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航道发展的意见解读(精)

合集下载

《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

《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

政策解读解读一四川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2%,境内河流密布,流域面积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49条,具备大规模发展内河水运的先天优势。

7月25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23一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为省内七级及以上通航河流。

《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航道通江达海、港产融合互动、运输经济高效、发展绿色低碳、运行智能可靠的四川内河水运体系,建成5条出川通道,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160公里,高等级航道对市级行政区的覆盖率达到57%,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00个,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81亿吨,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突破5%。

到2050年,全面建成平安、绿色、畅通、智慧、高效的现代化四川内河水运体系。

规划七级及以上航道总里程5866公里在航道布局规划方面,《规划》将四川省境内航道划分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地区重要航道、一般航道三个层次,全省规划七级及以上航道总里程5866公里。

国家高等级航道是指组成国家航道网的内河干线航道。

依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长江干线、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沱江、涪江规划为国家高等级航道。

地区重要航道包括国家高等级航道延伸通道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型通航水库。

《规划》将岷江、沱江、涪江等航道的上游航道以及雅碧江、大渡河、巴河、釜溪河、白龙江等航道规划为地区重要航道,总里程1314公里。

一般航道是指国家高等级航道和地区重要航道以外的等级航道。

《规划》将赤水河、青衣江、沐溪河等45段其他支流航道和18个湖库区航道规划为一般航道,总里程2264公里。

规划具备千万吨货物吞吐能力的港口7个在港口布局规划方面,《规划》将全省港口划分为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三个层次,全省共规划港口18个,其中具备千万吨货物吞吐能力的港口7个。

主要港口是功能设施齐全、辐射区域广泛、内外贸易航线固定、对全省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港口。

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2035)

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2035)

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一、前言、规划背景南通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型结构交汇点,“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水运发展优势。

近年来,在江苏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两大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近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新战略的带动下,南通市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交通和沿海沿江港口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年月,南通市委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交通转型”三大转型任务。

推进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是交通转型的三大工作重点。

内河水运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引导重大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

根据《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内河港口作为内河水运的关键节点和充分发挥水运效益、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必须加快发展。

年月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水发〔〕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港口转型升级工作,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

此外,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等重大工程都将在年全面建成,为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江河联运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宏观形势的发展,上述意见的出台,南通区域交通格局变化,以及内河水运条件的持续改善,提升内河港口发展综合效益,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成为未来内河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南通市坐拥江海之利,境内水网发达,内河航道总里程仅次于盐城居全省第二位,具有发展内河港口的天然优势,连申线和通扬线等主要航道沿线内河港口在能源物资和大宗货种运输方面,对南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多方面历史原因,南通市内河港口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内河港口发展缓慢,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等级低、功能弱、基础设施和装卸水平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已不能适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论我国内河水运协调发展

论我国内河水运协调发展

论我国内河水运协调发展邓爱民;田丰;Haasis H.-D.;毛浪;蔡佳【摘要】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hot issue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land water transport(IW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xploiting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ystem under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river basin, and also the country'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to achieve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trateg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tent, combined Germany' 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explored the ele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WT system with China' s 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and basin economy, water resource system,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ystem, and system itself,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order to facilitate rapi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land water transport.%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核,是国际学界研究的持续热点.内河水运是流域社会经济背景下综合运输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及各国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协调发展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德国成功的发展经验,探究了我国内河水运体系与国家战略,流域经济、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综合运输体系,自身体系协调发展的意义与要素、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一一对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内河水运快速协调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2(014)007【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内河水运;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综合利用;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作者】邓爱民;田丰;Haasis H.-D.;毛浪;蔡佳【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长沙410082;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长沙410082;德国航运经济与物流研究院,德国不莱梅28359;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03;U6-91 前言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手段,也是学界与政府一直关注研究的热点术语。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解读)一、规划的背景与依据内河水运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加快发展内河水运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问题,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河水运也非常关注。

