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刚刚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中央的文件里就曾多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但是众多学者还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模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有过一些研究。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在此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旋风”,社会各界包括各种媒体、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等都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此。

由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因此,在中央重提新农村建设之后,学术界便开始结合历史和现状对此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内容,还剖析了新农村建设较之过去的“新”之所在。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来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从而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郑新立认为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李国祥认为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马晓河认为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

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

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给予了新农村建设以高度的关注,并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非常高的期待。

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又存在哪些阻碍呢?一般认为,新农村建关系设的障碍根源在于制度,而制度障碍集中体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不可理的主要表现在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等方面,陆学艺认为,因为这些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

当然,长期以来制度上的弊病留下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考验,例如:县乡财政问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乡村债务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村人才缺失问题等。

郝继明更是指出,理论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实践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无动于衷或急于求成,农民方面的社会宣传不够和群众基础不厚,也是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强大阻力。

在这样的阻力面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进行了七年有余,对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模式也有了一些经验。

下面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

经济建设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建设部分,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意味。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尊重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促进城乡生产发展有机互补、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现代文明广泛扩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部分大抵就是经济学家所解释的方向。

在对经济部分的研究中,张益新在《加速推进苏南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就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点:(一)以高效农业为特色的苏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二)以乡镇企业为先导的苏南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为重点的农村面貌明显变化;四)以打破二元分割为特征的苏南城乡关系加快改善。

苏南农村模式的实践为农村经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李伟整理的《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中,他把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概括为四种,分别为城阳的新城市主义模式、城乡统筹的成都实验、涉县的大城区模式以及诸城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模式,这四大模式也基本涵盖了我国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城乡一体化的一般模式。

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措施,许多学者做出了这样的概括:稳步推进城市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等等。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部分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李伟将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2、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3、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4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农地分配平均化、流转难和农业兼业化的特征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从而延缓了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而小规模、细碎化的农地经营方式又称为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重大障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在城乡分割等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上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仍然显得不够完满,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政治建设部分
政治建设的方面很多,比如各种政策和党的建设等等。

在此我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党支部建设中。

孟富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村党支部建设》一文中指出的,村党支部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村党支部是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和代表。

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 村党支部处在最基层, 工作在农村第一线, 与广大农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具体。

最后, 村党支部是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决策核心。

所以重要的是要假设党支部。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完善组织建设,落实组织制度,选好带头热播是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基础。

由于各种问题,农村的组织建设并不完善。

完善党的组
织建设是当前村支部建设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制的转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渐渐失去了对农村各种资源的控制权。

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当完善支部组织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丰富组织生活。

对外出务工的党员,应当建立与组织及时汇报思想的制度。

村民务工大多结伴而行,应视情况设立党小组,同时可以发展一批新党员。

村支部还应领导建立健全村级妇女、儿童组织。

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村与村、村与企、村与上级帮带机关部门等各种支部设立形式。

2、更新观念,群策群力,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观念的更新在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永恒的。

我们应当从发展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及其领导者也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当前,村党支部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全面管理,对农村社会具有全面控制的功能。

3、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

如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经济搞不搞得好,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村党支部应当紧紧围绕党中央工作部署,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郑红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也同样的说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自身发展和巩固的坚实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条件,党的基础组织是联系群众的基本环节和党在农村的象征,是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体现,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吴晓俊何渭巍两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完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职能定位模糊以致功能逐渐弱化的现象,这对
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引领作用。

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功能,重构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领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民主化与法制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对于现存的新农村党支部建设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重要性。

首先,增强党员意识,完善党内民主主体机制。

而且还大概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一是要建立党员主体参与机制,让党员广泛参与党内决策及党内活动整个过程,提高参与党内活动的自觉性;二是要确立党内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党员充分享受到党章规定的权利,使党员在享受一份荣耀感的背后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三是要确立“支委”的主体领导机制,正确处理农村“两委”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议事规则、监督考核办法等。

其次,改革组织设置,激活党内民主结构模式。

第三,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党内民主整体效益。

对于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建设的方案研究前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对于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对待,考虑到具体的地区情况,需要具体对待,而且关山村作为湖南省新农村示范地区,其党的建设自然与很多落后地区要领先的,其具体不足和优势要具体讨论。

还有就是大学生村官的方面,也是新农村党建的重要一部分。

《大学生村官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提出了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 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断裂的状态, 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大学生村官大都在城市里经过多年教育和生活, 对农村缺乏了解与体验, 但是经过在农村数年的锻炼, 在他们被当地人接纳的过程中, 他会把自己在城市的生活经验传播到农村, 同时在被接纳的过程中, 他们自身也着明显的互补效应。

因此, 大学生村官的就任, 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我们的研究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强创新。

这次的研究调查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村官来获取党支部建设的材料。

这样我们的研究可以有效结合这两个方面,同时可以找到第一手资料,这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内容上我们也会更加偏重于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自2009年来在关山的影响,这样更加体现出我们研究的特殊性,以变能总结出经验。

