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合集下载

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

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刘君敏 沈阳市工商业联合会摘 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半自传体小说。

描写的是青年斯蒂芬的成长历程。

青春期的欲望使斯蒂芬困惑,又没有得到恰当的沟通和引导,斯蒂芬迷失在欲望中。

在教会的帮助下,斯蒂芬暂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但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也被抑制了。

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的欲望得到了升华,并点燃了他的艺术生涯。

从欲望的角度探讨斯蒂芬的成长历程,画像将不再是一张纸,而是他的欲望曲线。

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关键词:斯蒂芬•戴达罗斯;欲望;教会;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36-02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中许多细节是基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生活,所以主人公斯蒂芬和作者乔伊斯有很多相似之处。

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先锋派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极度地压缩对话,并运用了意识流叙事风格和自由间接叙事风格。

“尽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距离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但相对而言,很少有评论家会反驳休•肯纳关于这本小说是‘天才之作’的说法”[1]。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的核心是关于青年史蒂芬的成长过程。

“斯蒂芬对自己的信仰和对天主教的忠诚感到困惑,对自己对性的渴望感到内疚,他决定加入神父行列,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这个职业,接受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召唤。

”[1]如果从欲望的角度看斯蒂芬的成长历程,肖像画将不是“一张确定的纸,而是欲望的曲线”[5]。

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青年艺术家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乔伊斯的一部半自传体的中篇小说,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通过描绘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价值观。

故事的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在都柏林的一所学校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在学校里,他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和困惑,与同学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也感受到了爱情的甜与苦。

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斯蒂芬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和追求,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尝试着写诗、画画、创作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价值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

在成长的过程中,斯蒂芬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朋友、情人等,他们都对他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斯蒂芬的情人穆利根对他的影响最大。

穆利根是一个思想激进的年轻人,他对艺术和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斯蒂芬。

通过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化,乔伊斯表达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价值观所束缚。

同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成长,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探讨了它们在译文策略、翻译美学运用、美学效果、对原著意义传达以及读者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元素,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结合翻译理论和文学批评角度,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透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译本、译文策略、翻译过程、美学效果、原著意义传达、读者影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奥地利文学巨匠斯特凡·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一个年轻画家在犹豫、挣扎和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由于其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这部小说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中国,这部小说也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因此也有多个中文译本问世。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表达和传达原著精神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引发了研究者对翻译美学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本文将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译文策略、美学效果以及对原著意义的传达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译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与再现。

1.2 概述研究对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标志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的故事,描绘了他在都柏林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中文翻译版众多,其中两个备受关注的中译本各具特色。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后现代色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后现代色彩

过去的欢乐和未来的憧憬 中得 以释放 , 现实的紧张感被解构 成多重的意义 , 给我们增添了 自由的光环。乔伊斯运用静态
和动态相结合 的手法书写了一个小孩的心理解构 :
他 想他 的脸 色 一 定 很 苍 白 , 为 他 感 到 他 的 脸 很 凉 。 因
界, 正如 10 9 4年他致 出版 商 的信 中所 说 : 的宗 旨是 为我 我 国的道 德和精神历史谱 写一个篇 章 , 我之所 以选 择都柏 林
传体《 一个青年艺术家 的画像》 为例 , 每一次 阅读 都会产 生 出新的意义 , 即对斯 蒂芬认识 的变化 , 从鄙视 、 憎恨 、 同情到
慑服 , 这~系列 的变化让文 本的 意义不可 穷竭 , 为一 “ 成 开 放的文本 ” 。乔伊 斯 以否 定 的方 式 拓展 了文 学 作 品 的边
运用 “ 识流” 法将 小说 中的主人 公 尚未形成 语言 的意 意 手
识 即“ 前语 言区” 生动地展现在读 者眼前 , 表现 出一代 伟大 作家才有 的经久 耐读的特点 。细读乔 伊斯作 品时 , 们不 我
禁 发 现 他 的经 典 作 品 的 魅力 不 仅 仅 在 于 现代 文 学 所 具 备 的 新 颖 书 写 方 式 , 且还 蕴 涵 着德 里 达 之维 , 以看 成 是 后 现 而 可
代文学 的雏形 。李永毅在 《 里达 与乔 伊斯 》 德 一文 中评 价 道 : 乔伊斯的精 神气质 与思 维倾 向都 与解 构 主义 的 奠基 “
人德里达有相似之处 , 的文学 著作也可 用来 阐发 和印证 他
解 构 主 义 的 诸 多 理 论 。 … ”
它 的人 民 , 他们 的言谈 , 他们 的幽默 , 他们 的忧郁 , 他们 的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维普资讯
20 06年
安 阳师范 学院学报
8 9
《 一个 青年艺术 家的 画像》 中的水 意象
李巧 慧
(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 , 河南 开封 450 ) 701
[ 摘
要] 一个 青年艺术家 的画像》 《 中的水意象表现 了斯 蒂芬 意识 的混沌 、 精神 的净化 和艺术 的再 生 。作 为小 说文
学艺术和思想内容 的灵魂 , 水意象 不但 揭示额 主人公 的精神 成长历程 , 而且见证 了乔伊 斯的文学衍 变轨 迹 。斯蒂 芬的精 神 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 了现代人 的深层 精神危机 , 只有 意识 的能动才 能消解社会 的精神 桎梏。
[ 键 词 ] 沌 ; 化 ; 生 关 混 净 再
二 、 神 的 净 化 精
股流变 幻多端、 复杂 纷繁 , 还常 常是 不符 逻辑 和不 和理 性 的。意识流再现 了斯蒂芬跌宕 起伏 的精神 世界。 意识的混沌决定 了《 画像》 的整体 结构 。乔伊 斯并 没 : 育以严格的时间和逻 辑顺 序来安 排 小说故 事的发 生 和发
展 , 蒂 芬青 年 时期 的 心 理 冲 突 决 定 了 作 品 的 结 构 [ 小 斯 2 1
里 的水 是 多 么 冷 , 多 么 脏 呵 !有 人 曾 看 到 一 只 大 耗 子 跳 又
进 上面的那层浮渣 里去 。 | 。学 校 的广场 上 , 珠从 那些 砖缝 往 外 水
冒 , 处 可 以 闻 到 一 种 奇 怪 的腐 烂 的 味 道 。这 种 让 人 窒 息 到
芬获 得 了新 生 , 了与 他 同 名 的 希 腊 英 雄 的追 随 者 。 成

