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 总结

现代气候学 总结
现代气候学 总结

现代气候学

第一章绪论

1、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

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

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

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

(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

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

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

锋面气旋学说

长波理论

降雨学说

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

(4)近期

a)观测方面

先进的观测技术

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

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

b)理论研究方面

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

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3、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4、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1)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

a)开放的非孤立系统

b)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c)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

2)各个气候子系统之间显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差异

a)热力属性: 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

b)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

c)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

d)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

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

3)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5、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

冰雪——反射率——温度

水汽含量——红外逸出辐射——温度

(水蒸气增加→温室效应作用加强→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产生更多水蒸气。汽是最重要的反馈机制之一,也是唯一最大的正反馈作用。)

CO

——海温

2

(海温升高→海洋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部分二氧化碳逃逸到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剧→海温升高)

负反馈:

(中低)云量多——太阳辐射少——稳定度大——云量少

蒸发量大——水面温度低——蒸发量小

赤道、极地温差大——热量输送大——赤道、极地温差小

6、气候可预报性

第一类可预报性 :初始误差(扰动)随时间增长(确定性预报的时效问题);

第二类可预报性:外强迫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大气对外强迫的响应及敏感性)。

7、气候系统的研究

一、气候监测二、气候诊断三、气候重建四、气候模拟五、气候预测

一、气候监测

(1)大气常规观测

(2)海洋及系统其他成员的常规观测

CODAS

雪盖、海冰面积

土壤温度及湿度

全球植被

(3)非常规观测

太阳常数观测

大气中的微量气体(CO2, 甲烷,氯氟碳化物(CFCs)观测;平流层气溶胶观测(研究火山爆发对气候影响)

二、气候诊断

定义: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

内容:(1)气候异常的诊断:(2)气候变化的诊断;(3)气候异常事件的诊断;(4)气候变化原因的检测

三、气候重建

最常用的代用资料:

(1)孢粉

(2)冰芯

(3)树木年轮

(4)珊瑚

(5)史料分析

四、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五、气候预测

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把月以上的预报称为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统计方法,另一类采用动力学数值预报

第三章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1、辐射的基本定律

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e λ,T)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即

:

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

T

)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E

T

=σT 4

维恩(Wien)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

m

) 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

λ

m T=2897×10

3

nm·K

2、太阳辐射

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3、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ω

δ

?

δ

?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

4、天文辐射(太阳辐射日总量)

定义:大气上界,某一天,水平面单位面积接受的日辐射量。

公式:

)

sin

cos

cos

sin

sin

(

2

δ

?

δ

?

ω

π

+

=

D

T

I

S

任一时刻:)cos cos cos sin (sin 20ωδ?δ?+=D I I

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瑞利散射、米散射)

1)大气光学路径:??∞=z l dl dl ρρ0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介质的质量。

2)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倾斜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气物质的质量。??dl ds ρ

3)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dz dl m ρρ

当h 在30°~90°时,m

4)大气透明度P :到达地面的单色辐射强度:m P I I λλλ0=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表示辐射通过大气后的削弱程度。

5)吸收:大气分子被入射太阳辐射激发,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称为吸收。两能级的差就是大气吸收的辐射能量值.

6)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

? r<<波长时,瑞利散射。

? r ~波长时,米散射。

7)米散射:尘埃或灰尘(气溶胶)直径比波长大,各种波长的散射能力相等。

8)瑞利分子散射定律: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 时,散射值与入射光

意义: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9)漫射: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10,000nm 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

6、大气窗: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

7、地球面的辐射平衡

S =太阳直接辐射 (经过大气吸收和散射)

D =散射辐射

Q =地表总辐射

A =地表反射辐射

F =地面长波有效辐射

R =地表净辐射 (吸收的短波-放出的长波)

R= Q –A –F =(S+D) –A –F = Q(1–a) –F

U =地面辐射(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

G =大气逆辐射(大气向下放射的长波辐射)

ε =大气相对辐射率

εG =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F = U-εG

8、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Q =地表总辐射; a =地表反射率

Q(1–a) = 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

Q

a

=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

a

s

=行星反照率

F

s = F

=地-气系统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

R

s = Q(1–a)+ Q

a

– F

(地吸收+气吸收-放出长波)

=S

(1–a

s

) – F

s

(地气系统吸收-放出长波)

9、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Q

a

=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

U

a

=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

G

a

=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向地面方向)

U

=大气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

F

=地-气系统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

F =地面长波有效辐射

R

a = Q

a

+ U

a

–(G

a

+U

)

= Q

a + (F –F

) (大气短波吸收+放出长波)

10、太阳直接辐射:

(1)定义: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的消弱后,沿投射方向直接到达地表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2)影响因子:

1)太阳高度角愈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愈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愈小

2)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愈厚

3)气候特征: 日、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

11、散射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尘埃、气溶胶、水汽等的散射作用,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漫射形式从天空的各个角度到达地表,这一部分辐射量成为散射辐射。

12、地表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实际大气条件下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是地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称为地表总辐射。

13、天文辐射:

)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2020ωδ?δ?+==D I D I I

?-+=0

0d )cos cos cos sin (sin 220ωωωωδ?δ?πD T I S

14、地表反射辐射: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非完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地面所反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决定于地表面的性质和状态。

15、行星反照率:地球-大气系统的反照率称为行星反照率,它表示地球作为行星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全球取0.3

