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对四个环节,两个部类的结构比例关系,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比例关系加以分析,得出在长期,一是要从扩大需求战略转向共供给管理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二是解决分配蛋糕问题,注重公平。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早对市场经济的生产过剩危机进行研究,全面描述了市场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并加以理论分析给出了解释和解决方法。

马克思提出市场按照规律,淘汰部分企业,让部分企业清楚市场,可以有效消除部分过剩的产能,少数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重新配置资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利用率,从而摆脱产能过剩,促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因此本文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供求理论一、供给侧改革(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学界称之为三去一降一补,并且从全方面进行解读。

我国食品的竞争力在国际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原因有二,其一,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这便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存库大量堆积。

其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由于内部需求影响,食品进口量巨大,并且有上涨的趋势。

在制造业方面,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以最近的口罩为例,明显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但是在高端技术产品方面,由于技术的缺乏,生产水平不高,只能过度依赖进口。

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效率不高,浪费较为严重的弊端仍然大量存在。

在宏观层面,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转化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量的积累,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味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对于我国的实体行业来说,由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国家也给予一定得补贴,导致中小型企业资产严重轻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及意义探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及意义探析

204经济智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及意义探析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体制机制束缚生产力。

体制机制是其根源所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程度时,当前的体制机制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极力突破旧的体制,探索寻求新的体制机制,当新的体制机制还未建立时,旧的机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呼唤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供求结构错配。

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强;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供给方已经生产了很多低端或是无效的产品,但是当前人民对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需要的产品呈现高端化、个性化的特点,许多人会选择出国旅游挑选国外的高端产品或是选择代购来购买商品,而当前中国的很多产品暂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于行政能力较强的政府来说,作为法律规章制度的供给方以及顶层制度的设计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对不是单单放松或收紧对经济的管制,而是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政府的监督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政府考核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唯GDP考核体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开发,从而影响到当地企业忽略了实际需求的变化,变成一味地追求生产总量,只是为了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最后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量大,使得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因此要改革政府考核体制,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更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企业主体效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积极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发挥大型优质企业的整合效能,兼并一些小型且发展滞后的企业,整合资源,使闲置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国有企业的创新力比较弱,这与它一贯的体制有关;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创新,制定一套创新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改变传统、固步自封的工作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倡议,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倡
议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显得格外重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别,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和超越,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需要对这一学科重新审视,以更好地应对相关经济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

虽然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但要实现真正的意义,必须与现实相结合,并
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和完善。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高层面的
重点工作,但具体落实到实际可执行的项目上,需要细致地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供
给质量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现实中
国经济的情况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永远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但在全
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和应用,将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支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

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

认识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从生产出发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颠倒生产与其他几个环节的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

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

第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

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正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更多,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恰好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笪方大春(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眼摘要演如果不认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重大区别,寻找其理论根基,将会诱发诸多“颠覆性错误”。

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供给侧理论而非需求侧理论居于主导地位,供给侧理论伴随整个经济学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施政背景与目的不同。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系统辩证的大智慧,有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新时期供给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特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提升高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供给侧改革需要双侧管理,协同推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制度供给系统性改革,完善生产关系。

眼关键词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01-052016年12月第38卷第12期Dec.2016Vol.38No.12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6.12.001收稿日期:2016-10-18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61205.1601.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516:01:1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2016CX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容性增长实现路径研究》(11CJL00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项目《区域经济学》(2015004)。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男,安徽和县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领导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领导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现代经济信息382领导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伊玲芝 中共肥城市委党校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一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支柱,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的一套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

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绩。

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领导干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382-01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南和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实践,尤其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但不能退役,而且任重道远。

在2016年1月18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问题在于供给侧。

而马克思是个彻底的供给派经济学家,他曾强调,生产在供给经济学占主导地位。

马克思认为,与需求、消费、交换等其他经济因素相比,生产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它既支配着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的供给方面而非需求方面,供给而非需求方面的经济政策更为重要,这些经济原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化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要强调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典型代表是美国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