示 了个人和社会 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 社会虽然经 济繁荣 ,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题报告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题报告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
题报告
乔伊斯(James Joyce)是20世纪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情节和新颖的文学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之一《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爱尔兰艺术家史蒂芬·德达拉斯的艰难成长历程。

这部小说主要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爱尔兰文化的挑战以及对于神学问题的思考。

乔伊斯在小说中强调了艺术的力量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统一。

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史蒂芬对于诗歌和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中看出。

同时,乔伊斯也批评了爱尔兰文化的教条性和狭隘性。

他认为爱尔兰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带来了限制和束缚,需要通过创新和变革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除了艺术和文化问题,乔伊斯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思考一些神学上的问题。

他在小说中提出了一种“艺术教化”的理念,即通过艺术来开启人们的心灵和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和自己。

乔伊斯通过史蒂芬和其他人物的思想和言行来表达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哲学意味的小说,其中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文化和神学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乔伊斯文学风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探索自我的镜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乔伊斯通过主人公斯蒂芬·戴德勒斯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成长和形成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探讨之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信仰和爱的追问。

斯蒂芬的故事从幼年的无知和好奇开始,逐渐步入青春期的迷惘与反叛。

他的成长轨迹是一连串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书中充满了对宗教、教育、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深刻反思。

乔伊斯以精湛的意识流手法,将斯蒂芬内心世界的纷扰、矛盾和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斯蒂芬身上那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挣扎,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权威与传统时的困惑和不满。

他对艺术的执着,则体现了一种对美的永恒追求。

斯蒂芬在艺术的道路上孤独前行,试图用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书中对爱尔兰社会环境的描绘也令我印象深刻。

乔伊斯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对斯蒂芬眼中的世界进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狭隘。

斯蒂芬渴望自由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他的反叛和逃离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我,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斯蒂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

此外,乔伊斯的语言运用也令我赞叹。

他的文字不仅富有音乐性,而且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首复杂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深意,需要我们细心品味。

总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的杰作。

它不仅让我对艺术家的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引言
的描写 , 探 寻这 些 角 色所 富含 的深层 意 义 , 以及 乔 伊
奥 古 斯 丁 ・阿 洛 伊 修 斯 ・乔 伊 斯 ( J a me s A u g u s t i n e A l o y s i u s J o y e e ) 是 爱 尔 兰 作 家 和 诗
景和 主题 。代 表作 包 括 短篇 小 说集 《 都柏 林 人 》 ( 1 9 1 4 ) 、 长篇 小说 《 一 个 青年 艺 术 家 的画像 》 ( 1 9 1 6 ) 、 《 尤 利西斯》 ( 1 9 2 2 ) 以及《 芬尼根 的苏 醒》
( 1 9 3 9 ) 。
有父母 和孩 子 的家庭 ) 中, 并 且 斯 蒂 芬从 小 就有 想 和 艾琳 结婚 的想法 , 当然 这 只是 小孩 子 的玩 笑话 , 可 是 不难看 出 , 艾琳 在斯 蒂 芬 的 童 年 记 忆 中扮 演 着 极 其
二、 女性角色 的分析
1 . 第一章 中的艾琳 、 丹 蒂 第 一章 主要 描 写 了 斯 蒂 芬 婴 幼 儿 时 期 、 童 年 以 及 在小 学里 的记 忆 和生 活 。斯 蒂 芬这 一 部 分 的生 活 里主要 就 出现 了两位女 性 , 艾 琳 和丹 蒂 。 “ 万斯 家 住
人, 1 8 8 2年 2 月 2日 生于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 ,
1 9 4 1年 1月 1 3日卒于瑞 士苏 黎世 , 2 0世纪 最具 影响
力 的作家 之 一 。在 乔 伊 斯 的一 生 中 , 民族 主 义 思 想
是贯 彻始 终 的。尽管 他 一 生 大部 分 时光 都 远 离故 土
爱尔 兰 , 但 早 年 在 祖 国的 生 活 经 历 却 对 他 的创 作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他 的大 部 分 作 品都 以爱 尔 兰 为 背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事艺术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事艺术