16、地表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的差值。

17、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t s S Q H LE R +++=

Qs :地表与下层的热量交换

St :地表与上层生物体的化学生物过程有关的能量通量

18、大气的热量平衡

定义: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 H Lr C D R a a a --+=

Da :大气柱热含量变化

Ca :热平流引起的热交换

Lr :降水的潜热释放

19、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定义:下垫面及其以下活动层(温度日变化波及的深度)和大气柱内的热量收支状况。

大洋上:

s a s D Q r E L C R ++-+=ω)( 陆地上:s a s

D

r E L C R +-+=)( Qw :水体的平流输送

Ds :地气系统内气柱、水柱、土柱热含量的变化

20、地面冷、热源

定义:某一地区地表有湍流热量向大气输送,称该地区为热源,反之为地面冷源(热汇)。 H LE Q R s +=- >0 热源

<0 冷源

第四章 气候系统的水循环

1、气候系统中的水

海洋水:海洋是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水的最大源地。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97%。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2、气候系统水的更新速度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水体在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T=W/ΔW 。

大气水:8日

3、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以及大气运动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水循环类型:

外循环(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

内循环(小循环):由海洋(陆地)通过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到海洋(陆地)的循环。

6、 水分循环的成因:

内因: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外因:热力(太阳辐射)和动力(地球引力)条件

7、 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8、水分循环尺度:

(1)全球水循环

(2)区域水循环

(3)水-土-植系统水循环

9、水分循环的意义:水分循环使地球上水体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水圈,把气候系统五大圈层联立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

10、水分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分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11、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1)气象因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

2)下垫面因素:即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

3)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水利措施、农林措施和环境工程措施等

12、蒸发:水分从物体表面既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

蒸散:植被地段的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统称为蒸散。

13、蒸发率: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或地面水汽输送通量),用于表示蒸发面蒸发快慢的特征量,是蒸发现象的定量描述。

14、蒸发的计算

1、涡动相关法

2、整体空气动力学方法

3、通量梯度方法

4、气候学计算方法

15、降雨:云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形成条件:1、水汽,降水形成的物质基础;2、水汽凝结的动力条件.

16、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形成过程:由降水到水流汇集至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1、 降水过程

2、 流域的蓄渗过程:植物截留、下渗、洼地蓄水等过程;

3、 坡面漫流过程;

4、 河网汇流阶段.

17、水量平衡概念: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长期意义下,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

18、地面水量平衡方程:

通用形式:21I D W W W -=-=?

陆地:f

E r W c c c --=?

海洋:f E r W s s s +-=?

19、大气的水分平衡:

定义:某一地区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大气柱中总收入的水汽量与总支出的水汽量之差,等于该地区这一时段内大气柱中水汽含量的变化量。

r

E Q Q q ag ai a -+-=?

20、地-气系统的水分平衡: f q W Q a c a +?+?=?

第五章 大气系统的平均状态

1、平均温度结构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成层

散逸层

2、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 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

3、大气活动中心有的长年都存在,仅范围和强度有所变化,永久性活动中心(多出现在海洋):亚速尔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只在某些季节存在,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多出现在大陆): 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亚洲低压、北美高压、北美低压

4、冬夏季海平面气压的主要特征

北半球中高纬度:1月北半球中高纬海平面气压场的大气活动中心: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蒙古高压和北美高压。7月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太平洋副高、大西洋副高、南亚热低压、北美热低压和冰岛低压。

低纬度:南北半球之间的赤道地区是一个低压带,称赤道槽或赤道辐合带(ITCZ )。 南半球中高纬度:南半球40oS 以南,无论冬夏,等压线几乎与纬圈平行 。它的北侧副热带的三个大洋上终年保持三个高压中心,它们就是南太平洋副高、南大西洋副高和印度洋高压。

5、冬夏季对流层中部的平均环流 的主要特征

槽脊:冬季500hPa平均环流呈三槽三脊型;7月北半球西风带的平均槽脊增加到四个。冬夏南半球西风带平均槽脊都不明显。

极涡:极涡的中心都不在南北极。 1月北半球的极涡有两个中心,7月只有一个中心。南半球极涡无论冬夏都只有一个中心。

急流:1月平均最大地转西风轴线比7月偏南。 7月北半球最大平均地转西风轴线向北推移约20个纬度,强西风中心的风速显著减弱,仅及1月中心风速的一半。

副高:7月副热带高压比冬季显著增强。副高脊线冬季约位于15oN,夏季则向北推移到25o-30oN附近。

6、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一种最典型的情况。

7、季风的形成因素:

(1)海陆分布作用

(2)行星风带季节位移的作用

(3)青藏高原作用

①热力作用

夏季:热源(低层形成强大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和维持,这与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有直接的关系。

冬季:冷源

②动力作用

a:对气流的分支、绕流和汇合作用

b:对气流的爬越作用

c:对气流的屏障作用

8、气候的地带性: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大气运动及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都具有一定带状特征。这种带状分布近似于与纬圈一致,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带状特征。

气候的非地带性:

原因:水平方向的海陆分布、垂直方向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植被生长的关键:温度和降水

第六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2、海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量供应源

(2)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供应地

(3)海洋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3、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1)海、陆面积的差异

(2)海、陆表面辐射特性的差异

(3)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

(4)海、陆向下热量输送的差异

(5)海、陆表面的摩擦阻力的差异

4、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西风扰动的影响:使平直气流产生了槽脊波动

(2)海陆分布对季风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1)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

(2)海面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

3、海、陆分布对大气水份和降水的影响

(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

(2)对雾的影响:海洋、陆地哪个多平流雾、哪个多辐射雾?

