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时代的明珠洛克达因火箭发动机公司的衰落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波罗时代的明珠洛克达因火箭发动机公司的衰落回顾
眼看阿波罗时代研制出土星五火箭巨型F1煤油发动机与航天飞机SSME巨型氢氧发动机的美国洛克达因公司逐渐走向衰亡,感概良多。
现在就进行一番分析,不足之处就请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第一,没有成功介入运载火箭下游开发领域,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生存基本盘。
美国的洛克达因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火箭发动机生产商。
但随着蓝色起源与太空探索公司之类私人企业也开始全力介入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领域,洛克达因公司的前途开始飘忽渺茫起来了。
在中型火箭发动机领域,由于猎鹰9与轨道科学公司的“安塔纳斯”火箭崛起,洛克达因公司的RS27煤油发动机由于德尔塔2火箭的停产也跟着停产了。
其实RS27发动机的推力90多吨,并联4台用于生产轨道科学公司的安塔纳斯火箭第一级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洛克达因在德尔塔2火箭停产后始终没有抓住轨道科学公司这一新大主顾,结果轨道科学公司反而去大量进口俄罗斯的炼油发动机来生产新火箭。
至于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其从创立之始就决心自产火箭发动机,这与洛克达因公司就直接构成了竞争关系。
问题的悲剧是洛克达因尽管在火箭发动机生产领域威名远扬,但自己却不是下游火箭生产商,只要波音,洛马等火箭生产商决定不采用自己的火箭发动机,洛克达因公司就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洛克达因公司在其辉煌的时候没有主动介入运载火箭生产终端市场就为自己今天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由于的火箭发动机是否采用完全不撑握于洛克达因自己的手上,洛克达因公司的生死存亡就完全仰息由人。
象德尔塔2火箭那样成熟的产品,只要价格足够便宜,美国NASA与国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采购,问题是“联合发射同盟”公司认为“降价不值”,就直接放弃德尔塔2火箭生产线了,丝毫不顾及洛克达因公司的生存困局。
而现在,联合发射同盟为了应对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与猎鹰9H火箭的激烈竞争,又正在计划开发基于蓝色起源BE4发动机的新火箭,并计划日后使用新火箭完全取代目前的两款EELV火箭。
结果联合发射同盟公司在新火箭发动机采购上再次抛弃洛克达因公司。
如果德尔塔四火箭也停产,从阿波罗时代起就辉煌的洛克达因公司将完全被驱逐出大型火箭发动机商业生产领域,甚至连自身的持续生存也变得岌岌可危了。
因为德尔塔四火箭主芯级的RS68氢氧发动机就是由洛克达因生产的;如果RS68也停产了,未来洛克达因在大型火箭发动机生产领域的“基本盘”就只有SLS火箭的RS25了。
但由于SLS火箭的发射频率很底,目前产量规划最乐观也只能达到一年一枚的产量。
而每年一枚SLS火箭的产量,洛克达因生产的大型发动机需求量只有4台,这让洛克达因未来如何“可持续生存发展”?!