自“九五”期以来,中央建立了内河水运建设专项资金,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

全国初步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体系,内河水运的服务腹地有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长江已成为世界上完成货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3万公里,占河流总长的29%,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

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及以上航道15328公里,占12%,其中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8631公里,仅占7%。

2005年全国内河水运完成货运量14.9亿吨、货物周转量3635亿吨公里,客运量1.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1.4亿人公里。

全国共有内河港口1300多个,生产用码头泊位3094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87个。

全国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45亿吨,旅客吞吐量1.29亿人。

由于历史原因,内河航道与港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高等级航道少,干支航道没有高标准贯通,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少,运输船舶吨位小。

同时,内河水运开发涉及不同行业和区域,协调难度大。

为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指导内河水运健康发展,满足客货运量不断增长发展趋势,完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交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组织编制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浙江省海河联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河联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第17卷 第1期 中 国 水 运 Vol.17 No.1 2017年 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anuary 2017收稿日期:2016-11-20作者简介:刘洪义(1978-)男,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方泽兴(1991-)男,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杜鹏程(1989-)男,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浙江省海河联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刘洪义,方泽兴,杜鹏程(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摘 要:结合国内外海河联运发展经验,针对浙江省海河联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形势要求,提出浙江省发展海河联运的对策和建议,为浙江省海河联运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河联运;现状分析;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U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1-0065-03引言随着《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发展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河联运作为海港与内河运输体系的有效衔接,具有减少运输中间环节,降低运行成本,绿色环保等优势。

浙江省凭借自身港口设施和航道网络优势,在海河联运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发展。

但目前还存在“北热南冷”、内河港口建设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积极研判海河联运发展方向、完善港口和航道建设、制定运行方案,将成为浙江省海河联运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国内外海河联运发展经验欧美国家海河联运发展得相对较早,其中,欧洲水系发达,莱茵河、多瑙河两大水系的集装箱海河联运曾一度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世界海河联运发展的典范。

我国自2011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内河水运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水运体系开始不断完善。

总结国内外海河联运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要有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完善海河联运运输专线等四个方面值得深入学习和思考。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12•【字号】苏政发[2011]161号•【施行日期】2011.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6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把内河水运发展作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先领域,把内河水运建设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注重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加快建设步伐,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显著提高内河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内河水运服务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沿江沿河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利用10年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实现江苏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东部达海、中部连江、省际互联、区域成网的“两纵四横”3455公里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全省所有的省辖市和85%以上的县(市)。

沿江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50个,内河港口新增千吨级以上泊位300个,全面建成等级高、功能强、结构优、环境美的现代化港口群,实现港口货物通过能力翻一番。

全面建成船舶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内河航运业,内河水路货运量达到5亿吨以上。

交通运输部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24.06.06•【文号】交规划发〔2024〕67号•【施行日期】2024.06.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交规划发〔2024〕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决策部署,推动实施全国港口航道布局规划,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推动水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新篇章,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谋划和规划引领,强化统筹协调和部省协同,突出保障有力和适度超前,加快建设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全面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着力推进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构建现代化的港口与航道体系,全面推动全国规划落地实施。

二、强化新时代水运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一)加强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

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体要求,部组织开展水运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等系统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部省合力,深入推进水运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重点技术问题、港口岸线资源科学利用有效保护政策,以及长江口、珠江口储备港址和长三角水网地区江(河)海联运通道规划等问题研究。

相关省份要结合落实中央精神和本省份工作部署,深入研究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港产城协同、港航贸一体化等重大问题。

(二)科学开展布局规划、总体规划编制。

长江“智能航道”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长江“智能航道”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长江“智能航道”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郭涛;刘怀汉;万大斌;初秀民;雷国平【摘要】在对长江“数字航道”发展状况和国内外智能水路系统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长江“智能航道”的基本组成和总体结构.通过长江“智能航道”系统基本特征和所具优势的分析,指出长江“智能航道”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并对长江“智能航道”系统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最后提出了发展长江“智能航道”系统的若干建议.【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6页(P140-145)【关键词】智能航道;数字航道;RIS;Smart River 21【作者】郭涛;刘怀汉;万大斌;初秀民;雷国平【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变通系统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3;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变通系统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3;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8;U61长江干流航道上自云南省水富港,下至上海市的入海口,全长2 838 km,是我国主要的东西交通运输大动脉。

