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永远做群众生命的守护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巴:永远做群众生命的守护神
——记物玛乡赤脚医生桑巴
作者:刘伟
物玛,藏语意为牛奶飘香的地方,在物玛乡政府附近有一个湖泊,其湖水呈乳白色,远远望去整个湖泊像盛满了牛奶的大缸,由于湖水对周边草场的滋润,使附近一带水草丰美,牛羊膘肥体壮,形成了难得一见的高原小气候,物玛乡因此而得名。物玛乡是改则县的西南门户,下辖枪古,本松,萨玛龙,扎多,布孜,根琼,达热7个村,省道301线贯通全境,往西南方向经过革吉县可抵达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往东方向经措勤县或尼玛县可抵达拉萨,全乡面积8317.1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450米,人口2240人。
在这片高原热土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始终把病人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不管是白天黑夜,无论路途遥远还是冰天雪地,只要哪里有病人他就赶到哪里。他治病救人从不计较报酬,在生活待遇上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用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重。在广袤的牧区草场上,牧民帐篷中经常能够看到他瘦小的身影在忙碌奔走。他就是牧民群众的好儿子,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桑巴。
今年6月初,我专程拜访了66岁的桑巴老人,瘦弱的身躯,刻满岁月烙印的额头,褶皱满布的双手,一双经历世间沧桑而充满慈爱的眼睛,……尽管青春已逝,但老人精神矍铄,神情镇定。他十分困难地讲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在翻译的帮助下,将我带进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轨迹中。
桑巴的住处是乡卫生院安排的职工周转房,一家几口人挤在不足3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走进桑巴的屋子,虽然简陋,但和大部分藏族牧民家里一样,收拾得非常整洁。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一排藏式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奖状和证书,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十分显眼。这些写满历史与辛酸的证书,让不太爱说话的桑巴打开了话匣子,在回忆中将往事与我们娓娓道来……
桑巴,男,藏族,1946年生于改则县物玛乡枪古村,中共党员,1963年从医,当时担任物玛乡枪古村兽医,由于他勤奋好学,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2年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担任物玛乡枪古村人医,从此与医疗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近50年的从医生涯将他历练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
桑巴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岗位上默默工作,始终把爱岗敬业、服务为民作为自己的工作原则,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在岗位上为物玛乡广大牧民群众服务,几十年他累计为病人诊治10万余人次,为400多人接生,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村医生”荣誉称
号。
儿时的耳闻目睹赋予了他学医治病的使命感
桑巴小的时候,经历并目睹了许多群众生病后因得不到救治而亡的惨痛经历,使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学医治病的理想。西藏和平解放,全西藏人民迎来了新生,1963年他被选派到拉萨学习畜牧兽医,并在畜牧兽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他是牧区长大的孩子,深知牲畜就是群众的命根子。在任乡村兽医的九年时间里,每年都要在各村巡诊7-8次。当时交通落后,他常年骑马走路在野外为群众救治牲畜,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从事兽医工作的同时,桑巴也积极学习钻研民间医学和西医,为村里群众看病。1969年村上派桑巴和托美到日喀则拉孜县去换盐,途中托美关节炎发作,疼痛得无法走路,他就背着他前行,并利用自学的针灸技术为他治疗,行走5天后到达曲夏乡买药配合针灸治愈了他。回到村里,正碰上村民扎桑食物中毒,他用民间土方治好了扎桑。他们都说:“桑巴,你有这么好的医术就应该做人医啊!大家都需要你”。对于这两个患者的成功救治,增强了桑巴为群众看病的决心。
1972年1月,公社干部推荐桑巴到县上学习,并参加短期医学培训,同年4月他改行做了一名“赤脚医生”,担当起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
为群众解除疾苦是他生命的全部
为了更好的为乡亲们服务,桑巴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学习医学知识,虚心向前辈学习,为了掌握知识,他在自己身上做药物实验,针灸扎遍全身,熟悉穴位。从事人医工作以来,他怀着对医学事业的崇敬和热爱,以自己的朴实善良,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一名村医,他始终把病人的事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路途遥远还是冰天雪地,只要哪里有病人他就赶到哪里。
桑巴从事人医工作以来,怀着对医学事业的崇敬和热爱,以自己的朴实善良,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医生职业的特殊是医生本身的责任感决定的,而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他,就没有休息时间,他已经把医疗事业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觉得病人就像自己的家人。
有一次,桑巴从村外为病人看病回来,与他同路的扎西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名妇女躺在地上,他马上前去查看,发现该人下体大出血,在经过简单的救护后,该人向桑巴讲述了她躺在地上的原因:原来他刚生产7天,为了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丢弃,来到了这里,却因为产后出血,晕倒在这里。桑巴听她说完,马上就把她背到了村医务室,立即为她输液治疗,直到她病情稳定,才让她拿了些药回家。
在治疗病人时,无论他多么疲倦、多么繁忙,只要病人的病情没有稳定,他都会陪在病人的身旁。
1978年2月,羌塘高原还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桑巴,桑巴……”喊声未落,一位浑身湿透的牧民已经推开屋门,他是外村人,表哥重度脱水,已经昏迷。他哀求道:“病人快不行了,你的医术高,快去救救吧!”此时,天色已暗,大雪纷飞,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床边,飘忽的油灯下,刚满一岁的小女儿严重感冒,高烧不退,病情很重,需要及时治疗。怎么办?望着女儿,他犹豫了。去吧,对不起女儿,不去,对不起乡亲。但是,作为医生,岂能见死不救?于是,他叮嘱了妻子几句后背起药箱就走。病人叫嘎当,33岁,没有娶妻,弟弟妹妹年幼,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早亡,家徒四壁,有的仅仅是一顶帐篷。病人已经高烧半月,两天水米未进,骨瘦如柴。桑巴行医仅仅六年,还未见过如此重症。为他把了脉,他根据医学知识做出判断,病人是由重感冒引起的发热脱水,还未发展为肺炎。于是,先打针输液,总算稳住了病情。夜深了,病人奄奄一息,家人害怕,谁也不敢挨着睡。桑巴就说:“我挨着睡,有什么危险,好抢救”。阿里的冬天十分寒冷,特别是晚上,那天的气温近零下20度,但他家里只有两张破烂的被子,桑巴虽然寒冷困倦,却不敢合眼,不时观察病情,一会儿量体温,一会儿喂药,甚至还帮助病人解便。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上午9点,病人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