而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在继续关注总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社会环境等,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研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论》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重要理论,可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做出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商品;二是进入社会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商品。

这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包括该部类细分的不同生产部门。

为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简单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包括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的消费资料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需要之间,也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大部类按照比例的平衡发展。

不管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两大部类各自生产的产品与对方的相互交换,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

《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

”其具体表面在: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

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

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

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源流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源流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源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理论源流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了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社会再生产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强调了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的变化,合理调节产业结构,提高产能水平,以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正是在积极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充分表明,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还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景,为中国经济发展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核心就是要根据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平衡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加快实施经济转型升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案例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1 2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生产方式 和经济基础,以及它们对社会意识、政治和法律 制度的影响。
历史合力论
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等。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需要全面 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既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律,又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历史进行抽象和概括。
01
02
03
04
放权让利阶段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 润留成等措施,激发企业经营 活力。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 改革等,推动企业面向市场经 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通过公司制改组、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企 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为国民经 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 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 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风 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 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 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 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 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 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土地 所有者获得地租,银行资本家 获得利息。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
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不断扩 大的过程。
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包括简单再 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解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解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解析作者:张欣来源:《锋绘》2019年第02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马克思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深刻阐释其背后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正确理解和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反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其本质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这就是矛盾的“两点论”。

但是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矛盾的“重点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者:郁鸿胜来源:《上海企业》2016年第04期一、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要解决“为生产而生产”的做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大家知道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那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还得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寻求答案,关键是要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中去解决问题。

曾还记得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胡耀邦同志发起了我国在政治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这一重大讨论,在政治思想领域以真理标准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我们还曾记得,胡耀邦同志同时在经济领域,还发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

当时讨论的目的就是针对“为生产而生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希望通过讨论,能够弄清楚“为生产而生产”错在哪里,会对社会生产造成哪些危害,会给宏观经济运行形成哪些负面影响,探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次讨论的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来体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笔者回忆起当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讨论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引用当时《人民日报》1979年10月20日的文章,对今天来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颇有启发性。

《人民日报》的文章是这样写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

我国有9亿人口,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反过来刺激生产,这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人民生活安排好了,特别是8亿农民生活安排好了,中国的大局就稳定了”。

这段文字的表述,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社会的有效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经济领域上,对治国理政有着极大作用,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践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项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切为了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是一切以人为本,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而不应该是其他别的东西。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高丽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解读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习近平同志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本文旨在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解读,为其提供理论支撑。

一、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1]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劳动者立场对其经济意识的系统概括。

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劳动者争取社会主体地位的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人类摆脱神圣与自然的束缚,为人性升华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三,马克思确立和论证劳动价值论的系统抽象法,不仅使劳动者的经济观得以系统表述,更使政治经济学,乃至全部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提升了一个层次。

第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一百多年来人类的阶级分析和社会运动,以及思想界确立了一个标准。

现实意义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

这两大成果中的经济理论部分,即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已经被实践证明和被广泛认同,并正在用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的经济理论。

它们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也包含着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的任务,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定含义而言,就是要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为依据,以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矛盾与态势为参照,以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产业革命与结构演进、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着重将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观点引入学科体系中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西方经济学适合我国应用的部分加以整合和疏理。

一方面使其由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学术理论,获得稳定的科学形式;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中吸取理论营养和时代精神。

做到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勇于学习借鉴,实现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作用。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与核心命题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与核心命题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与核心命题作者:刘文勇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2期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来,其内容体系和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据典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要义,需要深刻领会其核心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均衡思想的重要发展成就,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的理论品格在当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创新性成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历史任务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有机对立统一逻辑关系的必然要求,是经济思想史中宏观调控理论的重大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扩大开放;产业结构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2-0143-08基金项目: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型智库研究项目(18ZK054)作者简介:刘文勇,1975年生,黑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发展历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形成了值得称赞的中国经验。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

