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1)

合集下载

中近史第一部分(19世纪40至60年代)

中近史第一部分(19世纪40至60年代)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和永久居住权 ( 租赁居住权 ) 。 —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和永久居住权( 租赁居住权)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和永久居住权 后来发展为租界。 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 租界" 后来发展为租界 。 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 租界 提供了借口。 年英法租上海, 提供了借口。(1844年英法租上海,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 年英法租上海 立的第一个租界) 立的第一个租界)
具体变化的表现(中国国内具体的阶段特征) 具体变化的表现(中国国内具体的阶段特征)
1、 政治上: 、 政治上: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初 (1840——19世纪60年代初) 1840 19世纪60年代初)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可以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线索分析 可以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线索分析)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可以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线索分析) 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工业革命推动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更多的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道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侵略扩张激起亚洲人民 反抗,形成亚洲革命风暴; 反抗,形成亚洲革命风暴;此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 动兴起。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动兴起。(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约 25年。 这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 年 型的初期阶段 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 初期阶段。 型的 初期阶段 。 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 ,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1. 近代城市建设史

1. 近代城市建设史

5.1里弄建筑的发展演化
里弄住宅是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变
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
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三合院演变为联立式住宅。
里弄建筑的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里弄建筑: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 老石库门住宅:1872年“兴仁里”——三间两厢二层 联立式 新石库门住宅:1916”东西斯文里”——一厢联立式 广式房子:无天井 新式里弄:平面变化多,里面英国式,多层,大进深 花园里弄 里弄公寓
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 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既不便,且港口吞 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畸形发展的上海,迫切需要一 个整体的发展计划。由国民政府组织,美国专家做顾问。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2规划范围
确立 中心 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3规划布局结构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上海居住区的发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一样,外国人及中国上统治 阶级,由于逃避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的市中心区,而逐渐 向近郊区推移。由于租界的扩展方向是由黄浦江向西扩张,因而住宅区的 质量也是愈向西愈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一带标准最高。
6.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 1927年国民党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4 道路系统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 上海:2万平方千米 •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地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中外城市建设史
1.中国城市建设史(18学时)
重点为古代部分
2.外国城市建设史(14学时)
重点为讲近现代部分
1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规划教研室 朱燕芳
2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原始居民点的产生)
1、城市的定义: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
和村止庄规模大,也更重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 卷第271页)。
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 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
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 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4
2、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
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6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7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8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建史-7

中国城建史-7
பைடு நூலகம்
(2)近代矿工城市的出现 煤矿 —— 唐山开平、河北临城、井陉、峰峰, 河南焦作,山西阳泉、大同、晋城,山东枣庄, 徐州贾汪,江西萍乡、东北抚顺、本溪
金属矿 ——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南新化锡 矿山等
实例分析: 唐山(一般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典型) 背景:1417年 编屯置村 1877年 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办 了开平煤矿,1881年修筑了唐胥铁路,唐山进 入发展时期 1906年 中国资本家开办启新洋灰公司, 并建了相关配套设施,城市快速发展
有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 埠城市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a. 割让地 (香港、澳门、九龙以及甲午战后台湾的 所有城市) b. 租界地 (九龙“新界”、青岛、威海、旅顺及大连、 广州湾湛江等)
c.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 (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 奉天、长春、营口、安东等) d. 占领地 (云南乌得以及1931年以后日本占领东北 全境的所有城市)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至抗战前,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与特大城市 共有10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 即上海(370万)、北平(157万)、天津 (123万)、广州(116万)、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个:汉口(78万)、杭 州(58万)、沈阳(53人)、青岛(53万)
特点:
这类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 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选 定发展起来的,由于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 市一般都是按他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 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 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 式的移植,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2)“租界” 城市 “租界” —— 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 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 商”的一定区域 最早的“租界” 城市 —— 上海 天津、汉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 苏州、镇江、九江、沙市

