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红笔)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一、川端康成是谁呀川端康成可是日本文学界的大拿呢。
他出生在日本大阪,那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可他笔下的世界却有着独特的静谧和忧伤。
他的童年不太幸福,亲人的离去让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这种敏感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里。
二、他作品的独特风格1. 细腻的情感描写他就像一个超级细腻的画家,不过他用文字来描绘情感。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到极致的情感。
比如在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对舞女那种懵懂又纯真的爱恋,描写得让人心都化了。
他不是直白地说“我爱你”,而是通过一些小动作、小眼神来传递这种情感。
像男主人公看到舞女的头发被风吹乱时,那种心里的小小悸动,写得特别真实。
2. 融合自然之美川端康成特别擅长把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境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文字里,自然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有生命的。
像雪国里的雪,那雪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当驹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时候,雪的冰冷和驹子内心的孤独、挣扎就交织在了一起。
雪的洁白纯净,又和驹子的那种纯洁的一面相呼应。
那一片片雪花,就像是他撒下的情感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3. 日式美学的体现他的作品里到处都透着日式美学的影子。
那种简洁、含蓄、寂静的美。
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往往简单的几个词就能勾勒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比如说在描写一个房间的时候,可能就只是提到了纸窗透进来的微光,榻榻米上的一点痕迹,就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日式房间的静谧和独特。
三、对他几部作品的具体赏析1. 伊豆的舞女这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一段邂逅。
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和无奈。
舞女那纯真的笑,还有她的羞涩,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清新。
而青年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对舞女的感情,又有着成长的苦涩。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伊豆的风景一样,虽然美丽但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2. 雪国这部作品就更复杂一些了。
驹子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她一方面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三弦琴,想要在那个小世界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川端文学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尤其以《雪国》为代表,其对自然、人性和人文的反思与探索,深刻地展现了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美的形象。
本篇论文将以《雪国》为中心,探讨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为此,将列举如下9个提纲标题:1.《雪国》中自然美的体现。
作为一部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将自然美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无论在狂风暴雪中的飘逸雪野、还是在夏日的涓涓小溪边,在作者的笔下,自然都展现出了独特而又神秘的美丽。
2. 《雪国》中人物形象的美的感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而且在衣着、语言、举止等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美的氛围。
3. 《雪国》中病态美的显现。
作品中的美并不限于健康、活力和正常的美感,相反,作者更加注重探索那些扭曲、病态、颓废等深邃而诡异的美。
4. 《雪国》中情感美的抒发。
作者通过冷峻而精细的叙述技巧,将人物在情感方面的细腻和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美不仅令读者心动,更是让读者对人性和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雪国》中文化美的表现。
作者通过刻画小说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完美地描绘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精彩绝伦。
6. 《雪国》中心境美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属于心灵世界的那种境界之美。
这种美与自然环境、人物形象、文化等不同的美相比,更加抽象而又持久。
7. 《雪国》中超现实美的表现。
作为一篇奇幻小说,作者刻画的世界不仅包括现实世界、心灵世界,还有一些梦幻和超现实的元素。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小说中更加贴近人们内心深处的异想天开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8. 《雪国》中禅美的折射。
在川端文学中,禅的哲学思想贯穿整个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传递出了一种禅美——那种超越语言、超越物质的内心世界之美。
9. 《雪国》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美感。
川端文学代表着日本文化的顶峰之作,其作品与日本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作者:商意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在美学上非常成功的作品。
作者属于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他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传递了日本的传统审美。
本文中探讨的四个维度的美感中可见,本作品中的美感完全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美学,可以说它将日本美学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美学特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他美学追求的端倪。
这部小说具有一种近于散文诗的美感,它不像一般小说那般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美感的营造,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本优美的水彩画册。