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资源被誉为“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要求利用10 a年时间,全面建成长江数字航道,初步建成长江智能航道,确保实现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近年来,随着长江数字航道建设的启动,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电子航道图建设、航道测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已经初步具备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的条件。

长江智能航道是长江航道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航道数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建议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建议

0 ・
水 运产业体系 。
《 意见》 中提 出的注重 内河水运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 国家 对 内河水 运建 设 的投 资将会 进 一步加 的长远 目标 。在航 道立法 、 港航 资源保护 、 能减排 、 节 大。 如何使用好 这笔资金来推动我 国 内河水运业 的新 促 进产业集 聚发展 和承接沿海产 业转移等方 面 , 各地
【 关键 词 】 内河水运 ; 航道 ; 综合运输 ; 节能减排 ; 沿江经济
鄱 武 国务院于 2 年 1 2 01 月 1日以国发 [0 1 2 2 1 ] 号文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建设 、 阳湖生态经济 区、
件 出台《 国务院关 于加快长江等 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 汉 “ 两型” 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重庆两江新 区等 提 长江上游 ( 以下简称 《 意见 》 , 出我 国内河水运未来发展的指 区域 经济政 策 , 出建设上海 国际航运 中心 、 )提
地 分工 、 协作 和配合 , 更好地发挥各 自优势 , 实现综 合 势 。 () 4 内河水运 成为产业集聚布局 的重要依托 , 是流 运输效 应。《 见》 出 ,加快长江 等 内河水运发展有 意 提 “
大平 台” 。要做 好 内河水运对促进产业 利 丁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 系” 其 实质就是通过进 一步 域经济发展 的 “ 。 产业转移重要 作用 的研究工作 , 宣传 内河水 挖 掘内河水运潜力 , 发挥 内河水 运优势 , 提高 和发挥其 优化调整 、
整治 、 电枢纽 建设等 , 航 在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
也 如 近年来 , 内河水运取得 快速 发展 , 服务经济发展 的 大 化 的 同时 , 带 动流 域 百姓 的 脱 贫 致 富 。 四 川 红 岩 能力不断增 强。 每年 长 江 干 线 货 运 量 逾 1 亿 t京 杭 运 子枢纽 建成后 , 3 , 南部县县城扩 大 6 , 倍 新政 枢纽的建成 倍 金 河 从 山东 、 北 等地 南 下 的 煤 炭 运 量 逾 1 t 苏 亿 。珠 江 水 使 得仪 陇 县 县 城 扩 大 6 , 银 台枢 纽 为 阆 中市 提 供 逾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4•【字号】浙政办发[2012]18号•【施行日期】2012.03.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2011-2015年)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是事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

内河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比较优势,是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

我省水运资源丰富,既是全国内河水运发达省份,同时也是海运大省,具有发展内河水运和海河联运的良好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省形成了以浙北杭嘉湖内河航道网为主体的内河水运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发展我省内河水运,是加快大水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对于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抓住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建设,构建现代交通大物流体系,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根据浙江省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水运建设为目标,把复兴我省内河水运作为贯彻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为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2.27•【文号】发改基础规〔2021〕294号•【施行日期】2021.0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基础规〔2021〕294号交通运输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高质量发展,我们对2016年6月印发实施的《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2月27日附件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4年第7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6年第45号)《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525号)《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0〕518号)等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等有关文件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不断完善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支撑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9.07•【字号】豫政办〔2023〕48号•【施行日期】2023.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3〕48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推动内河航运通江达海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补齐内河航运短板,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打造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助力我省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健全机制,统筹协调。

