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考点05 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解析版)

基础考点05 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解析版)
基础考点05 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解析版)

基础考点05—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

★常考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常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考点三:凸透镜的三种应用

★常考点四:眼睛和视力矫正

★常考点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常考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镜后与原来的传播方向相比是相互“靠近”还是“远离”了.

【易错警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并不代表通过凸透镜折射的光线都会相交,只要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靠近了即为会聚;反之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不代表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一定不能相交,折射后考点归纳

远离了即为发散。

常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放大、等大、缩小像的条件及其应用

凸透镜即可成实像又可成虚像,它的四种成像情况是:

①物距即U>2f(即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此时像距(设为V)f<V<2f时(此种情况下U>V)在光屏上能呈现清晣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对应的应用是:照相机。

②当U=2f且当V=2f(此时U=V)物体能呈现“倒立”的等大的实像;无应用。

③当f<U<2f,且V>2f(此种情况下U<V此时物体能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的应用是:投影仪。

④当U<f时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能成像,但此时透过透镜可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虚像,(此种情况下V>U);对应的应用是:放大镜。

(2)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时,物体向焦点(选填“焦点”或“凸透镜”)移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不断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随着不断变大.比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像大一些,就应该将放大镜适当远离物体.

(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时,物体与像不仅上下颠倒,左右也发生了颠倒.

(4)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部分或用一块破损的凸透镜,物体仍然能成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会有所变暗.

2.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

(1)三心同高.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

(2)观察虚像.观察物体所成的虚像时,不是直接观察像的位置,而是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烛焰的虚像.

【帮你归纳】

1:凸透镜成像特点巧记:一倍分虚实,内虚外实:一倍焦距处是实像、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的像是虚像;在一倍焦距以外,成的像是实像.2. 二倍分大小,远小近大:二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内,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成的是缩小的实像.3. 物近像远,近焦则大:物体靠近焦点成的像变大,像距也变大;物体远离焦点成的像变小,像距也变小.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上问题:

A:若实验时发现光屏上不能呈现像则可能的原因是①透镜中心,蜡焰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三者没有大致在同一个高度②把“蜡焰”移到焦点或焦点之内了

B: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若用一块黑布遮住凸透镜的一小块或不小心碰掉一小块,则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依然完整只是不太清晣(原因是折射的光线少了。

C: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若发现:蜡焰的像呈在光屏的下半部分应适当将“蜡焰”下移或将光屏适当下移,还可以将透镜适当上移;若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上述调节反之。

D:凸透镜成实像的前提条件是U>f,成虚像的条件是U<f。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一定是倒立的即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还可以是等大的,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且是放大的。

F: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和像的最小距离是4f),即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相反当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且应注意成虚像时必须透过透镜才可以看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不能看见原物体),

H:在实验求程中如果蜡烛变短,则光屏上的像将会上移,此时可以将光屏上移才可以使仍可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在实验中如果像呈现在光屏的上部可以将光屏适当上移,或者将蜡焰适当上移,还可以将凸透镜适当上移。

3: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在蜡焰和凸透镜中间再放上一个近视镜,则由于近视镜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会将光线发散所以光屏必须适当后移才可以使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如果放上一个远视镜则光屏应适当靠近凸透镜像才清晰。

例1:(2020·河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应用在照相机上

C. 在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该镜片对光起发散作用

D. 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则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实像,则有

解得A不符合题意;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说明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C不符合题意;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u=20cm,则f<u<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例2:(2019河北中考试题)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A、B、C

【解析】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靠近焦点像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即蜡烛远离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

B、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故B正确;

C、当蜡烛放在10cm处,物距u=40cm﹣10cm=3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在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远视眼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透镜,所以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错误。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同时要自己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的大小关系。

例3:(2018河北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6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C: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可能得到倒立的清晰像

D:更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只移动透镜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题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不同,A错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长度变短,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可知蜡焰在光屏上成的像会向上移动,B选项是错误的;根据各元件位置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1=30cm<2f,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1=45cm>2f,得15cm<f<22.5cm,当蜡烛不动,透镜移至35cm处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2=15cm<f,烛焰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会得到清晰的实像,C 选项是错误的;焦距越小的凸透镜折光能力越强,所以更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后向右移动透镜,增大物距,减小像距,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此题应选D