小说文本中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山明水秀的伊豆,上高中的主人公独自在此处旅行时邂逅了一位年少的舞女。
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元素,其呈现的美感又深植于日本传统美学,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分四个维度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美学特征,期望能够为川端康成小说研究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一、纯净之美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位外表与性灵都纯净清丽的女性,这位女性是他心中美学理想的寄托,这一点同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其写出来的女性往往都是日本民族古典美的象征。
川端康成认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即将死亡的男子身上”。
从中可以见出,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同其个人在美学上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
《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小说中她有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清新脱俗,不染尘埃。
薰子生活苦难,但是其性灵纯净透澈、无忧无虑,好像沉重的生活无法影响到她。
外表描写是人物塑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说中多次描写薰子的外表。
有写头发之美,薰子有“大得出奇的旧发簪”;有写眼睛之美,小说中将眼睛称为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有写笑容的美,“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甚至对裸体的描写也纯净而富有诗意,洁净的形体是她洁净心灵的外部表现。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作者:李佳蔚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如此别具一格的理解。
对于川端文学而言,其笔下的死亡充斥着无常感、恐惧感和悲美感。
而如此深刻特征正是由于作家自身經历所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幼年失怙兼之忧郁敏感的性格成就了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从客观方面来说,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禅宗思想和本土物哀美学等诸方面因素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死亡主题;物哀美学;川端康成一、川端小说中“死亡”主题概述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悲哀”和“美”之间具有一定共同点。
而死亡本身则是悲哀的最高形式。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正因为这样观点,终其一生川端康成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对死亡的感触在他早期作品中就有很多体现。
其作品《拾骨》曾这样描述其祖父的亡故“ 走向墓地的途中,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昨晚守灵的时候,我祖父变成一缕蓝焰的鬼火,从神社的屋顶飞起,又从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飞过,村庄的上空飘荡着一股令人讨厌的臭味。
”。
对于当时川端康成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
可他的文字依然宛如旁观者般理智,令所有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在笔触中竟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
而在作品《千只鹤》中,对于太田夫人亡故,他也没有用直接笔触来描写其自杀时的场面。
相反,他绕过了这些可能不具有美感的场景,侧面来写太田夫人自杀后她女儿对此的反应。
在文中,太田夫人的女儿这样认为她母亲的死亡“过世后,从第二天起我就渐渐觉得她美了。
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变得美了吧。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正是死亡才使太田夫人变得更为精致,死亡虽然毁灭了她的肉体,但是她的精神反而与美同化,成为美之化身。
在川端康成文中,其极少直接描写第一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历程和故事场景,而是借助于他人视角,通过侧面烘托来刻画逝者亡故,使其具有旁观者色彩。
浅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风格
浅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风格作者:李代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川端康成小说有一种抒情唯美的风格。
他的作品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塑造女性形象表现自己对美的无限追求,作品显示了虚无幽玄的意境美和无畏死亡的悲哀美。
关键词:自然美;女性;以死为美作者简介:李代玉,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川端康成创作颇丰,曾凭《雪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新感觉派和新兴艺术派的代表人物,川端内心纤细孤僻不同于常人。
瑞典科学院常任干事埃斯特林在授奖辞上赞誉: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1 。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川端说:“惬意的风景,给我以创作的刺激。
” 2川端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曾写了藤花的妩媚多姿,又写出了女性与藤花一样的美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川端对于自然有独特深刻的把握:植物与人性美和谐统一,虚实相生。
在《伊豆的舞女》有一例,二十岁的“我”遇见了善良真诚的薰子。
雨点滴滴答答追逐着心跳加速的“我”,画面定格在山坡的茶馆,在这样淡雅的景色中即将发生一段朦胧微妙的感情。
简单素描了一幅日本风景图。
川端的代表作之一《古都》的环境描写也很生动,在开头细腻地描述了春光明媚的天气。
“老枫树干上的紫地丁开了花。
” 中国先秦诸子中老庄常常以“梦蝶”来隐喻人生哲理,《古都》中的蝴蝶能够感知到千重子与苗子的姐妹情深,花朵也勾起千重子无限忧伤,更是为她是个弃儿埋下伏笔。
在凄凉中踽踽独行的川端,大自然的慰藉让他释放自己的悲哀与忧愁。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凄厉环境下表现忧郁缠绵的美。
二、女性形象的真善美川端是一个童年缺乏母亲爱护的少年,往往对女性充满好奇与崇拜。
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眼中“女儿是水做的”,应当被爱护和捧在手心,川端所塑造的女子坚强而隐忍。
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
