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深圳市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

——以深圳市为例

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很直观的被反映在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空间上,比如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将不断扩大,城市郊区化等现象明显,所以本文以珠三角典型的“迁移型”城市为例,探究人口迁移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关系。

深圳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按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纵使城市规划对于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确实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而由于深圳的惊人发展,常常需要修编新的规划。这说明空间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复合发展的综合过程,城市之发展对规划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且二者相互促进,成螺旋式互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自组织因素中人口迁移与空间发展的互动关

系。

1.深圳城市空间发

展演化简析

第一阶段:城市空间据点—

触角发展期(1979——1985)

1979年,深圳撤县设市时,

原本地理位置优越的罗湖、蛇口

工业区以及沙头角首先形成了原

始的聚落核心。1980年的《深圳

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罗

湖—上步为发展中心,沙河、蛇

口作为卫星工业区,此时深圳的

经济功能定位为“以工业为主的

多功能经济特区”。1982年,《深

圳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

为城市线状单中心结构奠定了基

础。此时的城市内聚力较高,在形

态上主要呈现集中发展的趋势。

第二阶段:城市空间带状组

团发展期(1986——1996)

当城市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增

加,城市发展从内部膨胀进入了

向外扩张的阶段,城市用地必须

扩张到城市外地区。深圳此时的

空间扩张主要受到城市工业发展

的影响,二、三产业迅速发展。

1986年完成的《深圳经济特区总

图(4-1)资料根据:文献【16】

体规划》拟定深圳城市建设采用组团式结构, 从东到西分为5个组团:东部组团、罗湖上步组团、福田组团、沙河组团以及南头组团,促使了深圳城市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形成。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从而产生了分散的要求,城市开始形成多个次中心。此时城市空间格局扩张的动力主要是由于地价上涨引起的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向城市外转移。1989年的《深圳市城市发展策略》进一步引导深圳市形成全境开拓的增长极核结构。

第三阶段:城市空间网状组团发展期(1997至今)

这一阶段中,城市空间继续向外扩展,城市中心开始从罗湖向福田转移。除了进一步加强特区在全市城市“核心--外围”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还对应1996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随后提出的“区域经济中心”,此时城市土地的扩展有着很强的交通指向性,更加注重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原来沿交通轴线的串珠式基本变成了沿交通发展的连绵带,并且《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的空间结构为3条轴线、3个圈层、9个功能组团(如图4-1)。

2. 空间发展对人口迁移的作用

3.2.1.城市空间发展对人口迁移的聚集作用

一方面,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从最初的31.4万人快速增长到891.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25.26%;从人口迁移数量上来看,1978年到2009年一直都是表现出净迁入,因此人口迁移成为了深圳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

探究其主要原因,在各种社会经济指标中,

经济因素如人均GDP 、人均产业总值和职工

工资等都与人口迁移数的相关度高达0.94

以上(表4-1),因此深圳的城市空间在扩

张过程当中对人口也有着巨大的拉力。

表(4-1)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深圳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间结构的分散或集中情况。如图(4-2),从人口密度变化来看,人口密度总体成增长趋势,特区内的人口密度明显大于特区外,特区内的人口密度变化波动比较大。再看特区内的变化,罗湖和福田区的人口基本呈相反方向的变化,一增一减。说明这两个区的人口流

动频繁,而且不稳定,也间接反

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稳定性;

特区外人口密度变化呈稳步增

长、波动不大, 全市的人口密度

稳步增长。

3.2.2城市中心区的漂移

对人口迁移方向的引导作用

深圳市的城市中心由最初

的罗湖发展到福田,到现在的福

图(4-2)数据来源:各年深圳统计年鉴

图(4-3)数据来源:各年深圳统计年鉴

田—南山。如图(4-3),1990年至2009年,深圳市各区的人口密度变化来看,罗湖区和福田区的密度一直高于其他几个区,且处于持续增大,反映了人口迁移的区域经济指向性,城市中心和边缘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指引了人口迁移的方向。另外,从各区净迁移人口数变化来看,特区外的净迁移人口数的变化明显大于特区内的变化,尤其是宝安区,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开始向城市边缘蔓延,也就是中心区开始转移到福田——南山,随后出现了沿着南山——宝安这一方向的蔓延,中心区带动城市边缘区域的发展,又由于中心区的地价高,因此边缘地区的净迁移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

3.2.3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对迁移人口的素质的影响

深圳市最初以发展来料加工工业为主,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劳动力,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原本的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产业转型的需要,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深圳市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还需要信息和技术人才,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质量需求多过于数量,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3. 人口迁移对空间发展的反作用

3.3.1人口迁移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

在深圳特区成立后的发展初期,在327.5平方公里的特区内只有几十万人口。为了吸引港资,在罗湖建设起了城市中心,与另外两个据点——蛇口与沙头角形成“三点一线”的城市空间格局。

到了1990年,特区内的建成区面积已达69平方公里,总人口100.98,其中户籍人口39.53万,重点建设的各个组团及成片开发的几大板块迅速成为增长中心,并在地域上开始连为一体,形成带状多中心组团结

构。

随着中心区的发展逐

渐达到饱和,人口压力大,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外迁,

宝安县借此机会得以大力

发展。宝安县分为两区归

入特区后,深圳市开始进

入整体发展阶段。特区内

仍沿袭带状多中心组团的

发展模式,特区外则以镇

为单位,以点-轴模式发展,

整体城市空间向网状组团

结构发展(如图4-1)。 3.3.2人口迁移影响

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心

特区设立后,深圳的发展重心首先在罗湖,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与膨胀,很快中心区发展成为罗湖-上步组团,到1993年该组团人口占到特区的50%,与其他地区形成强大压差,使得中心区的产业冲破了自然、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门槛向临区扩散。福田与罗湖、上步相邻,又靠近蛇口,顺利成为接受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接着福田迅速发展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其可用地也捉襟见肘,发展重心继续往西转移,落向了南山区(原蛇口与南头)。2000年以后,整个特区的压强整体升高,继而又向外扩散到特区外宝安与龙岗区,发展重心北移(如图4-4)。

3.3.3人口迁移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结构

图(4-4)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