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投身到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投身到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结合当前统计工作实际,查摆出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研究出破除问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深入推进统计改革,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刚过去的2007年,市统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耕耘下,统计工作蒸蒸日上,所取得的佳绩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被省统计局授予“广东省统计教育培训和政务信息工作报送工作先进单位”,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市直机关2005-2006年度“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名列执法部门第2名;“万众评公务”活动中连续三年名列执法部门第5名。然而,在这些来之不易的佳绩面前,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和自我陶醉,在当前我市经济步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统计人更有责任和义务,让“统计”这块为经济运行把脉的晴雨表走准、走好。在实践活动中,全局统计干部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查摆出统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十大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意见,为统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扫清障碍。
统计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十大不适应”
一是统计制度改革观念不适应,存在制度越改越杂乱,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迫使统计部门不断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而改革往往缺乏统筹安排,各专业自成体系,处理程序五花八门,专业之间、调查方案之间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大大加重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没有做到纵向统筹上层需要和基层负担,横向统筹不同专业之间的调查指标体系,而新企业、新指标则不断增多,造成制度杂乱,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如工业能源专业,2007年新增了成本费用调查,工作量成倍增长;2008年起能源统计报表设为月报,报送频率加快,表种增加,工作量对比2002年增长10倍以上。又如从2005年起新增设的基本单位报表,2007年报送单位已达5万多个,对比2005年以前,仅市一级就相当于增加了两人的工作量。究其原因,是我国统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不到位,制度改革存在很多观念陈旧的问题。如我们的调查方法,过于倚重全面调查、层层上报的方式,调查任务依靠行政命令层层下达;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抽样调查方法,在我国未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二是统计工作条件不适应,存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统计基础薄弱的问题。现有的人、财、物资源只能基本满足经济统计的需要,而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基础非常薄弱。由于条件的限制,当前的统计现状是重经济建设统计、轻社会发展统计。如人口统计没有专门的内设机构,除了人口普查外,日常的人口
统计和其他较为大型的人口调查工作,只能“临时抱佛脚”,从各个专业抽调人员负责。环保、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统计也没有专门的内设机构,缺乏相关的人员力量。
三是基层统计力量不适应,存在工作负担过重,统计源头数据采集面临巨大挑战的问题。基层统计处于构筑统计数据金字塔的最底端,肩负着保证统计数据科学合理、真实准确的重任,好的方案、制度都要靠基层统计人员贯彻执行方能体现。而现有的统计现状是:上层的统计资源和人才比较充裕,县(区)统计资源紧缺,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乡镇一级未设统计机构,只有一两名兼职统计人员,要应对大量统计以外的工作。基层统计力量的薄弱和当前统计需求、工作量的剧增,形成强烈反差,源头统计数据采集面临着巨大挑战,保障数据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市的县(区)统计局,人员从10多个到20多个不等,要面对工业、建筑、交通、商贸等社会各行各业的统计任务,面对成百上千的企业,日常的统计报表既有月报、季报,还有半年报、年报,且还要负责组织落实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其他许多大型调查工作。
四是统计法制建设不适应,存在法制建设推进缓慢,依法统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目前整个社会未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统计的氛围难以形成,不少调查对象依法统计的观念淡薄,不愿意配合统计调查,甚至没有如实上报生产经营情况,存在漏报、瞒报的现象。二是统计部门没有专项统计执法费用,统计执法费用没有实现制度化,并且执
法队伍势单力薄,导致统计执法困难,难于树立统计的法律威信和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秩序。
五是统计的支持环境不适应,存在不重视统计、不配合统计的问题。一是部分公众或企业对统计工作支持配合程度低,如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频繁变动统计员,或指派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兼职统计;一些个体户或个人不愿意配合统计调查,担心透露真实资料对己方产生不利。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统计工作,对统计干部的成长、统计事业的发展不够关心重视,如我市仍有个别县统计局因政府无法解决办公用房而背上了沉重的房租负担。
六是评价发展的手段不适应,存在唯gdp论英雄,统计部门开展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社会上仍有存在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经济速度,轻经济质量,顾此失彼,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越积越多。在这种观念的左右下,统计部门的资源高度集中在gdp的核算统计工作上,满足民生需要、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源不多。
七是节能减排统计工作不适应,存在节能减排统计工作人力不足,制度不全的问题。一是能源统计工作进展缓慢。能源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市重化工业、水泥工业发展迅速,能耗问题迅速成为政府、市民极度关注的话题,但当前我市的能源统计资料较为缺乏,能源统计力量严重不足,统计部门没有独立的能源统计科室,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能源统计任务。二是节能减排统计制度不全,有
关环境保护、减排治污的统计制度亟需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日渐成为我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如2007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124万吨,“十五”时期以来,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增长18.8%,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14.8%)4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高达19009万吨,比1988年增长29倍,成为市内江河湖泊的主要污染源。同时,市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700吨,部分乡镇的垃圾填埋场大多直接在地上开挖,未采取任何防漏处理措施,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统计机构缺位、制度不全,与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符。
八是统计服务水平不适应,存在分析钻研不够深,服务范围不够广的问题。过去,我局较为着重经济总量或工业、商贸业等大行业的分析研究,而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县(区)经济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的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不足,为党委政府提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决策参考依据不足。并且,服务范围不够广,表现为统计信息的发布渠道仍比较单一,主要发布形式为统计年鉴及统计月报,读者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及部门领导,由于没有通俗的解读,社会大众对统计数据了解不多,统计信息服务于企业、社会大众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