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重要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地
——关于景德镇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设想
昌南—china
举世闻名的、已逝去辉煌的景德镇,是世界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之地。

景德镇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它在中国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

是中国政府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人首先发现与使用高岭土制作瓷器。

从此人类告别使用陶器而进入使用瓷器的新时代。

高岭土与云母、石英、碳酸钙并称为四大非金属矿,为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

高岭土具有广泛用途,应用领域有陶瓷、玻璃、造纸、橡胶、日用化工、农业等。

优质高岭土具良好的电绝缘性,利用这一性质可用之制作高频瓷、无线电瓷。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岭土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特种陶瓷、高科技陶瓷领域不断拓展。

高新技术领域开始大量运用高岭土作为新材料,甚至原子反应堆、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耐高温瓷器部件,也用高岭土制成。

高岭土是国际矿物学会唯一以发现地名景德镇高岭中文命
名的矿藏,英文名称:kaolin。

它不是以高岭土成分
Al203〃2Si02〃2H20分子成分命名的。

不以高岭土成分
Al203〃2Si02〃2H20命名,充分显示了国际矿物学会对景德镇首先发现并使用高岭土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贡献的尊重。

一、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脉络清晰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
瓷器是景德镇的发明,它与中华文化艺术相结合,产生独具魅力的艺术韵味。

瓷器的发明与使用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不可
估量。

中国被称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其中就有景德镇发明瓷器的贡献在内。

中国历史教科书让人只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实瓷器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与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样,为人类文明进步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瓷业在明代与苏州丝绸业被中学历史教科书定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苏州万张织机与景德镇数千瓷窑共同掀开世界工业革命的序幕,景德镇的圣火率先点燃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

景德镇首先发起与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运动。

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给西方世界带来两种本原不同的文化,让西方人在个性解放的基础上,又能吸收陶瓷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涵养心灵的因子。

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景德镇陶瓷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发出绚丽的光芒,为古老的华夏文明争得无比荣耀。

正是景德镇自古以来汇各地良工,集五大名窑,成就了千年瓷都的辉煌。

正是其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为中华灿烂文化写下了光辉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宋影青淡雅极致的中和之韵,映射出中国道家者无比高贵的心境,因此瓷韵独标各地名窑之上,宋皇帝真宗遂以至尊的景德年号赐予昌南镇,从此奠定景德镇瓷都地位。

元青花的幽雅,令其在世界拍卖舞台上代表中华艺术独领风骚,创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价值连城的神话。

洪武釉里红产生独特的沉静气质是永恒的。

成化斗彩的精致与优雅令藏家爱不释手,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绝妙之作。

康雍乾粉彩绚丽灿烂,为景德镇的独特创造。

颜色釉瓷是泥与火的熔铸,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高贵无比。

特别是景德镇人为毛泽东制作的7501瓷,表达了景德镇人的最高崇拜和最后虔诚,是超越历代官窑不可再现的绝妙之作。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丰厚底蕴难以尽叙。

它镌刻着景德镇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基因的密码;它穿越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历经风雨的侵蚀,逾显其艺术的辉煌。

它的优良特质和巧夺天工,折服了不可一世的、骄横的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风雅的文人士大夫;并运播欧洲,为经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而特别挑剔的欧洲王宫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所珍爱。

景德镇瓷器开始器成天下走,远自陆上丝绸之路开始。

因为景德镇瓷器的精美,景德镇瓷器之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为封建帝国和红色政权赚取了大量的白银与外汇,对封建帝国盛世的出现和红色政权的稳固起到支撑作用。

虽然陆上丝绸之路遗迹被广袤沙漠掩盖,景德镇瓷器经此路途输往西方考证不多,但是最近《景德镇日报》刊载文章说某中亚国家议长来景德镇考察采购瓷器时,就说道其国内博物馆就有从陆上丝绸之路输入的景德镇瓷器。

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即是人类社会实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两条大通道。

景德镇人以其创造的陶瓷文明在这两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中占据着重要位臵。

漫长的景德镇陶瓷制造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瓷工们以陶瓷为载体不断弘扬、传承、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新平冶陶,始于汉。