(3)对降水的影响

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

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

5、雾: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

海洋上多发生平流雾,陆地上多发生辐射雾。

6、根据海水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三层:由海面向下数十米左右的表层一般称为混合层,以下100-1500m的范围叫温跃层,再下就是底层.

7、海洋环流:海水及海水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循环于世界大洋的一种自然现象,简称海流。

海流按其成因分为两种:

风生环流:大洋中由盛行的稳定风系所生成的海流,自成循环体系。动力学原因所生成的海流,亦是通常所说的洋流。

热盐环流:由于广大洋面受热、冷却、蒸发和降水不均匀所造成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成的热力学海流,称为热盐环流,也成温盐环流。

8、大洋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风应力、热通量、淡水通量

9、太平洋海温西高东低的原因:

1)秘鲁寒流沿着大陆两侧北上,其中一部分在赤道附近变成南赤道海流后向西移动

2)沿低纬海域由东向西吹的信风使赤道附近的暖水积蓄在太平洋西侧,通常称为暖池

3)相随于信风沿赤道吹东风,太平洋东侧下层冷海水涌升到海表面

10、暖池: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常年维持着28℃以上的高温,全球大约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故称西太平洋暖池。

11、盐度最高:红海

盐度最低:波罗的海

12、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环流的热量输送

?经向输送:约占总经向输送的33%

?纬向和垂直方向输送

2)海洋环流的水份输送

3)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

4)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

13、海-气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

1)海-气界面能量交换(潜热大于感热)

辐射

感热

潜热

2)海-气动量交换

大气运动给海面以应力向海面输送水平动量

一部分形成风浪、一部分形成洋流的动能

3)海-气界面的物质交换过程

蒸发与降水

海盐交换

CO

2 和O

2

的交换

14、厄尔尼诺(SOI负值):海洋异常现象,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发生的大规模表层海水持续半年以上异常偏暖的现象。

拉尼娜(SOI正值):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于正常值的事件。

南方涛动:大气环流异常,用来描述热带太平洋地区和热印度洋地区的气压场(SLP)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塔希堤岛与达尔文的SLP差值=SOI南方涛动指数)

15、沃克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下沉,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偏东风,高层为西风的纬向垂直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16、ENSO的特点

1)沿着赤道,东太平洋斜温层加深,西太平洋斜温层变浅。

2)自东太平洋开始逐渐向西,出现正海表面温度距平,到达冬季为最强。

3)ENSO开始时,在东太平洋正的海表面温度距平的增强,较弱了沃克环流在此的下沉支,而西太平洋与之相反。

17、偶极子模(IOD)

基本概念:赤道东南印度洋海水异常变冷,赤道西印度洋海水异常变暖,即西暖东冷为正偶极子事件,反之为负偶极子事件。

18、ENSO事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可能影响

东北夏季低温(厄尔尼诺)

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厄尔尼诺洪涝)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西伸强度的年际变化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厄尔尼诺抑制台风)

第七章陆面过程

1、陆面过程(也称为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1)陆面物理过程;

(2)陆面生物化学过程;

(3)陆面生态过程。

2、陆面过程的重要性

(1)陆面与大气存在各种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动量、能量、物质(水汽及CO2 等)及辐射的交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陆面状况的影响,陆面状态的变化必将改变上述交换过程,进而,对大气和气候产生影响。

(2)陆面为大气运动提供下边界条件

(3)气候系统对陆面特性的变化十分敏感

3、植被对陆面过程的主要作用:

(1)对降水和辐射拦截作用

(2)辐射的吸收

(3)蒸散

(4)改变土壤湿度

(5)改变动量输送(改变地表粗糙度)

(6)生物通量输送

4、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影响的基本过程

1)通过影响反射率,影响地面辐射差额;

2)影响水分存储、渗透和热容量的大小:影响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

3)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显热交换:对气温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4)影响地面与上层大气的湍流潜热交换:对空气湿度产生直接影响;

5)影响地面粗糙度:对地面风速产生直接影响.

5、陆面过程模拟

两大类: (1)单点、区域或全球的离线(offline)模拟试验

(2)区域或全球的陆气耦合(coupling)模拟

第八章冰雪圈与气候

1、冰雪圈的作用

1.冰雪反射率和融解潜热很高,冰雪圈起着大气和海洋的有效热汇的作用

2.冰雪热传导率低,能减少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交换

3.融化冰雪吸收大量热量

4.海水结冰时盐分析出,增加海洋上层盐度,海冰融化时表层海水盐度减小,影响海洋的层结稳定

2、冰雪圈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川、大陆雪盖

3、南极地区的冰雪,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占世界冰总量的95%,淡水总量的70%

4、近南极点:昆仑站,中山站

南极圈外:长城站

5、地球上现存的大陆冰盖: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

6、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二者平衡时为气候雪线。

7、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反照率效应: 积雪的高反射率, 引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产生净

的冷却效应, 改变地表的热力状况及地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

(2)积雪水分效应: 积雪异常通过融雪对地表的水平衡产生影响, 引起土壤

水分及蒸发的异常, 影响地气系统之间的水汽、能量交换 ;