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前言《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小说中将雪国的美景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使小说在文学和审美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雪国》小说中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
雪国的美学意义雪国是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背景,被川端康成赞誉为“日本最高峰的时代之美”。
小说中,雪国的美景不仅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其壮美,更让读者领悟到了精神的内涵。
一、雪花的美学价值“雪是一片死寂、寂静而净美的世界”(川端康成)。
在《雪国》中,雪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现象,川端康成通过对雪花的描写,大量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来表达雪花的美学价值。
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对雪花的描写中极度注重细节和感受的传达。
文中对雪花的描写过度详细,简单而精致的文字透露出一种调和中的美感,极富感染力,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美好情感,传达出玄妙的东方美学。
二、雪国的审美意义《雪国》的雪国,是一个孤独而神秘的空间,它是藏匿着感情的地方,也是情感突破的地方。
在小说中,雪国似乎是一面镜子,将主人公的孤独、无助和苦恼映照了出来。
主人公的情感与雪国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超越语言的审美意义。
《雪国》的审美内涵一、静默与情感“她的呼吸着实是轻巧。
他甚至可以闻到她的吐息,她呼吸的节拍,正如一片叶子悄然地翻动。
”(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静默和情感的处理,让读者与主人公在视觉和感受上产生了共鸣。
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感。
静默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准确、深刻地表达心灵的方式。
二、俗世与超脱“生活是皆因存在而感性的,而感性却将人推向了孤独。
”(川端康成)在《雪国》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主人公生活中的苦恼和痛苦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俗世的美学内涵。
小说中的主人公慕名前往雪国寻找情人,但最终意识到自己与情人之间的隔阂,反而在主人公与一名当地的女孩的相处中获得了一种超脱的体验。
《雪国》中的超脱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转化。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谈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术美
地 结合 在 一起 ,精致 而 富有朦 胧 的诗
意 ,其 中贯 穿着一种淡淡 的东方宿命 , 蕴 含着 人生 的徒 然 与美 的终结 ,以及
的古 雅妇 女形 象 。战后 ,在 《 重逢》、 《 才 ( 月》 等作 品中 ,川端康成 将爱情 与 社会 融为 一体 ,保持 一 贯 的孤独 悲 凉
待 自己 的生 活。 《 名人》 中 的秀哉 名 人 ,面 临各种新 规 则 的限制 折磨 ,身 体 日益衰 弱 ,加上 对弈 的失 败 ,堕 入 了悲伤与痛苦 中,而当他坐在棋 盘前 就 进入 了忘我 的境界 ,焕 发精 神 ,直到生 命结束 。作者把他放在 悲与美 中来表 现 孤独 、失意和朦胧的哀 伤情调 ,以此来
表现他那美的心灵 、美 的精神乃 至美 的 消亡 。他 的一系列小说都呈现 出美而悲 的气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现 代 最 负 盛 名 的小 说 家 。 1 9 6 8 年 以
表现 了对 缠绵 悱恻 情绪 的 推崇 。 日本 中世 纪著 名学 者本 居室 长说 : “ 在 人
的种 种感 情上 ,只有苦 闷 、忧怨 、悲
生 。他 总把 这一 切与 美联 系起 来 去表 现 ,构 成一 种 既 美且 悲 、愈 美 愈 悲 、
在 川 端康 成 的小说 中 ,从 处 女作 榴 魂节一 景》 到 ( ( 伊豆 的舞 女》 再到 《 雪国 》 ,作者 刻画 了一 系列 女性形象 ,
以女性 为小说 的主人 公 ,以男 女 恋情 为 主要 内容 ,以美和 悲为 基调 。川 I 端
《 里 宇 国》 、 《 古都》 、 《 千羽 鹤》 三部小
说 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这 不仅 是 日本 文学 家 中的唯一 荣耀 ,在 整个 亚洲 文 学 界 ,也使 川端 康成 上升 到与 印度 诗 圣 泰 戈尔并 驾齐 驱 的地位 。瑞 典 皇家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被誉
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经常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在他笔下,死亡被赋予了一种美学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灵感源泉。
他在小说中
描绘的死亡并不是恐怖和悲惨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肯定和神
圣的存在。
他强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联系和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思考。
川端康成在他的自传小说《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一个在静
岡县伊豆半岛遇到了一位与世隔绝的舞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死亡是其中一个主题,并且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试图探索一种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领悟,在
人类历史的大环境下,探索一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和思考,并
试图通过小说表达对生命某种特殊的美学感受。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美好、神圣和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在死亡之前,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体验、享受和创
造美好的东西。
他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哲学思考和人类价值的探究,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李鹏飞摘要:生态审美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美学主张更为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川端康成虽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作家,但在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常以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去塑造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审美;自然人性;人性自然川端康成被称为日本的“美神”,一生呕心沥血地进行小说美的追求和探索。