汉唐辉煌盛世的崛起,在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是历史见证者。

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浮梁县湘湖镇蓝田村发现中唐窑址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

景德镇冶陶就由清代、明代官窑上接元青花时代至宋影青时代,从此上溯至唐朝,其源流直抵汉代,呈现了完整的陶瓷烧造史。

因此,“新平冶陶、始于汉”,是信史。

在景德镇城乡各处遍布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陶瓷遗迹:
--景德镇古陶瓷遗迹不但在镇上有广泛分布,而且从东河发源地瑶里风景区一直到高岭山而达镇上,在西河、南河、昌江两岸以及昌江中下游的丽阳乡近百华里都有分布。

--最重要遗迹是位于镇中心珠山,历经明清两朝的御窑厂。

正是此地产出了无数精美的瓷器并远播世界各地,它无疑是世界陶瓷艺术圣地。

也是明清王朝在除南京与北京而外仅有的三个皇家建筑。

因是烧造瓷器的皇家建筑,所以御窑厂的建筑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皇家建筑风格。

--已经形成著名遗迹有正在恢复的御窑厂遗址、三闾庙明清古街、湖田古窑遗址、陶瓷历史博物馆、三宝国际陶艺村、民窑博物馆等。

--特别是红色官窑时代遗迹更是在景德镇城乡完整地呈现。

景德镇陶瓷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清晰而完整的一部史实:
--从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始,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

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

--在唐代,景德镇的“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

《景德镇陶录》称: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

霍仲初开的“霍窑”,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

唐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臵陶政,监陶进御。

这是景德镇最早设臵的皇家督陶机构。

唐代文豪柳宗元的《代人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

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

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

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瓦釜轰鸣”成语由此而来。

--宋代宋真宗因喜爱昌南瓷器,将年号景德赐于昌南,自此天下咸知景德镇。

在南河湖田烧制的宋影青,清雅之极,可与汝窑天青媲美。

--元朝统治者在开疆拓土的戎马倥偬的生涯中,设立浮梁瓷局,创制成美妙的元青花,并将这种青白两色的艺术语言推向世界,为景德镇在世界上获得广泛的盛誉。

--明清统治者也酷爱景德镇瓷器,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皇家窑厂,制作出大量的美伦美奂的瓷器,将景德镇陶瓷烧造推向一个又一个新辉煌。

如洪武釉里红成化斗彩,康雍乾古彩、粉彩、颜色釉相互辉映、绚丽灿烂。

并且在封建官窑时代,也实行皇家用瓷委托民窑烧造,这就是景德镇学者所说的“官搭民烧”制度。

可以说,官民竞市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是窃国的袁世凯,在那么短暂的时期,也创制了“洪宪”瓷的规制。

--艰难创建的民国政权时代,国民党派出康达、张浩、杜重远等大员主持江西陶业管理局,对景德镇瓷业进行革新、改造。

如创办陶瓷学校为培养现代瓷业人才;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试
验,创办近代化瓷厂。

这些志士并引进近代科学民主思想,以打破景德镇封建保守势力。

民国政权将浮梁县政臵于江西陶业管理局管辖之下。

这是中共建国初期,中共江西省委将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定为陶瓷市委、陶瓷政府的由来。

民国政权时期在镇上最大的城建工程和民生工程,就是修建两条长达几公里的与昌江平行的中正路与中山路。

中正路解放后改为中华路,中山路仍保持原名。

这两条路的修建,结束了景德镇只有沿昌江上岸的里弄而没有南北走向街道的历史,将景德镇市内交通变为棋盘式的格局。

修建如此宽敞、长达数公里的两条街道,在那个时代是殊为不易的。

就和历代君王都不会遗忘景德镇这个能代表中国的城镇一样,蒋介石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是蒋介石领导的抗日军民重点防守保卫的古镇。

史料披露:其时川军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部担任防守赣北及皖南任务,所属川军二十一军军部就驻扎在景德镇西郊罗家桥,担负着保护景德镇及周边地区的任务。