洛克达因今天的困局与当年诺基亚放弃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转而使用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样,最后只能够落得个仰息由人的悲惨命运。
火箭工业尽管有其特殊性,封闭程度
很高,但始终也要尊从工业生产的一般性运行规律。
洛克达因由于始终无法进入终端火箭生产领域,始终没有自己的运载火箭品牌,结果最后就只能够任由火箭生产商来宰割了。
如果当年洛克达因能够收购通用动力公司抛售的宇宙神火箭生产线(最后是洛克希德公司收购了),成功打造成火箭生产领域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火箭终端生产“基本盘”。
那么就绝对容不得后来洛克希德为了“省钱”直接进口俄罗斯的RD180煤油发动机来生产宇宙神3,宇宙神5等改进型火箭。
“我的地盘我作主”,洛克达因公司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F1巨型煤油发动机平台,升级出一款“缩小版改进型F1发动机(推力500吨级左右)”来生产宇宙神五火箭的主芯级。
只可惜当年的洛克达因反而被波音公司收购,尽管最后在波音公司的帮助下也研制出RS68氢氧发动机来生产德尔塔4火箭的主芯级,但却不幸“放狼入室”,让俄罗斯RD180发动机从此成功挤入了美国市场。
今天更为可惜的是,波音与洛马后来为了“垄断”美国政府发射市场,最后成立了“联合发射同盟”,而这个联合发射同盟为了应对太空探索公司的竞争,最后又一次将洛克达因公司出卖了,因为联合发射同盟公司的新火箭就决心改为使用蓝色起源的BE4甲烷发动机来研制主芯级。
第二,“小富即安”麻木了洛克达因公司的市场应变生存能力。
在商业市场中从来不缺乏技术一流但市场应变能力不足,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的公司。
尽管火箭生产领域相当“封闭”,远远没有汽车与消费电子工业那样高度市场化与竞争激烈;但随着人类技术的持续进步,火箭生产领域也逐渐走下神坛,也不得不进入高度竞争的开放市场环境。
美国的太空探索公司就是一个如此的“破局者”。
面对太空探索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洛克达因公司也完全不是没有成功的反击希望,最明显的失误就是为何不将德尔塔2火箭使用的成熟RS27煤油发动机大降价,并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大倾销大抛售”?!反正RS27发动机已经持续生产了几十年,研发成本早就“捞回来”了。
因此只要能够赚回生产成本洛克达因公司就抛售出卖,如此又何惧太空探索公司的“梅林”煤油发动机竞争之理?!
因为与太空探索公司同时一起进入商业发射市场的企业还有很多,轨道科学公司就是其中一个。
与太空探索公司决心“上下游通吃”不同,轨道科学公司只乐于做一个火箭“集成商”,并没有介入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领域的意图。
如果洛克达因公司当年市场应变能力敏锐,就立即将成熟的RS27发动机向商业火箭生产市场进行“大倾销大抛售”,即以“成本价”向轨道科学之类新火箭生产商大量提供成熟的RS27煤油发动机。
那么轨道科学公司就断然不会不购买国产“新鲜出炉”的便宜RS27转而进口俄罗斯库存了几十年的老旧NK33发动机之理。
同样,洛克达因当年也白白错过了向国际市场上倾销RS27煤油发动机的大好机会。
象美国的盟友韩国,在研制“罗老”火箭时就进口了俄罗斯的RD190发动机。
以洛克达因公司与美国政府“高度亲密”的关系,完全可以向韩国(甚至欧盟日本)“强卖”RS27煤油发动机,以“割盟友的肉,吸盟友的血”来继续维持洛克达因RS27火箭发动机生产线的持续运转。
事实上汽车厂商在下游产业链竞争中逐渐失败后,转型为“专业汽车发动机生产商”的例子国际商业市场上就有很多,日本的三菱汽车就是如此。
三菱在中国汽车终端市场已经逐渐失败了,但三菱的汽车发动机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还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4G系列发动机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就得到极为广泛的使用,年产量也很大。
而洛克达因公司其实也可以走三菱汽车的路子,我不生产火箭,无法直接“狙击”马斯克的猎鹰9火箭;但我能够大量向美国市场上倾销高度成熟的RS27煤油发动机来“扶持”其它的中小型新锐火箭生产企业来与太空探索公司竞争,如轨道科学公司等等。