第3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第3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建筑艺术,常布置众多广场,强调对称式布局。
4.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规划没有区域规划作依托,多是就城市论城市 ②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出现了一些规 划规模过大、占地过多、定额标准过高、求新求全过 急等情况
③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建设强调“生产性建设”,只
重视工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缺乏。
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开展大 规模工业建设。 全面学习苏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理 论与方法,并制定城市规划法规。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 和延续。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思想是“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 。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 建设实行同步配套。
(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1. 城市化过程经过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实现了持 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 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 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 速度快于大城市 4. 小城镇迅速崛起,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 重要的推动力量 5.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城市规划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取得成就,而且具有完善 和开拓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意义,大专院校陆续培养 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
兰 州 市 总 体 规 划
1954
包头市总体规划
包头是建国 之初发展起来的 新兴工业城市, 在国家“一五” 时期,它是以钢 铁工业为主的重 要城市,为一城 三点布局形式: 老城、新区、钢 铁工业区。新区 又可分为昆都仑 区和青山区。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五年内全国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0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3.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4.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5.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6.城市的产生:①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③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④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7.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 和《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街 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50余年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中国城市建设史00

五、道路系统 :
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 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并没有完全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朱雀大街 那样宽是为了帝王出行 东市和西市里面的街道,宽度仅有16~18米,路面用 石子铺成
六、坊里
唐长安全城共划分有109个坊里 坊里面积很大,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其原因一是坊里 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坊里 数目太多,不便于管理 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墙基厚度2.5~3米左右 一般 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 建城之初,只划分了坊里,将土地分给建造这自己建 造,住户之间的小巷坊曲,也是自发性形成的,坊里内部 布置相当凌乱。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铁工具的出现并在生产上 的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手工业 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 口增加 齐国即墨(山东平度)、安阳(山东曹阳) 赵国离石(山西离石) 魏国大梁(开封)、安邑(山西夏县) 韩国的郑(河南新郑)、长子(山西长治) 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宛(南阳)、寿春(安徽寿县) 越国吴(苏州)
4:)隋朝势利原来就在这一带
二、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 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是: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 气象 3:)汉营此城,经近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 也不方便
城内的街道网也以这些干道作骨架,形成完全对称 的布局。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使整个城 市布局严整,对称。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 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 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 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 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 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
七七事变后, 不少城市受到 严重破坏。
军事工业及资 源的开发,也 使一些城市扩 建或新建。Eg. 四川泸州 甘肃 玉门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产生较大变
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城市 2)处在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有特殊的租界地的城市 3)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 4)铁路枢纽或铁路与主要河道交叉处得到较大发展的城市
•基本没有变化的城市
内地和沿海交通不便、帝国主义势力难于达到的城市。
•变得衰落的城市
交通功能衰落的城市,如大运河沿线城市。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价 一、按规划图制定的背景、过程及对城市建设的实际影响分类 •规划意图明确、图纸完整,城市大部分或局部按照规划图建设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特点 1、政府发动性型动力 2、城乡双重性体制 3、不协调型构成 4、波浪形进程
二、根据变化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变化程度很大的城市
租界城市(青岛、大连、上海等)或新兴工矿城市(唐山、焦作、南通等)。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 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城市面貌等都发生巨大变化。
•局部发生变化的城市
约开商埠城市(宁波、烟台、沙市等)或原有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重庆等)。前者 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在旧城基础上有所扩大;后者局部发生变化。
近代 当代
近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原始居民点选址1、选在较为高爽地段2、土壤肥沃的松软地段3、一般均在向阳坡4、靠近河湖水面5、背山面水6、围绕中心广场布置,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呈向心布局。

三、城市的产生人类经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开,出现了聚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原始公社生产关系解体,人类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

随之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从此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所以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周礼考工记》内容.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城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是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以皇宫为中心前面是朝廷后面是集市,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

意义: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修建都能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子。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

周礼考工记不但对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它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依然有帮助。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一、燕下都燕下都位于易水岸边,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