健全内河航道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负责、多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统筹推进内河航运和临港产业振兴发展,实现航运、水利、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2.规划引领,完善布局。

完善港口与航道发展顶层设计,加快编制内河航运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周口港、信阳港等港口总体规划,优化港口、航道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构建与我省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3.重点突破,融合联动。

以建设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为重点,以打造现代化枢纽型港口为突破口,提升航道等级和运营管理水平,强化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镇体系、产业分布等协调联动,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引言1.1 概述内河水运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物流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内河水运在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内河水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航道条件不完善、技术设施落后、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内河水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为了推动内河水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内河水运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实现水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将探讨内河水运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措施,旨在为内河水运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文章的组织框架,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过清晰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

本文的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包括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本文的目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其对本文产生兴趣,并清楚了解本文的主题和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内河水运的重要性和内河水运面临的挑战。

在内河水运的重要性部分,将介绍内河水运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举例说明内河水运对于贸易、物流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内河水运面临的挑战部分,将分析当前内河水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航道疏浚、船舶运力、航运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解决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强调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并列举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通过提出这些措施,旨在为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旨在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07•【字号】鄂政发[2009]39号•【施行日期】2009.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9〕3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发展长江航运业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推动水运事业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现就促进湖北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运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水运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运输方式,加快水运发展,发挥水运优势,对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在全国水路交通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发展不够、优势不优仍是我省水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最大实际。

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水运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水运发展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湖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打造武汉新港、提升长江航道通过能力为核心,把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长江航道为骨架,80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为核心,干线畅通、干支直达的航道体系,1756公里高等级骨干航道网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以亿吨级武汉新港为核心,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基本形成以100万吨江海直达船为核心,结构优化、船型标准的船舶运输体系,全省船舶总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力争使川江及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长江干线湖北段货运船舶的平均吨位达到1000载重吨以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川府发[2012]9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2]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抢抓国家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水运资源,重振四川水运,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现就加快我省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运发展的重要意义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优势,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水运资源丰富,拥有长江、岷江、嘉陵江、渠江四条高等级航道和沱江、涪江、金沙江、赤水河等其他等级航道,港口岸线资源优良,开发潜力巨大,发展水运大有可为。

近年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省水运发展布局已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水运正逐步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四川水运发展,发挥水运比较优势,实现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推进多式联运,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有利于提升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促进我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沿江临港经济,调整优化沿江及腹地产业布局;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减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时期,水运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

交水发〔2011〕76号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交水发〔2011〕76号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交水发〔2011〕76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节能减排,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国家战略部署上来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对于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比较优势、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港航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意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内河水运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把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凝聚合力,乘势而上,共同促进内河水运又好又快发展。

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正确处理好内河水运发展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关系,加强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综合枢纽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加强水陆联运、江海联运之间的衔接,加强与现代物流重要节点的衔接,加强与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的衔接;处理好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的关系,通过长江水运加快发展,带动“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发展,通过“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加快发展,带动全国内河水运发展;处理好项目建设进度与项目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益,注重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严格项目招投标管理,建设廉政工程、阳光工程,工程建设中力争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好内河水运与防洪、发电等关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内河水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

西江下游出海航道开发潜力分析

西江下游出海航道开发潜力分析

三角洲航道网中的重要一纵,是连通珠江三角洲骨架航道网“三纵三横”的主干道,同时又是连通“两广”的主通道及南海出海的主要航道,航运地位突出。

本文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和运输结构转型及发展态势,综合分析研究西江下游出海航道的发展潜力,为西江下游出海航道发展规划、航道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江下游 腹地经济 开发潜力 一带一路1.航道概况西江下游(肇庆至虎跳门)航道全长168km,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从总体布局而言,西江下游航道是国家内河航道建设重点“两横(长江及西江)—纵(南北运河)两网(长江及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中的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中的一纵;从地理位置而言,西江下游是连通珠江三角洲骨架航道网“三纵三横”的主干道,同时又是连通“两广”的主通道及南海出海的主要航道,航道地位突出。

