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畏之心做好教育工作

以敬畏之心做好教育工作
以敬畏之心做好教育工作

以敬畏之心做好教育工作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曾经说过,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敬畏刻在他的墓碑上:天上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明了他的敬畏。孔子则强调“知天命”,就是心存敬畏,并躬身行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侮慢……。中外的智者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和敬仰。

学校不是集市贸易,知识、文化、精神不是能以钱作为交易的,我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世俗的。因此,只有心怀敬畏之心,才能不以物惑,不以情移,才能坚守这一方圣土的纯洁。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生存的岗位,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如虔诚的朝圣者渴望永恒的神明一般,既敬又畏。心怀一颗敬畏之心。学校不仅是真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圣地、心灵的故乡。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得到科学素养的训练,而且还应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由此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诗意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始终保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对责任的敬畏之心。责任与生俱来,伴随着一个生命的始终。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时刻都承担着对工作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工作实质上就是在履行一种契约,责任感就是对契约的遵守和敬畏。对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人的每一天都在“赶考”,每一天的工作就是一道道试题。如果不会答不得分,如果被试题的难度吓倒放弃答不得分,如果会答却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出来也不得分,如果认为试题太简单而不认真答会丢分,如果认为考好考坏无所谓而敷衍答不会得高分。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出色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进取的思想意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等等,而高度的责任感是具备这些素质的源动力。一个高度负责的人,总是不讲客观原因,只讲主观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去竭尽全力答好每一道题,不断追求得到人生更高的“分数”。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的的美好未来,事关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家庭的幸福美满,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教育人肩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责任。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不仅要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待遇和荣誉,更应该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整个心思和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不惜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付出百倍努力,不惜为教育事业发展奋斗终身,在忙碌中快乐,在付出中收获,在坚守中成功。

常怀对岗位的敬畏之心。敬畏岗位,必须想清楚“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问题:一是昨天是谁养育、教育、培育了我,应该如何去感恩和回报?二是今天才干成绩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去珍惜和爱护?三是为了明天的繁荣、进步应该如何去保证和保险?人的一生也许会经历很多个不同的岗位,但对于一个理智的人、高尚的人来讲,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谨慎对待,都需要艰辛付出。梁启超曾说过:“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敬畏岗位,投入工作,倾心工作,享受工作,这是很美丽的人生境界。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岗位就是课堂,讲台就是舞台。教师如果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下功夫,就将使一大批学生、千百个家庭甚至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民族的繁荣振兴蒙受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失败的教育造成的影响看似隐性的,但其面积大、程度深、时间长的特性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教育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份量,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

住清贫,摆得正心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愧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

常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胡锦涛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做;凡是失民心、背民意的问题,都要雷厉风行去改。”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对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都前所未有的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顺应这种形势,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教学观,尽职履责,教书育人,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才会被学生、家长、社会所认同;也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生活才会格外充实、格外有意义。

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了生命,人也就失去了一切。敬畏生命,就是要珍惜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生命的成长需要呵护,生命因呵护而充满活力。生命的成长需要尊重,生命因尊重而得到升华。敬畏生命,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尊重规律,就是对一切生命的成长具有神圣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也就是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创造有深刻的体认。幼稚的、青涩的生命,更需要得到尊重和敬畏。我们要敬畏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富有个性而鲜活的生命都具有尊严、富有创造。敬畏生命的最高形态是需要我们敬畏他人、内省自己、包容万物,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是一项感动人生的事业。敬畏生命,能够引导我们自觉地探求教育的本真;敬畏生命,能够让我们倍感教育的责任重大,需要负重前行。说到底,敬畏生命就是一种教育自觉,就是推崇每一个生命都至高无上。因此,教师师应成为敬畏生命的典范

常怀对孩子的敬畏之心。教师要真正地把孩子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和尊重,多一些微笑、肯定、鼓励,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示范、演绎生命的意义,同时将“敬畏生命”的高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传达给学生。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鲜活灵动之气,才会闪烁人性的光辉。敬畏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每时每刻把学生的尊严和权利、学生个人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人,看作是一个发展中的人,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中的人。每个生命,他们或文静,或活泼,或机灵,或憨厚,都是唯一和独特的。多几分尊重,少几分自以为是;多几分欣赏,少几分刻薄;敬畏孩子的“圣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虔诚地对待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师才会由枯燥走向丰富,由狭隘走向宽容,才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心境。敬畏孩子蕴含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因为爱,所以敬畏;爱之愈深,敬畏之愈切。心有敬畏,就能够视孩子的生心发展规律高于一切,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生怕有所失误、有负重托。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选择。