然而川端康成的美学追求又并非是单线条的,如已故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
其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彰显传统的同时,又具有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美学深思。
本文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究其小说创作中呈现的生态审美意识,进而挖掘其成因。
一、生态审美生态审美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审美主张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
它把审美目光转向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
生态审美意识是人类审美观发展的必然。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在人类早期,简易的社会生活使审美活动仅局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与色彩之美的感觉和感动引发了原初的自然审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号角使“人定胜天”由理想变为现实,自然不再是人类崇拜的对象,转而开始崇拜人,人类成为世界的中心与主宰。
人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由此也改变了人的审美观念。
在美学范畴里,主客二元的审美观占据了主导地位,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才是美。
二、川端康成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中对自然美景、季节的描写随处可见,先生对此似乎情有独钟。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作者:邱扦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感,但是却反映了比时代更久远的文化,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川端康成的哲学、道德观和人生理想,构成了一个既融合了深广的文化内涵、又闪烁着晶莹的生命之光的艺术境界。
本文通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分析来探讨其包含的美学,力求深层次挖掘其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美学在东方精神中,美和思想往往密不可分,这是一种“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境界,特别是在中国、日本,美是包含哲学、道德、人生理想的极高境界,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从虚无之美、自然之美、阴阳之美三个美学特征来展开论述。
一、虚无之美日本评论家鹤田欣认为川端康成一生都是在“幻”中徘徊,而“幻”中最有生命感的是《雪国》。
《雪国》是在巨大的虚无氛围中展开的艺术,它是生活之虚无,美之真实。
《雪国》是以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舞台,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行男、驹子、叶子等人物为经纬构成的人生画卷。
主人公之间徒劳的爱在川端看来是美的,它“虚无得像一朵艳丽而濡湿的花”,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开放,而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虚无的爱就像花一样,爱本身就是价值,虽然它是不能实现其他目的的徒劳,然而这正是美的所在,美的價值在美的本身,而不在于实现某种功利。
《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经历的爱也是“虚无”的爱,他离别了无尽依恋的舞女,流尽了咸涩的泪水,然后觉得头脑中什么也没留下,只感受到甜蜜的愉快,这不是希望实现的愉快,而是希望失落的愉快,主人公在“虚无” 的境界中感受到一种失而复得的满足。
二、自然之美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自然往往不像大多数西方文学那样,是人的力量对象化产物,是人观念的外化,是被人塑造、任人支配以表达人的特质的道具。
它以它蕴含的丰富的生命信息、宇宙奥秘而存在,并在与人的交感中给予启示,与人合一,它与人是一对互相渗透、互相参与的共同体。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美
1382017年/第07期/3月(上)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美张粲依(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提起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必定要数其小说中所蕴含的色彩语言。
色彩美是川端康成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也正因为川端康成对色彩语言有着独特的造诣,才使得他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缕“奇观”。
色彩是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人类美学意识的重要感知内容。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将色彩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到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川端康成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川端康成小说中关于“黑色”、“红色”、“绿色”以及“白色”的描写,深入分析其小说中所体现的色彩美,进而挖掘隐含在色彩美学背后的情感内涵,并探析日本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色彩感受。
关键词川端康成色彩美《雪国》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65On the Beauty of Color in Kawabata Yasunari's NovelsZHANG Canyi(Zhengzhou Fengy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Zhengzhou,Henan 450001)Abstract Kawabata Yasunari's novel,the most amazing must be the number of the color language contained in his novels.The beauty of color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Kawabata Yasunari's novels,an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his uni-que knowledge of color language that Kawabata Yasunari made him a "miracle"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Japanese