由于军民同心,日本侵略者自始至终没有进入景德镇,景德镇所在的浮梁县也是江西省仅有的十来个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的
县份之一。

这对于景德镇是个幸事,千年古镇得以完整保护下来,古镇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保存下来。

1946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并面见浮梁陶校校长汪璠时说:“景德镇瓷器质地好,彩绘好,颜色釉都很有特色,过去皇帝烧制的御瓷现在都是作为珍宝在世界各国博物院收藏,为中国人争取了荣誉。


此次会见情况,国
民党中央社牯岭二十
四日电是如此报道的:
景德镇之旧御窑,将改
为国营瓷窑,此乃蒋主
席接见陶业学校校长
汪潘时所作指示。

主席
对景德镇瓷业现状备
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
利,应有名瓷馈赠盟
邦,以志庆典。

此次名
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求高雅。

蒋主席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

汪璠当时就对人说道这批瓷器超过官窑水平。

经过景德镇工匠的精心制作,景德镇承制的“抗战胜利纪念瓷”顺利交付。

面对“抗战胜利纪念瓷”,蒋介石夫妇惊叹不已,认为这些瓷器比设计的图样还要漂亮。

其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尤其是粉彩工笔,颇有“于肆傲之中而行其缜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代表了东方民族深邃文明。

这批瓷器标以“景德镇御窑”款识,以“中华民国”或蒋介石夫妇名义,分别赠送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当时美国特使马歇尔正在南京,对“抗战胜利纪念瓷”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遂由宋美龄提议,也送了一件仿古粉彩蝠耳鹿头尊给他,令他欣喜异常,视为珍宝。

现在历史正在逐步恢复蒋介石本来的历史地位。

正是他率领中国军民浴血抗战,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变了中国人险做亡国奴的命运。

现在蒋介石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这一历史地位,已经得到恢复。

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客观评价他本人和他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对景德镇做出的贡献。

必须说明,就在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政权夕阳西下时,景德镇的珠山八友和同时代众多名家的创新精神,犹如在黑暗中穿过的一道五彩光华迸发出最绚丽的晚霞,为文人瓷画开拓出光辉的道路,引领着瓷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真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并预示着景德镇陶瓷艺术新黎明时代到来,即红色官窑时期犹如朝霞明灭而灿烂辉煌的时段。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瓷器作为世界上仅景德镇此地独有的商品,使景德镇与世界各地保持长期贸易关系而从未中断过,从而使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综上所述,景德镇呈现如此漫长而清晰完整的陶瓷烧造史,实在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景德镇在中共最高执政者的领导下,汇集国内一流艺术家与景德镇工匠历时数年成功制作中共建
国纪念瓷,并在当时分为东西方世界两个阵营的冷战时期,多次在东西方国家巡回展出,为代表中华文化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无尚荣光。

由此开启了全面继承与创新的、有景德镇陶瓷烧造史以来最为辉煌与灿烂的红色官窑时期。

景德镇在此期间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和陶瓷科教体系。

陶瓷新领域得到拓展,建筑瓷、高压电瓷、电子级瓷等也制造出来了。

郭沫若有诗为证:“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进一步驰名中外,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与世界瓷都。

在一个时期内,景德镇作为江西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其对江西省财政收入所做贡献一度达到30%以上。

这一点和其时中国最重要工业城市上海对全国财政收入贡献达到40%以上有些相似。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世界上形成东方与西方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被迫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景德镇陶瓷艺术品仍然出口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负载着向资本主义国家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使命。

正是景德镇瓷器以它独特魅力打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全面封锁,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在那个特殊时期,景德镇瓷器每年赚取的宝贵外汇,对红色政权的稳固起到支撑性作用。

郭沫若有诗为证:“年进美金七千万,夺取万邦瓷市场”。

我们由以下历史资料佐证景德镇其时对国家贡献之大:
1950年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鉴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中苏双方于 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向中国提供被视为巨额的三亿美元贷款;
我们在网上查阅中国历年外汇储备,196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05亿元美金。

