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__中山大学(4)--期末考试试题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学年度中山医学院第一学期五年制生理学期末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40分)
1. 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时属于:A
A.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继发性主动转运 E. 入胞作用
2.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3. 在强直收缩中,肌细胞的动作电位:D
A.幅度增大,相互融合 B. 幅度减小,相互融合
C. 幅度不变,相互融合
D. 幅度不变,不发生相互融合
E. 幅度增大,不发生相互融合
4. 膜结构中,促使磷脂酰二磷酸分解生成IP3和二酰甘油(DG)是:C
A.G-蛋白 B. 腺甘酸环化酶 C. 磷脂酶C D. 蛋白激酶C E. 胆碱酯酶
5.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方式是: B
A. 滤过和重吸收
B. 扩散
C. 吞饮
D. 主动转运
E. 被动转运
6. 血浆晶体渗透压: A
A.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会使红细胞膨胀、破裂,出现溶血
B.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渗透压称等渗溶液
C.对维持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D.由离子和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
E.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红细胞会发生皱缩
7.一位B型血的男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男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男孩的血型可能是: B
A. A型或B型 B. A型或O型 C. A型或AB型
D. B型或O型 E. B型或AB型
8. 夹闭兔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B
A、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B、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C、颈动脉体受到缺氧刺激
D、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
E、颈动脉窦内压升高
9.窦房结动作电位描述错误的是: C
A.无稳定的静息电位
B.自动缓慢去极化
C.0期去极化速度缓慢,由钠离子内流引起
D.复极化无明显的1期和2期平台
E.4期自动去极化是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引起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A.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保证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B.在没有外来刺激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产生窦性心律
C.房室延搁不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不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D.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自动发生兴奋
E.兴奋传导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同
11. 下列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形式称为腹式呼吸
B. 以肋间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形式称为胸式呼吸
C. 平静呼吸时,吸气,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D. 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出现的加深、加快的呼吸称为用力呼吸
E.婴幼儿呼吸运动的形式主要为腹式呼吸
12. 呼吸幅度减小而呼吸频率加快时,受影响最大的是: C
A.每分通气量 B.无效腔气量 C. 肺泡通气量
D.功能余气量 E.肺扩散容量
13.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 B
A.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含量 D.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红蛋白氧容量E.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红蛋白氧含量
14. 缺O2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E
A. 延髓呼吸中枢 B.脑桥呼吸中枢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D.中枢化学敏感区
E.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15. 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是: C
A. 盐酸
B. 脂肪
C. 乙酰胆碱
D. 高张溶液
E. 去甲肾上腺素
16.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C
A. 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稳定;
B.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Ca2+外流;
C.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动产生的节律性的低振幅去极化波称为慢波电位;
D. 慢波电位起源于平滑肌的环形肌的Ca j a l细胞;
E. 消化管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是Na+内流。
17. 关于胃排空的描述,错误的是:D
A. 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就开始胃排空;
B. 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糖类>蛋白质>脂肪;
C. 促进胃排空的因素有:胃内食物的量和胃泌素;
D. 肠胃反射可抑制胃排空,对酸刺激不敏感;
E. 肠抑胃素有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可延缓胃排空。
18.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质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的原因不包括:E
A. 胰腺的血液循环充沛;
B. 胰蛋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的形式分泌;
C. 酶原颗粒与细胞质是隔离的;
D. 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E. 小肠液中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
19. 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B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0.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C
A. 辐射
B. 传导
C. 蒸发
D. 不显性发汗
E. 对流
2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E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C.近球小管的重吸收 D.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E.肾单位的重吸收
2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原尿中,各种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与血浆相同
B.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
C.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等被重吸收
D.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氢离子、钾离子、氨
E.进入体内的青霉素的排泄大多在远端小管中进行
23.甘露醇利尿的原理是: A
A.渗透性利尿 B.水利尿
C.小管液中溶质降低 D.近球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多
E.远曲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多
24. 肾素分泌增加,可导致下面哪项增加: B
A. 血K+浓度
B. 细胞外液量升高
C. 血细胞比容
D. 血浆胶体渗透压
E. 血H+浓度
25. 破坏视上核,尿量将出现哪种变化: A
A.增加,稀释 B.增加,浓缩 C.减少,稀释
D.减少,稀释 E.不变
26. 组成内髓高渗的主要溶质是: E
A.氯化钠 B.葡萄糖与氯化钠 C.尿素与葡萄糖
D.尿素与氯化钾 E.尿素与氯化钠
27.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哪种颜色测的视野最大: A
A.白色 B. 蓝色 C. 绿色 D. 红色 E. 黄色