内城西侧分布手工作坊,南部为市民居住区,东北角为窑址,西北角为墓葬群。

特点:1、战国城址中最大的2、都城分为内城与外城3、内城建筑多分布于高台上二、赵邯郸位于渚河、滏阳河两岸,由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形512万平方米,西城近似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特点:1、皇城与主城分开2、出现城市轴线的雏形3、王城的“品”字形构图三、齐临淄濒临淄河,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ppt课件

C
原为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中心或位于原交通要道的城市,被新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或位于新交通线上的城市所取代,导致这些城市原
有的地位逐渐衰落。如扬州、淮阴、临清等;
ppt课件
6
二 、城市的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1.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 城市;
2. 工业、矿业的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 铁路、公路的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 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本国 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A 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如青岛、广州;
B 长期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占据,有特殊的租界地。如上海、 天津;
C 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城 市,如唐山;
后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先后两次占领青岛; 日占领青岛期间着课件
13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1.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德:军事据点、贸易港口 日:工业、交通建设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
□ 2.规划分区
德国占据期间:
德国区和中国区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D 铁路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ppt课件
5
二 、城市的类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二、 原来是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局部变化;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B 一些沿海或沿江的城市,往往辟为商埠或设有租界,如南京、济南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2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 大连的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阶段 帝俄占据时期:军事和经济目的,着重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企图将大 连建设成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的出口。 日本占据时期:作为侵略东北的基地和跳板进行建设。
▼巴洛克风格
1.豪华的装饰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 丰富的想象力 3 运动和变化(灵魂) □ 帝俄占据时期 4 空间感和立体感 1、规划分区 5 各类艺术形式的综合 1898年沙俄时代大连总体规划是典型的巴洛克形式:在交通枢纽和 6 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心形成圆形半圆形广场;广场向四周放射出多条干道,连结各个 7 优雅与浪漫 中心,形成主要的交通视廊;各中心向外分别有多圈环路与放射路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过来的。 1)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越演越烈; 2)列强入侵——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对城市尤其是我国 东部地区城市产生深刻影响。
3
一 、时代背景
城市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1.城市性质:封建社会型 2.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 3.经济上:商业资本有一 定发展 4.城市功能结构:单一 5.建筑面貌:中国传统形 式
早期规划(功能分区):规划中心广场以东一带为军事要地; 中心广
场以西至西公园及俄罗斯街以北地区为日本人居住区; 西公园以西为 中国人居住区。
曾先后4次修改城市建设规则,规划首先安排对外交通港口建设。规划
进一步向西发展,顺着城市主轴线向西延仲设置了一个更大的方型广场
—长者广场,形成大连市行政中心。城市由单心式转变为多心式。
相连,形成蛛网式道路骨架。在城市形态上属巴洛克轴线系统。 第一期规划三个功能区

中外城建史现代史共30页文档

中外城建史现代史共30页文档
年改革开放以后)
• 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 四阶段: • 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1949-
1952年) •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年) •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年) • 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年以后)
• (一)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
建工部城市建设局设立城市规划处,调集规划 技术人员,聘请苏联城市规划专家来华指导。重 点城市的规划,一般由国家和地方城市规划设计 部门组成工作组,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编制。 北京和全国省会城市也逐步建立和加强了城市规 划机构,参照重点城市的做法开展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走向普遍。至1957年,全国共计150多 个城市编制了规划,其中国家审批的有太原、兰 州、西安、洛阳等15个城市。
• 2、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引入
•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 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的三段式: 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 引进途径:
• 1)聘请苏联城市规划或市政专家来华工作;
• 2)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教材
• 3)翻译出版苏联城市规划书籍
• 4)借用苏联标准和苏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城市 规划法规
• 1)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 2)各城市都要开展城市规划; • 3)划定城市建设范围; • 4)对城市分类排队。
• (二)“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 • 1953-1957年是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时期,国家共确定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集 中在兰州、成都、西安、洛阳、株洲、包头、太 原、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十几个大城市。因为 规划技术的不足,引入“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近代(中国城建史)