(3) 雪盖异常引起的大气异常的遥响应: 雪盖异常的局地效应, 通过大气对

它的响应以及大气环流的调整, 对更大范围乃至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8、青藏高原积雪影响东亚季风及其机制:

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的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长江流域易涝(旱)。

第九章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由各种要素(气温、降水、气压等)所表征的气候状态相对于某一气候标准态的偏差或同类气候状态间的变化称为气候变化。当这种偏差(变化)超过一定程度称为气候异常。

2、气候状态: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某一年份或指定年份平均状况。

3、气候变率:大量同类气候状态间的方差,也经常用来专指年际及年代际的气候变化。或者:时间尺度大于天气尺度的气候变量围绕平均值的变化。

4、气候趋势:气候的长期变化倾向,即在记录时期(特定时期)具有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线性和非线性趋势)

5、气候波动(振荡):气候状态围绕气候平均态的波动式变化,表现为准周期性振荡特征,有年际、年代际等时间尺度.

6、气候突变:从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的现象。

7、气候变化的特征:

(1)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性

(2)气候变化的阶段性

(3)气候变化的突变性

3、气候变化史实: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定义:时间尺度在几万年以上的气候变化

代>纪>世(时间尺度万年以上)

三大冰期:震旦大冰期,石碳—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二大间冰期: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定义: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武木(大理)亚冰期的最近一次副冰期之后的1万年至有器测资料的“冰后期”气候。从地质年代来看,该时期也称为全新世气候。特点: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主要气候事件

?末次冰期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 ~ 21kaBP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 12.8-11.5kaBP

全球冰川消退、气候回暖过程中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YD结束后即进入

温暖湿润的全新世

?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 in Holocene)~ 8.5-3.0kaBP

?中世纪暖期 ( Medieval Warm Period) ~ AD 900-1300

?小冰期 ( Little Ice Age) ~ AD 1320-1920

三、现代气候变化

1、器测资料:最早有气象观测记录地方佛罗伦萨(1652),伦敦(1668),巴黎(1752)

2、主要气候变化现象

1)全球增暖 (Global Warming):

波动阶段性上升

不同区域增暖幅度不同,极区最显著

(全球增暖证据: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

2)近百年全球降水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降水无显著趋势变化

不同数据集趋势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降水也有较大时空变率。

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降水很可能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3)近百年中国降水变化:

近百年降水量并无明显趋势。

降水量的变化存在20-30年的干湿期交替

4)极端气候的变化

4、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大冰期和大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C以上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的幅度最大不超过2-3°C

近代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

0.5-1.0°C之间。

5、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

银河系变化、太阳演化、太阳活动

地球轨道参数(轴倾、岁差、偏心率)

大陆漂移、造山运动、火山活动

海洋环流与海-冰-气-陆相互作用

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气溶胶排放

土地使用、热带雨林破坏

城市化

……

时间尺度

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形成机制不同

6、冰期-间冰期循环(万年尺度)的形成机制

1、日地关系的变化:

由于天体间引力的影响,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斜度和岁差等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使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数十万年间的气候变迁。1)地球轨道偏心率:

描述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圆扁程度,值越大越扁,值越小越圆。

轨道偏心率越小(越接近圆形)时,四季变化相对较不明显,也不易有冰期的发生。反之,偏心率越接近1(但不等于)的轨道,四季明显,也较易产生冰期。。

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

2)地轴倾斜度(黄赤交角的变化):

21.8?~24.5?,现在为23.44?

地轴倾斜度的影响表现在:

角度越大,高纬度地区因接受辐射的时间差异较大,易形成冰期。

地轴倾斜度增加:高纬度辐射量夏季增大,冬季减少,年较差增大,且年辐射量增加;赤道地区年辐射量减少。

3)岁差

?在远日点时,若北半球倾向太阳冬天温度将会相对较高;若因进动而导致南半球在远日点时倾向太阳,北半球的冬天将较为酷寒。

?加上北半球陆地多,比热小,温度容易下降,而较容易形成冰期。

2、火山活动

3、太阳活动

4、大陆漂移与气候变化

7、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

海-气相互作用

大西洋温盐环流(THC)变化

8、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效应:

?气候变暖

?海平面升高

?对降水量及分布的影响

?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9、全球变暖模拟的不确定性

1)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能源排放、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2)人类活动排放的微量气体在辐射过程中的作用的复杂性;

3)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

10、全球变暖对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产量、生长的积温分布的可能变化、农作物耕作制度;

2)林业:植被(森林)分布

3)地球生态系统

4)水资源:水循环、降水、径流;

5)海洋和海岸带:海平面、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

6)人类健康;

7)工业、运输等

11、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能源排放与减排对策,定期给出:

国家排放清单、计算各国未来排放方案、制订减排和限排方案、能源排放贸易和纳税、技术改革和技术转让等。

2)风险评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和气候影响之间的关系尚未研究清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对气候对策的风险评估。

3)气候变化的集成评估

气候变化与影响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能源各部门、气象、环境、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医药等部门,还间接涉及到政策与策略的许多部门以及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各部门。建立一种集成模式,把与气候变化有关系的各部门和行业通过一个统一模式定量地联系起来。

4)减排与发展

对策:发展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石油、天然气;对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如冰箱制造业和农业如水稻田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对排放的废气以及产生的废物和垃圾等进行有效处理等。