28.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多为:B
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B.眼球前后径过短 C.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
D.睫状体疲劳或萎缩 E.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29. 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不包括: C
A. 多个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B. 在一定范围内,频率和振幅与刺激声波完全一致。
C. 该电位的潜伏期很长
D. 没有不应期
E. 对缺氧和深麻醉不敏感
30. 影响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C
A.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 感受器兴奋性
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刺激强度的高低
E. 刺激的性质
31. 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
A. 感觉传导道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
B. 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
C. 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
D. 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
32. 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C
A. 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B. 脊髓反应逐步恢复
C. 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D. 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E. 恢复程度与时间与动物种属有关
33. 下述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 C
A. 管理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 发动随意运动
D. 使随意运动更准确
E. 参与运动计划的编制和储存
34. 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称为: D
A.突触前抑制 B.前馈抑制 C.去极化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交互抑制
35.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C
A.屈肌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肌紧张性牵张反射D.腱反射 E.G o l gi腱器管反射
36. 妊娠三个月后,诊断死胎的化验指标是孕妇尿中的: D
A.雌酮突然减少 B.孕酮突然减少 C.β-雌二醇突然减少
D.雌三醇突然减少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突然减少
37. 哇巴因抑制甲状腺激素的产热效应是通过: D
A.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B.抑制脱碘酶 C.抑制溶酶体酶
D.抑制Na+-K+-A T P酶 E.抑制磷酸二酯酶
38. 促进排卵的主要激素是: D
A.雌激素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 孕激素
39. 关于催乳素对乳腺的作用错误的是: C
A. 促进青春期乳腺的生长发育
B. 促进妊娠期乳腺的增生和乳汁的合成
C. 妊娠期乳腺不泌乳是因其与雌激素的协同作用
D. 维持哺乳期乳汁分泌
E. 分娩后催乳素立即发挥泌乳作用
40. 以下关于甲状旁腺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 其分泌主要受血浆中Ca2+浓度的调节
B. 直接刺激破骨细胞的溶骨
C. 直接刺激小肠粘膜增加对Ca2+的吸收
D. 直接刺激肾脏远球小管重吸收Ca2+
E. 主要作用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二、简单题 (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机制。
答:神经纤维的功能是传导动作电位,其传导机制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电位差所形成的局部电流引起邻近膜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则在邻近膜上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以下特征:双向传导;绝缘性;生理完整性;相对不疲劳性。
2. 简述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生理特性有何不同。
答: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个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比较,有如下不同:(1)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心肌有自动节律性。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骨骼肌的不应期短,并可发生强直
收缩。
(3)心肌细胞终末池(钙池)不发达,容积少,储存Ca2+比骨骼肌少,心肌收缩时依赖于
胞外的钙离子,骨骼肌则主要依赖于胞内的钙离子。
(4)心肌为功能性合胞体,两个临近的细胞在其相互接触的部位,有缝隙连接,这有利于细
胞间兴奋的传递,因此只要有一个心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就会扩散到其他细胞,引起其他细胞的兴奋,这也是心脏“全或无”(all or none)收缩的原因,呈同步收缩。
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其收缩受神经支配,其反应大小随刺激强度变化而不同。
(5)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有序活动;骨骼肌上不存在特殊传导系统,骨骼
肌的整体活动是受躯体神经支配的。
3. 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哪些特征?
答: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包括:
(1)肾脏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两个肾脏虽然只有体重的0.4%,但却接受1/5的心输出量。
肾脏不同部位的供血不均,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约5%供应肾髓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
(2)肾循环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管周毛细血管,它们以串联方式相连,通
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节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
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高引起快速的液体滤过;管周毛细血管中血压低,使得液体迅速地被重吸收。
通过调整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阻力,肾脏能有效地调节肾小球和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压,从而改变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或肾小管的重吸收,以保证身体的内环境的稳态。
4. 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答: 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存在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及其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
该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光刺激和形成视觉。
由于视物无色觉,仅能区别明暗,只能形成精确性较差的粗略物像轮廓。
另一种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
系统,由视锥细胞以及有关的传递细胞等组成,该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仅仅在类似白昼
的强光条件下才能感受刺激,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看得很清楚,所以分辨能力强。
无论在感光细胞的空间分布、与其它细胞的联接方式,还是细胞所含感光色素等方面,视
杆和视锥系统都存在着明显不同。
如:①人的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愈接近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而视锥细胞愈少;愈接近视网膜中心部,视杆细胞愈少而视锥细胞愈多;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感光细胞全部是视锥而无视杆细胞。
因此,处于亮光环境中,中央凹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处于暗环境中的中央凹视力较差。
反过来,视网膜周边部虽然能够感受弱光的刺激,但是不能产生色觉,清晰度也较差。