常怀对家长的敬畏之心。家长养育了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让我们培养是对我们的信任,家长是学校工作的同盟军,是参与者、合作者,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推进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我说的敬畏家长不是一味去迎合家长,而是对家长应有诚意和尊重。首先,尊重家长的特有情感。我们的老师对家长要热情地笑脸相迎,真情地笑脸相送。每次交往对家长和孩子都应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一种鞭策。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家长。无论是开宝马车的老板还是摆地摊的小商,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普通工人,每个家长的心中都同样凝聚着对孩子不可估量的爱,我们不能卷入趋炎附势和追名逐利的旋涡。作为某方面不具备优势、或孩子发展缓慢、甚至犯错的家长,更害怕受到老师的歧视。因此,“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家长。”这是对所有家长必须有的态度和原则。第三要为家长“减负”。作为家长,他们担任着其他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要工作,要谋生养家糊口。因此,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教师,是让我们来教育和培养的,教师要尽量地从家长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不要动不动就请家长,要考虑家长的难处,要帮助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把犯错误孩子的家长当做出气筒和对立面,发泄不良情绪,要辅以真情,共寻良策。

常怀对规律的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人的意识所支配,人们只有尊重、掌握和合理运用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实际教学中,有了对规律的敬畏之心,就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做到课堂高效,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就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敬畏规律,就是要确立生命意识的课堂教学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知识的教学纳入学生的动态生成之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敬畏生命,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态度,并影响周围的其他人,影响学生的整个生命。总之,只要对规律心存敬畏,就不敢背道而驰,就不会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会做出有损学生长远发展的事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许就更加科学有效了,孩子们的眼镜也许就少了、脸上就会绽放出更多天真和烂漫了……

常怀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规则是指法律法规、职业规则、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等,是对老师权利、责任、义务的界定,同时也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教师有了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会主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就会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知道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孩子的哪些权益是不可侵犯的就会了然于心,学生的人权和尊严就会大于天,是神圣的!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和语言冷暴力,坚决杜绝动辄撵学生出教室剥夺其受教育权。

“敬畏”可以励志,“戒惧”可以担责,敬畏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唐太宗心怀敬畏,才有了虚心纳谏,才会虚心听取别人的逆耳之言,才有了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史为鉴,让我们常怀敬畏之心,高擎理想的火炬,播种未来的希望,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

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 敬畏,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毕恭毕敬,免犯失误;畏是如履薄冰,杜绝懈怠。“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体现了海伦凯勒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岗位努力工作则是我们对工作的虔诚和敬畏。 现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需要为了生活求温饱而辗转奔波;需要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前者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混口饭吃的一种差事;后者则是用敬畏的态度对待工作从而换来经验、素质和成就感的提高。态度的不同,决定了工作质量的不同,当你仅仅为了生计工作,工作变得没有乐趣可言,当你变成了混日子,我们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就荡然无存了。 用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就是珍惜看重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高度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岗位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工作却能够使自己远大人生目标得以实现。这使我想到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尽心尽责而成长发展为不普通人的故事。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这对疲惫不堪的老人岂不是要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尽力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人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是一个把服务做到极致的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

高三语文“常怀敬畏之心”为题导写与示例

广东实验中学作文训练指导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2008年9月5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其实,不仅是干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一些东西时常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内心充盈、宁静,并在行为上有所戒惧、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请以“常怀敬畏之心”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思路 (1)材料的审读 这次作文采用“材料+标题”的形式。标题作文可以不用原作文材料,但原材料对作文的主题内容、对象范围及导写等都有着重要的提示,因此考生务必仔细审读。从本则材料看,我 “历史、百姓、人生……”;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信息:①内容。“要常怀敬畏之心”。②敬畏对象: 主体:“干部”、“每个人”。③敬畏的结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内心充盈、宁静,兵灾行为上有所戒惧和节制”。④意义:“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2)作文题意的理解 心:思想,意念,感情。 “敬畏”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严肃对待,不随意;“敬畏”给人最大的误导是一个“怕”字,让人生出畏惧心来。如此也就失去了“敬畏”一词的内在意蕴。这里,“敬”,是一种心理态度。有一个成语“敬若神明”,可以让人体会到“敬”字中举过头顶之态以示“虔诚”的含意。举过头顶,说明所敬之事的高大和重要。“畏”,惧,可以引申出“谨慎”的含意,小心翼翼的样子,重视而不敢有丝毫怠慢。《中华大字典》对“畏”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敬也;②服也。由此可感,“敬畏”一词是事物在心理上的重要程度,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敬,重,而生虔诚心;畏,重,而生诚恳,谨慎待之,不敢有丝毫懈怠。“敬畏”——敬重并非常真诚,非常认真地对待。比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诺言”…… “怀”:怀有,保持,存在;“常”:经常,不是一时。 三、立意角度参考 敬畏则有诚,以养厚重与博大。大到国事,小到生活细微,无敬畏心则会流于随意而虚浮无力,难有成就。 国家不能敬畏人民,则会草菅人命而失民心;企业不能敬畏顾客,则会不择手段,疏于为顾客负责而损害顾客利益,失去顾客信任。敬畏心——真诚心,真爱心,对教育没有敬畏心,则无视生命发展规律而误人子弟;对自然没有敬畏心,则无视万物和谐而残酷践踏;对工作没有敬畏心,则无视责任而轻慢应付,难有建树;对生命没有敬畏心,则无视生命健康,不以生命为珍贵,任欲损之,惰而不知养护,以至失神丢魄。敬畏心,让人认真于人事,对人对事,不知敬畏,则无诚无信无孝无义无忠,轻率信诺却难忠于信诺竭诚于他人之事,没有责任心,让人难以放心交付大事。这样的人终因失信而为人弃之。 敬畏心不是谨小慎微,而是诚于人事,尊重而认真,有责任心。凡事怀一份敬畏心,则生命因为有诚而厚重,得天地人和而坦然行走在世界而无害,温润自得,受人尊敬。 四、行文 (一)记叙文写法示例 ①写一个人自幼养成敬畏之心,长大后在一个重要事件上,关键时刻没有犯错。(正面立意)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敬畏: 【解释】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容之态。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评论, 宗教学:敬畏,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语类》卷12,“持守”)

