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22T13:59:06.3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作者:郭怡帆

[导读] 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的,有规律性的,对他人造成生理,心理或情感上伤害的行为。欺凌现象作为校园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在各个国家都一直存在,欺凌对于校园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危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一.问题提出

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的,有规律性的,对他人造成生理,心理或情感上伤害的行为。欺凌现象作为校园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在各个国家都一直存在,欺凌对于校园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危害。随着近几年国内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舆论和教育研究者都对校园欺凌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校方与家长沟通不到位,相关教育不够深入全面等多方面原因,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及干预仍存在不足。在欺凌事件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当事人出现问题的深层心理原因,让整个社会认识到欺凌的发生并非偶然,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有其家庭心理根源,也会对其成长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常常欺负别人的儿童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同伴地位降低,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而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常常会产生抑郁、注意力分散、成绩下滑等现象[1]。所以,除了对“被欺负者”给予同情帮助外,也应对“欺负者”进行更多矫治关爱。本研究拟结合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欺凌现象,旨在探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父母态度的关系,丰富校园欺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欺凌的发生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欺凌做出预测与干预。

二.文献综述

校园欺凌存在相对稳定性,可能与学生的人格倾向相关。谷传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欺负他人、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水平、外向和自尊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 ,同时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和精神质水平相关显著[2]。赵平平在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欺负儿童、被欺负儿童、未参与儿童除了在内外向上差异不显著,其余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卷入欺负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于未卷入儿童,欺负儿童与未参与儿童差异显著。同时,被欺负儿童在精神质上得分要高于欺负儿童。欺负发生频率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显著负相关。受欺负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3]。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研究表明,欺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是较为重要的几方面。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受欺负呈显著负相关[4]。王令在教师访谈、文献综述和国外量表的改编基础上,对学生欺负发生状况与自我概念水平间的相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别对学生的欺负行为的发生有影响;较多受到欺负的学生自我概念低于正常水平,较多参与到欺负他人的学生自我概念处于正常范围;自我概念和欺负现象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5]。

已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均有着显著关系。王中会等人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6]。刘文婧等热播的研究证明,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各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7]。据此可以推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存在显著相关。这在之前学者研究中已经证明。傅成仕对四川省三所初中80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欺负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母亲、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孩、女孩存在一致性。无论对男孩,还是对女孩,母亲、父亲都把情感温暖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8]。尹建军在对延吉市的700名小学生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欺负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欺负组与被欺负组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有显著差异;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惩罚严厉因子、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有显著差异[9]。王雪凌通过对上海市初中生的调查,发现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学生欺负行为影响较大,而父亲教养方式只是部分因子有影响[10]。之前的研究对传统校园欺凌关注较多,而在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网络欺凌也越来越普遍,本研究拟结合父母教养方式的体罚,心理控制,行为控制和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调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考察它们与传统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校园欺凌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

三.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两所普通全日制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和一所中职院校的17级和16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733份,有效问卷716,有效回收率97.7%。

3.2 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自习课时间向被试发放纸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和被试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青少年共情和精神病态问卷,第三部分为欺凌相关量表,包括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和网络欺凌旁观者态度,第四部分为父母量表,包括父母支持温暖、体罚、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3.3 研究工具

3.3.1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人际反应量表共情分量表和青少年精神病态特质问卷)

3.3.2 欺凌量表(包括校园欺凌量表,网络欺凌量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行为问卷)3.3.3父母量表(包括体罚,父母支持温暖,心理控制,行为控制量表)

3.4 数据处理和统计

本研究所得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欺凌行为调查结果

对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躯体欺负,躯体受欺负,关系欺负,网络受欺负维度上,男生平均值明显

大于女生,男女生性别差异明显,见表1。表1 欺凌行为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欺凌行为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躯体欺负,关系欺负,躯体受欺负,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维度上,年级间的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欺凌行为年级差异比较

4.2 欺凌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由表3可见,欺凌行为与父母体罚,心理控制,行为控制,父母支持温暖的相关系数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父母体罚,心理控制与欺凌行为和旁观者消极行为正相关,而行为控制和父母支持温暖与欺凌行为和旁观者消极行为负相关。表3 欺凌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由表4可见,青少年共情与欺凌行为和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的相关大部分达到显著,其中,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消极旁观行为均显著负相关,而与网络欺凌旁观者行为的保护受害行为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精神病态的冷漠维度与网络欺凌旁观者的消极行为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精神病态的麻木不仁维度与躯体欺负,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旁观者的消极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欺凌旁观者的保护受害行为显著负相关。

表4 欺凌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五.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