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把少量突变细胞加以消灭清除,防止癌变的发生,也能防止病原性微生物的持续性感染。如果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可能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物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这种功能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作用广泛,可遗传,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CK)
CK是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以及肿瘤消长等),不同于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分子的另一类分泌性分子
自分泌效应
某些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该因子的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自分泌效应
超敏反应
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
白三烯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介质,包括LTC4,LTD4,LTE4,曾被称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他们是引起迟发型反应的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
LFA-2
CD2分子为一条含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的多肽链,又称LFA-2,能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的结合,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参与辅助活化信号的传导
LFA-1
LFA-1是由CD11a和CD18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参与免疫突触形成等作用的黏附分子
丝裂原
丝裂原即刺激淋巴细胞多克隆增殖的物质
Ig独特型
指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高变区的抗原特异性(既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又决定了抗体分子特有的抗原性)。它可刺激自身或异体产生抗独特性抗体,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Ig同种型
指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Ig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抗特异性标志,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恒定区,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五类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并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的现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隐蔽抗原
体内某些器官或组织(如脑、眼晶状体、精子等)成分在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系统隔绝,称为隐蔽抗原。当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隐蔽抗原释放人血或淋巴系统,激活相应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导致针对隐蔽抗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为引起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
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HLA
是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连锁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指HLA复合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频率的现象
共显性
共显性指一对等位基因同为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
传染性超敏反应
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病毒和某些真菌感染可使机体发生4型超敏反应。由于该种超敏反应是在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故称传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机体经皮肤接受抗原刺激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是发生的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特征的4型超敏反应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等非己物质进行识别,进而增值与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特异性免疫是由后天生成,不是先天所有的;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免疫记忆性,当机体再遇同种抗原时即可产生抗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故又称获得性免疫
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旁分泌效应
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核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且二者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旁分泌效应
白细胞介素(IL)
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干扰素分两型,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ADCC
ADCC是指抗体的Fc段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如NK细胞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调理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由于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并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BCR
BCR为B细胞表面标志,为膜免疫球蛋白,称B细胞抗原受体。BCR与CD79a/CD79b结合形成BCR-CD79a/b复合体,能把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信号转导至细胞内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即无需抗原刺激即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自然杀伤作用
自然杀伤作用即由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介导的无须抗原刺激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以维持机体胜利平衡的保护性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防御
指机体抵御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和中和其毒素,防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功能过低或缺陷则可发生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反映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
免疫稳定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些细胞不断地衰老、损伤和死亡,机体也不断地将它们清除,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MHCபைடு நூலகம்制性
指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T细胞表面的TCR在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时,还需识别靶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现象
免疫细胞
凡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均称为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APC细胞以及多种炎症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指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所处核心地位的细胞,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负免疫应答
负免疫应答指对自身抗原成分不产生应答状态
抗原
抗原指能与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
半抗原为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接触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胸腺内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
抗体
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单克隆抗体
Ig同种异型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Ig,由于H链或L链恒定区内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抗原性差异
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因子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
过敏毒素
某些小分子,如补体的C3a和C5a片段,能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反应,称为过敏毒素
耐受原
耐受原指诱导耐受形成的抗原
自身耐受
自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物质呈无应答状态
中枢耐受
中枢耐受指胚胎期及在T细胞、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抗原竞争
抗原竞争指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竞争的能力
抗原内影像
抗原内影像指独特型抗体因其结构与抗原表位相似,因此能和抗原竞争性地与Ab1结合β型抗独特型抗体,即称为抗原内影像
集落刺激因子(CSF)
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CD
应用克隆抗体鉴定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称CD。CD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ADCC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PC
凡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免疫过程的细胞,均可称为APC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指因形态呈星状或表面呈树枝状而得名的细胞,主要作用是提呈抗原
正免疫应答
机体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被诱导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清除抗原性异物,称正免疫应答
补体的调理作用
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通过C3b与吞噬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以促使吞噬细胞的吞噬
甘露聚糖结凝聚素途径
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聚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结合,形成MBL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与活化C1q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TD-Ag
指须在巨噬细胞以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
TI-Ag
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须T细胞辅助,并只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IgM类)而不引起回忆应答的抗原物
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为一类能与抗原一起注射或能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指TCR与CD3以非共价键结合成复合物,其中CD3是重要信号转导分子,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使转录因子活化,转导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并由抗体执行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80%以上的肾炎属3型超敏反应。由于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所致
全身性过敏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最严重的1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在注射青霉素或抗毒素血清后的数分钟内,少数人会发生休克
2型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可因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异常所致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继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肿瘤、免疫抑制疗法、感染性疾病、创伤、烧伤和手术均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
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是参与识别抗原或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Ig样结构特征,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分子
钙黏蛋白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粘附素家庭,对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选择性聚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相容性抗原
补体激活旁路途径
不需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来启动,不经C1,C4,C2,而由C3,B因子,D因子及P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是由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直接“活化”
免疫黏附