②视杆系统中常常是多个感光细胞同一个双极细胞发生联系,然后由多个双极细胞与同一个神经节细胞发生联系形成会聚式排列,出现会聚现象。
在视网膜周边部,可以看到约250个视杆细胞经过少数几个双极细胞会聚到一个神经节细胞的情况。
这样的会聚系统可以总和多个弱刺激,但分辨能力较差。
视锥系统传递信息时的会聚程度较小,视网膜中央凹处甚至可以看到一个视锥细胞只同一个双极细胞发生联系,这个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发生联系的现象。
这种“单线联系”的连接方式很可能是视锥系统具有精细分辨能力的结构基础。
③视杆细胞内只含有一种感光色素,即视紫红质,而视锥细胞却含有三种具有不同吸收光谱特性的感光色素。
④分析动物的种系特点发现,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如爬虫类和鸡等,视网膜没有视杆细胞而只有视锥细胞;另一些仅仅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地松鼠和猫头鹰等,视网膜中却只有视杆细胞而不含视锥细胞。
5. 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睡眠是人类和其它脊椎动物共有的复杂行为。
通过脑电变化与其它多项功能指标(如血压、呼吸、肌电图、眼电图、心电图等)的比较分析,可以将睡眠分为慢波睡眠与快动眼睡眠两种时相。
(1)慢波睡眠时相 这一睡眠时相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均降低,且随睡眠的深度变化呈平行的规律性的变化,肌张力也随睡眠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唤醒阈的变化与脑电所显示的睡眠深度相一致。
脑电图分期中的2、3、4期均属于慢波睡眠,首次出现的1期虽然脑电波为低振幅快波,但在睡眠行为上也属于慢波睡眠。
(2)快动眼睡眠时相 这一时相睡眠的特征主要是眼球的快速运动,以及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四肢肌肉抽动、颈肌的张力进一步降低等。
如将受试者在此期唤醒,大多诉说正在做梦,而在慢波睡眠期被唤醒则没有做梦。
快动眼睡眠是在第一个睡眠循环周期之后的每一个1期,脑电的表现为低振幅的去同步快波,类似于慢波睡眠的第一个阶段。
因此又称为快波睡眠。
此时的唤醒阈较慢波睡眠时高,表明是一种深度睡眠状态。
由于睡眠深度与脑电波表现相矛盾,故这种睡眠时相又称为异相睡眠。
两个睡眠时相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多次循环和重复。
(3)睡眠时相与觉醒的转换 以上两个睡眠时相均可直接转变为觉醒状态,其中由异相睡眠自动醒来的可能性更大些。
但由觉醒状态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而是必须先进入慢波睡眠期。
3.睡眠的意义
研究发现,慢波睡眠期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而在异相睡眠期,生长激素的分泌又减少。
所以,慢波睡眠有利于生长和体力的恢复;异相睡眠期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脑发育期神经系统的成熟;此外,异相睡眠还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有研究认为,异相睡眠期脑的不同部位仍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而有利于记忆信息的储存。
三.论述题 (共30分)
1. 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根据此系统,可从哪些方面设计药物用于高血压的治疗?(11分)
答:肾素是一种蛋白酶,是肾脏球旁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当它进入血液后,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十肽的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在经过肺循环时,被存在于肺血管内皮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进一步水解成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的氨基肽酶的作用下生成七肽的血管紧张素Ⅲ并进一步降解。
血管紧张素Ⅰ仅作为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发挥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发挥调节作用。
至少有两类血管紧张素受体,分别是A T1和A T2。
A T1是具有7个跨膜片段的G蛋白耦联受体,有两种亚型即A T1A和A T1B。
A T1A广泛分布于血管壁以及脑等组织,而A T1B的分布局限于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A T2也具有7个跨膜片段,但并不与G蛋白耦联。
在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体内A T2受体较丰富,而成年后A T2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全身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心血管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与血管平滑肌上的A T1A受体结合,可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增加回心血量;但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作用强度只有血管紧张素Ⅱ的40%左右。
2)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A T1受体结合,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脑内自主神经中枢,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3)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从而促进肾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起保
Na+保水和增加血容量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和引起或增强渴感,并导致饮水行为。
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就有了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概念。
这一系统对于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可通过肾素抑制剂如雷米吉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阻断剂如氯沙坦来治疗高血压。
2.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
(11分)
答: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肌梭的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所含的肌纤维为梭内肌纤维,囊外的称为梭外肌纤维。
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有Ⅰa和Ⅱ类两种,均终止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发出α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使螺旋形末梢发生变形而导致Ⅰa类纤维的传入冲动增加,神经冲动的频率与肌梭被牵拉程度成正比,肌梭的传入冲动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活动和梭外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
刺激γ传出纤维并不能直接引起肌肉收缩,因为梭内肌收缩的强度不足以使整块肌肉缩短;但γ传出纤维活动可使梭内肌收缩从而牵拉核袋感受装置部分,并引起Ⅰa类传入纤维放电,再导致肌肉收缩。
此外,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还有另一种牵张感受装置,称为腱器官,它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故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兴奋腱器官而抑制牵张反射,从而避免肌肉被过度牵拉而受损。
3.长期食物缺碘甲状腺会肿大,为什么?(8分)
答: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 S H)是调节甲状腺功能活动的主要激素,一方面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一方面促进甲状腺细胞增生、腺体肥大。
血中游离T3/T4浓度的改变,可对腺垂体T S H的分泌起反馈性的调节作用。
当血中T3/T4浓度增高时,可刺激腺垂体促甲状腺细胞产生一种抑制性蛋白,使T S H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同时还可以降低垂体对T R H的反应性,细胞膜上T R H受体的数量减少,故T S H的分泌减少,最终使血中T3T4的浓度降至正常水平,反之亦然。
此外,T3T4除对腺垂体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外,对下丘
脑T R H神经元的活动也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因此,当饮食中碘含量不足,体内甲状腺激素T3和T4合成减少,由于血中T3和T4长期降低,其对腺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引起T S H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的代偿性增生和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