这样全力“做烂”美国火箭发动机市场,只要能够维持RS27发动机生产线运转,就算以“白菜价”也要大抛卖,这什么也要比今天不得不彻底停止RS27发动机生产线运转,不得不进行大裁员要好得多了。
第三,洛克达因企业文化中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最终害了自己。
当然,洛克达因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也最终害了自己。
终观洛克达因公司到现在为止的生涯,从母公司北美航空分离出来后(原始洛克达因是北美航空创立的一个分部),要么就依赖于美国政府为生,要么就依赖于波音或者普惠等大公司为生。
就是不追求实现独立上市,独立自主为生,结果被大企业们“买来卖去”,真正是一个“二奶命”。
因此最后“年老色衰”,被联合发射同盟这个大主顾一脚踢出门外也是注定的悲剧命运。
但美国市场上也不完全是大公司大企业的天堂,不要说现在雄心勃勃的新锐太空探索公司,历史更为悠久的轨道科学公司也能够在洛马波音等大公司横行垄断的狭缝中顽强地生存到今天,也一样兴旺发达。
但洛克达因公司自始至终就是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并敢于独自面对残酷的商业竞争市场,完全安于沦落为大公司的附庸,这也与其今天的逐渐衰亡密不可分。
坦率而言,联合发射同盟开始抛弃德尔塔2火箭,并导致到洛克达因公司的RS27煤油发动机不得不停产时,洛克达因就应该切身感受到重大安全威胁了。
因为从此时开始洛克达因就应该明白自己的利益与大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公司是毫不犹豫就会放弃洛克达因的利益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
因此从德尔塔2火箭停产开始,洛克达因如果能够立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安全困局,能够敢于从联合发射同盟的影响势力下迅速独立出来,决心自主生存。
那么在EELV火箭刚刚成熟量产之时,洛克达因从此走向上市独立也还能够获得充足的回旋发展空间的。
原因就是在蓝色起源与太空探索公司刚刚崛起时,洛克达因尽管丢失了宇宙神五火箭主芯发动机的市场,但德尔塔四火箭主芯级还要使用洛克达因的RS68氢氧发动机。
如果洛克达因始时就决心独立自主,联合发射同盟公司也不敢全面制裁洛克达因,毕竟RS68还要依赖洛克达因来生产供应。
如果从德尔塔2火箭停产之日开始,洛克达因公司来个“管理层收购”,从大公司中彻底独立出来,之后再自主向美国市场大量“倾销”RS27煤油发动机,全力“狙击”太空探索公司,那么只要能够成功抢到轨道科学公司“安塔纳斯”主芯级的发动机大单,洛克达因的未来生存就不会再任由联合发射同盟来主宰,仰息由人了。
同样,洛克达因独立上市融资之后,也能够有充足的资金自行推进F1巨型煤油发动机的商业化复产运营。
就凭着土星五火箭主发动机的鼎鼎大名,在资本市场上F1发动机的商业化复产也一样能够从华尔街融到大量资金。
F1复产之后,再象RS27那样全力推向商业火箭市场来与蓝色起源的BE4,太空探索公司的大型甲烷发动机竞争,说不定今天联合发射同盟也会来购买洛克达因公司的改进型F1发动机来生产全新的大型火箭也未定。
第四,洛克达因转型的时间只有余下五六年了,与期在沉默中死亡不如立即独立上市放手一搏。
从阿波罗时代起,洛克达因做政府或者大企业的“二奶”已经有几十年了。
但随着联合发射同盟公司现在决心抛弃德尔塔四火箭改为研制基于BE4发动机平台的新火箭来“一统终结”两款EELV火箭同时生产运营的目标。
洛克达因再不挣扎图存,一旦未来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大量投产,其历史命运走向彻底终结就是注定的结局。
毕竟未来SLS火箭的年产量实在是太低了,洛克达因失去了德尔塔四这个今天仅存的大市场后,再想依赖SLS火箭是注定无法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
而且洛克达因的另一个支柱产品RL10低温上面级发动机联合发射同盟也计划抛弃。
大型氢氧发动机由于运营与生产的技术要求又更高,要在高度讲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火箭生产领域又没有出路,根本竞争不过煤油之类烃燃料发动机。
因此现在蓝色起源,太空探索公司等新锐航天企业都将煤油甲烷之类运营与生产技术要求更低的发动机作为自己的核心动力发展方向。
