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天气过程概述
"##$年"月!%&&日’受泰米尔半岛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

西北、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区过程降温达&#(#%&"()*’其中最低气温:西北地区降至+&&(#%+&&(,*;华北地区降至+-(.%+ &,($*;东北地区降至+&,(&%+""(-*;华中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至+"(/%+.(/*。

伴随冷空气的入侵’西北、华北地区大部出现了中到大雪,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冷锋过境时上述地区还出现了.%!级偏北风,详见表&。

这次寒潮暴雪天气强度强,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达/0),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造成灾害,尤其是对长江中下游及华南部分地区的早春作物和交通运输以及海运等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环流形势演变分析
过程开始前$天,在/##123高空图上,位于)/45有一经向度不大的高压脊在欧洲建立。

$/45附近有一中心为+")*的温度脊,较强的暖平流向脊区输送,高压脊迅速向东北方向发展,在乌拉尔山一带形成了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

巴尔喀什湖至东亚是一个宽广的低压槽区,低涡中心位于东西伯利亚海附近,配有+))*的冷中心,)/46以北环流呈倒!型分布(见图&)。

中纬度环流平直,乌拉尔山脊前偏东气流与平直
表&寒潮出现时各地区过程降温、最低气温、
冷空气强度和天气现象(温度单位:*)
的纬向偏西气流在低涡中心至巴尔喀什湖北部建立了一支横槽,低涡和冷空气不断打旋,致使泰米尔半岛的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在中西伯利亚上空堆积。

强盛的暖平流使阻塞高压不断加强’"月,日强度达到.##位势什米。

此后位于$#45,/#46的欧洲低涡东移减弱,涡前正涡度平流和冷平流开始向阻高侵入,而且阻高北部也有冷平流灌入,出现+$"*的冷中心。

阻塞高压开始减弱,横槽东移南压,导致冷空气爆发。

此时东西伯利亚海的低涡强烈发展’冷中心强度达到+),*。

由于高原的阻挡和平直的中纬度西风环流的作用,横槽开始携带
过程降温最低气温强度天气现象哈密$(,+&!(,强冷空气小雪
酒泉&#(#+&&(,寒潮中雪
银川&"(!+&.($寒潮小雪
延安&&(/+&&(#寒潮中雪
北京&#(&+-(.寒潮中雪
呼和浩特&&(&+&,($寒潮大雪沈阳&#()+&,(&寒潮暴雪
哈尔滨&"()+""(-寒潮暴雪
长沙&#($+.(/寒潮暴雪
南京&#("+$(!寒潮暴雪
汉口!("+"(/强冷空气雨、雷暴
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张山清,田惠平
7乌鲁木齐市气象局,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应用89:;2<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诊断分析两个方面,对"##$年"月!%&&日出现的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寒潮暴雪天气是典型的欧亚环流发展和东亚大槽建立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由纬向环流转变为经向环流的环流形势调整,且以冷空气堆积、加强并大举南下为背景条件。

由此揭示此类天气系统的特点,为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寒潮;暴雪;环流形势
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7"##/?#)+###!+#"
;@3ABCDC EF363GDE@3AAB:EA0H3IJ3@0KJ3IB<@EL
MK;6N<13@+OD@P,Q9;6KRD+SD@P
7TURVOD8JGJEUEAEPDW3A>RUJ3R’TURVOD,$###"’:1D@3?
#$%&’()&*>3CJ0E@G1J8DW3SC03G3EF WEA0L3IJ3@01J3IB C@EL E@XJYUR3UB!+&&’"##$’3@3ABZJ0G1J3GVECS1JUJ WDUWRA3GDE@CDGR3GDE@3@0S1BCDW3A OR3@GDGB FDJA0(9G DC D@0DW3GJ G13G G1J WEA0L3IJ3@0C@ELF3AA L3C3GBSDW3A SUEWJCC EF 0JIJAESVJ@G EF5RU3CD3WDUWRARGDE@3@0FER@03GDE@EF J3CG;CD3YDP GUERP1L1DW1VECGAB UJSUJCJ@GJ0G1J30[RCGDE@EF WDUWRVFARJ@WJ FUEV A3GDGJ@0J0DUJWGDE@GRU@GE ID30DUJWGDE@’VEUJEIJU G1J WEA03DU3WWRVRA3GJ’CGUJ@PG1J@’YUJ3\J ERG CERG1L3U0L3C Y3W\PUER@0WE@0DGDE@(9G LDAA SUEFDG GE0E UJ3A+GDVJ ESJU3GDE@3A FEUJW3CG(
+,-./’0%*WEA0L3IJ;1J3IB C@EL;WDUWRARGDE@S3GGJU@
!研究论文技术报告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山清7&-.!+?,女,陕西靖边人,工程师,理学学士,现从
事气象服务工作。