12、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一、非器测资料

1 地质沉积:冰川遗迹、湖泊沉积、深海岩芯、黄土沉积、极地冰芯等;

2 物候及生物方法:植物胞子和花粉、树木年轮等;

3 自然地理方法:河流流量、江河水位、湖泊结冰等

二、器测资料

1 统计方法

1)分析气候及气候变化事实:

单一时间序列:回归分析(趋势)、SSA及小波分析(周期)、突变检测场序列:EOF(空间型)、REOF(分区)

2)诊断不同气候要素间的统计联系:

相关分析、SVD、MCA、GEFA等;

3)利用要素间的统计关系,进行气候预测:

建立回归统计模型;

不能解释气候变化或相互联系的成因

统计预测一般对气候异常或气候突变的预测能力较差

三、数值模拟

1. 建立在热量、动量、物质守恒基础上的数值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描述,研究气候要素变化的物理过程及成因,进行气候敏感性研究,增强气候变化机理的理解;

2. 模式的误差:物理过程的了解不够,不能给出精确的数学描述;计算误差。

3.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模式分辨率增加,对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及各子系统物理过程的描述准确性的提高,数值模式的模拟及预测水平将会越来越高。

四、气候及气候变化或异常的研究思路

针对某一气候要素

1 分析其气候特征:气候场空间分布、季节变化;

2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

3 利用统计或数值模式诊断其变化成因。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步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药剂学总体发展方向: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靶向理论) ?新剂型、新制剂、新辅料(高分子胶束等) ?新技术、新机械和设备(粉末直接压片等) ?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剂型重要性(作用特点): 1)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2)改变药理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三小”:毒、副作用、剂量小) 4)增加稳定性 5)调节给药速度(“三效”:高、速、长效) 6)提高疗效(“三定”:定量、定时、定位) 药物制剂或剂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性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快速起效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根据某些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如心绞痛等),尽管临床首选方案是采用注射给药,但该用药方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为力,虽然散剂、颗粒剂、泡腾制剂的冲服固然有快速起效作用,但携带和使用极为不便,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1.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避

现代气候复习资料剖析

绪论 1)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天气: 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天气的平均状态 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 4)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一定地点或一定地区上大气的长年状况,用各种气候要素的统计值表示;气候是一地区天气的平均状态和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 5)现代气候的定义: 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把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作为气候标准时段。 6)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 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现代气候学: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7)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 1.研究气候系统的一般特性;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生物圈等的组成物质的微观性质(包括物质组成、密度、范围和结构等)、宏观性质(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等); 2.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中各种能量的源汇、性质、转换和输送等; 3.研究气候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各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4.预报未来各种时空尺度上气候系统的状态; 5.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 6.研究人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气候系统 7)现代气候学的分支: 1.按研究尺度可分为:大气候学、中气候学和小气候学; 2.按研究所用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天气气候学、物理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卫星气候学、统计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 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学、历史时期气候学和现代气候学。 8)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 4.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5.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6.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完整版)北邮版《现代密码学》习题答案.doc

《现代密码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949 年,( A )发表题为《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的文章,为密码系统建立了理 论基础,从此密码学成了一门科学。 A、Shannon B 、Diffie C、Hellman D 、Shamir 2、一个密码系统至少由明文、密文、加密算法、解密算法和密钥 5 部分组成,而其安全性是由( D)决定的。 A、加密算法 B、解密算法 C、加解密算法 D、密钥 3、计算和估计出破译密码系统的计算量下限,利用已有的最好方法破译它的所需要 的代价超出了破译者的破译能力(如时间、空间、资金等资源),那么该密码系统的安全性是( B )。 A 无条件安全 B计算安全 C可证明安全 D实际安全 4、根据密码分析者所掌握的分析资料的不通,密码分析一般可分为 4 类:唯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其中破译难度最大的是( D )。 A、唯密文攻击 B 、已知明文攻击 C 、选择明文攻击D、选择密文攻击 5、1976 年,和在密码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提出了公开密钥密码的思想, 从而开创了现代密码学的新领域。 6、密码学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质的飞跃分别指1949年香农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

信理论和公钥密码思想。 7、密码学是研究信息寄信息系统安全的科学,密码学又分为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 8、一个保密系统一般是明文、密文、密钥、加密算法、解密算法5部分组成的。 对9、密码体制是指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的密码方案,从使用密钥策略上,可分为 称和非对称。 10、对称密码体制又称为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它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第二章 1、字母频率分析法对( B )算法最有效。 A、置换密码 B 、单表代换密码C、多表代换密码D、序列密码 2、(D)算法抵抗频率分析攻击能力最强,而对已知明文攻击最弱。 A 仿射密码 B维吉利亚密码C轮转密码 D希尔密码 3、重合指数法对( C)算法的破解最有效。 A 置换密码 B单表代换密码C多表代换密码 D序列密码 4、维吉利亚密码是古典密码体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密码,其密码体制采用的是 (C )。

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 (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 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 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 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 和负反馈过程。 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 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 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 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 究气候。 16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 长的太阳辐射能。 17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 18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 连线之间的夹角)。 19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 气物质的质量。 20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1大气透明度: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大气透明系数:大气对太阳辐射所有波长的平均透明 系数,简称大气透明系数。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现代密码学考试重点总结 (1)