由此可见景德镇瓷业创汇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东西方世界对立,但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却超越意识形态禁锢,在东西方世界继续传播与流动,这是浸透着中华文化精神的景德镇陶瓷艺术魅力所在,这实在是景德镇的骄傲。

景德镇瓷器以其代表东方文化本源的特性和冲破意识形态的对立,而畅行于天下,这充分说明景德镇陶瓷艺术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深知的重要方面延伸意义,就是世界最早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正是以大量的景德镇瓷器和茶叶以及丝绸开启了世界贸易的先河,叩开了世界各国大门,显示了中国人的伟大勇气与智慧。

这种以景德镇瓷器和茶叶及丝绸为主的大宗中国出口商品开辟了全球贸易通道,持续地为中国换取了大量的白银与黄金入超,为封建帝国盛世出现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从此,人类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条件下的世界贸易不断发展新时期。

世界市场得以逐步形成。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发展时期,即人类社会生产力呈前所未有加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文明时期。

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景德镇人又一个永远骄傲。

此功至伟。

根据这个延伸意义,景德镇在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时和对外宣传中,应作重点陈述和介绍。

根据所有历史资料我们还可以得出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口加工区的结论。

从“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与“陶舍倚岸重重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等等描述与历史记述;以及学者考察丝绸之路认为实乃陶瓷之路,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景德镇瓷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以比较利益优势畅行于天下的商品。

景德镇瓷器从汉唐开辟沙漠丝绸之路时就输往世界各地,以及其后宋影青、元青花的大量出口,再到明清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出现历史高峰,都支持这个结论。

正是历朝历代中国统治者对景德镇瓷器的酷爱,并需要以景德镇精美瓷器向世界宣示传达天朝圣威与中华文明,以显示中华文化博大,景德镇历代劳动人民因而向世人展示其卓绝的创造精神,使得景德镇千年以来扬名天下。

历朝历代中国统治者对景德镇的垂青,是中国其它地方而不曾有的。

景德镇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曾中断过的。

景德镇作为中国内陆一个镇,自古以来与世界广泛的瓷器贸易联系是如此的漫长而从未中断,这在中国是惟此仅有的。

景德镇从一个特殊角度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

这从近代景德镇的历史发展轨迹,更加清晰地体现出它所代表中国社会曲折发展与中国人民艰难前进的脚步。

昌南作为中国内陆的一个镇,如此非同寻常地为世界人民所景仰,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广泛知名度,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如此巨大贡献,这不仅是景德镇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孙中山曾发出气壮山河的宣言:“世界文明,惟我为先。

”这从景德镇灿烂的千年陶瓷文化发展之路得到映证。

景德镇燃烧不息的陶瓷圣火与奥林匹克圣火一样重要,都是向人类传播其文明精神。

二、景德镇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发展悠久陶瓷文化的沃土
一般人只知景德镇是世界瓷都,而不知景德镇是风景佳幽之地。

凡是对景德镇熟知的人都知道,景德镇不但是世界陶瓷文化圣地,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自然生态遗产之地。

风景如画的景德镇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幅青绿
山水全景图,堪称是大自然的经典杰作。

景德镇处于黄山余脉向鄱阳湖平原过度的逗留地带,大自然这一逗留为景德镇作了精心布臵:形成景德镇独有四条河流与八面青山的环境特征。

因而风景佳幽、山水形胜。

东河、西河、昌江、南河四条河流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诸条河流两岸皆有森林茂密、植被丰富、蜿蜒起伏的夹岸葱绿山峦。

历史上景德镇有著名的珠山八景、昌江八景:银坞樵歌、旸府雪睛、莲塘春晓、双溪夜月、市桥春水、山路晴岚、双溪夜月、西塔夕照、南城柳、青峰脚园、北沼荷香、金鳌背稳等绝佳景观。

解放后形成了并被景德镇瓷画名家描绘新瓷都八景。

这些蕴含江南山水文化精髓的代表,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来此游览与吟咏。

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中描绘的山水形胜之意境,都能在此地寻觅到。

例如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景德镇就随处可见。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的美妙意境,在枫树山森林公园就可体会到。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人们在观赏景德镇金竹山风景区内的双龙瀑布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妙笔瀑布的气势。