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人,要敬畏的有很多:要敬畏领导,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为人境界,如果一个人总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把旁边的人放在眼里、置厂纪国法于不顾、没有敬畏之心,徇私枉法,为所欲为,最终结果是必须要受到厂纪国法的严惩。 敬畏要靠自觉。公司员工必须是要有信仰的,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始终以厂纪厂规

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充分认识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下岗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我们托付的沉甸甸的责任,始终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严守为底线,严守法纪红线,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好一名员工。 敬畏要靠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肆意狂奔。一旦“行”没有所“止”,就对什么都没有敬畏了。敬畏要靠制度约束。实际上,国家在权力运行体制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敬畏要靠监督约束。紧紧依靠制度的约束也是不够的,制度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程序性,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话,就很容易让制度变成摆设。道德的力量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B卷

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他用生命打破了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让那些对他们不幸无动于衷的人感到惭愧。 D.东南亚旅游像核弹一样引爆全亚洲,曼谷也成为目前东南亚炙手可热的旅游地之一。 2 .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二、字词书写 3 .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度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妨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3)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机中。()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绝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4 .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常怀敬畏之心作文5篇

常怀敬畏之心作文5篇 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吃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使苏门答腊的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 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在于她对生命的尊重, 哪 怕如此卑微,但值得我们思考。她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 带回救护所,老人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

“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等而鄙视他,漠视他, 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 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伟大的人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世界的良知。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消费者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如今,食品的质量越来越差,就比如过期的月饼,中秋节到了,有些产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用过期的月饼来骗取消费者。还有那些假药、假酒、毒牛奶等,无不在侵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怀敬畏之心,保证食品的质量,让消费者安心地消费。 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消费者,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已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做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中国讲师网

做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畏是什么?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既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怀有这种态度,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有了敬畏心,我们在做事情的态度上才能有张有弛,敬畏天命,我们才不会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心会有一份信仰。敬畏神灵,我们才会祈求神灵庇佑我们,心会有一份希望。凡是我们敬畏的,我们才可能很恭敬的对待,凡是我们不敬畏的,我们就会随意践踏污蔑。 在社会上,为什么有人进了监狱,是因为他们违反了国家法律,他们为什么会违反法律,是因为他们没有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无敬畏之心,对法律就抱有无所谓之态度,随意践踏违反。 在企业里,为什么有人敢违反制度,顶撞上级,是因为他们没有对公司的制度以和领导产生敬畏,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服从和管理,职场就会失去平衡,失去伦理。

为什么很多人有个人宗教信仰,是因为人们敬畏神灵,敬畏神灵才会尊照神灵的意愿做事。在企业中为什么很多人违凡公司制度,不是他不知道公司有这制度,是因为他没有对公司制度产生敬畏,没有敬畏之心,何谈遵守。敬畏上级,你才能尊敬上级。敬畏同事,你才注重同事之间的友谊。敬畏客户,你才能服务好客户,敬畏制度,你才能遵守制度。敬畏工作,你才能珍惜工作。敬畏婚姻,你才能拥有幸福。敬畏父母,你才能尽孝。敬畏诺言,你才能守信。凡是敬畏,人生才有好结果。现在很多人缺少敬畏之心,很多事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你对生活无所谓,生活回报你的也是无所谓。还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他,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无视制度、信誉、法律等,无任何敬畏之心,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一定是建立在敬畏的基础上。有了敬畏心,才能有好的态度。 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敬畏之心,是未来更高成就的基石,敬畏万物,才能拥有万物。

