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作者:马靖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堂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探索了专业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总结分析了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对文化自信教育的吸收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19-01
一、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国家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且越来越频繁。
通常大学生在从小学到中学期间,就已经学习了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里还多开设了政治人文素养课堂、讲座等公共课程,当然也有些文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一些其他的文化专业课程。但作为普遍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塑造,这些还不够。作为在大学课堂中占据主要分量的专业课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自信塑造阵地。专业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在专业课堂上的有效融合,会使得两者在教學组织活动过程中相辅相成,对塑造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养,发挥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
(一)文化自信在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专业课堂,各种实用技术以及新技术应用的讲解训练,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通常理论教学部分多枯燥和较难吸引学生,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但是当我们拓宽视野纵横时代,一切就显得不一样了。因为每一项现代科技都是人类历史创造和文明的成果,也都深深的渗透着文化自信的要素。
文化自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礼敬与推崇。二是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文化自信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文化自信不是漠视或排斥外来文化的一切
价值,而是持一种开放的批判借鉴的态度,敢于直面外来文化的挑战并主动做出取舍。三是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
在专业课堂上,当我们考虑到文化自信的融合与教育,那么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和介绍,都可以回溯到技术出现的历史时刻。比如,当我们介绍现代通信技术,怎能不回顾中国几千年的飞马传递和驿站方式变革,而每一次的变更又怎能不回顾时代的需求和朝代的兴替更迭。近代史上,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的通信技术每一次划时代发展,也都可以对比中国当时闭关和被迫开门的国情。当学生感慨古老中国的强盛和近代的衰弱,我们自然又联想到现代技术的腾飞和大国的唤醒和崛起!再结合社会发展对通信不断技术革新的需求,各种新通信方式的适用和优劣对比,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深深着迷。既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积累了国家人文历史的基本素养,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并提高了对事物认知的思维平台。教师更可以在这样的专业技术教学中,融入哲学的思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业课堂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文化自信也深刻建立起来。
(二)文化自信融合专业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文化自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自然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当讲到现代检测技术超声波应用,举例其在中国古青铜器修复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就要求老师不但掌握超声波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还要了解青铜器的成分配比、冶炼工艺和各种器型构造,并引申出青铜器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意义代表和作用。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较长时间都是文理分科的方式。导致理工科的教师,可能对人文、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欠缺一定的文化素养积累。而文科生,通常对理工科目也是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自我增值。不断的文化自信修养提升需求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建立文化自信。使得大学作为文化殿堂,更突显其教育的意义。
三、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通过近两年的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有明显提升,对课堂的教学组织也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跃度,教学的效果,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教师在专业课堂中对有趣的VS枯燥的,严谨的VS探求的,感性的VS理性的,重复性的VS创造性的,不同教学思维和学习模式组合,使学习效果远胜于满堂时间的专业知识灌输训练。更好的贯彻和实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的目标。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塑造,更使得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更加落地、落实。满足了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文化自信是以社会、民族的整体形式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1]。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
的群体,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是塑造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也是筑造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