古典密码 1.密码的基本概念 ○1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是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的统称 ○2密码编码学:使消息保密的技术和科学 研究内容:1、序列密码算法的编码技术 2、分组密码算法的编码技术 3、公钥密码体制的编码技术 ○3密码分析学:破译密文的科学和技术 研究内容:1、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和破译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 2、密码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3、安全保密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和攻击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2.密码体制的5构成要素: ○1M:明文消息空间,表示所有可能的明文组成的有限集。 ○2C:密文消息空间,表示所有可能的密文组成的有限集。 ○3K:密钥空间,表示所有可能的密钥组成的有限集。 ○4E:加密算法集合。 ○5D:解密算法集合 3.密码体制的分类: ○1对称密匙密码系统加密密钥=解密密钥钥匙是保密的依赖密钥选择 ○2非对称密匙密码系统加密密钥≠解密密钥 加密密钥为公钥(Public Key)解密密钥为私钥(Private Key) 4.古典密码体制的算法 ○1棋盘密码希腊作家Polybius提出密钥空间:25 ○2移位密码 ○3代换密码 ○4维吉尼亚密码 ○5仿射密码:仿射密码是移位密码的一个推广,其加密过程中不仅包含移位操作,而且使用了乘法运算 例题: 1-1mod26=1 3-1mod26=9 5- 1mod26=21 7-1mod26=15 11-1mod26=19 17-1mod26=23 25- 1mod26=25 ○6置换密码 ○7Hill密码 例题: 5.密码分析的Kerckhoffs原 则:攻击者知道所用的加密算法的内部机理,不知道的仅仅是加密算法所采用的加密密钥 6.常用的密码分析攻击分为以下四类:

现代密码学考试总结

密码主要功能: 1.机密性:指保证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确保存储的信息和传输的信息仅能 被授权的各方得到,而非授权用户即使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容,不能使用。 2.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征,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信息在生成、 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篡改(插入、替换、删除、重排序等),如果发生,能够及时发现。 3.认证性:是指确保一个信息的来源或源本身被正确地标识,同时确保该标识的真实性, 分为实体认证和消息认证。 消息认证:向接收方保证消息确实来自于它所宣称的源; 实体认证:参与信息处理的实体是可信的,即每个实体的确是它所宣称的那个实体,使得任何其它实体不能假冒这个实体。 4.不可否认性:是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所传输的信息,要求无论发送方还是接收方都 不能抵赖所进行的行为。因此,当发送一个信息时,接收方能证实该信息的确是由所宣称的发送方发来的;当接收方收到一个信息时,发送方能够证实该信息的确送到了指定的接收方。 信息安全: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否认等,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是密码学,根本解决,密码学理论 对称密码技术——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机密性; 消息认证码——完整性,认证性; 数字签名技术——完整性,认证性,不可否认性; 1949年Shannon发表题为《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 1976年后,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的公布使密码学的研究公开,密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1976年,Diffe和Hellman发表了《密码学的新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密码设计思想,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置换密码 置换密码的特点是保持明文的所有字符不变,只是利用置换打乱了明文字符的位置和次序。列置换密码和周期置换密码 使用密码设备必备四要素:安全、性能、成本、方便。 密码体制的基本要求: 1.密码体制既易于实现又便于使用,主要是指加密函数和解密函数都可以高效地计算。 2.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是依赖密钥的安全性,密码算法是公开的。 3.密码算法安全强度高,也就是说,密码分析者除了穷举搜索攻击外再找不到更好的攻击 方法。 4.密钥空间应足够大,使得试图通过穷举密钥空间进行搜索的方式在计算上不可行。 密码算法公开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密码算法的安全性;

现代气候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现代气候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天文气候与物理气候 天文辐射与日地关系;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辐射物理气候特征。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基本方程;辐射平衡的变化特征;全球热量平衡;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式;能量的经向调整;辐射加热率和辐射冷却率;大气的温室效应。 第四章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反气旋与气候 第五章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 第六章海流与气候 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 第七章地形与气候 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八章气候分类 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分类;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气候预报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第九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章导论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1 气候的各种定义 传统:1、某地的气候就是该地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 ---天气气候学。 2、某地气候就是该地在多年时期内的大气平均状态---地理气候学。 如1845年,亚历山大冯洪堡 1. 1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 (1769年~1859年)洪堡出生在柏林,是最早的科学家兼探险家之一。洪堡进行过两次重要的探险活动。 第一次始于1799年,是去南美洲。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所旅行地区的自然史,因此携带了很多当时最新的科学仪器。他们的调查还包括对秘鲁海岸外洋流的研究(这个地区的一股洋流以洪堡的名字命名)。在一次充满危险的河上旅行中,他们证实了奥利诺科学河是与亚马孙河相通的。他们还创造了一项登山记录,几乎登上了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顶5800米处,在这之前还无人到过这样的高度。1804年,他们回到了欧洲。 1829年,洪堡再次出发探险。在长达6个月经西伯利亚到中国的旅行中,洪堡研究了亚洲的天气和地质情况。 洪堡确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气象站网的价值。他说服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其帝国范围内建立这样的气象站网。其他国家的政府随之纷纷效仿。到20世纪后半叶,这些气象站网已成为世界气象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南美洲的旅行中,火山活动是洪堡能直接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 洪堡:德国气象学家。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4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70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洋气象台达50年。