语文学习要有敬畏之心

语文学习要有敬畏之心 人类有一个潜在的思维模式,即越亲近越随意,越疏远越敬畏。这个思维模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当中。这个模式,就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所传授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需要的工具,因此考生们对待它便会表现得比较随意。例如:语文不需要过多复习,语文作业可以敷衍了事,语文课可以休息、发呆。 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很少会非常直接地用到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于是考生们对这些生活里较为疏远的学科则表现得非常敬畏。例如:认真听讲,大量刷题,闲暇时间也不忘拿一本相关资料阅读记忆。 除了对语文这门学科不重视之外,很多人还对语文有着各种误解,觉得语文不过是读一读、问一问、背一背就行了。其实不然,语文学科更需要广博的知识背景,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想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就必须端正态度、做到敬畏语文。 语文需要多积累和记忆,比如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与主旨的关系;古文翻译涉及的实词、虚词、句式的考察点……这些知识点

既是独立的板块,相互之间也是共通的,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烂熟于心。 在知识积累和记忆完成后,也需要时常复习,再次巩固,做到熟能生巧。 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题目多、学习的知识杂,不能为了节约时间,就只是在学习时眼中“看一看”,心里“算一算”,大概知道“这个题应该选B”“这个题大约这样答”……想好以后翻一下答案,便进入下一题了。 造成的结果就是印象不深、思路不清、上了考场没有“下笔感”。扎实走好每一步,具体到行动上,实现“落笔”答题,远比“心算”答题要有效得多。 正所谓“一日不练手生,三日不练心生”,语文学科也存在着刷题的问题。可以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对某一个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若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语文无疑是既美又有趣的;但是从学科角度看,语文又不免有一些枯燥,这就需要克服畏难情绪,以“曲肱而枕之”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课堂上汲取老师给予的营养,在课后记忆、练习,对语文学科知识反反复复地巩固,就一定能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有重大收获。 纵有挫折遍地

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邓小平同志这段话,说得十分明了,积极透彻,这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 畏,就是害怕、有所敬畏。人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如果老子天下第一,什么都不怕,就可能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以致犯错误、栽跟头。有些干部胸中就缺少一个“畏”字。有的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嘴上惹出麻烦:有的行为失范,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钟情于声色犬马,结果在美色面前当了俘虏:有的私心过重,欲望过甚,什么好处都想有,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训很多,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敬畏之心,人该有之。有些干部为什么无所顾忌、缺少敬畏呢?其个中因素颇为复杂,但大抵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恃背后有保护伞,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张狂一点,肆意一点,不能拿他怎么样:一种是心存侥幸,总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得很隐蔽、很巧妙,别人难以发现:还有一种是不注重学习法律知识,法纪意识淡薄,正可谓“无知者无畏“,因为对什么都满不在乎,以致做了违法乱纪的事都不知道。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

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但打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我们为官行政一定要慎之以初,严于发端,遇事先要掂量后果,想一想这事该做不该做,尤其是在事关个人名节问题上,务必把握好自己,避免小节不防,大节不保。 其次要畏法规。一个人如果缺乏对法律的畏惧感,往往意味着对法律的藐视。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放纵自己的行为,最终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畏法度者最快活”,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我们要随时随地记住:法律就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碰不得。尤其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各种观念多,各种诱惑也多,只有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行动、处处严格法律、严守法规,才能真正经受住各种考验。 再次要畏欲感。人有七情六欲,关键是“欲”要正当、要有度。“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知足”,纵欲之时就是“咎”、“祸”来临之际。现实中不难见到,有一些落马贪官自毁前程,成了阶下囚,甚至走上不归路,大都是私欲膨胀、物欲诱惑的结果。是人都难免有功利之欲,完全做到清新寡欲,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抑制自己不应有的私欲,常除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古话说:“善泳者溺,善攀者坠”。何故?盖因为自以为能而有恃无恐。

演讲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初中国旗下演讲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今天讲话的题目就是《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就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与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敬畏之心就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就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行有所止。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敬畏什么呢? 敬畏身份。身份,就是社会赋予某群人集体归属感的依据所在。身为中学生,我们就是到学校学习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不就是乡野村夫,市井泼妇。所以就应该说话文明,行为礼貌。因为您所有的行为举止,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也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份,要有一种生怕因某一次疏忽而亵渎了自己穿着的校服、佩戴的校徽的内心敬畏。 敬畏纪律。纪律就是对人行为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也就是落实各项学习任务的保障,就是规范,就是秩序,就是行为规则。有些人不遵守纪律,时间长了,个人就变成了老油子,班级也被这些人拖得松松垮垮。班级没有良好班风,就会败坏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风气。所以,身为中学生,要对纪