《 个青 年艺 术 家 的 画 像 》 以 下 简 称 《 一 ( 画像 》 是 乔 伊 斯 的 ) 第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 是 其 心 灵 自传 体 小 说 , 早 书名 叫 《 蒂 也 最 斯 芬英 雄 》 。小 说 描 述 了 主人 公斯 蒂芬 ・ 达 勒 斯 从 一 个 天 真 孩 迪
《 画像 》 有 完 整 的 故 事 情 节 , 的叙 事 是 片 段 式 的 , 个 没 它 各 片段 之 间缺 乏 连 贯 性 和 逻 辑 性 ,情 景 与情 景 之 间很 少 或 没 有 过渡 , 以至 读 者初 读 时 会 有 混 乱不 知 所 云 之 感 。 这并 不 影 响 但 读 者 欣 赏小 说 中乔 伊 斯 那 复 杂 而娴 熟 的叙 事 技 巧 。本 文 以叙 事 学 的相 关 理 论 为 基 础 , 《 对 画像 》 出 现 的 三 种 主要 叙 事 方 中 式 进 行 分析 , 以让 读 者更 好地 理解 小 说 丰 富 的 内涵 和 独 特 的 叙 事艺 术 。
白 自 由 联 想 时 空 交 错
爱 尔 兰小 说 家 詹 姆 斯 ・ 伊 斯 (82 14 ) 生 共 写 了 乔 18 — 9 1一 仅 四五 部 作 品 。 部 部 都 可 谓 传 世经 典 之 作 。 的作 品 中处 处 但 他 涌动 着 “ 识 流 ” 写作 手 法 , 说 基 本 上 没 有 什 么 复 杂 的故 意 的 小
断 、 止 无休 。 片 词 人 笔 锋一 转 , 虚处 着 笔 :寸 寸 柔肠 , 无 下 从 “ 盈 盈 粉 泪 , 高 莫 近 危 阑倚 。 通 过 行人 对 闺 中佳 人 的设 想 , 象 楼 ” 想 对 方此 刻 正 在凭 高望 远 , 念 旅 途 中的 自己 思 必 修 三 入 选 的柳 永 的 《 声 甘 州 》 , 有 相 同手 法 的应 八 中 也 用 : 想 佳 人妆 楼 颐 望 , 几 回 , 际 识 归 舟 ? ” 表 达 内容 上 . “ 误 天 从 “ 思人 ” 只是 单 相 思 , “ 思我 ” 出于 “ ” 我 还 写 人 是 我 的想 象 . 比起 直 陈“ 思 人 ” 能 说 明 “ ” 思念 之深 ; 艺 术 手 法 上 . 样 我 更 我 的 从 这 写 显 得 文笔 更 曲折 . 值 得 玩 味 。 更 先 与 之 必 将 取 之 , 2 0 年 高 考 语 文 试 题 ( 国卷 ) 词 在 05 全 诗 鉴 赏 , 曾出 现过 白居 易 的 《 郸 冬 至 夜思 家 》 就 邯 : 邯 郸驿 里逢 冬 至 . 膝 灯 前 影伴 身 。 抱 想 得 家 中夜 深 坐 。 应 说 着远 行 人 。 还 问题 设 计 : 者 是 怎样 写 “ 家 ” ? 作 思 的 这 首 唐 诗 主要 是 运 用 了虚 实 结 合 的 手 法 。前 两 句 写 诗 人 此 时 的 孤 寂 , 实 : 两 句 写 家 人 围 坐 灯 前 , 论 着 自己 这个 是 后 谈 远 行人 , 虚 。作 者 主 要 通 过 一 幅 想像 的 画 面 , 冬 至 夜 深 时 是 即 分 , 人 还 围 坐 在 灯 前 , 论 着 自 己这 个 远 行 之 人 , 家 谈 以此 来 表 现 “ 家 ” 思 。 再 来看 2 1年 高 考 语 文试 题 ( 00 江苏 卷 ) 古诗 词 鉴 赏 : 送 魏二

