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魅力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魅力之我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奥运会等各项重要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人们在体育的认识上也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关注金牌数量,体育的真正魅力被功利心所掩盖。
但我们提出欣赏体育魅力的同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顾金牌的争夺,而是反对那种不计成本的一味追逐。
因此,本文从体育魅力和金牌意识出发,谈谈笔者对这两者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金牌谢琼桓
这几日拜读了谢琼桓教授的文章《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取向》,谢琼桓教授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及思考,从“告别悲情体育,走进快乐体育;结束焦虑体育,迎接自信体育;淡化金牌体育,欣赏魅力体育;调整奥运体育,发展多元体育;审视申办体育,关注效应体育”五个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
读完全文后,我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感受有了一次更加贴切的感受,虽然其语言很朴实无华,并不像一般论文一项专业性语言很强,他以平实的语言毫无保留的写出了他眼中的中国的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
略取向的好坏,阅读此文,收获颇多,以下主要针对阅读第三点“正视金牌体育,欣赏魅力体育”来阐述我的观点。
竞技体育的特点之一是争金牌、夺锦标,所谓“更快、更高、更强”,就是号召人们去超越自我、创造纪录,夺取锦标。
我们应该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参与和尽力而为,而不是计一时胜负,“重
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句话是顾拜旦的一句有名的格言,可以看出,顾拜旦提倡的是全人类不断以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冠和金牌而拼搏。
现代体育,无论是从亲身参与还是间接观赏的角度,都早已脱离了单纯比较胜负的阶段。
其实金牌并非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更不是唯一的目标。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目前绝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内容,都是围绕金牌展开,甚至对银牌、铜牌都不屑一顾。
记者的“金牌至上”观念反映到报道中,便在大众中形成一种定势:不太关心某项比赛的过程、水平如何,而只期盼比赛结果。
在广州亚运会上,42岁的张山收获了一枚女子双向飞碟团体金牌和个人第四,成为唯一征战了北京、广州两届亚运会的中国运动员。
张山说,这个项目给我带来了太大的满足和太多的乐趣,自己永远都不会退役。
张山参加比赛不畏年“高”,不言放弃,奋力拼搏,努力争冠,但又不为“金牌”所累,欣然坦然,真诚享受比赛的快乐,享受“过程”的乐趣,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体育比赛的“真谛”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金牌”,没有“体育”。
当某运动员赢得金牌时,人们就会将其捧上“神坛”,媒体炒作、广告宣传、资助奖励一哄而上,荣耀至极;一旦比赛失利,人们又恨不得将其打入冷宫,骂声一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经创造了“四连冠”的奇迹,鼓舞了国人的“士气”,有一次比赛失利,没有获得金牌,就有人将一根绳子寄给女排队员,恨不得女
排姑娘个个“以死”向国人谢罪。
这可以看出,我们心目中的体育事业只有体育竞技,只有争夺金牌,体育事业已经异化为争夺“金牌”的游戏,无论大小赛事,国家输不起,运动员输不起,老百姓也输不起。
历届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国人对赛会的第一枚金牌即首金倾注了过多的热情,所有人都希望中国队能获得首金。
中国人传统上就讲究“开门红”,“首金”意味着一个好兆头、好收成。
1984年,新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射击选手许海峰为祖国赢得了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这枚金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分量。
或许正是由于这枚金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不知不觉间,“首金”不仅成为一种提法和概念,也成为一种情结。
但现实的问题是,不少媒体报道中存在过于渲染和夸大首金意义的倾向。
这无疑是在国人中间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的一种报道策略,但这种做法会形成一种舆论强势,为选手备战带来巨大压力。
体育界不应只关注“金牌”而忽视人的存在,应该具备一种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每一位体育运动员着想,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最佳的体育竞技效果,反而给运动员压力,影响比赛成绩。
对运动员而言,比赛之外,金牌之外,金牌承载了太多国家和社会的期待,而这种期待,通过媒体的放大,加倍压在了运动员的肩头。
虽然,奥林匹克运动创始者从一开始就做了规定:所有运动的竞争都是运动员个人以及有他们组成的团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
但是显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这个基本
原则忘到了九霄云外。
毋庸置疑,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也是强烈的,如果一个运动员不是因为“为国争光”而出现在赛场上,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赛场上。
近几年来,围绕着金牌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去拼争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不少人也极力呼吁淡化金牌意识。
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认为只有金牌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眼里根本看不到银牌、铜牌,更别说那些没有得到奖牌的选手。
北京奥运会中国历史性地夺得金牌榜第一,这是一次汇报演出,也是一座历史丰碑,见证中国体育30年来的飞跃发展,也给中国体育带来新思路。
无可否认,在中国的奥运历程,甚至是体育发展之路中,奥运金牌有着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夺取金牌,站上奥运殿堂最高领奖台,对起步较晚的中国体育来说,是证明自己、赢得尊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不过,辉煌的顶点,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2008年奥运会无疑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经过北京奥运的洗礼,国人的体育观念将进一步成熟,金牌情结将逐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喜爱的项目,关注运动本身,关注自身的健康。
金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家都有个好身体。
中国的体育发展战略也将不可避免地进行调整。
象征一个时代体育烙印的《奥运争光计划》将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按照胡总书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继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争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不断创新体育发展体制;加强和改进对体育工作的指
导,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和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和综合效益,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可以断言夺金牌绝非体育的真义也绝非体育的全部。
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通俗无华,不须赘述。
当更多的人越过“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向老年慢慢走去时,健康就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这些宝贵财富从何而来呢?简言之,就是要锻炼,要参加强身健体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体育就是培育健康的身体,造就健全的心理。
而夺取金仅是一项少数参加的身体竞赛,是“明星”水平的代表。
从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角度来看,“明星”的效应是有的,但究其推动作用,仍然是有限的。
企盼立于世界体育国之林虽属人之常情,但不应离开科学实的认识标准,更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而扎扎实实的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全民族每分子做起,当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达到了一定高度,体育强国之梦的实现就为期不远了。
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应大大重于金牌我们知道,通常的体育标准一般有五:(1)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2)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常参与的人数、时间等);(3)体育科研成和水平,体育方针政策,制度和执行情况;(4)体育硬件情况;(5)体育运动水平和最高绩。
从这五条我们不难看出夺金牌在体标准中仅属末位。
我们不否认金牌效应神价值,但是从哲理上讲,精神毕竟是第二性的,它必须通
过第一性的物质才能现。
当我们为我国金牌数在奥运会上远超过日本而欢喜若狂时,可曾想到,我国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多项体质指数普低于日本儿童,心理因素的各项指数与日本儿童相比更是相距甚远,那么跨世纪的重,仅靠金牌效应和那些“近视”、“大胖墩”能承担起来吗?道理是明白,增强全民体质的任务大大重于夺金牌,要把这些“近视眼”、“大胖墩”们造就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跨世纪一代新人,学校体育工作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责任。
淡化金牌意识,不是不要金牌。
在重大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对振奋人心,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仍将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反对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地追逐金牌,不应该将金牌与国家荣誉捆得太紧,不应该把金牌大国与体育强国划上等号,如果国人能够淡化金牌意识,从某种角度来理解也恰恰是逐步转向体育强国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