律心存敬畏。有句古话:“畏法度者最快活”,讲的就是怕法、怕纪律就不会逾越法律纪律的红线,才能坦荡快乐地生活。只要我们把纪律作为言行指南,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一定会开心愉快。 敬畏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都就是公平的,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一样的每分每秒。但就是,有同学不懂得珍惜时间、敬畏时间,一天的事情,非要三天四天才完成。学习时间没有真正用在学习上,上课不专心、天马行空,课后又把功课抛在一边,我行我素,时间就这样在她手里一分一秒的过去,学业也在她的手里耽搁,一事无成。然而, “昨日骑竹马,今日白头翁”。等我们感觉到时不我待的时候,蓦然回首,就已经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敬畏同学。古人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而所谓同学,更就是指在一起学习并为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目标奋斗的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人。实际上,敬畏同学就就是尊重同学,就就是互相学习。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间大有卧虎藏龙的英才,或在功课学习上高人一等,或在电脑操作上高人一筹,或在学习生活中创意不断;她们或性情豁达,或行事谨慎,或感恩孝顺,总之,身边的同学总有一样或多样的品质优秀于自己、超越于自己。与之相处就要学会瞧到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所以说,不管我们身边的同学如何,只要找准了自己与她交往的相同志趣,与人为善地包容别人的不足,放大别人的长处,我们就能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不管人情如何淡薄,相亲相爱的家长老师不会把您往火坑里推。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您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您会明白更多道理,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

敬畏之心

谈谈教育的敬畏之心(一) 台北路学校张京莉 敬畏之心是自然生灵之间尊敬、畏惧的心理状态,因为敬仰和膜拜,就会谨言慎行,守好本份,处事客观公正,随时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敬畏之心是善良之心、真挚之心、诚恳之心、负责之心、尊重之心,它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和谐,带来了双方利益的共生共长,在共同愿景和手则下维护了秩序的稳定。 对于教育而言,也尤其希望唤醒彼此的敬畏之心。教育工作者需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科学,敬畏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敬畏受教育者的自我尊严和不断发展的权利,敬畏家长的信赖与托付。 学生需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父母的辛勤付出、养儿不易,敬畏生命的宝贵和时光的流逝,敬畏老师授业解惑的权威,敬畏科学、知识的神奇魅力,敬畏学生之间互助友爱、取长补短、你争我赶的无限可能。 家长需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己养育、教导子女的不可懈怠的责任,敬畏稚嫩儿童懵懂求知、纯真无瑕的目光,敬畏引领孩子成人成才的校园殿堂,敬畏老师呕心沥血、不求回报的辛劳付出。 社会对教育也需常怀敬畏之心,还校园一方净土,树立教育者师道尊严的社会地位,呼吁全社会保障教师的权益。同时,滤化纷繁的世态百相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关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

特殊性,呵护他们求知求真求善的心灵。当全社会都引起对教育本身的尊重,就会带来教育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可是,今天的教育慢慢丧失了敬畏之心。社会对教育的维护减弱,家长常以怀疑、审视、苛责的目光质疑着教育种种,学生对老师失去应有的尊重,对知识更多的是轻视,教师的心态渐渐浮躁,敬畏的心情渐渐远去…… 让“敬畏之心”少一点 ——谈谈教育的敬畏之心 台北路学校张京莉 几年前,人们将教育比作是“戴着镣铐的跳舞”,来形象的形容教师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面前的尴尬,这也是教师时至今日的内心真实写照。 面对教学过程,教师有说不出的无奈,考点、考分、应考策略如芒在背,约束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面对家长的质疑、审视,教师谨小慎微,百般顾忌,纵有浑身解数也难以施展。教师的敬畏之心不是没有,而是过多、过重,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如履薄冰的境况极可能带来教育的死气沉沉。我们呼吁社会给教育松绑,给教师心灵松绑,同时,更希望教师自身,坚守教育的底线,相信自我,力排众议,勇于创新,少一点敬畏之心。 中考的指挥棒可以给我们教学以启示,就语文学科而言,它