西江下游航道已按双向通航3000T级海轮标准进行整治,航道水深6.0m,航宽100m,最小弯曲半径580m,通航保证率98%。

西江下游航道地理位置见图1。

2.腹地经济发展及运量预测按西江下游出海航道流经的行政区域,其直接经济腹地有肇庆市、佛山市和江门市,间接经济腹地包括珠海市、云浮市、广西区、香港、澳门等地区。

腹地主要港口有云浮港、肇庆港新港港区码头,高要港区金利岸线、上塘村岸线和金岗岸线部分码头;佛山港三水港区、高明港区、九江港区以及了哥山港区;江门港主城港区、鹤山港区,珠海港区,涉及主要货运码头泊位约151个。

根据《西江下游开发潜力分析报告》的相关研究成果,西江航道2025、2035年百顷头以上航段预测水运量总计分别为32550万吨、45720万吨。

分航段看,下游段走百顷头至虎跳门水道航段2025、2035年水运量分别为10760万吨和16504万吨;走百顷头至磨刀门水道出海段2025、2035年水运量分别为16579万吨和21304万吨,水运量需求巨大。

3.开发潜力分析3.1政策潜力由于我国发展已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2024年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分析背景随着我国内河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也日益壮大。

内河航道工程指的是对内河航道进行修整、拓宽、改造或新建的工程项目。

这些工程旨在提升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和安全性,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规模分析市场发展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河航运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根据中国通航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以来,内河航运吞吐量及运输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这为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规模评估根据中国航务工程交易网发布的数据,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

截至2019年底,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其中,重点工程项目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主要推动因素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的扩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内河航道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内河航运业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的扩大。

3.交通需求: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内河交通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内河航道的改造和新建工程需求日益旺盛。

市场前景展望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业的不断壮大,航道工程建设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另外,随着内河航运业的技术提升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航道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将进一步推动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

总结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我国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展望未来,内河航道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然而,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提升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1]35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1]35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1】35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水运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加快水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水运发展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省环湖沿江地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的集聚地。

由于水运基础设施落后、运输能力不足,许多企业放弃水运走陆路运输,增加了物流成本。

加快水运发展,有利于带动环湖沿江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快水运发展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占地少、运价低、能耗低、污染小等比较优势。

我省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加快水运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加快水运发展是适应水运需求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加这些产业的规模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发挥水运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和集装箱、大重装备运输中的比较优势。

但我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运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和统筹开发,现有航道、港口通行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运需求。

二、水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

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十二五”投入145亿元,“十三五”投入535亿元,后10年投入约102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我省濒江临海,河湖密布,内河航道总里程、港口吞吐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和亿吨大港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内河水运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

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水域面积占比全国最高,全省共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天然湖泊近300个,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

二是内河航道里程全国最长。

截至2010年底共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248公里,占全国近1/5,其中等级航道为7614公里,占31.4%。

三是内河水运资源相对优越,长江横贯东西369.9公里,京杭运河纵穿南北691公里,这两大水运主通道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区段都在江苏;在国家规划建设的长三角“两纵六横”4200公里高等级航道网中,江苏2811公里,占67%;全国共有22个亿吨大港,江苏占6个。

四是内河港口泊位全国最多,达到6215个,通过能力为46169万吨,2010年吞吐量达41853.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于2011年11月12日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为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意见》,现对《意见》解读如下:
一、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
水运能耗省、运量大、对环境影响小,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点的低碳、绿色运输方式,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快水运建设,优先发展内河水运。

2010年8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全面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内河水运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各地政府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作为全国水运大省,近年来,我省立足实际,果断推行水陆并举战略,高度重视内河水运的建设与发展,优先发展内河水运,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鼎力支持,逐步形成了政策、资金优先支持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的共识和氛围。

