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建设对流域经济影响作用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党中央、国务院和沿江各省市一贯重视开发长江、建设长江、发展长江。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积极发展水路运输,改善出海口航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已列入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3年初,

交通部批复了《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这为今后二十年长江航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蓝图和依据。2009年5月,根据《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43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的系统整治和装备建设,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将大幅提升,必会加速流域经济的发展。

航道是流域经济空间发展的集聚轴,发挥了纽带作用。陆大道先生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存在接触优势,引起物质能量交换的频繁和空间不平衡,导致新城镇的发展和建立,成为发展轴线和产业带。航道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例外,与其流经区域产生的外部效应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对流域经济环境的改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长江航道建设对流域沿江产业的影响作用分析根据区位经济理论,一个地区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吸引力,有可能把相关生产力要素和企业吸引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成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以交通线路发展的方向为轴线,形成以经济带形式表示力场作用范围的经济区,这样形成了交通线路“点—轴型结合”的经济区域。从航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效应中看到,航道建设是流域经济的催

化剂。航道建设势必会推动产业群体的集聚并沿航道轴线方向扩展,形成快速发展的“点-轴”型链带状“经济走廊”。实质上,航道沿线产业带基本上就是航道的直接影响区,或者说是沿线强辐射影响区域。

航道作为长江航运的先导性和基础性要素,它的建设发展无疑会推动航运业甚至长江流域经济结构的改善。相对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具有综合成本低廉的优势,不仅劳动力成本较低、素质较高、资源丰富,而且工业用电、用地、用水等价格远低于沿海地区。随着长江航道建设的进一步实施,长江航运的进一步发展,沿江港口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进一步推动我国加工产业从沿海向沿江的逐步转移,吸引国际国内资本的能力将会显著增强,长江流域越来越受世界市场的重视,这些都和该地区交通运输的环境优势密不可分,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长江航运的蓬勃发展为流域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长江干线航道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江干线的经济波及效用贯穿于整个长江流域,随着长江航道各项工程的实施,通过能力的不断扩大,船舶在数量或规模上有大幅增加,进出口的船舶专业化、船舶吨位日趋大型化,航道秩序不断改观,长江航运条件的改善使得长江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甚至升级。长江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东、中、西部经济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有数据表明,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业及绝大部分高技术产业巨头纷纷聚集长江沿岸,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对跨国公司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长江航运业的整体效能提高及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关系密切。[1]

作者简介:周业付(1976—),男,九江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周业付

(九江学院商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摘要:长江航道作为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重要水路运输大通道,在流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长江航道是流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长江航运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江航道的间接生产性,不仅影响着直接生产部门的成本和利润,而且为其他产业创造发展机会,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正效应。因而,长江航道对沿江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岸线土地增值、沿江城市化进程、自然环境的改善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长江航道;流域经济;航运;沿江产业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9-0072-04

长江航道建设对流域经济影响作用的研究

流域产业经济与航道建设关系如图1所示:航道通过能力不足引起航道投资和建设,航道建设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相应产品,从而拉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同时引起运输需求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增加引起运输量增加,运输量的增加引起航道通过能力不足,从而引起航道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同时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可相应增加航道投资,航道投资可改善航运状况,从而引起航道运输能力增强。

图1流域产业经济与航道建设关系

(一)促进流域沿线农业发展。

在航道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增加,促进蔬菜、油料、水产品、水果、副食品、牲畜、家禽等产品的需求量及农副产品加工活动的增加,促进种植业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模式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甚至以经济作物为主的模式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因加工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生产活动经济收益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其调整和优化。航道建设能够使河道水流更加通畅,减少河道堵塞,大大减少洪水灾害,使流域人们更加安心生产,降低洪水灾害带来的精神压力,从而提高生产率,为自身获得更多的收益。航道的建设治理有利于农业灌溉,使流域农民更加方便地把水源引到田间地头,使农作物获得充足的灌溉水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激发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长江航道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为流域新农村提供更加便捷的运输通道,另一方面,随着工程的实施,也将直接和间接增加流域内农民的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航道建设治理降低了流域农产品的水运成本,增强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业技术信息投入,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推动了农业的集约生产与规模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和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航道建设治理使流域农村经营从封闭单一的小农经济中解脱出来,实现集约经营,并使粮食、土特产等地方产品大规模运往城镇,加速了城乡工贸一体化,促进农业发展。[2]

在当前承包制下的农业生产中,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原因:一是生产成本高,农民一家一户进行生产,投入大、产出少,再加上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的落后,生产成本有时高于产品收益;二是价格提高难,由于单个农户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与市场的总供给量相比太微不足道,使得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而不能去影响价格的变动。三是信息沟通难,由于小农户的局限性,导致市场之间、地区之间难以进行沟通,导致买、卖脱节。这些使得农民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均处于不利地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这种重要的组织经营形式的同时,加强流域航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航道状况是支持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特别在流域偏僻山区,是农村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航运通过影响市场、分工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航运架起了连接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促进了资源和产品开发利用。

(二)引导沿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更新基础设施技术和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必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构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又称它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如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在第二产业内由生产初中级消费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生产资本品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来看,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的方向发展。从产业素质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新兴技术在各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有机构成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产业的劳动者素质不断上升,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产出效率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落后产业被淘汰。

航运作为支撑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航运为流域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即必要的能源、原材料得以大规模、低成本的流入,销售产品能够大规模输出,低廉便利的交通为企业降低了成本,通畅的航道运输加速了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从实践上看,航道成为流域企业发展的载体,航道建设的方向即为企业群体布局的方向。同时由于航道沟通了流域沿江大中港口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的联系,改善了投资环境,也增强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外向型企业需要广大腹地和海外的原材料,更需要向国际市场输送出口产品。航运以其运量大、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保障了沿线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高等级的航道网削弱了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天然障碍,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从而提高了沿江地区工业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航道等级提高将会引起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朝着高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变动总的趋势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从最不发达国家的80%下降到最发达国家的7% ̄8%;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第一转换期明显上升,

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