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等许多重要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文选
总集的编撰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诗在各类中的数量最多。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当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
玄言诗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刘琨、郭璞。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在魏晋玄学背景下,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建安文学时期的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诗人追慕,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宴和王弼。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兰亭集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和他的一帮好友在兰亭聚会。席间,有不少的文人名士,他们游玩之余互相唱和,寄情与诗歌散文,或将聚会盛况以文记下。于是就将这些诗歌散文集结在一起,取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写序言,《兰亭集序》。兰亭诗的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清谈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虽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范例。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缓弱,情调伤于轻艳,追求形式,雕琢,内容平泛,题材狭窄。但仍有其贡献,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他们所作诗文绮艳流丽,讲究声律、词藻。
山水诗
山水诗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为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水诗标志着一种新的饿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山水诗人有谢灵运、谢朓等
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体”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永明体诗人有“长于清怨”的沈约,謝朓,何逊等。
歌行体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体由鲍照创造发展,但并没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