例4:(2017河北中考试题)(多选)如图所示、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此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8cm B: 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照相机

C:只移动蜡烛光屏仍可得到清析的实像D:移动凸透镜可得到清析的放大的实像。

【答案】B、D

【解析】题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且物距U大于像距V,故题图中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U >2f、f<V<2f ,即30cm>2f , f<20cm<2f ,解得10cm<f<15cm,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应用该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B选项正确;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动,只移动蜡烛,由于物距发生改变时,像距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光屏上将得不到蜡焰清晰的像,C项错误;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题图中的凸透镜向左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时,依据光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选项是正确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此题应选B、D。

例5:(2020·四川乐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蜡烛移至a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实像;

B. 将蜡烛移至b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缩小、倒立的实像;

C. 将蜡烛移至c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

D. 将蜡烛移至d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虚像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将蜡烛移至a处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移动光屏,找不到像,故A错误;B.将蜡烛移至b处时,物距等于焦距,此时不成像,故B错误;C.将蜡烛移至c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D.将蜡烛移至d处时,物距大于焦距,移动光屏,可看见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C。

例6:(2018?临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答案】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焦距的大小;(2)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4)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cm,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时,物距为50cm﹣20cm=30cm>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u=50cm﹣45cm=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故D错误。故此题应选:C。

例7:(2019·苏州)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

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

B.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凹透镜,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

C.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B。

【解析】A、从图上看出,物距u=50.0cm-10.0cm=40.0cm。v=85cm-50cm=35cm,凸透镜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不会得到清晰的像,故A错误;B、由A分析可知,像距较大要延迟光线会聚,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凹透镜,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故B正确;C、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处,u=50cm-30cm=20cm≠2f,故移动光屏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故C错误;D、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u=50cm-40cm=10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选B。

例8:(2020·南县)一位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他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

A. 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D. 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

【解析】由“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变小,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需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例9:(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C

【分析】(1)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让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调出最小最亮的光斑为凸透镜的焦点,亮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来解答此题。

【解析】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故选:C。

例10:(2019·百色)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该透镜的焦距f小于9cm;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AB、蜡烛距离凸透镜32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8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体的位置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32cm>2f;2f>18cm >f,解得:9cm<f<16cm,故AB错误;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u<f,可以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D、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

例11:(2018?菏泽)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答案】B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析】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故选:B。

例12:(2018?淄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在凸透镜后20cm的光屏上出现一个等大倒立的像,如果将蜡烛移动到凸透镜前25cm处,则()

A.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找不到像

【答案】B

【分析】(1)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

【解析】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则f=10cm;A、若现将蜡烛移至透镜前25cm处时,此时物距u=25cm,则物距u>2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C、D、如果将蜡烛移动到凸透镜前25cm处,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一段距离,光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

例13:(2017届江苏省无锡市锡北片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

C. 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向右移动凸透镜,能再次成清晰的蜡烛像

D.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物距u=25cm,v=40cm,物距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B、由图可知,此时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C、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只移动中间的凸透镜,使物距大于像距,这样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40cm,由光路可逆可以知道v=25cm,则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不可能成清晰的烛焰像,故D错误.故选C.

例14:(2018?常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45cm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淅的像

【答案】D

【分析】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析】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u>2f,2f>v>f,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故A错误;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u=30cm>2f,所以f<15cm;2f>v=15cm>f,所以f>7.5cm。所以15cm>f>7.5cm。当将蜡烛放在刻度线45cm处时u=5cm,此时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远像近像变小,则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故D正确。故选:D。

例15:(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小芳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由图可知,凸透镜焦距范围正确的是______ A.f>40cm B.20cm<f<40cm C.13cm<f <20cm D.6.5cm<f<13cm

(2)如图示位置的成像情况与______ (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3)若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______ (左/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__ (大/小)些.

