用其它高程点
作基准点需与该点联测,并校核后无误方可使用本报告。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朝阳路与大半泾河交叉口,隶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区地貌形态单一,水系发育。
最大勘探深度52.30m以浅为一套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滨海~河口相沉积物。
桥址处空荒地,地势较平坦,大半泾河道宽约25.0~30.0m,水深1.80~2.00m,淤泥厚度0.50m,水面标高1.12m。
测得勘探孔孔口标高在2.12~2.78m,最大高差0.66m。
2.2地基土的分布与特征
根据勘探成果揭示,拟建场地52.30m以浅由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湖积碎屑沉积土层组成。
按地基土的岩性特征和土的工程性能,勘探深度范围内土体可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并细分为11个地质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灰黄色,松软,以粘性土为主,夹植物根茎,厚度1.30~2.0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压缩性不均,工程性能差。
②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软塑,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夹薄层状粉土,层顶标高0.78~0.82m,厚度1.60~1.7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偏低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一般。
③层粉土:灰色,稍密,很湿,含云母碎屑,夹薄层状粉质粘土。
层顶标高-0.88~-0.82m,厚度2.20~2.7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一般。
④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夹少量粉土薄层。
层顶标高-3.58~-3.02m,厚度3.70~3.8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层,工程性能差。
④2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软塑,夹少量2~5mm厚薄层粉土。
层顶标高-7.38~-6.72m,厚度0.80~1.5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中等。
④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稍夹粉土薄层。
层顶标高-8.22~-8.18m,厚度7.00~8.2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层,工程性能差。
⑤1层粉质粘土:灰绿色,可塑,含有机质,铁锰质斑点。
层顶标高-16.38~-15.22m,厚度1.80~2.5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中等。
⑤2层粘土:灰绿色~灰黄色,可塑,含铁锰结核。
层顶标高-18.88~-17.02m,厚度2.60~4.2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偏低压缩性,高强度土层,工程性能较好。
⑥1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夹少量粉土薄层。
层顶标高-21.48~-21.22m,厚度14.90~15.0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偏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一般。
⑥2层粉质粘土:灰色,可塑~软塑,夹少量粉土薄层,稍具层理。
层顶标高-36.38~-36.22m,厚度8.70~8.80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工程性能中等。
⑦层粉土:灰色,密实,湿,含云母碎屑,夹薄层状粉质粘土。
层顶标高-45.08~
-45.02m,最大揭示厚度4.95m。
该土层拟建桥址处均有分布。
系中等偏低压缩性,中等偏高强度土层,工程性能较好。
各勘探孔的土层分层情况及土性描述详见“钻孔柱状图”,其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太仓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量较大,轻度潮湿,拟建场地区域地表水系纵横交错,排泄通畅,内河水位受当地气候及潮汐影响,并受内河水闸调节控制,50年一遇(99年)洪水水位标高为2.28m。
近期多年最高水位标高为2.00m(以上高程均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拟建场地对本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为上部孔隙潜水及微承压水。
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粘性土中,受大气降水入渗和部分侧向迳流补给,其导水性及富水性较差。
勘探期间测得潜水初见水位埋深在 1.32~1.88m,标高在0.88~0.90m,稳定水位埋深在1.02~1.63m,标高在1.10~1.15m。
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⑦层粉土中,富水性中等,透水性中等,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及地下水的侧向径流,以地下水侧向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依据江苏苏州环境水文监测站区域检测资料显示,场区该二类地下水间水位动态均具随季节性变化之特征,其水力联系密切。
年变幅一般在1.00m左右。
结合地区勘察经验,提供浅部土层的渗透系数:①素填土K=8.0×10-5cm/s,②粉质粘土K=5.0×10-5cm/s,③粉土K=5.0×10-4cm/s,
④1淤泥质粉质粘土K=5.0×10-6cm/s,④2粉质粘土K=1.0×10-4cm/s,④3淤泥质粉质粘土K=6.0×10-6cm/s。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G,判定本场地的环境类型为II类。
本工程勘察范围内及附近未发现明显污染源,据区域水质资料及当地建筑经验,地表水、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2.4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
根据场地土层性质结合邻近场地实测波速成果,以J1、J2孔为例,估算本场地20m以浅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为120.9~126.2m/s(详见表2.4.1)。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m。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4.1.8条规定,经综合评定,拟建桥梁工程场地类别为Ⅳ类。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设计特征周期Tg=0.65S。
