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中学陈永强
美术教学是对客观世界再创造的过程以及表现,夸张,体验和积累运用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是学好美术的主要渠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抓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抓好课前准备。准备就是学生自主搜集美术资料,掌握造型、设色的要点,了解课本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
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欣赏课《春》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我紧接着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我话音未落,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春》”。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就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2、质疑课题,理解课程中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首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讲《用电脑画“山水画”》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一下想知道《庐山图》是怎么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我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3、讲中设疑,培养思维能力。
(1)在讲解造型与应用课型时,教师要抓住重点课程,含义深刻的作品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体验。例如:在讲《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时,有这
样一段:“素描的三大面是什么?”。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段话中的“三大面”指什么?让学生观看教师手中的几何模型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有何变化?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对这段话进行分析、理解,很快他们就明白了,这里的“三大面”是指在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
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活生生的教材来引导和启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现代绘画的色彩》中《日出。印象》这幅名画的过程中,我准备了几只“小艇”,让喜欢划船的同学做船夫,请同学们帮“船夫”设计河面。学生有的说以黑板代河,用粉笔在上面画上纵横交叉的河道;有的认为,可以用桌面做河道,用同学们手中的书、尺子、橡皮等作为河中的障碍物,来考验“船夫”驾驶的技术;也有的认为可以以手来代替小艇进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看法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而应当给学生阐述看法的机会,理由成立的就应当加以肯定,如果当场不能给个说法时,可以动员学生集体讨论或通过查相关资料,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对知识进行再次有效地梳理,去追寻知识之间的相互性,来确认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离开了感受,其他的一切都很可能是皮毛的,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感受是美术课的源头活水,也是美术课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美术课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艺术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
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根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允许有多种答案,提倡各抒己见。
4、展开想象,课外延伸。
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在结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齐白石画虾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5、跳出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例如:《怎样画梅花》一课,学生能结合现实中的梅花,事例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懂得艺术讲究概括、取舍、夸张。因此,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6、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进行情境创设,绘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既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美术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