(4)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凸透镜/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______ (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答案】D 照相机右大凹透镜近视眼

【解析】(1)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u=50cm-10cm=40cm,光屏到凸透镜距离:

v=63cm-50cm=13cm,u>v,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u>2f,f<v<2f,即有:40cm>2f,f<13cm<2f,解得:6.5cm<f<13cm,故选D;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

(3)若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一些;

(4)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若要成清晰像,光屏应向左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应使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近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例16:(2020·云南)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根据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________。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 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________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________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________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________ 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________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1)同一高度;25.0 (2)蜡烛变短;向上(3)C;A (4)近视

【解析】(1)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像,因为焦距等于12.5cm,所以两倍焦距等于25.0cm,因此烛焰应放在(2)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运动。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运动,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物体向凸透镜靠近时像变大,所以把蜡烛放在C点

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睛的工作原理和照相机相同,根据图形可知在A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小明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对光具有发散的作用,所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例17:(2019—2020河北盐山第二中学一模试题)(多选)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A、B、C

【解析】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靠近焦点像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即蜡烛远离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

B、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故B正确;

C、当蜡烛放在10cm处,物距u=40cm﹣10cm=3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在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远视眼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透镜,所以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错误。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同时要自己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的大小关系。

例18:(2019湖北武汉中考)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如图所示的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实验。他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了如下

现象。

(1)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______(填

“靠近”或“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

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片对光有______作用。

【答案】(1)远离;前方;(2)靠近;会聚。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解析】(1)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像距变大,光屏应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近视眼镜可以使像远离凸透镜,故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2)取下近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凸透镜的几种应用:

A:照相机专题总结:

⑴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而底片则相当于一个光屏,其暗箱变化则相当于像距的变化,拉长或镜头前伸则相当于增大像距,缩短或镜头后移则相当于减小像距。

⑵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信焦距时能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⑶当用照相机拍摄近景时应把镜头前伸即拉长暗箱(即增大像距),当拍摄远景时应把镜头后缩即缩短暗箱(即减小像距)。

⑷当用同一照相机且当底片一定时,用它拍完较大的像再用它拍较小的像时如拍完半身像,然后再拍全身像,则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应使像机离人远些,同时镜头后移。相反,当用同一相机拍完较小的像,再拍较大的像时,如拍完全班的毕业像,在底板一定的情况下再拍个人像,应把相机靠近人,同时镜头前移即拉长暗箱。

【帮你归纳】用相机拍出的是物体的实像,应符合: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变大的规律。

B: 幻灯机与投影仪专题总结:

⑴幻灯机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当物体到利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⑵对于幻灯机,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相当于物距,而镜头到屏幕间的距离相当于像距,当把幻灯片插于镜头的1倍与2倍焦距之间时,在屏幕上应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若要把幻灯片倒插则在屏幕上应得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⑶使用幻灯机时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把镜头后移(即减小物距)同时把幻灯机远离屏幕(即增大像距);要在屏幕上得到像小一些,上述调节则反之。

⑷投影仪经过凸透镜的一次折射和平面镜的一次反射最终在屏幕上得到的是:放大的但旋转900的实像。如下图的图片甲最终在屏幕上会得到像乙。

⑸使用投影仪时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应把投影仪的镜头下移(即减小物距)同时把投影仪远离屏幕(即增大像距),要使屏幕上的像小些上述调节反之。

例1:(2019·河南)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C。

【解析】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B、光通过摄像

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B错误;C、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例2:(2020·娄底)下列关于光的知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照相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 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超声波实现遥控的

C. 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D. 投影仪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C

【解析】A.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B.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B不符合题意;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C符合题意;D.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例3:(2019·遂宁)为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交管部门在很多十字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车辆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车辆远离摄像头时,所成的像将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凸;缩小;变小。

【解析】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和摄像头的原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车辆远离摄像头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答案为:凸;缩小;变小。

例4:(2020·鄂州)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色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信焦距

B. 白色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 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色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 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色墙上的像,是因为墙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解析】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A不符合题意;

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符合题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C不符合题意;D.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例5:(2018?通辽)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答案】B

【分析】(1)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析】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故B正确;

C、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C 错误。

D、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故D 错误。故选:B。

例5:(2018?广西)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共相同的是()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显微镜

【答案】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 >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析】已知手机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

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符合题意;