冷空气东移,在%#&’纬线上停留。

当温压场重叠,低涡后部的负涡度平流向槽内输送,而且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冷空气从槽底进入新疆后向东南移时,致使横槽转竖,强冷空气从北路经蒙古向我国入侵。

高纬度环流场完成了一次经纬向调整,东亚大槽建立。

图(!"")年!月*日"$时#""+,-环流场这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是一次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建立,横槽形成,阻高崩溃,横槽东移转竖,引发强冷空气大举南下的典型个例。

!地面形势分析
地面冷高压于%日建立于西西伯利亚,强度为(")%+,-。

#./日,冷高压位置稳定,强度不断加强,中心强度达("/"+,-,高压轴向为东西向,略有倾斜,与高空横槽走向相一致。

此时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均在低压区中。

*日,当高空横槽开始移动时,冷空气爆发,地面冷高压范围扩大,中心移到萨彦岭南部。

由于山地地形作用引起强烈的辐射冷却,冷高压强度增到("/%+,-,其前沿冷锋南压到海拉尔至沙音山德一带,锋线附近等压线相当密集,气压梯度增大。

*日开始影响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日,冷高压强度仍维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0冷锋随之东移南下,经过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0大部分地区处于1/2%+,-的正变压区。

3日!"时,高空横槽转竖,锋线压至两湖盆地北部后越过长江,向东南移去,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处于1#2(+,-的正变压区。

地面气温陡降,上述地区均达到寒潮标准。

冷高压能量释放后,强度减弱为("%/+,-。

("日"$时,随着高空西北气流向东南移动,推动着冷高压前沿的冷锋南下,加之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河套地区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华北、华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到暴雪;("日!"时,冷锋东移南压到上海——
—南昌——
—桂林一带,出现降雨、雷暴和强对流天气。

((日"$时冷锋入海,寒潮结束。

至此,地面冷高压从西西伯利亚南下,到寒潮结束历经/天。

地面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高压的建立、加强与高层冷空气的堆积同步。

冷空气前锋的移动与高空横槽的移动路径一致(见图!),由于大气的斜压性,低层、地面冷空气先于高空到达影响地区。

"低纬度天气系统与暖空气活动分析
这次过程表现为低纬度系统#""+,-高空图上,印度有一低压槽,孟加拉湾为高压脊,副热带高压退居东海,中南半岛是槽区,同期四川盆地附近有小槽活动,我国云贵高原至武汉一带以东的地区盛行西南气流,风速辐散。

$#"+,-低空有西南涡发展,低空急流位于云贵高原到长江流域,急流轴最大风速为(!456,西南涡前切变线使西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合,来自于北部湾的暖湿空气在此积累,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

图!!"")年!月*.((日#""+,-冷高压中心和冷锋移动路径示意图地面图上,中心位于四川南部的倒槽发展较强,我国江南北部到华北平原盛行偏东风,东海的水汽在近地面也有输送。

受暖空气的影响,/.$日新疆、甘肃、陕西、北京、江淮流域以南等地气温依次明显升高,如乌鲁木齐、哈密升温!2*7,南京升温/2%7,随着横槽转竖、南压,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两股不同性质气团在淮河、长江流域上空交汇,造成降水、降温天气。

3.("日这些地区气温急剧下降,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达到寒潮标准。

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在低空急流左侧产生强烈对流,造成上述地区暴雪天气。

低空急流和暖湿空气的积累,使冷空气来临前地面大幅度的升温是造成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的必要因素之一。

#物理量诊断分析
#$%涡度分析
3日#""+,-涡度场上,正涡度位于蒙古及四川盆地,分别与横槽、四川槽位置相重叠,横槽东南方为负涡度区。

从涡度场与流场叠加的结果看到,长江中下游有正涡度平流。

另外,涡度场和散度场相对应,长江中下游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存在上升运动(图略)。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3日$#"+,-水汽通量场上,水汽辐合区位于华北、江淮、江南北部及华南地区。

长江中下游从#""+,-至$#"+,-均处在负值区,水汽上、下层均有辐合,具备降水的水汽条件(图略)。

#$!流场分析
("日"$时$#"+,-流场,长江中下游附近也有中小尺度涡旋生成,涡旋使低层气流辐合,#""+,-高度场气流辐散,产生局地强烈的上升运动。

对流性不稳定增加,是出现雪中雷暴的主要原因(图略)。

8下转第(/页
9
)))))))))))))))))))))))))))))))))))))))))))))))))))))))))))))))))))))))))))))))))))))))))))))
!上接第"页#
$小结
$%&这次寒潮暴雪天气过程是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与南支旺盛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强冷空气的堆积是寒潮发生的关键,冷空气强度在#""()*高空表现为有+%$,的冷中心,地面上有&"’%()*的冷高压和一条寒潮冷锋。