免疫黏附是指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如激活C3b或C4b。现表现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从而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免疫监视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把少量突变细胞加以消灭清除,防止癌变的发生,也能防止病原性微生物的持续性感染。如果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可能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物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这种功能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作用广泛,可遗传,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CK)
CK是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以及肿瘤消长等),不同于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分子的另一类分泌性分子
自分泌效应
某些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该因子的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自分泌效应
超敏反应
当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机体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
白三烯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介质,包括LTC4,LTD4,LTE4,曾被称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他们是引起迟发型反应的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
LFA-2
CD2分子为一条含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的多肽链,又称LFA-2,能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的结合,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参与辅助活化信号的传导
LFA-1
LFA-1是由CD11a和CD18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参与免疫突触形成等作用的黏附分子
丝裂原
丝裂原即刺激淋巴细胞多克隆增殖的物质
Ig独特型
指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高变区的抗原特异性(既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又决定了抗体分子特有的抗原性)。它可刺激自身或异体产生抗独特性抗体,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Ig同种型
指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Ig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抗特异性标志,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恒定区,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五类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并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的现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隐蔽抗原
体内某些器官或组织(如脑、眼晶状体、精子等)成分在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系统隔绝,称为隐蔽抗原。当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隐蔽抗原释放人血或淋巴系统,激活相应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导致针对隐蔽抗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为引起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
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HLA
是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连锁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指HLA复合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频率的现象
共显性
共显性指一对等位基因同为显性。HLA复合体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
传染性超敏反应
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病毒和某些真菌感染可使机体发生4型超敏反应。由于该种超敏反应是在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故称传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机体经皮肤接受抗原刺激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是发生的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特征的4型超敏反应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等非己物质进行识别,进而增值与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特异性免疫是由后天生成,不是先天所有的;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免疫记忆性,当机体再遇同种抗原时即可产生抗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故又称获得性免疫
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旁分泌效应
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核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且二者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旁分泌效应
白细胞介素(IL)
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细胞受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干扰素分两型,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ADCC
ADCC是指抗体的Fc段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如NK细胞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调理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由于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并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BCR
BCR为B细胞表面标志,为膜免疫球蛋白,称B细胞抗原受体。BCR与CD79a/CD79b结合形成BCR-CD79a/b复合体,能把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信号转导至细胞内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即无需抗原刺激即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自然杀伤作用
自然杀伤作用即由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介导的无须抗原刺激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以维持机体胜利平衡的保护性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防御
指机体抵御病原性微生物的侵袭和中和其毒素,防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功能过低或缺陷则可发生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反映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
免疫稳定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些细胞不断地衰老、损伤和死亡,机体也不断地将它们清除,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MHCபைடு நூலகம்制性
指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T细胞表面的TCR在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时,还需识别靶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现象
免疫细胞
凡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均称为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APC细胞以及多种炎症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指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所处核心地位的细胞,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负免疫应答
负免疫应答指对自身抗原成分不产生应答状态
抗原
抗原指能与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
半抗原为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接触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胸腺内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
抗体
抗体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单克隆抗体
Ig同种异型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Ig,由于H链或L链恒定区内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抗原性差异
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因子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
过敏毒素
某些小分子,如补体的C3a和C5a片段,能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反应,称为过敏毒素
耐受原
耐受原指诱导耐受形成的抗原
自身耐受
自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物质呈无应答状态
中枢耐受
中枢耐受指胚胎期及在T细胞、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抗原竞争
抗原竞争指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竞争的能力
抗原内影像
抗原内影像指独特型抗体因其结构与抗原表位相似,因此能和抗原竞争性地与Ab1结合β型抗独特型抗体,即称为抗原内影像
集落刺激因子(CSF)
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CD
应用克隆抗体鉴定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称CD。CD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ADCC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PC
凡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免疫过程的细胞,均可称为APC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指因形态呈星状或表面呈树枝状而得名的细胞,主要作用是提呈抗原
正免疫应答
机体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被诱导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清除抗原性异物,称正免疫应答
补体的调理作用
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通过C3b与吞噬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以促使吞噬细胞的吞噬
甘露聚糖结凝聚素途径
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聚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结合,形成MBL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与活化C1q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TD-Ag
指须在巨噬细胞以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
TI-Ag
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须T细胞辅助,并只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IgM类)而不引起回忆应答的抗原物
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为一类能与抗原一起注射或能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指TCR与CD3以非共价键结合成复合物,其中CD3是重要信号转导分子,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使转录因子活化,转导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指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并由抗体执行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80%以上的肾炎属3型超敏反应。由于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所致
全身性过敏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最严重的1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在注射青霉素或抗毒素血清后的数分钟内,少数人会发生休克
2型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可因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异常所致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继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肿瘤、免疫抑制疗法、感染性疾病、创伤、烧伤和手术均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
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是参与识别抗原或细胞间相互作用,具有Ig样结构特征,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分子
钙黏蛋白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粘附素家庭,对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选择性聚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相容性抗原
补体激活旁路途径
不需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来启动,不经C1,C4,C2,而由C3,B因子,D因子及P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是由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直接“活化”
免疫黏附
免疫黏附是指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如激活C3b或C4b。现表现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从而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