乔伊斯

乔伊斯

主题与象征
(3)宗教象征的使用强化课“艺术家是想象
之父”的主题,也与乔伊斯艺术“顿悟”理论 相一致。斯蒂芬的名字让人想起第一位基督教 的殉难者---圣· 斯蒂芬,象征着斯蒂芬会像他的 同名人一样,成为文学中的圣人。通过象征和 意象,乔伊斯还将斯蒂芬和帕纳尔、耶稣基督 联系起来、另一个宗教象征的范例出现在小说 的最后一章,几乎用寓言的方式让人联想到神 圣的星期四,这在罗马天主教圣周礼拜仪式中 有记录。斯蒂芬早餐饮用的淡茶和面包皮也与 圣餐和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创造的圣餐变 体奇迹联系起来,背叛的主题也因此得到体现。
手法来布局整部小说。他从斯蒂芬成长过程中 挑选了17个独立的重要场景,形成一个V字形 结构。第九个场景,也是最中间的一个是在V 字底部,即斯蒂芬听到布道中对地狱的描述后 感到万分恐惧,开始对上帝产生虔诚的崇拜。 但是从那以后,斯蒂芬慢慢丧失了这种信仰。 按传统的眼光看,这似乎是一种堕落,但对斯 蒂芬而言,这是朝向光明和自由的起飞。在这 里乔伊斯发展了艺术家的浪漫想法,即作为反 社会乃至上帝的形象。
《都柏林人》

由内在联系的15个短篇小说组成, 运用现实主义手法集中揭示生活内在的 “瘫痪”状态。乔伊斯试图从“童年期、 青春期、壮年期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 描写这种“瘫痪”,又在瘫痪所造成的 幻灭中找到了一种突然而至的心灵感悟。 小说集笔法细腻,含蓄冷静,表现出福 楼拜和契诃夫的影响,即以平淡自然的 白描方式叙写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讲 究细节的精确及其蕴含的意味,从中透 露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结构上淡化情 节及其戏剧性,转而按照“顿悟”模式 布局,在感受积累的渲染铺垫中体现 “一种突然的心灵显现”,形成了乔伊 斯的风格。
故事简介
斯蒂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家庭的圣诞聚会上目睹了他的长

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者:贾英晓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3期[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描写了斯蒂芬·迪达勒斯逐步成长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斯蒂芬在友情,亲情和爱情中尝尽孤独,他试图努力逃避孤独,徒劳之后终于积极的接受孤独的洗礼,成长为一位艺术家,并且选择为艺术而孤独的流亡。

[关键词]孤独;成长;艺术家一、引言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奇才,同时他也是一位孤独的艺术家。

他一生只写了四五部作品,虽然任何一部都是杰作,但这些杰作却像他本人一样独自品味着孤独,难以被读者理解。

近年来,评论界对乔伊斯的热情持续上升,他的作品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可是这繁华背后是否有人体会到作品中那份深深地孤独。

乔伊斯曾戏称,他的小说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去读(韦恩·布斯,1987:349)。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尽管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坚守一生的孤独献身于乔伊斯的研究,但这也证明了他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所有作品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乔伊斯自传性的小说以其独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受人推崇。

小说中的很多细节取材于乔伊斯的早期生活,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与乔伊斯的早年经历一样,在孤独中成长,最终走向献身艺术的征程。

孤独,作为伟人和天才的通病,却恰是艺术家成功的基石。

“孤独是本真的心灵存在,这是真正艺术生活的根本条件”(张志伟,2001:153)。

乔伊斯如同小说中的斯蒂芬一样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主动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流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造就了小说中的斯蒂芬和现实中的乔伊斯的艺术家身份。

本文拟从分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孤独这一主题,来看孤独在成就斯蒂芬艺术家之路中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生活中友谊的缺失—初尝孤独孤独,简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

试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小说艺术的革新者,他的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展了西方小说的表现力。

乔伊斯创作的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充分展示了意识流作风的美感,而其中的各种形式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对语言中现行规则系统的偏离和违反,因此,译者必须运用合理的方法将这种具有文学审美的语言变异在译文中再现,才能充分在读者面前体现其小说音乐化、诗化倾向,以更好地表现乔伊斯风格和小说情感。

关键词:语言变异翻译意识流思想自传性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思想对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

其创作的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感受为基本内容,带有明显的意识流语言特征和诗性美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与各种社会势力的冲突,充满了语言变异之美,但却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讨论如何将原著的语言变异进行翻译再现,突显其优美的意识流特点,并让其艺术表现力得到最小程度的消损。

一语音和书写形式的变异和译文再现语言变异是指对语言中现行规则系统的偏离和违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语言变异的目的是用于感情的强调,变平常为不平常,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显示作者内心思想,突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在译文中必须领悟出这种思想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1 相似的语音变异和在译文中的再现从整体上看,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具备悠扬、清净的语音特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色彩。

