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
摘要: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活动得以良性发展的血脉。
长期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增长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从总体上有效处理好城市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和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状况及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问题交通发展目标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汽车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如何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交通安全、有序、通畅、方便、经济、高效和生态的综合目标。
制定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从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入手,依据未来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经验,确定一个时期的交通战略目标,寻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以保证交通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我国当前城市交通问题
近年来,尽管中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严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
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道路交通环境恶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汽车有量逐年递增,而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增长缓慢,致使汽车交通需求,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城市路网总容奄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
大量的自行车与汽车交叉混行,使拥挤阻塞的程度更加严重。
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网负荷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最终使小汽车这种本属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走向高效率的反面。
道路交通环境,机动车的污染问题比较严峻。
汽车的污染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污染的分担率是直线上升,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等占了城市大气污染物的40%以上。
另外还有交通噪声和震动,是交通引发的另外两类重要的污染。
2.路网结构和客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城市路网容量,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
由于中国城市的主干路、次
干路与支路的长度比例大多呈倒梯形,形成了一种非稳定结构,因而在快速路和干路上集中的大量车流难以从网络上分流。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加重了干道与快速路的交通负荷和拥挤阻塞程度,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抛锚”,极易造成局部交通瘫痪。
3.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现象相当普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致使汽车停车设施严重短缺的矛盾,己从城市中心区扩展到城市外围、机关单位大院和生活居住区。
静态交通设施“硬件”短缺和“软件”不到位,加上停车者只考虑个人方便省事,致使乱停车现象正大范围蔓延。
这种无序现象,既影响市容观瞻,又占用大量道路空间,不仅加重了道路交通拥挤阻塞,还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宁构成威胁。
因此,统筹解决停车问题已刻不容缓。
4.城市交通投资主体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城市交通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在现行交通政策的条件下,投入后的产出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商业性的对外客运交通除外),因而无法实现投入的滚动与增值。
三.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而言,应通过道路建设及其网络结构合理化,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等措施,力争在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城市高效道路嘲,建成以准快速公共汽车和在公交专用道上运营的常规公共电、汽车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交通网络。
要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并具有较强承
载能力与应变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实现安全、有序、通畅、方便、经济、高效和生态的综合交通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四.实现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措施
1.调整市区客运交通结构
从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挤阻塞的全局出发,必须把调整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作为重点。
以便为下一步优化客运交通结构创造必要条件。
应当先从改善现有公共汽车交通着手,大力发展快速公共汽车,以及相关的公共汽车专用道和信号优先技术。
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既是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也是中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公交优先的口号在国内大城市已相当普及也有昆明市公交专用道等这样勇
敢而且成功的实践,但是总体上我国公交优先的政策措施实效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建造轻轨和地铁交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必须考虑多种交通方式平衡和系统内部各部分连接。
要以城市快速道路网为依托,结合已有的公交专用车道,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建立地面准快速公交系统。
2.统一市区路网的扩容与结构调整
把路网的扩容与网络结构调整统一起来,同步实施,对缓解城市道路拥挤阻塞具有重要作用。
增加快速环路之间的联络线,整治若干与快速路网相关的干道路,建设重要街区的支路,从而形成与快速联络线相连的快速道路网络,既为跨区出行的机动车车流提供
更多的选择路径,减少车流的迂回量和相应的通行能力损失,又能使过度集中的车流向外围疏解,适当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车辆的出行效率。
整治若干与快速路网相关的干道,为有效分流快速路网上的短途车流,充分发挥快速路网的功能提供条件。
3.研制出台相应的城市汽车交通发展政策,着力解决停车问题
国家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推动我国汽车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但是汽车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城市交通和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既有积
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如何积极地给予引导和调控,事关我国城市交通的有效运转和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台相应的城市汽车交通发展政策。
要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近期着力解决停车设施供应不足、挪用停车设施和停车管理滞后的问题。
争取用2-3年时间,进一步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责,形成高效协调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机制;完善法规体系,编制完成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制订相应的地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动立体化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停车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室外停车与室内停车之间的价格关系;建立完善科学的停车需求管理体系,充分运用行政、经济与市场等手段,严格控制占道停车位的数量,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大力发展停车
换乘系统;推广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指示系统;基本建立依法管理、规范服务的停车管理体系。
4.实行有偿使用道路和特许权制度
除步行交通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道路交通资源的政策,制定过渡期的各种交通税费标准。
对所有的公共客货运输方式均实行专营(特许)权制度,对其中的轨道交通、大公共交通、社会化货运企业等交通运输主体实行优惠优先政策,使其具有发展的活力和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五.结论
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的不协调发展就可能造成现代社会的血脉梗阻,而危及社会的生存;而保守的发展政策一旦造成交通建设滞后,又将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
城市交通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程度,这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受制于资金、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本益比和其他技术经济评价来决定交通项目上马的优先顺序,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城市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交通模式。
总结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我们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密度越高,交通越需要用集约化方式如公共交通等方式解决,相应的小汽车使用比例越低。
这一点在世界大城市中非常突出:美国人均小汽车0.7辆,成年人每人1辆,但纽约(美国少有的高密度城市)50%、曼哈顿75%家庭没有车,香港700万人口,到目前为止机动车
总数还不到60万辆,不是他们的经济水平还不到买车的程度,而是政府调控的结果,是根据土地资源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小汽车需求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有关,但拥有和使用没有关系,主要是受地域条件限制!对于城市交通来说,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制定是一个协调各方面利益和目标的过程,需要采用现代大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
要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并具有较强承载能力与应变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陆锡明. 王祥.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战略.2001.5
[2]张志喜.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交通政策的思考.2007.15
[3]徐巨洲.《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李小江.阎琪.赵小云.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全永.刘小明.杨涛.纵谈城市交通.城市出版社.2001.
[6]马林, 李洵, 赵晓云主编.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交通.北京中国地震出版社.1999.
[7]杨涛.钱林波.何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及其基本战
略.200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