由其是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就已经在商业发射市场上大获成功。
而洛克达因未来要想大翻身,复产RS27与F1,全力向商业航天市场“大倾销”才是唯一的可行出路。
目前离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装箭试飞还有五,六年时间,如果洛克达因能够从华尔街资本市场融到10到20亿美元,就能够自行成功重启RS27与F1煤油发动机的生产线,就不必“坐等乞求”联合发射同盟或者美国政府的投资来启动生产了。
只要RS27与F1发动机复产成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销售,那么就能够成功刺激轨道科学公司之类不准备自产火箭发动机的中小型航天公司来洛克达因购买“货架”产品而不是要远到俄罗斯去进口RD180与RD190系列火箭发动机。
这就为洛克达因未来继续留在美国大型火箭发动机生产市场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随着商业化航天时代的到来,洛克达因公司的F1巨型煤油机也能够向欧盟,日本等美国盟友国家出口。
由其是日本,洛克达因完全可以借助美国政府的力量“压逼”日本政府必须进口或者引入F1煤油发动机来生产下一代火箭;目的就是要将美国几十年前的F1发动机生产技术再向日本“强卖一次”,“割日本的肉”,能够收回个十亿八亿美元都好过放在洛克达因的档案室里白白烂掉合算。
同样,无论出口欧盟日本还是专注于美国市场,只要能够持续扩大F1巨型发动机在商业火箭市场的使用范围,一旦年产量达到二三十台的规模,洛克达因公司的生存就能够完全摆脱美国政府任务的“包养”,从而确保自己有能力长久地独立可持续生存发展下去。
毕竟未来SLS火箭每年的发射量多极就是两枚,8台RS25大型氢氧发动机的生产量远远不够维持洛克达因几千名职工干部的长久饭碗问题。
因此复产RS27与F1煤油发动机是洛克达因公司未来要想在“商业化火箭市场”长久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第五,洛克达因是“美国国企病”爆发的典型代表。
“坐,拿,等,要”是全球国企病的典型特征,尽管美国没有苏联中国式的“国有企业”,但由于洛克达因公司坐拥火箭发动机这个特殊又“封闭”的军工行业,又长期一家独大,在美国国内也根本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美国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在巨型液体发动机领域没有现成产品),因此在特殊的环境下也养成了“国企病”,而且比中国俄罗斯相同类型的火箭发动机生产企业“病得”还要重得多。
中国的火箭发动机生产企业六院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生存,也与其它的中国军工企业一样形成了大力介入“第三产业”的传统特点。
航天六院在民用产品市场如泵业,液压叉车等等产业都有相当影响力。
原因就是六院那几万职工干部也必须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吃饱饭,单纯依赖计划经济时期那少量的导弹与运载火箭产品,要长久养活六院那几万人真的很难。
因此改革开放后六院也不得不主动到民品市场去“觅食”。
同样,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生产企业在苏联解体后,迫于生存压力也积极到全球市场去开拓业务。
只不过俄罗斯火箭发动机企业不象中国的六院那样改为大力发展民用产品,而是与火箭生产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去开拓商业发射市场,结果俄罗斯的质子与联盟火箭都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上“捞得不错”,年均发射量都很大。
大河有水小河满,结果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企业也能够在冷战后的艰难“转型”时期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而俄罗斯火箭发动机企业的产品,如RD180等也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
但作为美国的核心火箭发动机生产商,冷战后洛克达因公司由于有美国政府“养着”,不仅没有发挥其在液体传动方面的“行业优势”象中国六院那样大力去发展液压叉车,泵业,高压氧舱之类民用产品;在商业火箭发射市场由于波音洛马“大鸡不食细米”,洛克达因公司也无能为力。