现代密码学期终考试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密码学的讨论中,下列(D )观点是不正确的。 A、密码学是研究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方面如机密性、完整性、实体鉴别、抗否认等的综 合技术 B、密码学的两大分支是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 C、密码并不是提供安全的单一的手段,而是一组技术 D、密码学中存在一次一密的密码体制,它是绝对安全的 2、在以下古典密码体制中,属于置换密码的是(B)。 A、移位密码 B、倒序密码 C、仿射密码 D、PlayFair密码 3、一个完整的密码体制,不包括以下(?C?? )要素。 A、明文空间 B、密文空间 C、数字签名 D、密钥空间 4、关于DES算法,除了(C )以外,下列描述DES算法子密钥产生过程是正确的。 A、首先将DES 算法所接受的输入密钥K(64 位),去除奇偶校验位,得到56位密钥(即经过PC-1置换,得到56位密钥) B、在计算第i轮迭代所需的子密钥时,首先进行循环左移,循环左移的位数取决于i的值,这些经过循环移位的值作为下一次 循环左移的输入 C、在计算第i轮迭代所需的子密钥时,首先进行循环左移,每轮循环左移的位数都相同,这些经过循环移位的值作为下一次循 环左移的输入 D、然后将每轮循环移位后的值经PC-2置换,所得到的置换结果即为第i轮所需的子密钥Ki 5、2000年10月2日,NIST正式宣布将(B )候选算法作为高级数据加密标准,该算法是由两位比利时密码学者提出的。 A、MARS B、Rijndael C、Twofish D、Bluefish *6、根据所依据的数学难题,除了(A )以外,公钥密码体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模幂运算问题 B、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 C、离散对数问题 D、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7、密码学中的杂凑函数(Hash函数)按照是否使用密钥分为两大类:带密钥的杂凑函数和不带密钥的杂凑函数,下面(C )是带密钥的杂凑函数。 A、MD4 B、SHA-1

管理学基础作业123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1 一、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二、综合实践题 项目:走访一家组织及其管理者 内容:选择一家企业、医院、学校或政府机关等组织,与管理人员进行谈话,观察并了解他们的工作。 完成以下问题: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答:1、餐饮企业管理 2、餐饮部经理 3、人数: 4、熟悉本部门专业知识,持有高级学历证书,持有经理上岗证。 5、一天的工作安排大纲: 检查:上午~下午~晚上 1.检查: ⑴要值两头班,午晚餐均应在岗,检查并全面负责餐厅各项管理工作。 ⑵按餐厅检查一览表逐条检查: a.检查餐厅的环境卫生工作。 b.餐厅各种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 c.摆台应该符合规定:餐具整齐、摆放统一、干净、无缺口、席巾无洞无污渍。 d.台椅摆放整齐:椅子干净无尘,坐垫无污渍,台椅纵横对齐或摆成图案形。 e.工作台摆放有序:餐柜摆设符合要求、托盘叠放整齐划一、餐具布置规范。 f.宴会,特别是预订宴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g.餐具准备应充足、完好、清洁。 h.各种调料准备充分。 i.冰水、饮料准备充足,并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现代气候学 总结剖析

现代气候学 第一章绪论 1、气候系统的定义: 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 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 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 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 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 (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 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a)观测方面 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 锋面气旋学说 长波理论 降雨学说 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 (4)近期 a)观测方面

先进的观测技术 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 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 b)理论研究方面 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 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3、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4、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1)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 a)开放的非孤立系统 b)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c)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 2)各个气候子系统之间显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差异 a)热力属性: 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 b)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 c)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 d)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 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 3)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5、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现代密码学考试总结

现代密码学考试总结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310651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密码主要功能: 1.机密性:指保证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确保存储的信息和传输的信息仅 能被授权的各方得到,而非授权用户即使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内容,不能使用。 2.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征,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信息在生 成、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篡改(插入、替换、删除、重排序等),如果发生,能够及时发现。 3.认证性:是指确保一个信息的来源或源本身被正确地标识,同时确保该标识的真实 性,分为实体认证和消息认证。 消息认证:向接收方保证消息确实来自于它所宣称的源; 实体认证:参与信息处理的实体是可信的,即每个实体的确是它所宣称的那个实体,使得任何其它实体不能假冒这个实体。 4.不可否认性:是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所传输的信息,要求无论发送方还是接收方 都不能抵赖所进行的行为。因此,当发送一个信息时,接收方能证实该信息的确是由所宣称的发送方发来的;当接收方收到一个信息时,发送方能够证实该信息的确送到了指定的接收方。 信息安全: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否认等,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是密码学,根本解决,密码学理论 对称密码技术——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机密性; 消息认证码——完整性,认证性; 数字签名技术——完整性,认证性,不可否认性; 1949年Shannon发表题为《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 1976年后,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的公布使密码学的研究公开,密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6年,Diffe和Hellman发表了《密码学的新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密码设计思想,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置换密码 置换密码的特点是保持明文的所有字符不变,只是利用置换打乱了明文字符的位置和次序。 列置换密码和周期置换密码 使用密码设备必备四要素:安全、性能、成本、方便。 密码体制的基本要求: 1.密码体制既易于实现又便于使用,主要是指加密函数和解密函数都可以高效地计算。 2.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是依赖密钥的安全性,密码算法是公开的。 3.密码算法安全强度高,也就是说,密码分析者除了穷举搜索攻击外再找不到更好的攻 击方法。 4.密钥空间应足够大,使得试图通过穷举密钥空间进行搜索的方式在计算上不可行。

