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大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区域行政区划、强中心与兴衰对应关系
强中心与东西融合——东 西整合(统一单元)的关键 在于形成区域中心,其影响 能否触及、控制全区域,关 键在于能否克服和利用东西 间天然障碍。
东西区域整合与强中心及区域发展存在互动。东西整合时期,行政
区稳定,存在强中心并能控制西部,外向性很强,区域繁荣。运河
片区的发展有利于跨越运河,培育横跨东西的强中心,对统领并稳
8
(3)历史城市规划解读
1985年《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本)》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历版总规关于城市性质的描述说明 ,改革开放后,济宁的中心地位逐步 提升,由市域中心向区域中心迈进, 济宁打造鲁西南中心城市的意愿强化 。
5
济宁市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
第三,未来-交通优势与城市化。济宁成为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 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优势回归济宁市区,济宁集经济、行政和交 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逐步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引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需要重新审视济宁的区 域地位和中心城的发展方向,及煤炭资源与城镇建设的避让关系。
需重新审视以往理念,重 视“极化”济宁战略,回归 中心城市培育,再图复合中 心发展。相关设计已开始“ 极化”济宁。
表 极化济宁与中心城市回归的理由
11
表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与规划面积
第一,终极城市规模。为鲁 西南中心城市,有转移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重要任务,进入城 镇化中期阶段,偏低的城镇化 水平赋予较大的城镇化空间。 济宁中心城市的终极人口2050 年达220万人。
运河片区曾是早期规划重点,但非近期规划重点,近期规划聚焦 在济宁东部;早期规划强调济宁市区向西发展,但国家和山东刚性 政策促使中心城市向西改为向东。
9
(2)历史城市规划解读
复合中心城市是近期规划的重点, 但其地域范围不是固定的,在互动 过程中不断调整,跨越运河向西扩 充成为都市区的未来趋势。 规划与实际发展存在偏差,济宁城 区调整出来的产业和企业并不自发 迁往兖州、邹城等东部组团,而多 选择嘉祥、金乡等西部
定黄河泛滥引发紊乱的西部有战略意义。
4
第二,市域空间结构演进动力。 经济形态:各历史时期,济宁有不同经济形态,主线呈“农业经 济(运河开通前)→商贸经济(民国前)→资源经济(60-90年代) →资源经济+工业经济(90年代以来)”的时间轨迹,不同经济形 态决定了济宁的繁荣程度与历史地位。 基础动力:结合济宁繁荣兴衰,发现驱动经济形态演变的动力不 断变化,形成“粮食生产→运河运输→资源开发→工业化”演变路 径。
济宁市大运河片区 发展概念规划
金凤君
王成金
高晓路
陈明星
王姣娥
何丹
丁金学
1
济宁市大运河片区发展概念规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 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用地适宜性与概念方案 产业方案与产业体系 生态景观与交通设施 主要议题与重大提案
2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与空间认知
统行政中心→ 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文化、军事中心
漕运功能
政治功能
全国33个工商城市之一
军事功能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1950S-2000S
未来
7
济宁主要产业地域分工
运河塑造济宁产业品牌
玉堂酱-京省驰名、味压江南 果品“兰芳”响遍华北。 “济宁路青猾皮”抢手名牌。 “葫芦”菜刀、“天字”修足刀、“李字” 皮铲、“三耿”钢货等驰名苏豫皖冀。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百年甚至千年大计,历次规划均忽视历史 视野的济宁东西空间整合,对西部发展所需要的中心城市规划设计 不足。
10
(4)济宁城市空间拓展态势
中心城市回归与“极化济宁”战略。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统 领作用,鲁西南需要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济宁东西两翼的空间整 合和协调发展需要强中心。
复合中心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中心城市的职能和等级没有提升 ,区域空间结构仍处于初期的极化阶段。 实际发展超出原有规划,济宁中心城区的发展条件逐步变化, 地上地下关系有新的认识,运河片区高端交通设施密集布局。
水生城
(2)运河与济宁城市关系机制
第一,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生城。济水 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
水包城
第二,因运河而繁荣:运河之都,江北 小苏州-水包城。 运河塑造济宁城市水乡景观。 运河主宰济宁城市空间拓展 运河推动济宁城市经济转型
生态功能
教育功能
商贸功能
农业经济→市镇经济→ 工商城市 运输功能
自然决定的东西两区需要强中心进行 整合。东西两区长期存在,整合两区并 塑造内聚力强的统一区域,需要打造强 中心以整合东西,尤其加强西部控制。 强中心需要克服东西自然障碍。东西 间低洼地即运河沿线是东西整合的自然 障碍,强中心须横跨京杭运河,将强中 心的功能扩散于西侧,辐射西部。
通达区内外的交通优势决定区域繁荣。交通优势是济宁发展和城市兴旺 的命脉。运河航道北延和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促使京杭运河全线复航,机 场、高速公路布局强化了交通优势,由此促生的商贸物流业将再度繁荣。6
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 二、运河片区发展的宏观背景 三、运河片区发展的新机遇 四、运河片区与济宁城空间结构 五、运河片区面临的突出矛盾
3
一、济宁空间结构演进与拓展态势
1、济宁空间结构演进动力-(1)区域空间结构演进
东西分异——东西分异,属于不同行政区,两区时分时合,行政中心在 各地变迁。原因在于自然地貌及自然因素对东西区影响不一,东部行政区 稳定;西部行政区犬牙交错且紊乱,城镇迁址多,长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心
第三,水穿城。城含于水,水穿城。民国,城市在 运河影响下向南部扩张较多,城市规模扩大,陆路交 通联系增强。城市形成外城和内城两大部分,而外城 主要围绕老运河而形成。
第三,新运河成为济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后,老运河多体现于城市滨水功能 新运河成为东部纵向通道,济宁已形成集船 舶运输、物资营销、港口装卸、船舶制造、海 事船检和航政运政于一体的综合航运体系。 运河重新焕发青春,已成为“黄金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