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

摘要: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追问式”教学的误区和不足,来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运用艺术。

关键词:追问;苏教版;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通常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产生教学上的互动,来教授知识传播文化,这种交流的过程通常运用追问的方式。追问有两种基本模式,顺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逆向式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作用,追问主要有追根、探因、求法、迁移、质疑、反刍、检索、示范等八种具体类型,实施时要精心准备,灵活运用。

追问有着两个主要的外在特征: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二是随机的,临时的。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的深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有人常把追问和联问混淆起来,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联问,是对某一知识内容或某一课文,设计一组问题,问问相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弄清了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又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这里的一组问题是预先设计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层进的,也可以是并列的;其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与追问相比,除了连续的追问与之形似之外,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

一、“追问”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于语文教学的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应用为实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追问”也在不断的被人们研究、创新、应用。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之下,追问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追问可以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教师追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追问的内容已经规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指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在讲授新课中穿插追问学生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

2、追问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教师追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调控与调整性,可以控制与调整学生思维发展的速度。同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不断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加速或延缓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由于教师追问具有上述四个特点,因此说,教师追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部动因。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追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追问”运用存在的误区

追问在教学中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追问不等于乱问,也不是没有水平的重复提问,现在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经常出现不适当的追问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们接受知识,启发灵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现在在语文教学的追问中存在下列问题:

1、追问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逻辑。

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提的很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好,但是以后的追问和第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就少了,甚至是没有关系的内容,教师却硬生生的牵强的联系起来追问,导致追问没有起到启发、联想的作用,却使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更加糊涂。以苏教版刘鸿伏的《父亲》教学实例为例,有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这样提问学生:“我朗诵下面说一段文字,你猜是选自哪部文

学作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部分学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初中我们读过”。如果教师在这里这样追问:“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内容和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样追问就很然把两篇文章联系起来了,学生在两篇文章之间可以寻找到共同之处,在相似点上找到理解和学习的方法。

2、追问设计过于高深,不符合实际。

以苏教版《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实例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王安石答司马光的政见的一篇文章,是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这样的文章在高中的学习当中比较少见;这篇文章中王安石的说理见识高超、论辩犀利,是难得的佳作。也因此才入选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晦涩难懂,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偏用古汉语追问,如某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先是这样提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是一个很简单,也是很容易作答的问题,学生们肯定回答的很积极,但是他接下来话锋一变这样追问:“安石曰: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何故”。本来古汉语的教学让学生就十分头疼,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经常遇到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汉语的现象,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再用这样晦涩难懂的语言教学,学生们在心理肯定会产生一种腻烦的心理,并且古代汉语是在大学才开设的本科课程,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显然不足以理解这样枯燥无味的文章,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

1、追问的规律必须层层递进,问题设计,要求符合逻辑关系,由表及里。

课堂追问犹如推进器,推动课堂前进。课堂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借助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一堂课,教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呈现一种关系,即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上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课堂全部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洞察学生的欠思处,并加以启发、诱导、挖掘,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迈向深层。其提问的基本格式是“是什么?”,如“其实是什么?”“其根本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还有什么?”“其言外之意是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