culture".Col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huma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In Kawabata Yasunari's literary works,especially in the novel,the color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play the most incisiv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can not be compared.This paper takes Kawabata Yasunari's no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Kawabata Yasunari's novels about "black"and "red"and "green"and "white"description,in-depth analysis of color beauty embodied in his novels,which implied emotional connotation in the color aesthetics behind,and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sense of color.Keywords Kawabata Yasunari;beauty of color;"Snow country"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雪国》中的悲剧美学探究
第29卷㊀第1期Vol.29㊀No.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21年1月Jan.2021‘雪国“中的悲剧美学探究徐㊀娟(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226011)摘㊀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作家,其创作了诸多作品㊂在他的笔下,生与死,爱与美,体现得淋漓尽致㊂‘雪国“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之一,充分表现了其悲剧美学的内核㊂其优雅的词句风格,悲伤唯美的文风在日本文坛上是不可忽视的闪耀明珠㊂‘雪国“全文流露出浓郁悲怆感,幽幽寂然地叙述着艺伎追求爱情的无果徒劳,给人一种久久难以纾解的憾然㊂本文主要从‘雪国“的悲剧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其中人物生存徒劳㊁爱情追求㊁死亡逝去等方面体现的悲剧美,最后拓展到日本文学的悲剧美学,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些借鉴㊂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悲剧美学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1)01-0108-03㊀㊀谈起‘雪国“,与其说它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像是一首凄美的梦幻曲㊂‘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其属于新感觉派作家,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㊂其中,颁奖词对川端康成的评价十分简单却精准,尤其是 他用高超的叙述性作品,非凡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这句,要结合‘雪国“来理解,结合川端康成的经历来分析㊂‘雪国“的每一句话㊁每一个细节㊁每一处描述,都犹如曲子的高低起伏,经历缓慢达到高潮,再从高潮落下低谷,其中人物的命运早已是注定的悲剧,但其中又蕴藏着回味萦绕之美㊂一㊁‘雪国“中生存态度的悲剧美‘雪国“故事开头的时候,岛村已经是第二次来雪国,故事从列车上开始㊂列车上,他遇到了一名美丽的女子 叶子㊂他依靠车窗的反照来观察叶子的一举一动,其惊叹于叶子的纯洁与干净,痴迷其如雪般动人的气质㊂但这一女子却并非第一女主人公,艺伎驹子才是㊂岛村和驹子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她还未成为艺伎,岛村的第一印象就是 干净 ㊂但岛村第二次来雪国的时候,驹子已是艺伎的身份,她的恩人行男生了重病,为了给他筹生活费,她只能靠成为艺伎出卖身体来获得钱财㊂但是,她虽然成为了艺伎,却还是坚持写了十多本日记的少女,孤独执着练习三弦琴的艺伎,为治疗恩人儿子自愿卖身的善良女子㊂岛村的想法中,一个19岁左右的乡村艺伎,按理是不可能弹得一手优美三弦琴的,但驹子却弹得仿佛身处舞台一般㊂就像驹子和岛村的倾诉,她对自己是爱惜的,对生活是重视的,这和岛村空虚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她拼命想要让自己活得有价值,这是外表之外的另一种美的表现㊂但是,她的这些为生存做出的努力在岛村的评价下是徒劳的,他说记日记是徒劳的,而驹子则朗声回应: 是啊! 看到此处的时候,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驹子的生存状态就仿若雪夜一般虚无渺茫,缺乏生机感,这种无意义的坚持是一种 悲 ,但这 悲 却与 美 相辉映着㊂驹子面对悲哀的人生,如砂砾般渺小㊂在这一生存环境下,她练琴㊁写日记的做法,仿佛是和命运战斗者,虽然是徒劳,但她却在这种徒劳下固执地活着㊂这种生存状态,却是一种悲剧美的体现㊂叶子和驹子是不同的,比起人,她似乎总是声音先出场,这种在雪夜中响起的声音不像雪落下一般悄悄然,而是有感染力的,给人以悲凉感的声音㊂叶子在川端的笔下是冰冷且冒着寒气的,不像这个世上的人,她的出场也不普通,她呼唤着 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虽然她呼唤着的站长在火车的旁边,但她的声音却 仿佛向远方呼唤 , 声音在雪夜里就久久地回荡着 ㊂她带着梦幻感,携着雪夜的寒冷之气,登上作品舞台㊂之后,对她形象的描写也是十分奇妙的,她的眼睛应在黄昏车窗玻璃上,文中写有一束远方投过的寒光,将其眼睛照亮,㊀㊀收稿日期:2020-11-01又添神秘之感㊂岛村见到叶子,就 仿佛是在梦中看到了幻影一般 ㊂叶子二次出场,也是声音先闻,这次也是描述其 好像从哪个地方传来的回响 ㊂这种 回响 的特殊声音,使叶子缥缈的形象跃然纸上㊂川端花费诸多笔墨,重复地描述冰雪环境和叶子回荡的声音,充分衬托出了叶子的 虚无感 ㊂‘雪国“中虽然没有详细地说明叶子的出身背景,但她和驹子的身世应该相差不大,从她希望岛村将自己带去东京做女佣就可以看出㊂叶子对弟弟的关爱,对行男的细致,祭拜行男的坚持,都是其品德美的体现㊂叶子的性格好像和她虚无冰冷的外表不符,但这一差别,也是其和驹子生存态度的差异㊂她的请求改变不了行男的命运,最后死亡也使她生存的努力成为一种徒劳,在其纯善品性的映衬下,给人以沉郁的悲剧美㊂二㊁‘雪国“中爱情追求的悲剧美‘雪国“中岛村与驹子㊁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这一小说的主要脉络㊂其中,岛村和驹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和深刻㊂从一开始,岛村和驹子之间的爱情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场,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的关系是不平等的㊂岛村是一名生长在东京,继承了大笔遗产,有妻儿家庭的男子,其没有人生目标,将事物都看作是徒劳且虚无的㊂岛村这样的男子,文中曾写道 有朝一日连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 ㊂他连生命都不甚在意,驹子的爱在他看来,也只是一种徒劳的爱情追求,虽然美,却毫无意义㊂驹子是生长在雪国的,但也是自带风情的乡村艺伎,其性格是真挚豪放的㊂岛村对驹子的爱给出了 徒劳 的评价,最终也的确是一场 徒劳 ㊂驹子是雪国的艺伎,从一开始,文中所描写的两者关系就是不平等,她只能用身体来表达对岛村的爱意㊂我们仿佛能看到岛村冰冷的心和驹子炽热的爱相辉映,美极,也悲极㊂来到雪国,其环境给岛村强烈的虚无感,而驹子走了进来,就仿佛带来了光和热,在小说中时常会闪现驹子红扑扑的脸颊㊂岛村以为驹子脸之所以这么红是因为被冻伤了,但驹子说: 