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岸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以丹东市为例
摘要:边境城市作为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心,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边境地区的发展程度,边境贸易是边境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主要的30 多个边境城市中逐渐形成了以边境口岸为依托、边境贸易为形式的经济体系——口岸经济。

口岸经济发展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对边境城市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将在本文中以家乡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为例讨论口岸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

关键字:边境城市口岸经济丹东市空间结构变化
(一)概念界定
I.口岸经济的定义
口岸经济是以口岸为核心,以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为基础,通过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经济元素双向反馈而带动贸易、加工仓储、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旅游购物、商贸金融、交通及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发展,直接或间接依托口岸而存在和发展的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的复合经济。

尽管口岸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一部分,但它还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系统的特征,如:涉外性、开放性、依赖性、贸易形式多样性、关联性、低廉性、层次性等。

II.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形态和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

其机制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而为了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和配合,就需要解决各要素间的空间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即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寻求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完善,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主要寻求地区之间城市关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合作。

III.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古代、近代、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期。

总体来说,古代的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城市结构变化差异很大;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空间经历相信增长、向心与离心增长并存等扩展方式;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城市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出现了内部重组、城市郊区化等现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动力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变化。

转型期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
了三个阶段:
(1)“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外资驱动型”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2)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并且出现了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中心商务区等新型城市空间要素。

(3)城市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聚集于商业核心区域。

转型期是迄今中国城市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在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增长的方式、城市内外部空间结构都有新的改变。

(1)新型城市空间要素的出现,这些城市空间的形成在扩展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同时,也在力图优化重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2)城市空间的扩展呈现出同心圆扩展、轴向扩展、多核扩展相结合的多样化扩展模式,形成了一种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3)转型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结构,如圈层结构、带状结构、放射结构、多核网络结构主城——卫星城结构等。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发生改变。

纵观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变化是一个自组织和被组织相互交织、作用的过程,他的自由生长以及人类有意识的干预控制使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地域分异、空间外向推移、空间内向填充、城市——区域空间变化等规律。

(二)具体描述
I.丹东市的口岸经济
丹东市口岸包括陆路,水运,管道三部分,5处一类口岸和8处二类口岸,及预对外开放口岸一个——丹东机场口岸。

丹东市的对应口岸是朝鲜新义州,位于鸭绿江对岸的一个冲积平原,距江口40公里,人口50万,是朝鲜平道的首府、朝鲜北部的轻纺工业基地、朝鲜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

丹东市口岸经济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朝鲜,中朝贸易的70%是通过丹东口岸完成的,年贸易额在10亿美元左右。

近年来,丹东口岸对朝贸易进出口货运量以每年13%、进出口额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成为中朝两国边境贸易的主要通道。

丹东市轻工纺织和电子工业发达,门类齐全,粮油食品充裕,各类商品丰富,另有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商品涌入丹东市场,这些商品大多是朝鲜紧缺或继续的,由于价廉物美,易被朝鲜市场所接受,目前,朝鲜经济虽然比较困难,支付能力较差,但朝鲜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丹东与其发展对朝边境贸易潜力巨大。

II.丹东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历史发展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随地域历史特性而呈现出明显阶段性进程特征的变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规模扩展和城市空间组织方式两个方面。

丹东市因其特有的
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在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本节主要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为时间轴,归纳总结出丹东市城市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城市空间的规划的发展模式,联系古今、展望未来,串联丹东市城市空间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丹东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中国东北的东南边陲,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临黄海,西界鞍山,西南与大连市毗邻,北与本溪市接壤,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历朝都是军事要塞。

丹东市在“三沿”(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理优势下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扩展自己的城市空间规模,并发展与之适应的城市空间组织。

1.封建社会时期——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开疆拓域
在距今38—18亿年以前,就有了丹东地域的
原始古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直到封建社会时期,历经朝代变迁,江山易主,
在“动荡、安定、再动荡、再安定”的历史模式中,
丹东不断开拓自己的疆域,发展都府州制度,人
民安居乐业。

在这里聚集了满汉各族、契丹族、
女真、高丽族等,是中原北部的民族汇集地。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丹东市的城市空间规
模的扩展主要体现在朝代更替的疆域更拓中。


