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张晓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在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小学科学课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探究,促进科学课教学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欲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图画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在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一课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和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字看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为后面用用两个
放大镜制作简易的显微镜来观察物体做铺垫,这时学生渴望继续研究的欲望被调动了。
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讲到一些变形虫、草履虫、眼虫等,讲到它们的身体特点和繁殖方法等,学生的兴趣来了,科学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谈话鼓励。针对动手能力差的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笨鸟先飞。在上课之前悄悄找他们谈话,并事先告诉他们实验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注意什么。建议他们积极为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组长和其他同学整理桌面。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动手操作的恐惧感,增强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二、做好后勤保障,提供材料,保证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效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怎样经历?充足的探究材料才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使每双手都有事干,每双眼睛都有可看到的。同时实验材料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并准备充分的备用材料。材料可以学生准备,也可以教师准备,当然,不管是谁准备的材料,只要能为探究服务的都能提高探究效率。如微生物的培养,教师事先在学校或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也可以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干草培养微生物来进行观察。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一定要拉近生活距离,让学生感到更直观、更亲切。还可以允许学生
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这样更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动手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如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的操作习惯。如在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需要保持不变的是那些条件,需要改变的是哪些条件等,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步骤,知道需要多做几次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再提问,如果爷爷要去鱼塘钓鱼,需要到哪里去挖蚯蚓。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使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家庭中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留给学生足够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