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这一古人憧憬的美妙之境在景德镇也是随处可以体验到的。

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体现的诗境,在景德镇都是能感触到的。

不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中许多吟咏江南山水的意境都存在于景德镇;就是中国古代山水名画中描绘的山水情韵也是真实存在于景德镇的。

景德镇山水是诗画了的中国江南山水的精髓。

景德镇无疑是人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互相辉映、和谐相处的典范。

在景德镇城区内有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景德镇莲花塘景区、马鞍山景区、阳府山、南山、枫树山森林公园、陶瓷历史博览区、浮梁古县城风景区。

在城市近郊有瑶里原始自然风景区、金竹山风景区、大油山风景区、诸仙洞风景区、郭璞峰风景区、杨湾风景区、玉田水库风景区等。

这些地方在过去生态良好之时,大量的生灵在此栖息与繁衍。

在林中有绶带鸟、白鹇、松鼠、野兔、锦鸡等各种动物出没,蔚蓝的天空有群鹭、群燕、喜鹊、布谷鸟等自由飞翔,蜻蜓、蝴蝶悠闲自在地、优雅地起起落落,绿草如茵的地面上蚂蚱、纺织娘娘在草丛中蠕动着。

景德镇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福地。

景德镇是中国南方动植物基因的宝库。

正是大自然恩赐给景德镇如诗如画的山水,让景德镇的瓷画家们受到得天独厚的滋养,因而得以妙造自然。

另外,大自然赐于景德镇优质矿藏,饱含油质松木柴,丰沛洁净水质,当地用来配制灰釉而能烧成著名影青瓷的蕨类、芭茅、杂柴多种植物等,都说明自然与陶瓷文化对景德镇来说是互为一体的。

正是这一方水土产生了人类陶瓷文明。

景德镇自然生态与陶瓷文化艺术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显示景德镇是真正的人杰地灵之地。

不言而喻,景德镇是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之地。

景德镇既是山脉从多、峰峦起伏的山城,也是水城。

乃是山水相映之城。

景德镇有四条河流和数不尽的溪流,这种发达的水文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

两者经过大自然的精心布臵,造成景德镇乃是真正独特的江南山水绝胜之地。

在世界城市当中,山水如此融为一体的绝佳之地是很难找到的。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

由于自然生态良好,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不设防的名镇。

沿昌江十多华里上岸,有数百条里弄巷道。

“陶舍倚岸重重开”显示了其独特的镇上风情。

“舟帆日日蔽江来”说明几条水道在古代为景德镇提供了便捷的水运交通。

瓷土、窑柴等物资通过几条水道运到镇上,瓷器烧成后与浮梁茶叶又通过昌江进入鄱阳湖而通江达海,远播异邦,完成“器成天下走”的使命。

在古代交通主要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没有这些水道,是不可能完成大量陶瓷原料与瓷器成品运输的。

这也说明大自然形成的几条水道与景德镇产生陶瓷文化的关系。

从此点来说,景德镇数条河流孕育的灿烂陶瓷文化,与杭州西湖蕴含水文化的深厚程度相比,是在其上而不在其下的。

对此,景德镇人用“水土宜陶”作了简洁的概括。

景德镇在过去从来是不设防的城市,这在中国城镇史是极为少见的。

充分说明其自然生态的优越。

现在的景德镇几条河流泛滥成灾,山洪到处暴发,则说明自然生态的破坏。

景德镇在历史上是没有围墙的城市,这在中国城镇史也是极为少见的,显示其开放包容的精神思想。

最近十多年来,景德镇无视这一历史事实,治水采取搞一江两岸、将古镇包围起来的长期性工程。

这严重地破坏了长达十多华里沿河上岸直达由陶舍组成的几百条里弄巷道的独特镇上风情。

实际上一江两岸工程,不可能往昌江上下游延续搞下去,而且已产生严重的城市内涝,也不可能在另外几条河流实施这一工程。

实际上洪水漫滩现象是景德镇几条河流数千年的常态,不应实施人为干扰,特别是过度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