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电厂招收一名电工,应聘的几个大学生被老师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怕电吗?几名大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气都回答的“不怕”,只有一人回答“怕”。很意外,电厂的老师傅录用了这个“怕电”的年轻人。后来老师傅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20年前,他和一道进厂的刘师傅负责用电管理,刘师傅人很在行,也很大胆,基本上是不怎么惧怕电。但有一次,在检修变压器时,因为粗心大意而触电身亡。老师傅用这样一个曾经目睹的事,来警醒年轻人,与电打交道,应该敬畏它。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我不是圣贤君子,但我也常怀敬畏之心,因为我们是电力工作者。 我们应对电的历史心怀敬畏。从18世纪时西方开始探索电的种种现象开始,人类就与电就产成了永不消逝的火花。从富兰克林到爱迪生,从电灯到电脑,从电池到电子产品,电的历史就是人类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电力给工业和社会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改变。二十一世纪依旧是电气化时代,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电仍然是绿色科技不可替代的能源。我们敬畏昨天就是为了做好今天,更是为了展望明天,因为我们是电力工作者。 我们应对电力工作的崇高心怀敬畏。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处都有我们电力工作者的身影,为了中国梦想的列车能高速驰骋,我们甘愿做一颗小小的齿轮。烈日炎炎我们在水泥杆上铺缆架线;寒风刺骨我们在野外的冰面上查线巡逻;高山峻岭上有我们的铁塔独立;险滩大河

边有我们的身影徘徊;风雨大作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刻;夜深人静的一个电话铃声就是我们战斗的号角。我们敬畏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其他人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我们是电力工作者。 我们更应对电力工作的安全心怀敬畏。我们常说“安全生产”,有“安全”才能有“生产”。安全是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命运难以预测为何有时生命的存在只是一瞬间?这取决于人们对生命的态度。那么是什么影响生命的态度?是安全的意识。如果说生命是一朵绚丽的花朵,那么安全则是花下的枝干;如果说生命是那易碎的玉佩,那么安全则是腰间的一线;如果说生命是不断向上的攀岩,那么安全则是那牢牢的保险。 医生追求安全,因为有时生命只是笔下的一点;司机重视安全,因为有时生命只是途中的一次眨眼;工人强调安全,因为有时生命只是操作中的一个闪念;人人都讲究安全,因为有时生活中有不可捉摸的危险。 没有安全的保障,一切都如同昙花一现。如果商场没有安全,一点星星之火即可燎原;如果企业没有安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如果生活没有了安全,就如同我们失去了蓝天。没有安全,生活何从谈起。 我无法忘记那些停留在脑海的印记:那些触目惊心烧焦的尸体;那些可爱的孩子失去的手臂;那些同行突然出事的消息;那些违规用电燃起的熊熊大火;那些孩子脸上挂着的泪滴。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安全第一”。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蒙培元)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蒙培元 我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一个至今难忘的真实故事。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下。那里有河有原又有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下面是一条小小的河谷,河谷两侧便是高原,高原之上又有延绵不断的高山(属陇山山脉)。河谷和原上是耕地,山上则是灌木丛林。 家乡交通不便,缺少燃料。当地农民只能靠烧柴做饭、取暖。我幼年时经常上山打柴。所谓“上山”,其实是到原上的田间草地去割草,并不是真到山上去。只要不拔掉草根,很快又会长出新草,第二年仍有草可割。但割草的人多了,田间草地常常被人割过,就要找有草的地方去割,经常是走很多路仍找不到更好的草。可见,农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有一次,我跟随一位堂兄到原上去割草,走到离山不远的地方,眼看就要到灌木丛了。我心想,如果进了灌木丛,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捆,满载而归,岂不甚好。但是,再看看堂兄,他却头也不抬,毫无上山的意思,只是继续在原上寻找。我忍不住便问:“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和草,能去砍吗?”堂兄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我好奇地问:“山上有狼吗?”堂兄说:“没有。”其实家乡是有狼的。但是,大白天谁也没有见过狼,何况山下的原上,到处都有人在地里干活,我们即便是上山,也只是到山、原接壤的边缘地带,狼是决不会出来的。我相信堂兄的话是真的。于是我又问:“那为何不去?”

堂兄只说了一句:“这山不能去!”表情是严肃的。我继续问,他就再也不回答了。 堂兄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堂兄是一位不识字的青年“老农”,未必能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又为何如此坚定,说话带有一种命令的口气,告诫我“这山不能去”呢?我当时已经读小学了,接受的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信神。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当堂兄说这句话时,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敬畏感,使我为之一震,不由自主地受到一种感染。就是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我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了。此后,我虽然到原上打过无数次柴,并且每次走到山下,总有一个问题在心中闪现,但是,和堂兄一样,我一次也未曾上过山。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宁可受困,也不到山上砍下一根枝条呢?我总想找到其中的答案,但是很长时间未能找到,后来也就不去想它了。 原来就在这座山下,有一条深谷,谷里有几处喷泉,十分壮观。泉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清澈透明,汇成溪流。这些泉水算是当地的小小一景,偶尔还有人去观赏游玩。其中有一处位置较高的泉水,便是附近村子男女老幼的饮用水。家乡的人就是靠这些泉水生存的。不过,就我当时所学的那点知识,还不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山下为何出泉?泉水从何而来?”我只知道,水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大概自古如此,将来永远如此吧! 沿着河谷小平原顺流而下,两侧山谷有很多这样的溪流,这些溪流穿过高原,汇入河中,最后流入渭河。每个山泉的周围都有村