小说采用了清辅音组词造句,这种清楚的清辅音使得叙述轻松自然,让读者在听觉上感到不紧张。

作家特别在声音上追求产生特殊效果的词语,如头韵、词尾相似等,令小说读来产生诗歌般的音乐美感。

头韵在小说中被使用得非常多,即在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作家利用相邻词元音或辅音发音相同构建的音韵。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顿悟”手法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顿悟”手法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顿悟”手法作者:陈学清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36期摘要:顿悟是乔伊斯美学的核心,也是《画像》这部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它脱胎于阿奎那的“灵悟说”,但是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人本而非神本的,并且拒绝作者的介入。

在《画像》中,顿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且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在多层意识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共同指向“完整,和谐和光彩”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乔伊斯画像意识顿悟《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传式的心灵发展史小说兼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因素,虽然它的革新意识还不足以将其纳入经典意识流小说之列,与乔伊斯后期作品中的“语言实验”技巧相比更是显得保守,但是依然体现了20世纪初西方新潮文学的许多特征。

它不仅体现了乔伊斯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是乔伊斯早期的‘精神顿悟’手法与后期的意识流技巧之间的一个必然过渡”[1]。

“顿悟”原是基督教术语,指耶稣向世人的显灵,但是经过乔伊斯赋予了“顿悟”新的美学意义作品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佛罗伦丝·沃尔索将其定义为“人在某一时刻豁然醒悟,看清自己的处境,悟出人生的真谛”[2]。

在刻意淡化了情节的《画像》中,乔伊斯正是依靠这种手法来推动斯蒂芬·迪达勒斯意识的觉醒,在绵延的意识长河中造成一次次的震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一、“顿悟”与乔伊斯“应用阿奎那学”“乔伊斯是最关注美学问题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3],他先后受到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维科这三位著名西方哲学家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阿奎那的美学理论,他的审美三阶段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乔伊斯,乔伊斯对阿奎那美学的认识和思考构成了其美学体系的核心成分。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2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3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4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5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7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8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10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2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13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4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研究15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7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18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9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20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21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22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23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24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25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26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27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28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29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30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31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人的意象32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33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3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35 浅探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36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37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38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39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40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41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42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43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44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45 克莱夫•斯坦普斯•路易斯对《圣经》寓言的应用及意义研究——以《纳尼亚传奇》为例46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47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48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49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50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51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52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53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54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5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56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8 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5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60 苔丝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之对比研究61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6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63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64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65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66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67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68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69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70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71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72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7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74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75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7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77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78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79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80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8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82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83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84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8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86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87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88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89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90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91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92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93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94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95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96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97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98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99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100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01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02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103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104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105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106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07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08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09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1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11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112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11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14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5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16 浅谈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1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8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20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121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122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23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24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125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126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27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12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29 论英语谚语翻译130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31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132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3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134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135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136 A General A nalysis of Mr.Xu Y 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137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38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39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140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41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42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143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14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45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46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147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148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149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50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151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52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5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54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5515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157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158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59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160 从《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161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162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163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64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65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66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67 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68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169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70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17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72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73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174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17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76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77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178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179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80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81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182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183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184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85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86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87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88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89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190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191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92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93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19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9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96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97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198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199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200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尤妮娅王振红葛玉清《北方文学》2013年第3期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这样一部富含审美信息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同的译文犹如译者在原作基础上“自我化的审美再现”.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三个层级的文学美在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可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和乔伊斯作品所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译文中得以更淋漓尽致的传达和展现。

关键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一、引言阿奎那曾将美界定为“那些使我们感到愉快的东西是美好的”。

[1] 乔伊斯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将美与真有机结合起来,在《普拉日记》将美进一步阐述为“美是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所渴望的,这种渴望能在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中得到满足。

”[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借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之口乔伊斯巧妙地对美作了如下阐释“因此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必须符合对艺术理解的必要过程。

一旦找到了这些关系你便找到了一般美的特征。

阿奎那说……美需要三个条件:完整,和谐与辐射。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乔伊斯的巧妙构思,《画像》不仅在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的静态平衡,而且获得了艺术上的统一与和谐,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宋代的田锡说过,“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采不能局限于真,然后绝笔而观,澄神以思,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3] 这种审美心理相对自由关系的写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自由的游戏”、席勒所谓的“游戏的冲动”。

译者如何在这种“自由游戏”和“游戏的冲动”中扮演好其角色,又如何打破语言差异的限制并用带有“自我化特色”的译文将《画像》所蕴含的千姿百态的美准确又不失原味的再现给译语读者呢?二.乔伊斯及《画像》简介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思想上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立志献身文学事业。