平均剪切波速计算表表2.4.1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规定,太仓市抗震设防
烈度为7度(第一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需对拟建场地20m以浅的③层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经初步判别,此层土有地震液化的可能,需采用标准贯入试验作进一步判别,经判别③层粉土为不液化土层。
拟建场地为不液化场地。
液化判别表2.4.3
注:水位埋深=孔口标高-2.00m,若小于0,则取0.00m。
另据场区内有软弱土层分布,且厚度较大,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1条,本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3、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不良地质作用
据钻探揭示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及邻近地带无全新活动断裂和岩溶、滑坡、崩坍、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
3.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次钻探对所采集的土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颗粒分析,见附图附表中“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一览表”及“钻孔柱状图”。
3.3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及桩基设计参数的确定
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结合本地区桥梁建设经验,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及钻孔桩的桩周土极限摩阻力q ik及沉桩周土极限摩阻力q ik与桩尖处的极限承载力q rk。
各土层容许承载力及桩基设计参数详见表3.2“各土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及桩基参数一览表”。
各土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及桩基参数一览表表3.2
4、基础方案评价
拟建桥梁跨径为三跨,荷载较大,根据钻探结果,浅部土层强度均较差,故无可选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应采用桩基础。
根据场地土层性质及桥梁荷载大小,桥墩、桥台可采用⑥2粉质粘土均可作为拟建桥梁的桩基础桩端持力层。
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建议拟建桥梁采用Ф1200mm钻孔灌注桩,以⑥2层粉质粘土作为桩基础桩端持力层,桩长视需要而定。
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成孔时,需采取优质泥浆护壁成孔,以防止扰动孔壁造成塌孔,并应注意成孔工艺,以防钻进耗时太长导致孔壁形成较厚泥皮,不利于桩
侧摩阻力的发挥。
浇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允许厚度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以保证成孔质量。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桥址处50.30m以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沉积物组成,本场地20m以浅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估算值为120.9~12
6.2m/s(详见表2.4.1)。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m。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4.1.8条规定,经综合评定,拟建桥梁工程场地类别为Ⅳ类。
5.1.2太仓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拟建桥址处20m以浅的③层粉土为不液化土层,拟建场地为不液化场地。
本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5.1.3本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地下水以上土体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5.1.4 桥址区普遍分布的①层素填土、④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④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松软,为本场地内主要不良土层。
5.1.5⑥2粉质粘土可作为拟建桥梁桩基础桩端持力层。
5.2建议
5.2.1根据拟建桥梁性质、桥址处土层性质及其分布特点和场地周边环境,建议采用Ф1200mm钻孔灌注桩,以⑥2粉质粘土作为桩基础桩端持力层,桩长视需要而定。
5.2.2采用钻孔灌注桩成孔时,需采取优质泥浆护壁成孔,以防止扰动孔壁造成塌孔,并应注意成孔工艺,以防钻进耗时太长导致孔壁形成较厚泥皮,不利于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浇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允许厚度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以保证成孔质量。
5.2.3桩基施工时,按规范要求应先打试桩,并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以最终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同时采用低应变动测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5.2.4①层素填土、④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拟建桥头路基的软弱土层,将对桥头路基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法可采用预压固结排水或水泥土搅拌法等方法)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为桥头填土路基基础持力层。
5.2.5因③粉土为潜水主要含水层,基坑开挖有一定深度,应作轻型井点降水处理,水位应降至开挖面以下0.50m,另外,对边坡应采取围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
5.2.6基坑开挖后请及时通知我院验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