这不是冻得,我卸去了白粉 ,由此看来,这艳丽的红色是驹子真实的本色㊂驹子靠在岛村怀中的时候,岛村感慨多么温暖,在岛村看来,驹子就像一团火,会将他灼伤㊂川端康成将驹子红红的脸颊与雪进行对比,红白表现出强烈的反差,也凸显了残酷现实中驹子对爱情的执着,但这份火热和追求爱情的执着却无法打动岛村的心㊂为此,川端设计了许多情节来表现两者的差异㊂例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凌晨三点的时候见岛村,这表现出驹子感情的热切㊂即使是无法抽身的时候,她也会让人捎信过来,相比于岛村因无聊消遣的缘由才来雪国会见驹子来说,两者的差异巨大,感情也不平等;有时岛村去溪流尽头观赏红叶,途径驹子家,驹子听到车声判断是岛村,马上跑出来看,但岛村却头也不回㊂驹子不但要赴宴,还要做工赚钱,但只要被叫到岛村所在的客栈,她就会去看岛村,且每次会和岛村说自己转了哪些客栈,和一些宴会上的琐事,都告诉给岛村,但岛村却心不在焉㊂通过这些描写,驹子的爱仿佛落地的雪一般,明明知晓自己会融化,但她仍执着地追求着爱情㊂她无法感化岛村,其爱情的无望,使她变得尤为悲哀,只能 极力掩饰着这种无所依托的情怀 和 说不出的孤独感 ㊂正因此,这种痛苦的爱情,有其美的一面,但更多让人感到一种悲剧美㊂三㊁‘雪国“中死亡逝去的悲剧美井上靖曾这样评论川端康成,说他的小说体现的美是非常复杂的,并非一根绳子就能抓住㊂我们从他的小说来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时常描绘死亡或者一些美好事物的消亡,这是其美学的一种表现㊂受到东方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自然的美景中,除了自然本身的难以触摸的梦幻美之外,还包含着贯穿‘雪国“全篇的凄凉沉郁㊂川端康成小说最为人推崇的便是其至美的描写和虚无的矛盾㊂人的生死与爱情的纠葛,皆在其中呈现㊂‘雪国“中死亡描写所表现的悲剧美具体如下:‘雪国“中描写了各种死亡的事件,有驹子恩师的离世,有身患重病行男的逝去,有秋风季节挣扎仍旧死去的昆虫,和火海中落叶般落于大地的叶子㊂这些人和动物与其说是死亡,不如说是 归于虚无 要更为确切,在空茫茫的雪国,未留下一点痕迹㊂驹子的恩师在小说中只是如背景般一笔带过,并未深入叙述,但其对驹子未来的生活是有着重大影响的㊂文中写道, 也需从那人死后到今天的这段经历,才是她真正的身世 ㊂他去世后,驹子开始过着困顿的生活,这是川端心中为了生活努力拼搏的一种美好人物形象,驹子也由此成为了活的人,生活变得现实真实㊂而行男的死亡,也并未有许多描写,主要是靠驹子和叶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的㊂在驹子恩师和别人看来,行男是驹子的未婚夫,但驹子和行901第1期徐㊀娟:‘雪国“中的悲剧美学探究男却并不认可,这一矛盾也为后面情感的交织提供了基础㊂在后续的情感网络中,行男是关键人物,本来因为他的死,驹子㊁叶子和岛村之间的关系应该会变得明朗起来,但实际却并非如此㊂行男死后,驹子仍然以艺伎的身份为行男还债,叶子也执着地去为行男扫墓㊂行男的死映射的是驹子爱情追求的破灭,也是叶子无希望的未来照影㊂行男的形象,其只是一种象征的存在,象征的是岛村离去的精神㊂川端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行男肉体的消亡和岛村灵魂的虚无,象征人生的徒劳㊂叶子的死亡是无预兆的,只是因为一场突然的火灾,最后坠楼身亡㊂小说是以岛村为主体,叶子是岛村心中美的表现,但从两人的最后对话里可看出,叶子的生活是无出路㊁无生机的㊂她想要脱离雪国,即使是空茫的未来也比当下的生活好㊂最后,她的死亡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终结徒劳的存活㊂对岛村来说,这是美的消亡,心中满载着痛苦和哀戚㊂对驹子来说,叶子的死让她无法接受㊂这一场大火,毁灭的不光是叶子的肉体,也带走了驹子的房间和她的过去,能证明她的一切过往都消失了,也需她真的开始要重新面对生活了㊂这是一个很是完美的结局,岛村㊁驹子和叶子这三人,都因为叶子的死亡而获得一种生命上的超脱,丢下了过往的苦痛,获得了超脱现实的悲剧美㊂川端康成热衷于以死亡情节来表达自身对生命和人世问题的了解㊂作者认为,死亡的虚无能洗涤一切污秽,也许小说中岛村也从这悲剧美的死亡中获得了新的生活感悟㊂死亡虽然是肉体的终结,但有时也是另一种精神的重生㊂四㊁从‘雪国“一窥日本文化悲剧美学川端康成的‘雪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日本悲剧美学的集中体现㊂日本的文化特征和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㊂通过‘雪国“的爱情故事来表现日本地域文化的危机感,这是整部小说贯穿始终的基调,因而使整部小说笼罩在忧郁凄美之中㊂首先,川端康成的凄美语言风格是基于日本文化的悲剧美学传统,也就是 物哀 思想㊂其十分喜欢‘源氏物语“,而源氏物语的风格也是悲伤凄美的,人物的命运与结局都是悲剧收场,这和‘雪国“是一致的㊂也可从此看出,日本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的 物哀 传统渊源极深㊂在看日本文学作品的时候,突出的是细腻的语言和凄美的命运,这是普遍风格,而该风格的形成,主要是来自民族的危机感㊂悲剧美学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伤感要比单纯的快乐多一些悲天悯人的胸怀,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体会物景的悲美,也就是日本人所崇尚的 物哀 ㊂其次,‘雪国“中不仅是日本文化的 物哀 体现,还有西方古典文学的体现,更增加了可读性㊂‘雪国“的叙述方式有参考‘源氏物语“,在凄美抒情的同时,与诗意的画面交相辉映,让作品变得生动优美㊂川端康成以西方写作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使其更加灵动,和日本传统文化相合,有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㊂特别是小说中写到叶子死亡的那场大火,其描写的方式使画面跃然纸上,带动读者共鸣,在充满美感的同时,也将岛村的悲痛和驹子的崩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离不开西方文学的渲染㊂‘雪国“中最后驹子对岛村的爱情是悲剧结局,其作为一名艺伎,虽然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甚至将爱情当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事物,但其努力最终是徒劳收场㊂单纯地看该小说,可能会认为其是受到日本 物哀 的影响,人物是以悲剧收场,但其实‘雪国“悲的来源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战后情绪的影响㊂当时,川端康成在写‘雪国“的时候,日本二战濒临战败,这冲击着川端的内心,其虽然希望日本能够胜利,但也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而这种徒劳的描写贯穿‘雪国“的主线㊂最终日本战败,川端的性格也滑落谷底㊂所以说,‘雪国“的悲剧美学体现也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㊂五㊁结语‘雪国“这部小说,通篇阅读下来之后,大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之感㊂其作者川端康成的悲剧美学意识来源于其幼年的孤儿经历㊁ 物哀 思想的熏陶和佛教 禅 精神的影响,最终形成他孤寂的性格特质㊂这一悲剧美学思想贯穿于其创作生涯的诸多作品中㊂‘雪国“里,不管是驹子还是叶子,都是川端构建的 雪景 中美的表现,是两种不同的美,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也只能以悲剧收尾㊂参考文献:[1]㊀陈家雨.从‘雪国“领略 寂 之美[J].文学教育(下),2019(2):132-133.[2]㊀王晴阳.生命直觉主义视阈下川端康成的‘雪国“[J].美与时代(下),2019(3):82-84.(责任编辑:谢蓓)01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年。
《雪国》中的悲剧美学