传统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投资收益率下降,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产品利润率水平不断降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渐失,国内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已在渐进式改革开放红利下成长为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的同时,国内生产能力却无法有效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矛盾凸现,大量国内消费力向国外流出,影响了国内社会再生产循环,加之出口规模与水平的收缩,国内实体产业发展必然受损,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国内产业衰退、整体消费能力下降,中国将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传统增长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而以往的渐进式改革已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当前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入的触及生产力水平,能够实现生产力水平重大提升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作者:陈兴宇张磊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经济新形势、国内经济新常态以及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關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F12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55-0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及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前经济运行问题,并不断寻求矛盾化解之道的过程。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相关改革的政策全面启动,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改革八字方针。

之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述的深入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日益深入人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系统研究和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效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显现的问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 〕252。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大众商务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罗 章(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其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观点,剖析在供给侧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论,主要以人文社会为对象,研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问题。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要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基本问题,需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

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 矛盾的对立统一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挥着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风险也很容易在该领域发生聚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十九大报告中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17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指出,要想把三大攻坚战之首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就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重点位置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列为根本目的,即要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资料,而虚拟资本的规模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扩大。

马克思认为,相对于现实资本来说,虽然虚拟资本的规模增长和发展速度会更加快速,但二者是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以现实资本为要件。

其次,虚拟资本又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

任何一个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存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融资需求,金融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满足了融资需求,又会促进实体经济。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创生出自己独有的规律。

同时,金融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抓住金融这个重点,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这一改革理念在中国各个领域渐渐深入人心,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改革供给侧入手,促进供需结构优化和产能结构优化的改革措施。

它强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由过去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的新模式转变的迫切需求。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解决过剩产能问题。

中国近年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优化市场供需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改善民生福祉。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浪费和不合理的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及推动科技创新,中国可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它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改善民生福祉,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

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

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

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

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

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

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计划,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所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持社会生产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避免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不仅能够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焕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避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遵循的路线和道路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和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的。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更多,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却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

这样,资本生产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就越少,从而平均利润率具有一种下降的内在趋势,这就迫使资本必须加快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同一单位的资本获取的剩余价值会更少,平均利润率进一步趋于下降。

这就形成一种循环,正是这一循环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购买能力来消化或购买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

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恰好不能保证这一条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生产供给相比总是不足的,因为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财富占有在资本一方和劳动一方的两极分化。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生产还表现为一种无政府状态,即使是资本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和经常的不平衡。

因而,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和最终消费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于是,这些矛盾总是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方法来进行一种强制性的解决。

第三,资本为了获得利润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职能资本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统。

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一定阶段的经济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创造出一套投机和欺诈机制,使现实资本更多地转化为虚拟资本,从而产生了国民经济金融化,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最终必然产生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最终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朝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去改,绝不能如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盲目迷信市场的力量,而应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的。

一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一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外贸易增长乏力、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失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脱节、资源生态危机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供给侧的性质。

因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切合实际的。

但必须深究的问题是,产生供给侧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须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特殊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

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实际职能上的企业化。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国经济在一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

因而,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治本之策。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

如何通过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目标,这是能否解决供给侧问题以及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四、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

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

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分配、流通和消费方面的改革的辩证关系,也才能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是片面的,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更是错误的,必须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活力不足。

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是因为它们生产的东西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而供求之间的矛盾既来源于供给侧,也来源于需求侧。

因而,在强调和注重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需求侧的作用和需求侧的改革,其中,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把供给侧的改革和需求侧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状况。

不仅如此,还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长期经济变量和短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供给侧更多地具有长期的性质,而需求侧更多地具有短期的性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供给侧也存在短期的经济变量,需求侧也具有长期的效应。

就供给侧方面来说,不仅存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等长期经济变量,也存在产品库存、过剩产能、产品质量等短期经济变量。

就需求侧方面来说,出口、消费和投资不仅具有短期经济效应,同时也会产生长期经济效果。

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影响长期经济变量的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有关政策措施解决短期经济变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又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统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没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据这两种经济学理论所制定的,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从而也未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抵制这两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的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具体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