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和根本。然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也是树立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

一、目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经验是可贵的,同时我们感到,从发展的眼光、时代的要求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总体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精神文化有效供给与农民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以绍兴市为例,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不适应:

一是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丞待提高。绍兴市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40%,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影响日趋明显,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正逐步弱化,利己意识明显增强,道德观念弱化。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农村的公厕、垃圾收集点选址较难,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因此,经常受到附近村民阻挠,有的甚至多次损坏建好的卫生设施。在村两委换届中,随意损坏选票、票箱的情况也有发生。二是公德水准不高。一些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知行不一。一些村民只要服务,不要义务;只要权力,不愿出力;共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只顾自己有利,不管他人方便。乱丢、乱堆、乱摊、乱倒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地方“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广大农民“随大流、跟风走”的思想较为严重,人家做啥,我也跟着做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停留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打小闹、得过且过的状态。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与群众愿望需求不相适应。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十分强烈。已不满足于吃得好、住得适、行得畅,需要更高的精神生活上的愉悦。一是文化活动少。只有20%的村由集体组织1次以上活动,大部分村集体不组织文化活动。群众自发组织的村落文化、传统文化也由于工作分散等原因日渐减少。二是文化下乡少。一些文化活动大多集中在城市进行,向农村延伸比较少,电影下乡,文娱进村也只是某时某地,普及性不够。“三下乡”活动也不够经常,一般在年底和年中,集中组织一下文化下乡。三是文化产品少。不少文化产品处于“自说自画、自娱自乐”的“体内循环”阶段,群众真正需要的、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线电视虽然普及了,但中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明时尚节目。一些家乡话的戏曲少之又少,常常是几只老生常谈的几个戏,农民群众不满意。适合农民口味的节会少,缺少庙会、赶集等传统文化节会,村落文化挖掘利用也不够。反映农村题材,服务“三农”的图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明显不够。适合农民特点的报纸、杂志很少,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

三是精神文明硬件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绍兴市农村人均GDP已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已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而精神文明硬件设施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资料显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市与农村之比为10:1。一是教育设施落后。尽管近几年教育设施改善很大,但在农村,特别山区农村,中小校舍及内部设施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许多农民舍近求远送子女到外地上学。社会教育培训设施则更少,广大农民培训无着落。二是文化阵地欠缺。一些行政村的宣传文化设施主要是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只有54%的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室外文体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活动的所需。部分行政村甚至村委办公楼房没有,更何谈文化阵地了,如越城区164行政村,没有村委办公场所的村有17个。三是社会保障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不快,小毛病求近求医不方便。卫生设施简陋,有的村甚至没有。农民最怕生病,怕因病致贫,90%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占绍兴市总人口79%的农民,仅享用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四是社会风气与文明风尚不相适应。尽管农村社会风气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求相差很远,不良风气仍然存在。一是治安状况复杂。个别村赌博风缕禁不绝,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赌博成风。流动人口增多,有效管理滞后,农村小偷小摸现象也在增多。二是封建迷信现象普遍。部分农民精神寄托扭曲,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农民希望得到祖宗、财神的保佑,家里供奉着“如来佛”、“财神爷”,有的村干部家里也放着“观音菩萨”,把“钱、运”全寄托在“佛、神”的身上。市郊一个村90%的农民靠种蔬菜、贩水产致富,然而该村却有40%的家庭有供神现象。三是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村干部在土征款使用、环境污染、宅基地报批等方面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现象深恶痛绝,已成为村民上访的主要动因。

二、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所显露出来的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应该说都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生成的。造成这种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旧经济体制转轨,使农村思想道德变化出现双重走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毕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毫无疑问,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发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相应变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性改革以来,由于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一方面,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因价值准则的调整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难以成为具有较强强制力的道德力量。因此,在农村的道德领域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种“失范”含有双重意义:第一,通过对传统道德的改造,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服务于这一经济社会环境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二,在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各种道德意识、规范鱼龙混杂,并存于农村社会生活中,进而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处于一种矛盾、复杂、多元甚至畸变的状态。

二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农民的价值观产生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注重效益的原则,使农民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显著增强,对农民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双重效应:第一,在农民身上,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新型的“义利并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正效应”。第二,“重利轻义”的价值准则简单地替代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形成畸形的、极端的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负效应”。

三是农村中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