C、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D、由显微镜成像原理知:物体经物镜折射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正好处在目镜的焦点之内,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不符合题意。故选:B。

C:放大镜:

⑴放大镜即为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时(在物体同侧,透过透镜)可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⑵当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但不可超过1倍焦距)

⑶只有透过透镜才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不能看到原物体) ⑷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因其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因此不一定都能观察到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同样具有凸透镜的所有性质。

例1: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则正确的说法是( )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答案】C

【解析】:小明虽拿着一个放大镜但放大镜自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所以当伸开手臂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应大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所以小明看到的一定是一个倒立的实像,即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所以此题应选C

例2: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更清晣的像,她常常这们做( )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镜离报远一些B:报与眼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不动,放大镜与报纸离的近一些。

【答案】B

【解析】成虚像时应符合,物远,像远,像变大的原理,所以要使看到的像更大更清晣,应适当增大物距,即增大报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所以此题应选B。,

眼睛和视力矫正

视力的缺陷和矫正

例1:(2020·鸡西)如图所示,近视眼成因原理是________图,近视眼矫正原理是________图。

【答案】甲;丙

【解析】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进行矫正,则图甲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能够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例2:(2019·衡阳)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太长,可以戴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太长,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太短,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太短,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C。

【解析】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B不符合题意。远视眼的晶状体变薄,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C。

★常考点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目镜再一次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构造各不相同,其中有一种开普勒望远镜也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成的倒立、缩小

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E:凸透镜及成像顺口溜: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1:(2020·安徽)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乙→丁→甲→丙

D. 丙→甲→乙→丁

【答案】C。

【解析】凸透镜由贴着刻度尺到逐渐远离的过程中,尺子到凸透镜的距离会经历由“一倍焦距之内”增加到“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再增加到“两倍焦距之外”。所以会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乙;再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不断减小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成实像的阶段会经历“丁-甲-丙”的过程。综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本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题(含答案) 1.(12济宁)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放大的像,由此可推断:甲透镜的焦距____乙透镜的焦距(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2.(12江西)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正好出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此时能观察到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__像(选填“实”或“虚”)。 3.(12浙江宁波)将蜡烛、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蜡烛使烛焰距凸透镜25cm,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根据这一成像规律,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_______。 4.(12河南)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原因是__________。 5.(12海南)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____点时,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像是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6.(12苏州)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 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足够长).实验时应先调节烛 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 致在____上;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____(上/下)移动;移动蜡烛,使烛焰离凸透镜10cm,再移动光屏,___(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7.(12扬州)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 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上/ 下)调整。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整理资料讲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U﹥2f U=2f F﹤u﹤2f U=f 0﹤u﹤f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可能是正立的,也可能是倒立的 D.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3.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 A.大于20㎝ B.大于10㎝且小于20㎝ C.小于10㎝ D.等于20㎝ 5.A1B1是物体AB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正确的是() 6.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在光屏上() 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B.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C.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D.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减弱 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8.蜡烛从离凸透镜距离为5f的地方向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凸透镜所成的像()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热点考点难点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 ”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 变破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象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因为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柱形凸透镜,所以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故A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变大,上下不变,故B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C .柱形凸透镜成像时左右颠倒,上下不变,不可能出现左右和上下都颠倒的像,故C 不可能出现,C 符合题意; D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左右颠倒变小,上下不变,故D 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则( ) A .焦距可能为18厘米 B .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 D .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2u f >,2f v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 v >;由题

意可以知道物距30cm u =,像距20cm v =,这种情况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30cm 2f > 20cm 2f f << 化简可得 10cm 15cm f <<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8cm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 cm ,物距变大,依然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变小,所成的实像会变小;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 cm ,物距20cm u =,那么 2f u f << 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30cm v =,光屏应远离透镜10 cm ;故选D 。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 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 一定满足8cm <f <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 .只有①和③ B .只有②和④ C .只有②和③ D .只有①和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①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 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即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①错误; ②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②正确; ③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30cm 2f >,得:15cm f <; 像距为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即16cm 2f f <<,得:8f cm >,16cm f <; 综合以上条件得:8cm 15cm f << ,故③正确; ④将近视镜片,即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像将远离凸透镜,所以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C . 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 4.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 A .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B .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C .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D .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答案】B