?雪国?中的悲剧美学摘要:?雪国?是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以悲观主义为基调,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岛村执著追求理想与美的艰苦历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通过分析?雪国?的美学意蕴,以期从审美意识方面研究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雪国?是他获奖作品之一,是“川端康成作品群中的巅峰之作〞。
?雪国?情节单纯,主要围绕岛村、驹子、叶子、行男四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展开人物各自的命运变化,作者一方面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纯洁唯美的感情,另一方面又以行男、叶子之死,驹子变疯来奠定作品的悲观主义色彩,可以说?雪国?是一部悲与美的颂歌,极好地表达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一、如花似水的女性美与怜悯、哀伤的审美风格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悲哀美的特征:既赋予了美的艺术形象,又通过刻画悲剧情节流露作者怜悯、哀伤的情绪。
?雪国?中叶子与驹子的形象就是悲哀美的范例。
首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尽情地描写了两位女性的姿容与行为之美。
“叶子一边拍打红小豆,一边唱着歌,歌声回响,清澈得近乎悲戚。
〞“当山野的灯光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光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令岛村心颤〞,由此可见,叶子的美不是普通的现实美,而是一种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她那悲戚的敲击心灵的声音与超脱世俗的冷澈眼神不仅常常令主人公岛村魂牵梦绕,也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相比之下驹子的形象具体而现实,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捕捉到:“玲珑悬直的鼻子〞,“合上的眼睛睫毛浓密〞,“红润的脸蛋宛如白陶瓷上抹了一层淡淡胭脂的肌肤〞,无不给人一种鲜活且真实的美感。
此外“洁净〞也是驹子之美的一大特点,驹子虽为生活所迫沦为艺妓,但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纯洁女子:“她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洗得很干净,岛村不禁疑心起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由于刚看过初夏群山的缘故〞。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即不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而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
他对物哀这种完整的理解,便成为其美学的基本原则,它在川端的审美对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他的作品中的“悲哀”,就大多数表现了悲哀与同情,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渺小人物的赞赏、亲爱、同情、怜悯和哀伤的心情,而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咏叹的方法表达出来的。
即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衷感,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作家常常把她们的悲哀同纯真、朴实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最鲜明的最柔和的女性美。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少女的悲哀是非常真实的,没有一点虚伪的成分。
这种美,有时表面上装饰得十分优美、风雅,甚或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悲伤的哀叹,带着深沉而纤细的悲哀性格,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悲怨。
作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暧昧对象和自己的距离,将自己的同情、哀怜融化在对象的悲哀、悲叹的朦胧意识之中,呈现出一种似是哀怜的感伤状态。
可以说,这种同情的哀感是从作家对下层少女们的爱悯之心产生的,是人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源氏物语》所体现“物哀”“风雅”成了川端文学的美的源流。
尽管川端受《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的影响,多从衷感出发,但并非全依靠悲哀与同情这样的感情因素的作用,也有的是由于伦理的力量所引起的冲突结果导致悲剧。
他塑造的某些人物,在新旧事物、新旧道德和新旧思想的冲突中酝酿成悲剧性的结局,他们一方面带上悲哀的色彩,一方面又含有壮美的成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灵美、情操美、精神美,乃至死亡的美。
剖析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伤美学
剖析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伤美学【摘要】在阅读日本文学的时候,常常会被文章优美的文体及纯真的爱情等深深打动。
其中日本作家的代表就是川端康成了。
川端康成的作品所得有的悲伤美学深深扎根,震撼人们的心灵。
川端康成是世界闻名的日本作家,他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
他的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常常为下层女性,题材描写了她们的柔暖内心及不幸经验。
其中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伊豆的舞女》。
通过精读《伊豆的舞女》,深深地被川端文学的美学,特别是悲剧美学所打动。
在感动的同时也对川端康成如何用纯真的爱情来脱离自己的孤儿本性,作品中的悲伤及美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本文将以这几个疑问为中心,以《伊豆的舞女》为主,也涉及他的其它作品,探讨川端文学所特有的悲伤美学。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学;伊豆的舞女;悲伤一、川端作品感伤美学的根源(一)幼年时的孤儿本性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花町。
幼年父母双亡。
1901年父亲去世后在第二年母亲也相继去世。
川端康成从小体质虚弱,在祖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每天闭门不出。
在读小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
在读小学不久祖母去世不久外出的姐姐也去世了。
1912年读初中时最后的亲人祖父也去世,不得不被黑田家收养后开始了住校,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时候,川端康成已经是一名彻彻底底的孤儿。
这样的经历给川端康成幼年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二)“物哀”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读出日本传统美及自然美,精神上的余韵美,女性特有的柔美。
高中时期川端康成被《源氏物语》所打动内心,成为了他最初的精神摇篮。