从意识流视角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从意识流视角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蒂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意识。尽 管《 画像》 有很高的审美 具 价值 , 但通过 C K 检索可 以看 出, NI 国内学者对他的评论并不
多 , 且 这 些 评 论 主 要 涉 及 主 观 现 实 主 义 … 、 人 公 的成 而 主
长 【、 2 父亲形象 J成长观 等方面 的研究 。对于乔伊斯擅 】 、 长的意识流手法在《 画像》 中的运用研究很少 , 本文试图对此 进行一些探讨。
意识 流 手 法 的直 接 开创 人 。
爱尔兰作家詹姆 斯 ・ 乔伊 斯(a e oc) 2 Jm sJye 是 O世纪最
卓越的英语作家 , 他所撰写的《 一个青年 艺术 家的画像》 以 ( 下简称《 画像》 是英美 小说 中的经典作 品。《 ) 画像》 的很 多 细节取材于乔伊斯的早期生活 , 小说主人公斯 蒂芬 ・ 迪达勒
NO 0 9 v2 o
从 意识 流视 角评《 一个青 年 艺 术家 的 画像》
李绍芳 ( 云南楚雄 师范学院外语 系 , 南楚雄 ,7 00 云 6 50 )
[ 摘要] 从意识流的特征入手, 探讨了詹姆斯 ・ 乔伊斯的《 一个青年芝 家的画像》 中的几种意识流手法, 即内心
独自、 感觉 印象 、 自由联想、 梦幻描写 , 旨在帮助读者对意识流小说有一定 了解 , 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 [ 关键词 】 意识流 ; 詹姆斯 ・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 中图分类号] I0 1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82 (0 9 0 06 0 0 8— 2 9 2 0 )6— 16— 3
意 识 流 小说 采用 的是 一 种 符 合人 物 心 里 特 点 , 其 意 识 活 动 与
个“ 飞离 ” 的主 题 。乔 伊 斯 用 儿 童 语 体 、 年 语 体 、 年 语 少 成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
第2 7卷 第 3期
2 01 7正
信 阳农林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n y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Vo 1 . 2 7 No. 3 S e p . 2 01 7
有所 体现。本 文主要通过将 源域 水的这些特性投射到 目标域人物心理活动 中, 产生“ 力量是水 …‘ 问题是水 ” 等概念隐 喻 , 从 而 用以分析爱尔兰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 通过 主人公斯 蒂芬对 水的不同感受来体现爱尔兰 的“ 瘫痪 ” 状态 . 即宗教 影响下人 们思想上处于迷茫的一种状态。
而渗透到人物的成长过程中。 《 画像》 有效地将“ 意识流” 手法与作 品中的“ 水流” 巧妙地结合起来 , 使主人公 内心 的“ 水 流” 与 都柏林 生 活 的“ 水流” 交相 辉 映 , “ 水” 将小 说前 后贯 通 。
2 《 画像》 中水的隐喻 以及主题
认 知隐 喻研究 是认 知诗 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认 知隐 喻学认 为 , 隐 喻是人 类 思维 的特 征 , 是 一种 人类 认 知 世界 的有力 工 具 , 是从 “ 源域 ” 向“目标域 ” 的 映射 。隐喻 的普遍 性 、 新奇性、 创 造 性 以及 系 统性 等 在 文学 作
息相 关 的具体 概念 , 常被 用来 替代 抽 象 的思 想 、 力量 、 情 感 等 。同 时 , “ 意识流” 认 为人 的思 维 活 动是 一 股 切
不开 、 斩不 断 的“ 流水 ” , 意 识并 不是 片断 的连 接 , 而是不 断流 动着 的 , 可 以用 一 条 “ 河” 或 者一 股 “ 流水” 的 比 喻来 表达 它 。小 说 中的 意识流 , 是 指 以人 物 的意识 活 动为结 构 中心 , 将 人 物 的观察 、 回忆 、 联 想 的全部 场 景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现代派文学巨匠、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的主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它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虚构的作品。

虽然书中的人物、情景以及情节的处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但大多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乔伊斯本人及其家人和亲戚、他的神父老师及其同学和挚友、他所倾慕的女孩及其梦幻中的美丽女子,还有那防波堤旁的大宅、弥漫着烂白菜酸臭味的小屋、教会学校、沙滩、酒吧、妓院,天使般的生活、地狱似的梦魇,等等,这些熟悉的人物、生活里的场景、睡梦中的境界都成了他小说中的素材。

乔伊斯正是以其文学巨匠的个性魅力,用这些素材构建出语言的海市蜃楼,似真似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激发人阅读、探索的兴趣。

《画像》共有五章,每章又分成三到七节,均无标题。

各章各节没有标题是因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样的人物形象、同样的话语在整部小说不同的场景、事件中往返穿插,不受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顺序的约束,互相交融,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层的心理活动得以自发地展现出来,与主题内容极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演变着,逐渐丰满、不断深化,构成了一幅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景画。

这幅细腻、色彩斑斓的全景画勾勒出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宝贝咕咕,到小学里矮小、瘦弱的学童,到中学里作文竞赛奖的获得者,再到大学里攻读文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认识到爱尔兰社会与他这样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成为一名决意远离家乡,远离爱尔兰,立志要在他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青年艺术家。

在斯蒂芬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性爱、宗教、艺术与反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对于这些主题的认识和思索在他历经的每一个阶段循环重复,在灵魂与良心、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中逐步提高、不断深化。