商朝时辖管鸭绿江右岸一部,到设置安东都护府
(今宽甸一带)扩大辖域,再到设置婆速府路扩
管凤城市境内的两个猛安、今宽甸及桓州(今集安)等州,丹东市在经历“朝鲜王自立”、“高丽族内侵265年”、“贵族争权混战”、“契丹统治”等历史事件,总体上仍能呈现螺旋发展的模式。

1—1封建社会时期安东拓疆地图
丹东市现有行政区划分示意图
2.清末民初——带状城市雏形初现,民族工商业一体萌芽
安东(今丹东)历代由于不断受外敌侵犯,曾下令修筑长城,“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颁布“禁边”政策等。

到了清朝时期,汉民涌入安东,进行垦殖、伐木、采森,丹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木都。

同时清朝
皇帝,开放丹东沿边,“东边地带全部开
禁”,沿江一带才开始逐渐恢复起来,沿
口贸易开始发展。

直到清末民初,安东沿江一带形成了
沿鸭绿江右岸20公里,宽度平均为3公
里的一条木材集散地和船舶停泊村落,是
后来带状城市的雏形。

随着开禁开放政策
的实施,人民开始造屋安居,形成一定规
模的商业街,前店后坊的商铺模式,安东
港域也成为江海贸易的中转港,口岸经济
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民族工商业一体化发展,为日后发展成为新兴的轻工业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安东一大特点是工商资本混为一体,商业兼作坊。

随着资本的发展,在城市沿边一带增设了许多柞蚕缫丝厂、机器生产厂房、油坊等,利用其沿江港口优势将商品远销上海、汕头、山东、朝鲜、日本等地。

同时,在城市中心开辟了许多商埠,市场应运而生,从金融市场到商品市场,从批发到零售市场,从专业到综合市场,一应俱全。

居住民居则分布在七道沟、八道沟、九道沟口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江水入侵。

行政管理用地和公共建筑则布局在元宝山前,面向城市中心。

到民国时期为止,丹东城市空间结
构形态布局的发展都属于自发型,直到
民国后期,由于商埠的开放,丹东市的
用地形态才开始有一定朝向性的地域规
划和城市发展策略。

3.安东开埠到日本占领时期——
对外开放的口岸特征的用地形态布局
20世纪初,安东开放商埠后,商业金融用地的规划布局,安东商埠区面积为15 k ㎡,东自珍珠泡,西至大沙河,南至鸭绿江,北至分水岭,界内均为市场,市政开始增修马路。

在沙河口港口附近的鸭绿江岸边出现粮市、菜市、鱼市等许多专业市场。

居住区仍延续旧有的在地势平坦的七道沟、八道沟、九道沟等山前一带布局的特点。

而2—1条带状城市雏形示意图
3—1日侵时期丹东市城市布局规划
作为3大支柱工业的榨油业、木材加工业和丝绸业的厂房则设置在江岸、六道沟一带,成为重要的工业区。

公共管理用地分布在市中心的有英美领事馆、日本领事馆、日本江岸监察站、安东警察局等。

公园用地则主要是锦江山和元宝山公园布局为主。

到1927年,城市人口已由设置时不足2000人,发展到100539人,丹东已经成为辽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成为贸易港,民族工商业兴起,中外商贾云集,内外贸易兴盛,安东成为东北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东北三大贸易口岸之一。

日本侵占丹东市,丹东市区属禁区。

日本政府将丹东市内划分为两大区域,一个区域为三纬路工业街之间,此区域被规划为日本人居住区,此区域以西被规划为日本管辖的工业区,如丹华火药厂、安东发电厂、铁路总局等。

在三纬路以东和工业街往西的两侧区域才为中国老百姓的居住地区。

日本帝国为了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于1937年制定了《安东都邑计划》,是安东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从形式上确定从东坎子到浪头沿江带状城市雏形。

4.解放后城市用地发展——城市形态由封闭形式走向开放的渐变式演变
50年代到60年代,丹东市曾经进行过城市规划,对丹东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中等规模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