此外,他的作品不仅处处充满悲伤,也处处能够感受到美丽。
所以我认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精神也影响到了他对美的意识。
所以,“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悲伤美学的根源之一。
(三)佛教“禅”精神此外,川端康成也吸收了佛经中有关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文学。
受到佛教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也与佛教意识息息相关。
用理想的光芒来照亮读者苦闷内心,拯救也是川端康成文学思想特征之一。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
由于早年孤独悲伤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政治的淡漠与超然的态度,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与他自己直接相关的人物的生活,和他自己对于这些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这使得他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这也成就了其小说充满抒情色彩的特有之美。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1)独特的美学追求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幽雅纤细、哀愁伤感的美学传统。
他善于描写孤儿的哀愁,下层女子如艺伎的不幸,表现这些人物内心委婉而细腻的伤痛,具有“物哀”的传统审美特点。
此外,川端康成描写自然景物,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他曾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夜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雪夜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的情感美在内。
这是日本的传统。
川端康成力图继承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力图将自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联系在一起,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因此,他的作品经常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使之与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2)重视对微妙细腻心理的刻画①长于刻画卑贱者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②另外,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往往以女性为中心,以男性形象为陪衬。
③善于灵活处理模特儿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④注重感觉,刻画细腻。
川端康成是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即重视人物的主观感受。
例如《雪国》中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常常从细微处进行捕捉和表现。
(3)结构布局方面,“单纯而自然”特点川端的优秀短篇小说,无论是采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式,还是采用正叙和倒叙、插叙,现实和梦境、联想交织起来的方式,在结构布局上的基本特点是单纯而自然,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匠心独运,读来毫无斧凿之痕,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
【作者】刘龙;
【导师】夏之放;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师范大学,美学,2008,硕士
【摘要】本文尝试对日本文学家、评论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
川端康成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漫长的一生中,川端康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构建起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厦。
这个艺术世界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执着、对民族传统美的探寻以及西方现代思潮的光辉。
总之,川端康成是个言之不尽的话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他的小说美学进行一次新的解读——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阐释。
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部分。
引言概述川端康成的人生历程、研究现状、课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一、川端康成小说文本特色川端康成作品众多,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川端康成人生经历与作品“和敬清寂”艺术特色的形成;川端康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交流模式及其反映出的人物生存境遇;川端康成通过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交际是川端康成作品中一贯的构思方式,通过对死的描述进而达到对生的阐释。
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分析进而把握川端康成生命美学思想的内涵。
二、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川端康成文学大厦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川端康成对于生命本质的探求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将生命与美的本质联系起来考查,生命的流转变动与美的产生与消亡在川端康成那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这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中,川端康成创作出了一系列惊艳奇绝的作品,展示了自己对于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这是本文创新之处。
三、川端康成艺术思想的多重审视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内蕴是丰富多彩的,美学追求是不断流变的。
究其原因则是川端康成文艺思想是复杂多维的。
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风雅”渗透了川端康成的文章。
在向新感觉派掘进的道路上,川端康成实验了西方现代文学技巧。
其后向传统回归,将西方的和东方的美学思想融为一炉创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这些复杂多层的潜在因素不能孤立起来讨论,实际上他们是紧紧糅合在一起的,我们将对这些影响川端康成文艺思想的潜在因素条分缕析。
结语部分是对川端康成小说艺术和生命美学思想的系统把握和再次提升、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