一、富含寓意的开篇在开篇中巧妙地蕴涵全书深邃的主题,是乔伊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

《画像》的开篇是一个简短的引子,不足三百字。

然而,这个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全然是在用幼儿的语言表现主人公孩提时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的引子,却是乔伊斯独具匠心的妙笔佳作,是整部近三百页小说的纲,富含寓意,字里行间隐藏着全书的主题。

小说以小斯蒂芬聆听父亲讲述一个故事开始:“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时候,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1)①这个故事源自爱尔兰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头白色的奶牛将小孩子带到一个岛国,将他们培养成英雄。

乔伊斯以此作为小说的开端,揭示小说讽刺性的主题,预示主人公与家庭、宗教格格不入却又纠缠不清的命运。

奶牛象征斯蒂芬的母亲、家庭女教师和天主教会的神父。

这些人不停地向斯蒂芬说教,要他做一个虔诚的教徒,要他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就连斯蒂芬的伙伴们也戏称他为“戴着花冠的牛”(191)——被引向祭坛。

乔伊斯用“宝贝咕咕”来指称幼儿斯蒂芬,同样具有讽刺性的寓意。

“宝贝咕咕”使人联想到杜鹃的叫声。

雌杜鹃总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巢中,杜鹃卵的孵化期比较短,一般都能先出壳。

出壳不久的小杜鹃羽毛还未长出、眼睛还未睁开,便会在巢中显出霸气,自以为是地张大着嘴巴,等着“养亲”来喂养它。

可悲的“养亲”却不知道它是异类,辛勤地养育、精心地呵护。

用杜鹃来比喻小说中的斯蒂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是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却连有几个弟弟妹妹也说不清楚;父母不肯给弟弟妹妹们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给了他这个长兄;父母在兴致勃勃地谈论送他去贝尔维迪尔上学时,竟然忘记了要与他一同前往的弟弟莫里斯;末了他要背弃宗教去追求文学艺术,离家出走、远走高飞的时候,母亲还在为他打点行装、为他祈祷。

然而他本人却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异类,从心底里鄙视父亲,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甚至感到自己和家里人不是一个血统,同他们只有一种神秘的收养关系。

斯蒂芬自幼在教会学校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的是教会学校的教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始终感到孤独,始终感到与人格格不入,在心底里鄙视宗教,厌恶、瞧不起那些神父老师们。

教会永远不可能成为他栖身的久留之地,他终究要飞走,因为那是异类的巢。

在小说的引子里,乔伊斯运用自由联想的手法,将幼儿斯蒂芬日后将成为艺术家的敏感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赋予小斯蒂芬敏锐的感知力,展现其最原本的感知世界,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变化多端。

小斯蒂芬耳朵里听着父亲讲故事,眼睛里却看到了父亲那张满是毛的脸,嘴里便回昧起了柠檬棒棒糖那酸甜的滋味,脑子里又闪现出贝蒂?伯恩家的一片小墓地。

悲凄的歌声、欢快的乐声、鼓掌的啪啪声、尿湿了的床铺那暖乎乎、冷哇哇的感觉、油布上怪怪的气味、还有丹蒂放在壁柜里那两把刷子的紫红色和绿色,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自由感知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世间一幅幅迅速变换的原始立体画面。

接着,小家伙又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吓,却正像他成年后所说的“我只会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那就是沉默、离乡背井和机智应对”(281),默默地抗争、避开凶巴巴的丹蒂的视线、机智地躲到了桌子底下,竟然面对眼前“凶险”的境遇吟出了一首稚嫩的小诗,显示出他潜在的反抗、背叛意识,暗示出他日后与家庭、宗教抗争的成长历程,最终将会冲破一切樊笼,走上文学艺术的道路。

二、美与性爱的独特景观男女之爱是艺术的永恒主题,婀娜多姿的美女是艺术家灵感与激情的源泉,作为文学艺术大师的乔伊斯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艺术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正是乔伊斯文学巨匠的个性魅力将性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在《画像》中以极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极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幼时起,朦朦胧胧的性爱意识就在斯蒂芬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他一直在倾慕一个姑娘,而在他心目中的那个姑娘,有时是艾琳,有时是艾玛,有时是如同《基督山伯爵》中的美茜蒂丝一样的女子,有时干脆就是一个没有姓名的“她”。

这种看似荒唐、不合情理的对于异性的倾慕,恰恰体现出了乔伊斯极具特色的创作形式。

斯蒂芬在现实里、在幻境中、在睡梦时或念念不忘、或苦苦寻觅的“她”,就是存在于他意识中的原本的模样,乔伊斯就是这样以最原本的形式将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乔伊斯的笔下,斯蒂芬所倾慕的女性美是性爱的象征,对女性美的倾慕掺杂着对肉欲的渴求。