此时城市人口远超40万人,用地规模到1985年控制26k㎡之内。

用地发展方向城市用地采取充分挖潜、积极利用、由内向外、紧凑发展的原则,不向两边延伸。

城市道路布局经纬分明,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混杂于居住老区内,形成工、商、住“三合一”等街道工厂。

改革开放后,由于轻工业系统经济效益滑坡严重,城市发展乏力,城市用地紧张,用地结构不合理。

丹东市重新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丹东市为辽宁东部重要的口岸和轻型工业加工区、商贸旅游名城。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丹东市呈现功能模块化的布局模式。

依空间功能结构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近郊区三部分。

主城区由安民新区、老城区、蛤蟆塘、五龙背4个组团组成,总面积315.08 k㎡,其中安民新区、老城区、蛤蟆塘为中心城区;副城区由东港城区和前阳镇2个组团组成,总面积259.31k㎡。

5.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与未来发展——带状组团式的“紧凑城市”空间布局
5.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
随着对外开放的政策影响,丹东市的口岸经济得以发展,丹东适合走“紧凑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总体空间规划上,继续调整完善这种带状组团的空间结构。

2006年,辽宁省提出了丹东市沿岸“五点一线”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分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等五个区域,明确将丹东市定位为“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

全面推进丹东东港同城化,原副城区的“东港组团”和“前阳组团”和“丹东新城区组团”、“大孤山组团”作为“四大组团”架构大丹东;形成了东起虎山,西至大东港沿江沿海50公里开发开放带、物流枢纽及产业基地。

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中,这四大组团整体采用“串珠”的结构格局,分布在丹东沿边口岸。

组团自身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定为,组团内复合发展;组团间以生态绿地分割,以快速干道交通连接。

在老城区的组团建设中,尊重现有城市路网结构和城市肌理,发展完善部分特色产业结构,逐步疏解过度集中的城市职能和产业,开拓适应传统空间的新型文化产业。

在新城区的组团规划中,通过现有的开发区的转型重构来规划建设新城,并实现区域融合。

这种发展模式避免了单纯产业园区开发和单纯新城建设带来的弊端。

5.1—1丹东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图
5.2城市外部空间发展与联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东北亚经济发展圈的中心地带区域,丹东除了要与邻近的其他城市共同谋求发展,还要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协作。

在国家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西进东联”成为丹东未来发展的主体方面,在“三沿”(沿边、沿海、沿江)的原有优势下,丹东市要加强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两带”的经济优势。

在城市区域协作的发展中,除了要与大连、东部城市紧密联系外,还要开拓北部的联系交流。

丹东在新规划蓝图中,城市空间划分出了三个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以丹东市区、东港市区为核心,以生产—生活—生态作为发展的联系线,加强内部的分工合作,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

北部经济区则是以凤城为核心的市域乡镇,加强发展工业、农业,为口岸区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东部经济区是以宽缅、甸县属区域为主,主要利用生态资源和矿产优势,发展林木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丹东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特定历史文化、口岸经济的主导因素作用下,不断向组团协作的形式发展。

在城市区域块划分的同时,加强区域本身的产业实力与城市职能要求的同时,努力开拓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边境城市的未来
发展开创有力的空间环境条件。

+
(三)形成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受经济、技术、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对于边境城市而言,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会随着上述因素发生相应改变,并与口岸发生直接关联。

Ⅰ.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市场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经济条件如区位、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演变等则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布局与发展方向。

1.区位论的现实探寻
丹东市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资源富饶、物产丰富:成矿条件优越,矿种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林业资源丰富,全境森林覆盖率达61%,木材蓄积量大、种类多、分布广。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缘条件使丹东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

丹东的口岸经济在清末民初时期开始起步,木材业兴盛,由于商人希望将成本因子降到最小,在沿鸭绿江一带形成了沿江的木材集散地和船舶停泊村落,是后来带状城市的雏形。

在口岸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资本的发展和边境贸易的盛兴,在城市里增设了许多生产厂房、油坊等,由于该类型工业的运费指向性,这些工厂大多分布在沿边沿江地区,但由于当时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最大比重,居住民居主要分布在七道沟、八道沟、九道沟口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防止江水入侵,利与农业发展。