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题型解析版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一.选择题 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露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出现了如下图的情形,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cm B.6cm C.9cm D.20cm 3.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厘米,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3厘米 B.13厘米 C.23厘米 D.33厘米 4.如图所示,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图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C.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5.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μ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cm B.当μ=3.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μ=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如图是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40cm处,则()

复习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教材、教法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 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 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成像的几种情况(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中考物理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成像图 说明: (1)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倒立,且物与像分居透镜的两侧,可以是放大的、等大的或缩小的;成虚像必正立,且物与像位于透镜的同侧,一定是放大的。 (2)物体沿主光轴移动,像也沿主光轴移动。对于实像来说,物体向靠近镜的方向移,像向远离镜的方向移,且像越来越大。对虚像来说,物向镜移,像也向镜移,且像越来越小。 (3)物体的物距一定,垂直主光轴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移动时,虚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是一致的,但实像的移动方向跟物体移动方向恰好相反。即物向上移,像要向下移;物向左移,像要向右移。 (4)透镜一部分被遮挡,这部分不透光,其余仍透光,仍生成完整的像,只不过像变暗些。透镜破裂后去掉一部分,就相当于遮挡了一部分,像大小、位置不变,只是变暗些。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①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a.蜡烛在焦点以内,b.烛焰在焦点上c.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d.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应依次放置这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的前提。能在光屏上显示的像是实像,l而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异侧.因此必须使蜡烛和光屏分居凸透镜的两侧。 (2)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应该在同一直线上这是像成在光屏上的前提。如果做这个实验时用的是光具座,在调节时只要按程序操作,很容易完成共线调节;但是如果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光具座就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3)实验中凸透镜的镜面、光屏面应大致平行这也是保证像成在光屏上的条件。因为若镜面和光屏面不平行,如镜面倾斜,根据凸透镜成像原因,像将成在光屏的一边而不会成在光屏上。 (4)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应该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是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的条件。有些同学认为,只要这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就可以了。事实上,如果三者的高度不同,则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或在光屏的上方,或在光屏的下方,不利于像的观察。 (5)实验中要注意凸透镜的定位由于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像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而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在2 倍焦距之外。所以实验时应给物距和像距留大致相同的调节空间。即凸透镜应该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全

“靠近”,则对光线起会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像清晰 五.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明几点: ① 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时不成像,成实像,成虚像。 f u =f u >f u <② 二倍焦距处是像大小的分界点,时,成等大实像,时,成缩小的实像, f u 2=f u 2>时,成放大实像或放大虚像。 ③ 成实像特点:成实像时,物、像在镜的两侧 f u 2<且倒立,同时,,像变小,,像变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 ④ 成虚 ↑u ↓v ↑↓v u 像的特点:成虚像时,物、像在镜同侧,且正立、放大,同时,,像变大, ↑↑v u 像变小,像物移动方向也一致。 ↓↓v u ⑤ 成实像时,物、像距离最小值为4倍焦距(即)。 f 4口诀:一焦分虚实,分正倒;二焦分大小;物近(与焦点的距离)像远大,物远(与焦点 的距离)像近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像距大(于物距)像放大,像距小(于物距) 像缩小。 例7: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 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此透镜方向移动20cm ,则此时蜡烛经该透镜所成的像是 ( ) A .放大的虚像 B .等大的虚像 C .缩小 的实像 D .缩小的虚像 例8、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 、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D 、实像是实 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是人的幻觉形成的 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探究题 例9: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 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7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 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 的实像,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 “幻灯机”或“放大镜”)。 巩固练习: 1.如图8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 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一: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光路图. 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距v/cm 虚实大小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9、想一想,在哪些情况下,我们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10、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1、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1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 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13、将一滴水滴在水平放着的塑料贺卡的字上,人看到水滴下面的字是() A、等大的实像 B、放大的虚象 C、等大的虚象 D、缩小的实像 14、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图5-2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__像,(填,大小,倒正,虚实)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_____像。 1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像,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则物距u应满足( ) A.u>2f; B.2f>u>f; C.u=2f ; D.u<f 17、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实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18、如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 分),则所成的像将()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 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 变暗 1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c、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考点(及配套练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考点 1 2,成像规律 3,动态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和像距均变大,物距变大,像和像距均变小4,如何调节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物体,凸透镜,光屏) 5,带透镜的透镜(凸透镜会聚光,故像向透镜方向移动;凹透镜发散光,故像远离凸透镜)6,二次成像(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动,凸透镜位置变动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放大或缩小的2次像,2次的物距和像距互换) 7,光屏上接收不到像的原因:①光屏中心,烛焰中心,透镜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②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以内③物体放在焦点上④物距太小导致像距太长而光具座长 度不够 8,凸透镜部分被遮挡光屏上呈完整的像(像变暗) 9,凸透镜的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会聚能力就越强,焦距就越小 10.测焦距,平行光法,二倍焦距等大法 11.倒立的像的理解:上下倒立,左右倒立 12,用光具座可以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13,u+v>=4f