管理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组织形式。A.最有效和合理的B.最符合需要的C.最经济和合理的D.最先进科学的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 A、时间序列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简单平均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B.130C.60D.30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 A、即席发言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 A.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B.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是检验出来的 C.产品的服务质量 D.产品的最终检验过程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 A.正式途径内的关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7.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8.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 9.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帐面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 10.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激励过程。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零基预算方法。 五.案例分析(20分) 某市“宇宙”冰箱厂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厂厂长周冰是个思路敏捷、有战略眼光的人,早在前几年“冰箱热”的风潮中,他已预见到今后几年中会渐渐降温,变畅销为滞销,于是命该厂新产品开发部着手研制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果然,近来冰箱市场急转直下,各大商场冰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压。好在宇宙厂早已有所准备,立即将新研制生产出的小型冰柜投放市场,这种冰柜物美价廉,一问世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宇宙厂不仅保证了原有的市场,而且又开拓了一些新市场。但是,近几个月来,该厂产品销售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户接二连三地退货,要求赔偿,影响了该厂产品的声誉。究其原因,原来问题主要出在生产上。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李英是半年前从本市二轻局调来的,她今年42岁,是个工作勤恳、兢兢业业的女同志,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课后题目

课后题目 1、什么是气象学?什么是气候学?它们有哪些主要分支? 2、气象学和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为什么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 3.2、什么是气候系统?它由哪些因子组成? 4、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什么意义?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6.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6.2、比较:绝对湿度与水汽压;饱和水气压和水汽压:温度与 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和饱和差。 7、如果两个气团温度不同,但相对湿度相等,它们的绝对湿度 和比湿是否相等?为什么? 8、写出气象上常用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状态方程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9、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0、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 1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2、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现蔚蓝色?而浑浊时天 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4、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15、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露)? 16、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1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18、写出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表达式。 19、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学中的表达式。 20、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 21、为何湿绝热直减率(rm)小于干绝热直减率(rd)?rm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2、如何通过rm rd r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3、设山高为1000m,rm(湿绝热直减率)=0.65℃/100cm,一 团未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 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 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24.1、什么叫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是如何形成 的?逆温对天气有何影响? 24.2、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25、地面与大气,大气与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26、为什么低纬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而气温年较差正好相反? 27、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28、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pB3 29、霜和露是如何形成的?说明其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和区域。 30、雾可分为哪几种?试区分辐射雾和平流雾的形成条件、特 征和产生区域的不同点。 31、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哪几类?了解各类云的主 要特征。各类云与什么样的降水相联系? 32、简要说明云滴增长为雨滴的物理过程。 33、写出静力学方程的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34、写出等温大气的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35、什么是位势高度?它和几何高度有何关系? 36、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37、等压面为什么不是一个水平面?如何根据等压面的形状判 断气压的空间变化? 38、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39、什么是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1、地转偏向力有哪些特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2、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有哪几种?它们对空气运动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41、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其风速大小与哪些因子有关?风 向与气压场关系如何? 42.1、什么是热成风?热成风与温度场关系如何? 42.2、根据受力分析,比较同一纬度相同气压梯度,相同曲率半 径条件下,地转风、高压中梯度风低压中梯度风的大小。 43、简述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44、埃克曼螺线所表示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45、画图实线为低层等压面的等高线,虚线为气层的平均等温 线,标出A、B点(北半球)低层地转风方向,气层热层风方向,并讨论A点上空白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特点(H1<H2T1<T2)。 46、画图并说明经向三圈环流与其相对应的近地层行星风系, 纬圈气压带的形成和风布。 47、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48、以青藏高压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9、冬、夏季大气环流有哪些显著差异? 50、举例说明环流异常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1、什么是气团?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分为几类?夏半年影响 我国的气团有哪几种? 52、什么是锋?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锋可分为哪些类型?锋 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53、比较冷锋(第一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有何不同? 54、试从形成条件和天气特征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 55、冷空气活动和寒潮是否是一回事?寒潮经过地区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56、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5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活动有何规律?它对我国天气 气候变化有何影响? 58、比较台风和温带气旋、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异同点。 59、在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业务中通常有哪几种天气图?60、天气预报方法主要分哪几种?优缺点? 6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有何区别? 62、什么是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何异同点? 63、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它是如何形成的? 64、什么是沃克环流?什么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它们有什 么联系?对气候有什何影响? 65、高大山脉对气温有什么影响? 66、山地降水量随坡向和海拔高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67、青藏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68、简述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是如何形成的? 69、为什么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70、海陆对降水和雾有何影响? 71、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哪几种?C02等温室气体的 增加会对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 72、人类活动对臭氧层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有什么危害? 73、何为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 74、城市化会产生哪些气候效应?为什么? 75、人工防护林可形成哪些有益的气候效应? 76、世界气候分类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分类依据和指标 有何区别? 其优、缺点有哪些 77.1、比较下列气候类型的异同: ①温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⑤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77.2、试区别赤道山地地区气候垂直变化与经向从赤道—极地气 候水 平变化的异同点。 78、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它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79、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80、森林对改善地区自然环境有作用?为什么? 81、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 82、简述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 83、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