这次,省政府出台《意见》,是继2007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又一个促进我省水运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水运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内河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内河水运服务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沿江沿河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实现江苏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共分三个部分,十五条。

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共两条。

《意见》指出,要“把内河水运发展作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先领域,把内河水运建设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注重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加快建设步伐,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显著提高内河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内河水运服务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沿江沿河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分为两个,一是到2015年,京杭运河江苏段率先全部达到规划标准,省干线航道网60%达到规划标准,境内的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70%达到规划标准;沿江港口新
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5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0.5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千吨级以上泊位218个, 综合通过能力超过6亿吨,内河水路货运量达到4亿吨。

二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东部达海、中部连江、省际互联、区域成网的“两纵四
横”3455公里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全省所有的省辖市和85%以上的县(市)。

沿江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50个,内河港口新增千吨级以上泊位300个,全面建成等级高、功能强、结构优、环境美的现代化港口群,实现港口
货物通过能力翻一番。

全面建成船舶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内河航运业,内河水路货运量达到5亿吨以上。

全面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内河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

按照这两个目标,我省将在10年时间内,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实现江苏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

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共计八条:一是要加快建设畅通的高等级航道网;二是要加快沿江沿河主要港口和重要港区建设;三是要着力强化内河水运物流功能;四是要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五是要着力提升内河水运信息化水平;六是要着力提高内河水运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七是要加快构建绿色内河水运体系;八是要服务和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八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和及时完成,《意见》提出了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政策环境引导、完善法规体系和保护岸线资源等五项保障措施。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规划引导,为内河水运发展提供战略宏图
加强规划引导,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及港口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列入全省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战略上予以统筹协调、积极推进;二是认真做好国家内河水运发展相关规划的落实工作,并以国家规划为依据,完善省、市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加大项目储备,抓紧组织实施;三是主动做好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与水利、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城市总体、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工作。

根据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重点加大内河水运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力度,建立水利、水运建设协调机制,把发展内河水运作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兴修水利工程和设施时要充分兼顾水运发展,从规划和工程实施全过程处理好水利、水运发展的关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内河水运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资金是制约我省内河水运发展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内河航道建设和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内河水运发展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其中内河航道建设补助总额将从“十一五”的160亿元提高到“十二五”的450亿元。

我省作为经济强省和水运大省,应进一步放大内河航道和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法定效能,实现对内河水运投入的不断加大。

《意见》除了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明确承诺从2011年至201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内河航道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2亿元。

(三)优化政策环境引导,为内河水运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为给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提供基本资金保障,《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港口建设费、货物港务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的征收政策。

为支持我省内河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内河航运企业,《意见》提出对运力规模在5万吨以上的内河航运企业按规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意见》还提出,对列入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项目,由省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航道建设,可免缴河道堤防工
程占用补偿费。

积极尝试内河新港区建设与后方土地联动开发以及港口岸线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有效化解内河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

(四)完善法规体系,为内河水运发展提供法制支撑
我省现有的涉水法规主要有《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江苏省港口条例》、《江苏省内河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和《长江江苏段船舶定性线制(2005)规定》等,这些法规为内河水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支撑,我们要坚定地有效执行好,并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加以修订。

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江苏省内河水运管理条例以及船舶检验管理办法等促进内河水运发展
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依法保护内河水运资源,维护内河水运经营者合法权益,规范部门、地方和企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水运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装备建设。

(五)保护岸线资源,保障内河水运可持续发展
内河航道及港口岸线资源属于稀缺和不可再生资源,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必须科学制定岸线利用规划方案,既保障内河航道与港口可持续发展,又实现水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意见》提出,港口岸线优先用于专业化、规模化公用港区建设,加强对零星小码头占用优良岸线资源的整合。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规划控制,切实保护港口岸线资源及后方陆域;加强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全面统筹水运、港口、物流和城市发展,做到“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合理利用”,实现港口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

《意见》强调,加快我省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省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本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各地要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内河水运发展,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共同推动我省长江等内河水运快速发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