近代(中国城建史)

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6.德占时期青岛的规划特点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

1898年根据《中德租界条约》,德国租借青岛99年。

(1).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德占时期,按其侵略的总方针,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

(2).规划分区:德占时期,在1900年的规划中,将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居住、商业、工业混杂。

市中心在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3).道路系统: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较好,道路网为不规整的方格网,没有明确的分工。

德国区内道路与绿化结合得较好。

道路与建筑考虑到对景的要求。

(4).居住区:德国区的居住建筑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花园洋房,里面多是19世纪末德国花园住宅的形式,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利用地形较好。

金乡路一带中国住宅区多与商业及手工业作坊混杂,街巷小,密度大。

(5).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标准高。

上下水管网用环式,下水道在德国区用分流,中国用合流。

城市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德占时期共造林19800亩,但绿化大部分集中在德国区,中国区内很少。

(6).建筑风格和车市面貌:充分反映了殖民地车市色彩,完全按照德国的建筑风格来建造。

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加上蔚蓝的天空及碧绿的海面衬托,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17.近代南通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情况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城市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的意图,在建筑面貌上也较完整统一。

城市中的工商业是由大资本家张謇独立经营的,所以在近代工业化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他控制下的南通,发展上也与一般资本主义城市有所不同,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国家”。

这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南通位于盛产棉花的苏北平原的出口要道,与上海只有一江之隔,因而较早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1895年,张謇在城西7公里的通扬运河右岸唐闸首先开办纱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拉公寓
圣家族大教堂(哥特式建筑)
上海东正教堂 25
帝国主义在较长这个时期的建筑大多数是俄国人、日本人设计的,建筑形
巴特罗公寓
古埃尔公园 式反映了当时在俄国、日本和欧洲盛行的各种建筑思潮。
特别是中山广场周围的建筑表现最为突出,风格有哥特
式、巴洛克式、西洋古典和文艺复兴式,以及折衷主义形式;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过来的。 1)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越演越烈; 2)列强入侵——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对城市尤其是我国 东部地区城市产生深刻影响。
3
一 、时代背景
城市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1.城市性质:封建社会型 2.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 3.经济上:商业资本有一 定发展 4.城市功能结构:单一 5.建筑面貌:中国传统形 式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第一类: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素 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德日独占青岛和济南; □英国独占香港; □帝俄独占哈尔滨与大连; □法国独占广州湾等;
12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一、青岛
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原为一渔村。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由于有长期占领的打算,于1900年编 制了规划图,后随人口规模的增大,1910年又编制“青岛市规划图 ” 。 后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先后两次占领青岛; 日占领青岛期间着重于经济侵略,并拟定相应的规划。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1.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
城市;
2. 工业、矿业的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 铁路、公路的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 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7
二 、城市的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5. 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和内地城市不平衡发展加剧; 6. 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7. 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 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 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
教堂及住宅等160多栋。
城市人口:山东、河北;俄国人、一部分欧洲人。 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大连市区已建成面积4. 25平方公里,人口
已达4万,近代港口城市已初步形成。
23
24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日本占据期间
总体上大体沿袭帝俄时期道路,并向西发展开辟新区的策略。在城市形 态上属棋盘式系统。

沙俄修建了1号码头,日本修建了2号、3号、4号码头,共有 40个泊位 。 市政基础设施:煤气建设自1907~1944年先后建成5座平炉, 日产煤气约1、0万m2。 绿化建设:共建大小公园60余处,面积340公顷。
28