同步练习题 1.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 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 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像的大小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某小组用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①如图所示,将光具座上点燃蜡烛的烛 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的目的是。 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移动到A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根据此原理制成了。此时小明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到B处,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_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观察到光屏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题及答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单选题: 1、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u=8cm 时,在透镜中看到正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 u=10cm 时,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下列各值时,对像的性质判断 正确的是( ) A . u=20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B . u=15cm 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C . u=9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D . u=5cm 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2、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为 10cm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到该透镜的距离为 18cm 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f 的范围为( )A . 10cm v f v 18cm B . 5cm v f v 9cm C . 9cm v f v 10cm D . 18cm v f v 20cm 3、 物体通过凸透镜可成( ) A .正立、缩小的虚像 B . C .倒立、放大的虚像 D . 4、 放幻灯时,幻灯片应放在( A .透镜的焦点以内 C .透镜焦点以外的任一位置 正立、放大的虚像 正立、放大的实像 ) B .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 D .透镜两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以 外5、某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透镜 30cm 处向15cm 处移动时,则 ( ) 6、 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 __________ 焦距,得到了 _________ 实像. 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 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____ .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 镜24cm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此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 ______________ . & 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由很远处以速度 v 匀速移近,直到接触凸透镜的整个过程中, 像与物体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__ ,像移动的速度是 __________ . 9、 物体从焦点处向 2倍焦距以外沿主轴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像距如何变化? ________ ;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__________ ;像的虚实如何变化? __________ . 10、 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 _______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 __________ 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 __________ 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是 ____________ 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 _______ 时,凸透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这 是 __________ 的工作原理. 三、作图题: 11、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远大于 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屏上出现了明亮、清晰的烛焰的 像,如 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 A .像变大,像距变大 C .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二、填空题: B .像变小,像距变小 D .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一.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三.考点归纳: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1.用刻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射凸透镜,由此可知,即是凸透镜的焦距。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实验器材的 摆放顺序:2.先将凸透镜、蜡烛、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3. 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1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4.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3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 5. 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 像时,物体越靠近6. 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7.蜡烛 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8. 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升; 稳定,容易对比大小。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10. 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2 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移动光屏,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13. 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烛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

专项练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专项练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专题概述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各地中考中均是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及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深入考查探究实验中的一些延伸规律,属于中高难度题目。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①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大小与成像大小之间关系的判定 [规律方法] 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像距等于物距,那么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以上规律反之也成立。 ②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变化与成像大小变化关系的判定 [规律方法] 当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时,所成实像会远离凸透镜,且同时像会变大,即〝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当u>2f时,f< 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速度;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速度。 ③物距、像距与凸透镜焦距之间关系的判定 [规律方法]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物距及像距大小判断焦距范围;二是根据物距或像距及像的性质判断焦距范围。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归结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来,所以要明确:当u>2f时,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物距或像距代入即可求解。 ④像不在光屏中央时,调节器材方向的判定 [规律方法] 一是物体的像成在光屏上方时,蜡烛、光屏需要向上调节,凸透镜向下调节;物体的像成在光屏下方时,蜡烛、光屏需要向下调节,凸透镜向上调节。 ?类型一物距、像距大小与成像大小之间关系的判定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ZT-1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假设保

