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
杨文君
摘要:有效地开展教师评价,不仅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而,研究教师评价、探讨教师评价的有关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社会、教师、评价、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而光荣的职业,社会对教师就有一定的职业要求,这些要求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形象,决定着对于教师的评价。
(一)社会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
1、对待学生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①。
而教师要发挥好培育新人的作用,必须教好书、育好人,要循循善导,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这些作为我国教师的一种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是我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教师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2、对待自己上,严谨治学,学而不厌。
教师要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严格要求,不断的钻研业
务,掌握精神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要做到严谨治学,学而不厌,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学生迟早会原谅教师的严厉,却永远不会原谅教师的无知。
过去总是讲,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现代看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的是一条小溪、一条小河,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创造。
3、对待教育事业上,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教师劳动中的体现。
一个教师能否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履行教师所承担的神圣职责,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才能,而且直接取决于他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感情。
只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好。
由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顾大局、识大体,无私奉献,自觉地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具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梯精神。
4、对待教师集体上,团结协作,勇于探索。
教师的劳动通常是单独进行的,各自从事着不同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体现了个别性的特点。
但是,学生的培养不是单个教师独立进行的,需要由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就要求不同性别、年龄,从事不同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与此同时,还要适合社会的需求,克服不
思进取、墨守成规的弊端,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
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学角色──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教育角色──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社会有计划地使其新成员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
这其中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而被“派”到课堂上来的。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社会文化规定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教师的基本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当
然就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言传身教在于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言行影响,有学习、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
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是宣传伦理道德、社会政治原则的人,教师时常是以一个榜样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2、管理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
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
班级集体是学校里最主要的正式群体。
由于教师的地位、知识、年龄等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学生班级集体的领导者。
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领导职能具体表现在: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正确地分配集体的职务,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集体;造成良好的集体气氛和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劳动),形成优秀的班集体。
当班集体形成后,学生追随
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教育。
此外,要看到学生中还存在许多文艺的、体育的、学习的非正式小群体,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常常自觉地充当这些小群体的领导和顾问。
即使班内有一些落后的非正式群体,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职责。
二是纪律的执行者。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充当课堂纪律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情境,制定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判断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并施以奖励或惩罚。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遵守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最终能在班级里形成自觉的纪律。
如果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处理不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
要成为一个最佳的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纪律的控制上。
不要为学生的纪律问题唠叨不完,或者无情地训斥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教师似乎成了无情的教育警察。
教师扮演的纪律执行者的角色超过了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这无疑是无成效教学的前兆。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自信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是维持好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
3、心理辅导的角色
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
巨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的流行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以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
当然,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者,师生关系也不应当变成医患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等。
4、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应是某一学科的行家或专家,是文人应该具有学者的风度和气质。
学者是要不断学习的,所以教师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孔子曾要求教师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人。
教师的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要教好知识,就得不断的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其次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再次要学习相关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渊博,知识面宽广,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
学发展的需要。
只有不断的学习,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科学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
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就教师角色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最佳途径。
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
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
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
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5、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家长的代理人,尤其对于年幼学生来讲。
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毕竟不一样,教师应像家长一样关爱和呵护学生的成长,而不应像保姆般包揽一切,或给予娇纵或失之严厉。
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未来教育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
一是由于朋友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理的融合,体现真正的平等。
二是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也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
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的这种朋友的身份,是有社会规定性的,即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不能为追求情感的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
诚如学生的角色要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参与者一样,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
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
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程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教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
“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即一支粉笔,一张嘴,独自一个人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式的单向讲授将大大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大大增加甚或成为主导,比如“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的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情境性,学生的各种不确定的随机的反应会被及时地、艺术地融入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产生和创造性的培养上。
形式上,教师甚至可以“退居二线”,充当配角,完全让学生来唱主角,而只是在整个活动进程中产生方向性错误或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出现在活动的中心。
比如,在未来教学中,就某一具体知识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言,学生教老师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就完全是一个配角。
未来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阐述知识,更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控制。
总之,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着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
我们对教师教
学的评价不再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而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是一种包容性的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不再是甄别与选拔,更多的是重视教师的人格,专业素养的提高,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对于教师教学评价,不再注重唯一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多的走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发展性评价,从多元的角度设计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多方面收集和分析信息,内在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融合性的反馈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注重的是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非预期成果的发展。
当然,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随着评价的多元化,是否有统一的主流评价,质与量的评价怎样结合才更有效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①
2、《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出版社。
3、《中国教育报》。
4、郝克明《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3)。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项目研究》有关文件。
6、靖国平.从《“仓库”理论到“蜜蜂”理论——知识教学观的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00.(4).33。
7、苏霍姆林斯基.人民出版社.2002.(30)。
8、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