幼儿斯蒂芬所倾慕的是艾琳那双细白、柔软、凉丝丝的手,喜欢那双白嫩的手蒙在他眼上的感觉。

童年斯蒂芬看到自己所倾慕的“她”那漂亮的裙子、好看的腰带、黑色的长筒袜时,便会产生一种原始的性爱冲动,渴望搂“她”、吻“她”。

在少年斯蒂芬的心灵里,作为性爱象征的女性美扭曲了。

白天他看到一个娴静无邪的女子,到了夜晚那女子便会在梦境中向他走来,成为渴求兽欲的淫妇、纵欲的对象;他将一叠满是下流无耻、忸忸怩怩的淫荡画面的图片藏在烟道里,常常拿出来看着上面那些画面,一连几个小时躺在床上一边妄念着,一边作孽;他甚至还在幻境中疯狂蹂躏、糟蹋艾玛那清白之身,还以为这就是男孩子的爱情,是骑士的气概,富有诗意。

就这样,他毫无顾忌地体验他那秘密狂欢的每一个细节,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去玷污那些所有能够吸引他的女性形象,直到最后他终于趴在了妓女的怀里,闭上双眼,有了第一次真实地与女子交媾的经历。

在乔伊斯的《画像》中,作为性爱象征的女性总是纯洁、美丽的,就连红灯区的妓女也不例外。

诚然,小说中女性的美同性爱和罪孽之间似乎有一条神秘而无形的纽带,但最终受到谴责的却不是那些美丽的女子,而是斯蒂芬自己那负罪的灵魂。

乔伊斯将斯蒂芬对女性美的感官沉醉与肉欲的宣泄以非常自然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形式描绘出来,那么真实,又那么模糊、独特,就如同它们在一个人的意识中原本的模样。

我们不妨看一看书中斯蒂芬在海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以及他第一次染指妓女时的描述,来领略一下乔伊斯展现给我们的美与性爱的独特景观:在他面前的溪水中站着一个姑娘,她独自静静地立在那里,凝视着大海,仿佛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只奇特而美丽的海鸟。

她那修长细嫩的腿裸露着,如同仙鹤的腿一般细腻光滑,除了粘着一点点翠绿的水草之外,洁白无暇。

(195)他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再也忍耐不住,闭上双眼,将自己全给了她,肉体还有心,除了能感觉到她微微张着的柔软的双唇那神秘的压力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它们就像是紧紧地贴住他的双唇一样紧紧地贴在他的脑海里,仿佛在含含糊糊地说着什么。

他感受到在那双唇之间有一种神秘而羞涩的压力,比作孽本身那种心醉神迷的感觉还要神秘,比声音和气味还要轻柔。

(1l4一ll5)三、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乔伊斯的母亲笃信天主教,家里的宗教氛围十分浓重。

他六岁那年便被送进教会学校,一直到十四年后才离开。

在他成长的历程中,一直受到家庭和教会学校的双重宗教熏陶,对教会的体制、观念、活动、仪式,以及宗教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在这个过程中,乔伊斯逐渐看清了宗教的虚妄本质,认识到保守的天主教会是束缚爱尔兰进步的势力,以至于最终成为宗教的反叛者,以蔑视宗教而著称。

在《画像》中,乔伊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借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极其详尽、细腻、富有个性魅力的表达方式予以充分的体现,主人公斯蒂芬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是整部小说分量最重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斯蒂芬的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她一样信奉天主教。

由于宗教问题,她与儿子产生矛盾,时常发生争执,却坚持要求他去参加宗教仪式。

直到最后青年斯蒂芬决意远离宗教,将自己奉献给文学艺术时,母亲的期望依然没有泯灭。

家庭女教师丹蒂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幼儿斯蒂芬的心目中她博学多才,教会了他许多东西。

可是,她却强烈地反对斯蒂芬与邻居家的小女孩艾琳一起玩耍,理由仅仅是她的家人都是新教徒,甚至对尚不能分清红色与绿色的小斯蒂芬发出恐吓:“哼,要是不认错,老鹰就会来啄掉他的眼睛”(8)。

少年斯蒂芬一直处于教会和神父的宗教氛围之中。

他在教会学校里盲目地接受宗教教育,尽管他对宗教心存疑虑,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尽管神父们的作为令他感到失望,尽管他出于艺术家的本性要与之抗争,但是宗教是他生活的中心,神父们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随着斯蒂芬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在思想上摆脱家庭和教会的束缚,在行为上背离教义,但每每又为自己的灵魂陷入肮脏的泥淖而感到恐怖,转而向家庭和朋友寻求心灵上的安慰,试图循规蹈矩、行为高雅、处处为别人着想,以此作为堤坝来抵御污七八糟的东西,但他失败了。

他开始自暴自弃,寻求肉欲的满足。

“他就像被困在笼子里来回走动的野兽,低声呻吟着,急切地想去和另一个同类作孽,强迫另一个同类与他作孽求欢”(113)。

同妓女交媾一方面使他渴望的性爱得到了暂且的满足,另一方面一种强烈的违反教义的犯罪感又使他感到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