29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城市工业
垄断机构满铁:1906年6月7日,日本政府宣布成立南满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B 一些沿海或沿江的城市,往往辟为商埠或设有租界,如南京、济南等。
C
原为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中心或位于原交通要道的城市,被新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或位于新交通线上的城市所取代,导致这些城市原 有的地位逐渐衰落。如扬州、淮阴、临清等;
6
二 、城市的类型
2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 大连的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阶段 帝俄占据时期:军事和经济目的,着重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企图将大 连建设成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的出口。 日本占据时期:作为侵略东北的基地和跳板进行建设。
▼巴洛克风格
1.豪华的装饰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 丰富的想象力 3 运动和变化(灵魂) □ 帝俄占据时期 4 空间感和立体感 1、规划分区 5 各类艺术形式的综合 1898年沙俄时代大连总体规划是典型的巴洛克形式:在交通枢纽和 6 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心形成圆形半圆形广场;广场向四周放射出多条干道,连结各个 7 优雅与浪漫 中心,形成主要的交通视廊;各中心向外分别有多圈环路与放射路
23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道路系统
分为大马路、林荫路、街道和小巷。以环状广场及放射性道路形成 骨架,反映出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
3、城市建设
沙俄统治大连地区的七年中,根据总体规划,除铺筑铁路和修建港 口外,还进行了部分市区建设。
主要建筑类型: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德国区内道路宽度较宽, 且与绿化结合较好。 商业服务设施及公共机关 沿街密集布置,形成商业街。 道路与建筑物布置,考虑 到“对景”的要求,不少道路 都正对着教堂上的尖塔。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使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 区之间呈现强烈的对比。
上海、天津、汉口
3、商埠城市
新特征: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方面,其特征往往是 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 街区,出现了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 施
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是个经济实体,实际 上却是日本实施对中国侵略的机构。垄断铁路、垄断海 运、扩张附属地。
掠夺资源:掠夺农、渔、盐业、矿业。 大连的工业:机车工业 、造船工业、钢铁工业 、化学
工业。
大连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
29
3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6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7
28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城市建设

日本统治大连40年,按规划先后建设了海港码头、市政设施 、飞机场、火车站、办公楼、银行、商店、医院、学校等公用建 筑;在北部建设了许多工厂;建设了具有特色的庭院式住宅,建 成房屋面积有600多万m2 。到1945年,市区人口达70万人。
相连,形成蛛网式道路骨架。在城市形态上属巴洛克轴线系统。 第一期规划三个功能区
行政市区:大连湾香炉礁海岸以南,中东铁路火车站以北地区 。 欧罗巴区:东临大连湾,南至南山麓,北隔铁路与行政市区相接,
22
它处于整个市区的中心地带。
中国人区:西青泥洼村及西港子一带规划为中国人市区。与上述市
区相比,仅占欧罗巴区四分之一左右,此时当地华人10倍于欧俄人 口。
沙俄七年租借时期,规划和奠定了大连城市的基本形态; 日本侵占时期,扩大和发展了大连的近代城市与建筑风貌。到
20世纪40年代,人口由初期4万多增加到近70万人。
20年代前夕,成为全国第二大港,到了30年代,它又迅速崛起
为沿海第二大工业城市。
大连在近代史中曾是东亚名城。城市各项指标在当时比日本本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1.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德:军事据点、贸易港口 日:工业、交通建设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
□ 2.规划分区
德国占据期间: 德国区和中国区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海滨历史建筑 (黄墙红瓦为主)
海滨中部、望海山地区
17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18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原总督府地区
19
2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1、 地理位置优越; 2、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域辽阔,具有建设优良大港 的天然条件; 3、 大连地区主要有岛礁200多个,形成大陆近海屏障, 地形险要。 4、 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1.城市性质: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政治上:受帝国主义国 家控制 3.经济上:手工业到工商 业的发展 4.城市功能结构:混合 5.建筑面貌:城市体系面 貌发生改变
4
二 、城市的类型
我国第一条铁路:修建于1876年 的“淞沪铁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本国 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A 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如青岛、广州; B 长期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占据,有特殊的租界地。如上海、 天津; C 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城 市,如唐山; D 铁路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5
二 、城市的类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二、 原来是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局部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