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伍治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通过阐述当前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论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大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对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又由于价值和文化多元化,高校学生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学习环境个性化方向发展,使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给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习环境个性化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学习环境个性化的基本特征
1.学生群体小型化
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群体人员相对固定,但逐渐变为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以前那种固定的班级教学模式不復存在,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新现象。
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中,也会形成几个学习发展方面而分散开展学习实训活动。
在高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团队、活动协会、文体社团等众多小型化群体,他们活跃在大学校园,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2.活动阵地流动化
在我国不少大学,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场地紧张,资源不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极不固定。
学生社团是基本上是全流动的,教学班级是半流动的,只有学生寝室相对固定。
由于有众多的学生群体,所以无论是教学实习实训,或是文体活动许多都是轮流进行,如教室、活动室、实习场所、训练场等。
彻底改变了以前学生在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上流动的单一生活。
许多学生每天都要不断地在各种阵地来回流动,以前每个班上课和活动比较固定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已经不复存在了。
3.教学活动数字化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观念。
现代远程教育方兴未艾,数字化学习资源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不断出现,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局限在学校、课堂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这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了解并熟悉数字化学习方式,主动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正确熟练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4.沟通交流虚拟化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较大的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生活方式。
现在无论是课堂教学或是实习实训,师生都可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同学及时向老师请教问题。
同学之间运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商讨学习,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多种网络媒介的虚拟空间,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使交流互动更加便捷和频繁,可以说现在许多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习环境个性化存在的问题
1.造成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由于学生群体活动逐渐小型化、分散化、个体化,班级较少召开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大型会议和举行以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集体活动,不少学生没有了以前班级大家庭的概念,集体观念淡薄。
少数小群体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全大局,各自为政,致使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和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实施,在诸多方面容易出现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导致少数学生合作能力缺失
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大家共同协作一起完成,然而不少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日常处于分散化、个体化状态,少有团队意识或合作能力的锻炼,有的基本不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导致极不适应团队工作和集体生活场景,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逐渐成为宅男宅女,出现个人能力强,但团队意识弱,团队协作能力较差的不良局面。
3.致使少数学生竞争意识不强
由于在分散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下,有的学生平时只关心自己的学习生活,较少了解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情况。
在小群体、小环境、网络虚拟空间里没有多少压力,又少参加其他知识、技能、文体等比赛活动,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了解不深,容易造成少数学生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竞争意识不强,竞争能力不足,缺乏敢闯敢干的开拓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
4.阻碍师生有效交流沟通
在分散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不少的学生依赖于网络,沉溺于网络,怕与陌生人接触,较少与师生有面对面的推心置腹的深度交流。
通过虚拟网络交流,只有冰冷的文字交换,没有情感的沟通,致使交流不畅,沟通不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同时由于学生日常处于分散化、流动性的状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学生在学习认识、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了解不多,关心不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三、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校后勤社会化,分散教育资源合力
现在全国不少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了后勤社会化、市场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表象是第三产业“服务”,把“服务”从学校中剥离出来,但其实质还是离不开学校“育人”的功能。
但目前许多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没有满足高校办学育人的需要,出现了重视经济效益,轻视服务育人的不和谐现象,没有很好地把“服务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往往形成了育人的“木桶效应”。
如在大学宿舍、食堂、生活超市等管理上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态度不佳,服务不好。
往往在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形成了管理的死角或真空地带,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2.学分制改革,加剧了学生群体的分散化
现在很多大学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而且不受较大的学业期限的限制。
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学完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符合毕业最低总学分的要求,个人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就可以毕业。
学分制给予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有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创业、就业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
现在部分在校学生因为各种因素,对学习内容进行不同选择,加剧了学生群体的分散化和学习的个性化。
3.弹性学制,加剧学生个性化教育选择
高校弹性学制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弹性学制最大特点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例如,2016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
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
弹性学制对当代学生来说,既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发展,又有利于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但是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在弹性学制方面还没有完备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导致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上出现不少问题,影响学生顺利健康成长。
4.教学模式改革,增大教育教学管理难度
现在许多高校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训、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诸多教学实践环节。
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会被分配到不同岗位或不同地点进行实习实践;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面进行分组教学或实训,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处于分散状态,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更凸显出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致使老师不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日常情况,增大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
四、应对学生学习环境个性化的对策与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已经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
以人为本,它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和改进,使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我需求和学习特点来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把学生从大学课程的接受者变为决策者,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应科学合理安排好日常教学环节,加强教育管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关注、关心处于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加强思想政治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世界
现代学生但再也不是象牙塔的学生,他们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既现实世界,又理想世界,還有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充满各种激烈竞争,不可回避。
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差距很大,还须努力拼搏才有可能实现。
虚拟世界,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在里面,但时刻充满各种诱惑,存在无数陷阱,有时使人不能自拔。
高校应在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锻炼自己,不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3.运用现代科技,占领虚拟空间
互联网现在已经深入到大学校园各个角落,既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校对互联网虚拟空间重视不够,管控不严,以致出现了不少问题。
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和方法,主动介入虚拟空间,做好校园网、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管理和监控。
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更应该经常进入虚拟空间,加强与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虚拟空间里的情况,主导学生虚拟空间,把握学生时代脉搏,倡导正能量。
4.渗透流动群体,覆盖活动阵地
当代学生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多种需求,又加上文化上更加多样,社交上更加广泛,许多学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协会、社团等团队活动,努力去锻炼和提升自己,他们活跃在校园里,在不同的场所开展各种活动。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各类社团组织的管理,做好建章立制,在学生流动群体建立学生团支部或党支部,配齐指导教师,强化日常管理制度的落实,科学管理学生社团人员。
同时加强对学生活动阵地的建设和有效管理,做到学生活动阵地建设规范化,学生活动阵地管理制度化,学生社团活动有序化,使学校教育管理的触角渗透到各个学生流动群体,形成对学生活动阵地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学生学分制的生成逻辑.高等教育研究,2006,(06).
[2]朱红春.论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D].天津大学,2002,(01).
[3]谢振山.论人才个性化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04).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