尽管自己的F1,SSME,RL10与RS27,RS68之类产品也高度成熟,但奈何波音洛马不为商业发射市场的“蝇头小利”所动,专吃美国政府这个“大户”;结果洛克达因公司也只能够坐视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丧失,任由俄罗斯与欧盟的质子,联盟与阿里安火箭们称王称霸,莫能奈何。
不仅如此,美国在商业发射市场的长期缺失,反引来太空探索公司之类新“冒险家”的入侵蚕食,最后连波音洛马共同组建的联合发射联盟公司也渐渐抵抗不住。
结果洛克达因又被财大气粗的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当作替死鬼轻易地抛弃掉了,转而去购买蓝色起源公司运营更便宜经济的BE4发动机来研制自己的下一代火箭。
一句话,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洛克达因如果早早就处于中国六院与俄罗斯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那样的恶劣生存环境之中,不主动转型就将注定要饿死,洛克达因公司就断然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落迫的地步。
但由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还能够“养活”洛克达因公司,RL10低温上面级发动机一台3800万美元就一台3800万美元,航天飞机SSME主发动机每台每次维护费用1500万美元就1500美元,J2X巨型低温上面级发动机首笔研制预算要12亿美元就12亿美元。
反正美国有的是钱,“无所谓”,结果美国政府的大方慷慨反而“养肥养傻”了洛克达因公司,一旦后来金融危机来临,奥巴马政府砍了战神一与战神五火箭研制计划,并大力扶持太空探索之类“商业
航天企业”。
联合发射同盟公司一见环境不妙立即“走为上计”,迅速抛弃要价高昂的洛克达因改而购买蓝色起源生产的运营成本更低的BE4发动机。
洛克达因失去联合发射同盟这个大主顾之后,未来发展前景就立即全面灰暗下来了。
总结,一旦无法转型成功,破产命运就是洛克达因公司的必然结局。
近年来美国破产企业中柯达公司的倒下是最为轰动与经典的,一个跟不上时代发展背景的公司最后走向灭亡就是根本就无法回避的注定结局。
面对商业航天时代的汹涌而来,洛克达因公司如果再抱残守缺,不思改变,步柯达公司破产的后尘就无法避免了。
在商业化航天市场,是否拥有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技术并不重要,但产品一定要足够便宜与可靠,能够找到充足的商业使用客户,这样企业才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而洛克达因公司的发动机产品技术领先全球,但价格高昂,就注定无法竞争得过太空探索与蓝色起源之类公司的便宜产品了。
洛克达因并不是不曾想方设法转型过,研制更便宜的RS68氢氧发动机就是一次努力尝试,问题是做得还远远不够。
氢氧火箭天生高昂的运营经济成本并不会因为RS68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而便宜多少,德尔塔四火箭在现实中也竞争不过使用进口RD180煤油发动机的宇宙神五火箭,年均发射量就远远落后于宇宙神五火箭。
而联合发射联盟的新一代“低成本”火箭更干脆改为使用BE4甲烷发动机,太空探索公司与轨道科学公司的新火箭也一样不是使用氢氧发动机的“高大上”产物。
因此如果洛克达因在研制EELV火箭主发动机时不是“点错科技树”,是复活土星五时代的F1巨型煤油火箭发动机而不是研制RS68巨型氢氧发动机,从而主动适应冷战结束后全球追求低成本的空间发射市场趋势,那么今天洛克达因公司全面走向衰落的危机困局就不会存在了。
坦率而言,洛克达因已经错过了很多的转型机会,而今天余下的转型窗口时间只剩下不过五六年时间了。
如果在联合发射同盟的新火箭研制成功之前,洛克达因公司还不能够全面复活F1与RS27煤油发动机生产线,并成功找到充足的下游客户,洛克达因这个阿波罗时代的明珠就无可挽回地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竞争时代,在此也希望中国的航天发动机生产企业也能够从洛克达因公司的衰落轨迹中吸取到足够的教训,少走弯路,以获得更为恒久的未来持续发展空间。
陈天(高凉陈君)
于广东茂名
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