为师者要常怀“五心”

为师者要常怀“五心”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人生在世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不断进取,努力使人达到最理想最完善的境界。身为新时期的教师也需时刻以此警戒自己,我认为在日常工作工作中要常怀“五心”,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锤炼,以期达到教师最理想的境界。 进取之心。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让别人读书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让别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学习,借用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话:你可以默默无闻,但你不能碌碌无为;你可以决定自己平凡,但不能让自己平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而这种“资产”的获得,必须靠个人孜孜不倦地进取学习。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为师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除了必需的素质外,还要有与时俱进的进取意识,特别要强化“必须学”的意识,要把“博学不穷,笃行不倦”作为一种意识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境界。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增加知识的厚度,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为着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不懈努力,用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去尽量满足,维护学生成长的需要,促使生命的完美。 挚爱之心。也就是对教育,对孩子的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其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赞可夫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爱。”衡量教师是否合格,首先看其对学生是否毫无区别、事

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

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 ----《基石》观后感 2月24日,县局实践办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收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基石》。该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回望峥嵘岁月,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广大人民群众用生命、热血与忠诚支持革命,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党的铜墙铁壁;用他们对党的信仰和忠诚,为党的事业奠定了强大的基石。今天,当我们享受幸福安康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以敬畏之心来面对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以怀感恩之情来报答他们呢?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敬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怕”群众不高兴、“怕”群众不答应,“怕”群众不拥护。其次要敬畏法律。作为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时刻牢记“莫违法,违法必被捉”。最后要敬畏权力。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祉,决不能当成谋私利的工具。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执行:一是加强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自身防腐能力。对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给自己身边清扫出一块“净土”。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回应机制,

强化正当用权,约束不正当用权。三是将各项工作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常怀感恩之情,首先要感恩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没有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就不可能有党的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也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其次要感恩组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没有组织,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所以,每一名干部要自觉地增强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情、常思从政之责,服从组织安排,主动服务群众。结合工商职能,在服务群众方面,一方面应将窗口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查找问题,优化服务,擦亮窗口,取信于民。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稳定,维护消费者利益。 在当前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信只要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活动中,就一定能转变作风,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凝聚群众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人要有颗敬畏之心》心得体会

《做人要有颗敬畏之心》心得体会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畏是什么?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既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怀有这种态度,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有了敬畏心,我们在做事情的态度上才能有张有弛,敬畏天命,我们才不会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心会有一份信仰。敬畏神灵,我们才会祈求神灵庇佑我们,心会有一份希望。凡是我们敬畏的,我们才可能很恭敬的对待,凡是我们不敬畏的,我们就会随意践踏污蔑。 在社会上,为什么有人进了监狱,是因为他们违反了国家法律,他们为什么会违反法律,是因为他们没有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无敬畏之心,对法律就抱有无所谓之态度,随意践踏违反。在企业里,为什么有人敢违反制度,顶撞上级,

是因为他们没有对公司的制度以和领导产生敬畏,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服从和管理,职场就会失去平衡,失去伦理。 为什么很多人有个人宗教信仰,是因为人们敬畏神灵,敬畏神灵才会尊照神灵的意愿做事。敬畏上级,你才能尊敬上级。敬畏同事,你才注重同事之间的友谊。敬畏客户,你才能服务好客户,敬畏制度,你才能遵守制度。敬畏工作,你才能珍惜工作。敬畏婚姻,你才能拥有幸福。敬畏父母,你才能尽孝。敬畏诺言,你才能守信。凡是敬畏,人生才有好结果。现在很多人缺少敬畏之心,很多事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你对生活无所谓,生活回报你的也是无所谓。还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他,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无视制度、信誉、法律等,无任何敬畏之心,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一定是建立在敬畏的基础上。有了敬畏心,才能有好的态度。有忧才无忧,有惧才无惧。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更有意义地活着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一个人在世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受人尊敬的一件法宝。敬畏之心,是未来更高成就的基石,敬畏万物,才能拥有万物。