全国解放之后,丹东的城市性质被定为轻工业城市,由于轻工业对劳动力的成本的依赖,为了减轻工人交通的时间空间成本,工业用地的布局混杂于居住老区内,形成中国特色的街道工厂。

改革开放后,由于轻工业城市策略效益低下、城市发展乏力,丹东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放大丹东市的口岸地缘优势,将城市调整定位为辽宁东部重要的口岸和轻型工业加工区、商贸旅游名城。

根据地理条件和城市定位,将城市空间结构按功能划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东北亚经济发展圈的中心地带区域,作为一个同时沿边沿江沿海的城市,丹东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经济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土地利用面积的扩张,以口岸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城市或村落不断以口岸经济发展的需求向外延展,形成分工相对明晰、规模较为完整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各部门协作一致,各功能分区内部发生变化,形成了规模经济,成本降低,更加刺激了口岸经济的继续发展。

城市空间按照地理区位划分出了三个经济区,不断向组团式方向发展。

2.产业结构演变
边境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境外,面临港口海岸等条件,自身产业结构较其他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以临港产业体系为主导下,旅游业、物流业、资源加工业等成为其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丹东市的产业结构亦如是,同时,在口岸经济的影响下,部分产业得以加强升级,部分产业有待更新与创新,从而使得丹东市的城市产业结构得以在城市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不断前进。

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型产业占居主导或支柱地位,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空间结
构明显形成单中心聚集型,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指向的区位优势逐渐下降,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特征。

随着丹东市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第三产业比重比重逐渐增加以及辖区的扩张,丹东市渐渐形成多中心组团发展的态势,各中心主要职能各不相同,却对城市发展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Ⅱ.技术因素
地理上的绝对距离往往成为人们直接感受的生活空间的制约因素,城市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在技术的影响下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技术缩短了相对地理距离,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相对削弱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绝对距离的承受力。

交通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内部的联系方式与紧密程度,促使城市空间形态由紧凑型向松散型演化的趋势逐步明显。

发达的通讯技术在减小距离摩擦的同时,也促进了有必要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意识决策部门更加向市中心集中。

总之,技术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明显之处在于城市工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整体分散与局
部聚集。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丹东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也不断演进。

由于决策部门对通讯距离的依赖变小,原本散布在城区中的工厂被集聚在靠港口的工业区,而老城区则发展完善部分特色产业结构,逐步疏解过度集中的城市职能和产业,开拓适应传统空间的新型文化产业,新城区通过现有的开发区的转型重构来规划建设新城,并实现区域融合;交通通信成本的降低,使得城市适当扩张变得合理,在丹东市原有的各组团发展模式下,各组团开始出现相交的区域,并形成城市次中心;互联网的发展使工厂生产模式由福特模式向后福特模式演进,不需要存货、来单生产的模式,减少了企业对储藏空间的需求,使得城市工业区的企业密集度进一步提高,而对于丹东市发展的资源加工型工业而言,相似企业的聚集又能降低运费成本等,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聚集和城市组团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III.政策因素
政府是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工具,其发生作用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城市规划、直接投资、法律、经济政策等。

本文对于丹东市在政策上的城市空间演变。

则要从不同政策手段入手。

1.城市规划:
在清末明初及以前的时期,丹东(那时称安东)地区由于禁边的政策无法发展口岸经济,其生产力发展方向主要为伐木,因便于向内陆运送等因素,安东沿江一带形成了沿鸭绿江右岸20公里,宽度平均为3公里的一条木材集散地和船舶停泊村落,是后来带状城市的雏形,之后清政府开始开禁开放政策的实施之后口岸经济在丹东自发的形成发展,由于开放的政策影响,丹东在城市中心自发形成了商业街,商埠,商品市场等,但短时期政策对其的影响主要是为其打开了一扇门,而其空间演变主要是由于其他的因素作用产生的。

而进入民国时期到被日占领时期之前,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沿鸭绿江右岸,将城市分
为公园用地,城市商埠中心,居住用地三块,而之后日本帝国为了长期占领中国东北,
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于1937年制定了《安东都邑计划》,是安东有史以
来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从形式上确定从东坎子到浪头沿江带状城市雏形。

而由
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政策要求,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向带状城市发展,增大了口岸与商
埠的面积,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