文化建设部分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鲍伯丰的《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中提出,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经济化,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福铭的《急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诸多理由》中说到,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黏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孟素玲也在论文中提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人的凝聚力,激发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收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当今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其文化建设模式也内涵与其中。

一是科学文化教育建设。

徐承英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先进文化能为新农村造就高素质的建设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

当前,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尤为重要。

二是思想文化建设。

徐承英提出,思想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之魂,然而,在广大农村,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思想文化教育认识却不到位,纯理论性教育多,贴近农民实际的教育少,因此如何以科学、文明、健康的思想占领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的问题。

三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裴立新和肖剑的《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中提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增长和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文娱活动,强体健身,增强农民的体质;另一方面要真正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形成农村新的精神风貌。

四是民间音乐文化建设。

姜昊和刘汉一提出,民间音乐是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民间艺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要把保护民间音乐作为一个完整的日标、系统的工程、有机的整体,全面把握、扎实推进。

五是社区文化建设。

徐碧英指出,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
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六是生态文化建设。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提出,建立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的转变。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顺利地进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社会精神基础和体制保障。

七是生育文化建设。

黄润龙的《新农村建设生育文化很关键》中提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生育文化建设的任务既要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又要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农村的人口问题。

由此可见,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直接体现了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被忽视。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缺乏,文化建设普遍投入不足;(二)文化队伍流失严重,缺乏专业人员;(三)农村文化生活稀少,市场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四)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规范;(五)民间文艺面临失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六)思想文化教育弱化,缺乏现实针对性,出现信仰危机。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新农村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大的研究探索和发展空间。

生态建设部分
生态建设是我们国家目前关注的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过分关注经济建设的热潮之后,人们越来越发觉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

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体现了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研究》(高学武、刘丽莉、王吉祥)一文中中指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抽象的、综合的概念,应该借助生态建设的实际过程去逐步实践落实。

结合农村生态建设,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可以用“生态阶梯”来形象的表示,分为4个层次———农村生态安全、农村生态卫生、农村生态产业和农村生态文化,4个层次呈阶梯状排列,农村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建设的护栏,始终存在于农村生态建设的各个层次。

这是对于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个层次划分。

同时作者对于这四个层次的生态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既然已经划分层次,必定要结合每个层次的重点方面来建设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在生态阶梯的4个层次分别构建具体建设内容:(1)生态安全层次,重点进行面源污染现状教育,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庭养殖、施肥方式造成的污染现状、对饮水安全的影响;宣传绿色食品与居民健康的知识等。

(2)生态卫生层次,重点关注居民自身行为对水质的影响,包括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家庭养殖、施肥方式处理不当所致的污染;普及污水处理过程、垃圾处理过程宣传等。

(3)生态产业层次,一方面,结合有机食品生产,进行环境技术教育;另一面,结合农村循环产业建设进行循环经济理念教育等。

(4)生态文化层次,重点关注居民对于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态度与认知教育等。

那么对于什么样的农村才能算得上是生态和谐的农村,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前人有没有研究呢?刘宇在《论新农村生态建设》一文中指出从人地关系角度来看,体现了:1、人地互耦关系,特别是“村容整洁”,更是人地互耦关系的体现。

人地互耦关系,是人地二者的互相耦合,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达到了互耦程度,也就是这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达到了力量平衡的和谐状态。

2、人地互动关系。

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人与环境,一方面,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互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双方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运动,形成互动关系。

3、人地互值关系。

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发生人们所预期的变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经济社会目标,这就是达到了人地互值关系的境界。

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农村方可成为生态建设的成功的一个表现,而且也是目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一个目标。

《从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成果看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张海燕、袁新敏)一文中较为全面的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态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则是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从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这些农村生态建设大都采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组织生产,不仅表现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而且有的村(如昆山的大唐村)在工业园区内也发展了循环经济。

2、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态村发展模式。

农村生态建设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好村级经济是建设好农村生态的物质基础。

从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发展模式来,尽管各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具有从中西部到东部产业梯度逐步提高的特点,但是每个村的发展模式都综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禀赋,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村级经济。

3、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从封闭向开放、从依附向独立、从传统向现代、从自然向生态、从落后向文明的转变过程,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加快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

(这一向是被忽略的点,作者能指出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举例:如四川成都市红砂村组织农民到东部沿海学习,并邀请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旅游服务、餐饮等方面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种植鲜花、发展旅游的技术,不仅形成了集赏花、购花、休闲为一体的“花乡农居”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而且村民素质、生活习惯、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4、实施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制度激励。

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产业还必须建立一套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绿色制度环境。

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税收、绿色产品、绿色包装和绿色投资制度。

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绿色产业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无论是生态建设的地位还是重要性都已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了。

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经验也是颇多的。

但是适用于不同地区毕竟是有什么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