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练习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练习题 1、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 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 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4、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40cm B.30cm C .20cm D.10cm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6、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7、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则()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8、下图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下图的() 9、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0、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11.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所给的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厘米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f=4厘米;B、f=8厘米;C、f=12厘米;D、f=16厘米。 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则物距u应满足( ) A.u>2f; B.2f>u>f; C.u=2f ; D.u<f 13、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实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14、如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书中72页图4-40)所示摆放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 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倒立一定是实像,实像—物像异侧;正立一定是虚像,虚像—物像同侧。 (2)u=2f是想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成实像时(焦点外)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增大)(减小)(变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成虚像时(焦点内) 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增大)(增大)(变大) 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倒实正虚 (6)垂直主光轴移动问题: ①凸透镜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像随透镜同向移动 ②蜡烛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像随蜡烛反向移动 (7)凸透镜成像为实像时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 5.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成虚像;②烛焰在焦点上不成像;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⑤可能凸透镜不在蜡烛与光屏中间。 6.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①使太阳光沿主光轴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最小的亮点,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中心到亮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②用一发光小灯泡,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当透镜射出的光为平行光时,测出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③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移动光屏和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为止,此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的2倍。 7.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整理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可能是正立的,也可能是倒立的 D.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3.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 A.大于20㎝ B.大于10㎝且小于20㎝ C.小于10㎝ D.等于20㎝ 5.A1B1是物体AB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正确的是() 6.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在光屏上() 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B.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C.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D.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减弱 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规律

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归率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会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总结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规律方法指导: 一、要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同学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3.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现在,我们利用这三条光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作法: ①画一直线表示主光轴; ②把透镜放在主光轴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轴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③物体分别放三个位置(u<f、f<u<2f、u>2f); ④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光线.; ⑤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 ⑦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这就是物体的像; ⑧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不相交,反向延长,交于物体与透镜的同侧; ⑨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用虚线表示其成的像为虚像,如图所示: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诀一: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口诀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 口诀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三、放大倍数: κ =初中阶段不必掌握,但应知道:①、当ν>μ时,成放大的像;②、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物体越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 经典例题透析: 凸透镜的应用 1、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整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整理 一、实验问题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如果像成在光屏的上面,可以把光屏往上调,也可以把蜡烛往上调,还可以把透镜往下调; 3、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实验中,如果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变,但亮度变暗一些。 5、当物体与光屏的距离大于4倍焦距时,只移动凸透镜能二次成像。 二、实验结论 1、当u>2f(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 >v>f(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应用:照相机;(u>v) 2、当u=2f (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像距等于2倍焦距),应用:测焦距;(u= v) 3、当2f >u>f(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像距大于2倍焦距),应用:投影仪;(u<v) 4、当u=f(焦点上)时,不成像; 5、当u<f(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u<v(物距小于像距),应用:放大镜; 三、规律拓展 1、成实像、虚像的条件:u>f 时成实像,u<f 时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分虚实; 2、成放大、缩小实像的条件:u>2f时成缩小的实像,u=2f 时成等大的实像,2f >u>f时成放大的实像。即:二倍焦距分大小; 3、像的倒正条件:u>f 时成倒立的实像,u<f 时成正立的虚像。即:一倍焦距分倒正;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5、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即: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实像时:物距小像大像距大,物距大像小像距小。) 6、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 7、凸透镜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8、实像和虚像: 实像:光折射(或反射)后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成在光屏上。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虚像:不是光折射(或反射)后实际会聚而成的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最新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练习题

2016凸透镜成像规律经典习题 1、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10 cm B .小于10cm C .大于20cm D .在10cm 和20cm 之间 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像变大,像距变小 B .像变大,像距变大 C .像变小,像距变小 D .像变小, 像距变大 3、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 ,如图4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做法中合理的是(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 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4、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20cm D .10cm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 6、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7、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 甲和乙,则( )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 .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8、下图为小红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她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下图的 ( ) 9、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 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 .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0、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 A 、放大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放大的虚像; D 、缩小的虚像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