$%’环流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建立和崩溃,横槽形成和转竖,导致冷空气爆发。

$%(冷空气的来源是泰米尔半岛。

$%)冷空气主体沿北路入侵我国,同时也有西路冷空气的加入。

$%*低纬度环流形势的配置是副高退居东海。

低空急流中的风速达&!-./,出现在$#"()*层上下,南支槽的暖湿气流强盛,低空急流和暖湿空气是寒潮中出现暴雪、造成剧烈降温,使全国大范围地区达到寒潮标准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0&1梁必骐,等2天气学教程0312北京:气象出版社,&44#2
0!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2天气学原理与方法031(第三版)2北京:气象出版社,!"""2
051丁一汇,等2高等天气学0312北京:气象出版社,&44&2
0%1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0312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4$’2
季月大西沟小渠子达坂城乌鲁木齐平均
冬季&!"25##&2’$6"2"#&52"’#&2!4" &+"2"65&2#4!"2"""526’4&25!! !"2!%!+"2%#$+"2&’$&2!54"2!&%季"2#!%!2$!&+"2&&6$2"65!2$!#
春季5&2%!#&26#5+"2!%"!2’6%&2%"5 %"25%4+!255"+"255#"26’5+"25$$ #%2!"5&"2"#!"2&4%%2%&$%26&6季#246642%6#+"25$&62$###265!
夏季’’24##"2""""265#+#2665"2%$4 6!&26"5&$2%!&$2%&#&#2#&!&’2"&5 $’26&5&%2$5%62%’$&%2%&’&"2$#$季5#256&552!##&’2’&$!%2&##!625#"
秋季
4+%2’$&+’2!&""2"""+’2!6#+%2!4!
&"!2##&’26’5"2’#&"2"""!2%4&
&&"2’!#&2’!5"2’4#"2""""265’
季+&2#"#!2&6’&25%#+’2!6#+&2"’#
年合计%"25’6%626!6&62%’#552$"$5%2$%!
降水量级大西沟小渠子达坂城乌鲁木齐平均
"2&--’!日7#--"2""""2"""&2"&’+"25"""2&64
#--’!日7&"--&2&&""25&5"2%’%"2!%’"2#55
&"--’!日7!#--"26#&&2%4%"2!’%&25!5"24#$
!日%!#--"2’5&"2’6$"2&6#"2!"""2%!&表#降水量变化倾向率(--.&"*)
又各有其特点,大西沟、小渠子两站除小量降水日数无变化外,中量以上降水日数均呈递增趋势,其中尤以大西沟的中量降水日和小渠子的大量降水日增多最明显,乌鲁木齐市除小量降水日数以+"25""8.&"*的倾向率减少外,中量以上降水日数均呈递增趋势,其中以大量降水日数增多最为迅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地区中量以上降水日数,尤其是中高山带的大雨、暴雨日数呈明显的增多趋势,而小量降水日数增多不明显。

可以认为,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呈增多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到暴雨日数增多的缘故。

大雨、暴雨增多对加剧南山牧区水土流失,加速天然草场退化以及形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坍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均具有严重的消极作用。

表’全年各量级降水日数变化倾向率(8.&"*)
(小结
(%&近5"年来乌鲁木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以"255’,.&"*的倾向率变暖,变暖速率远大于全球及全国平均值,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达"26"&,.&"*。

(%’四季及全年的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但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

二者集合影响的结果,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小趋势。

年平均气温日较差递减倾向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减小趋势。

(%(高山带的无霜期以+&2&%#8.&"*的倾向率缩短,中低山带和平原地区无霜期以!2’%#8.&"*9&&2%4$8.&"*的倾向率延长,全地区平均以%2&%&8.&"*的倾向率延长。

(%)全地区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其中夏季增多最显著,秋季降水则以+&2"’#--.&"*的倾向率减少;年降水量以5%2$%!--.&"*的倾向率增多。

(%*各量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中量以上降水日数,尤其是中高山带的大雨、暴雨日数增多更为显著。

全地区降水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大雨、暴雨增多的缘故。

(%$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0&1王绍武2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0:12气象,&44",(!)2
0!1林学椿,等2近%"年我国气候趋势0:12气象,&44",(&")2
051张家宝;史玉光;等2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0312北京:气象出版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