《信》读后感人当常怀敬畏之心

《信》读后感人当常怀敬畏之心 《信》读后感:人当常怀敬畏之心 东野圭吾的作品素来以精巧细致的推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匪夷所思的故事架构而享誉文坛,但《信》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并没有过多着墨于犯罪情节的设计或侦破,更多地是在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的过程中阐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这是一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由于刚志身陷囹圄,他只能通过写信来和弟弟直贵联系,这一封封来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但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挫败与噩运。由于哥哥杀人犯的身份,直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放弃了自己对音乐梦想的追求,也失去了理想的爱情,这一切的一切,使直贵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直贵试图隐瞒哥哥因杀人而坐牢的事实,但是哥哥的来信一次次地让他的努力和掩饰付诸东流。为此,直贵对哥哥的感情由埋怨逐渐转变为怨恨,他写信告诉哥哥要断绝关系,他搬家而不告诉哥哥新地址只为不再收到哥哥的信。面对挫败和噩运,直贵抱怨社会的不公,也非常困惑为何无辜的自己却总是在承受旁人的歧视和孤立,直到后来平野社长的一番话才终于让他找到了答案:你如何理解不了大家对你的不公平,你所受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的一个惩罚,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罪行给家人带来了什么后果,以为对受害者家属祈求原谅,以为被束之高墙就是惩戒,哥哥的"社会性死亡"带给了弟弟难以附加的生活阻碍,让他失去做自己的机会,即便直贵的优秀被别人认可,可最终他依旧是那个罪犯的弟弟,没有别的身份。 直贵的遭遇是不幸的,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遭遇完全是哥哥的错误所带来的附属效应,与他自身的行为没有任何关系。书中的哥哥刚志为了帮助弟弟筹集学费而阴差阳错地犯下杀人的罪行,乍一看是有些许值得同情的成分,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极其不可取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沟沟坎坎,每个人也都会有走错路、下错棋的时候,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因为一些极端的行为或选择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公司的一份子和社会的一份子而存在,这是人固有的社会属性。但有些人对人的社会属性产生了过度解读,他们会为了自己内心所谓的一切都是为了某某某这样的情怀大义去做一些糟糕的选择,甚至伤害别人。这样的经历也许值得同情,但这样的行为却是不值得被理解和原谅的,人生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自己,自己的人生才最应该被重视。在我看来,人的社会属性,时刻提

材料作文:处世常怀敬畏心

材料作文:处世常怀敬畏心 作文材料:一位作家说:“我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作品,是因为我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其实,不仅创作如此,为人处世也须做到“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处世常怀敬畏心 作者:高三(2)班汤木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那么正如他所言,对自己的行为心存敬畏,对自然心存敬畏,对高尚的心灵心存敬畏,才能致远。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自身行为心存敬畏,那么自然能做到脚下有地。莫言常怀谦卑的心态用敬畏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当《咬文嚼字》指出他作品中的错误时,他心存感激道:“谢谢!”因为他对自己的行为心存敬畏,所以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考量它对社会的影响。或许正是这

种敬畏之心才使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社会诠释生活。 一个集体若是对自然规律心存敬畏,那么自然能做到头顶有天。反观国内,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事层出不穷,这不禁拷问这个集体良心何在?古有言:“人在做,天在看。”当一个集体不能遵循自然规律,想着以破坏为目的来发展经济,其结果定是不如人意的。再看新加坡把道德作为操守,把自然规律作为准则,那无人践踏的草坪,那免检的食品,难道不能给国人一些启示吗? 一个国家若是能对高尚的灵魂心存敬畏,那便不仅仅是眼中有人,而是国中有人了。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一个国家对高尚的灵魂常怀敬畏,那么便不会存在韩国言之凿凿说屈原、李白是韩国人。这种缺乏敬畏的行为是对先贤的亵渎,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正是对那些英灵的敬畏和祭奠。 处世应常怀敬畏之心,它是个人修身立德的根基,是集体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应常怀敬畏之心莫要效仿西晋的石崇,在金谷园里、在丝竹声中狂妄自大,死后还让人发出“落花犹似坠楼人”的感叹;也不学南唐后

2018高考满分作文:常怀敬畏之心_1

2018高考满分作文:常怀敬畏之心 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炎敏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不是黎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 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手握重兵,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洗涤掉过去不好的东西,重获新生,才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境界 敬畏之心,是步履从容的沉稳和宁静致远的心态,现代人大多失了敬畏,他们在社会网络上,肆意用道德绑架毒害他人的心灵。他们用最漫不经心的笔触随意的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戾气,他的不可一世,他的满心浮躁,记得那些对中国女排的声讨吗?记得那些对明星秘闻亮起的眼睛吗?记得在葬礼上那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吗?庄重的场合少了静,生命的厚度便被削弱,心也浮华起来,当世上所有人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油滑当智

慧,那么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它不只是创造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应成为我们的处世哲学,心怀敬畏,潜心明志,沉稳,就如修补古籍的高慧云,闲看堂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陈浅优雅。 敬畏之心,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和永恒的和谐思想,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在这广阔的浩瀚的大千世界中,人生而如一根芦苇,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浪潮的冲刷下,打磨掉了我们心中敬畏自然的信仰大厦。而中国古典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诠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才不会有那愈演愈烈的生态预警,就像余秋雨先生执着追寻的生态文化一样,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知天命而不畏者,狎大人无圣人之言,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才会走向崇高,一路朝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