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丹参临床进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丹参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 芳* 王平珍* 邱 芸*
关键词:丹参;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81-02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对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腹刺痛、热闭疼痛、心烦不眠、骨折内伤等症[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陶军[2]等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亚甲二氧苯丙胺(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变化及丹参酮Ⅱ-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模型给予丹参酮Ⅱ-A(5mg/kg)能显著降低心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K的释放。
用化学发光法显示丹参酮Ⅱ-A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
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丹参酮Ⅱ-A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同时梁勇[3]等研究表明,丹参在治疗小狗的心肌梗塞的实验中,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同;该实验亦说明丹参能有效缩小心肌梗塞的面积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理作用。
钱卫民[4]等研究表明,丹参素对心肌L型钙通道电流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具有类似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
高贤均[5]报道,在具有钙通道阻滞剂(CCB)作用的6万种中草药中,丹参与川芎、赤芍、当归等所具有的CCB作用相当,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
2 具有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和低压下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加快微循环的血液流通和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
范瑞强[6]研究表明,丹参是通过影响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来抑制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但不影响DNA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对胶原的合成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张志伟[7]等通过应用SPECT测定大鼠残肝有效血流量变化实验,其结果表明肝部分切除后残肝有效血流量下降(P<0.01),缺血组残肝有效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丹参组残肝有效血流量明显高于缺血组,术后第7天达正常水平,其机制可能为丹参有效成分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维酶系统增加红细胞机械强度,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微循环。
3 消炎抗菌作用
张金茹[8]体外抑菌实验表明,丹参煎剂(1∶1)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抑菌作用,总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丹参酸甲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效果最强,丹参水煎剂(1∶3)的总丹参酮对某些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李仪奎[9]认为丹参抗菌成分主要在二帖醌这个成分,包括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Ⅱb等。
其体外抑菌试验表明[19]:丹参抗感染作用机理在于对金黄色葡萄球及其耐药菌株、人型结核杆菌H37RV有抑制作用。
杜友成[10]等研究了丹参的抗内毒素作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制成感染性休克犬模型,发现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休克犬存活时间延长,存活率高,认为丹参具有抗犬感染性休克的作用,在临床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丹参,可望提高成活率。
其抗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机理在
进一步的研究中被证实为丹参注射液具有抗犬感染性休克内毒素的作用。
4 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张向荣[11]等研究表明,丹参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部分丹酚酸类,机制为改善黏膜上皮增生和黏液的分泌,抑制迷走神经兴奋而降低胃运动,减少黏膜皱褶形成而减轻胃黏膜的损伤等。
王国中等研究表明丹参有抗溃疡的作用,对模型组动物采用丹参治疗,则PGI2的代谢产物6-keto-PGFI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丹参抗溃疡的作用是通过PGI2实现的PGI2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流量,为十二指肠粘膜细胞提供丰富的氧、氨基酸、糖等营养物质,合成更多的黏液,从而增强了黏液屏障作用。
推测丹参还具有增强十二指肠黏膜细胞更新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能力。
丹参的抗溃疡机制主要是增强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
5 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白细胞与血栓的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的关注。
姜开余[12]等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丹参素对细胞因子活化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减少白细胞的黏附。
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斐文芬[13]等有研究丹参酮Ⅱ-A除对效应器官直接作用外,尚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节细胞,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降低而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
6 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张文生[14]等以培养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损伤为模型,模拟脑缺氧的状态,诱导培养的SHS Y5Y细胞凋亡的发生。
随着缺糖缺氧损伤时间的延长,细胞内钙离子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坏死细胞也增多;丹参素能显著改善缺糖缺氧损伤所致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的作用,使LDH的释放也越来越多、细胞钙离子的浓度水平、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百分率均明显降低,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何丽娜[15]等实验发现丹参酮能抑制氧自由基损伤过量,对NO-氧自由基损伤途径同样发挥抑制作用。
丹参酮对Ca2+的作用,导致Ca2+大量释放所致细胞死亡也表现出保护作用,NMDA受体激活后可引起受体型钙通道开放,刺激Ca2+内流,引起钙超载。
同时激活诱导型一氧化合成酶产生NO,进一步损伤细胞。
丹参酮对此类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影响NMDA受体依赖性的钙通道有关。
王军[16]等以为丹参酮Ⅱ-A可明显减轻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4h后脑组织充血、水肿和缺血坏死,推测其是通过促进机体对氧自由基代谢、降低自由基水平发挥作用。
7 抗肿瘤作用
方杰[17]在细胞水平观察丹参和丹参素对乳腺癌MCF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以及血清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丹参素的影响下,肿瘤细胞可能因缺乏胆固醇来源而生长受抑制。
总之,在新的世纪里,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疾病谱已发生变化,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
1
8
2012年第19期
拓。
同时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力量和强大动力。
目前,对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对丹参有效药用的成分分离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对丹参在临床治疗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中药丹参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在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研究必将进一步深入,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余椿生,宋忠花.丹参[J].食品与药品,2005,7(12):72-74.[2]许涛.丹参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预防[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5,21(1):54.
[3]梁勇.丹参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4):304.
[4]钱卫民.丹参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杂志,2002,8(4):276-278.
[5]高贤均.中草药钙通道阻滞剂的研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1(5):447.
[6]范瑞强.实用皮肤病验方精选[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271.[7]张志伟,吴在德.丹参对大鼠缺血后残肝有效血流量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16(6):517.
[8]张金茹.丹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杂志,2006,4(8):443-444.
[9]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98.
[10]杜成友.丹参抗犬感染性休克的作用[J].华西医学,1997,12(1):51.
[11]张向荣.丹参对消化性溃疡地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0,31(8):附11.
[12]姜开余.丹参素对CDIIb、p-selsctin、ICAM-1、VCAM-1、E-selec-tin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6):682-685.[13]斐文芬.丹参酮Ⅱ-A豚鼠交感椎前神经节细胞膜电位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4):55-56.
[14]张文生.丹参素对缺氧缺糖损伤神经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53-56.
[15]何丽娜.丹参酮对原代大鼠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2):214.
[16]王军,邱玉兰.丹参酮对实验性脑梗塞大鼠血液发光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4):29-30.
[17]方杰.丹参素对乳腺癌MCF细胞株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3):168-169.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
覃 婧* 黄有荣*(通讯作者)
摘 要:腕管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疾病之一。
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中医中药方面的针灸、推拿、中药熏洗治疗、西药封闭注射、康复治疗等,效果均可。
重度腕管综合征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小切口、内窥镜手术,复发型腕管综合征行功能重建术,术后评定良好,较少后遗症。
本文就腕管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9-0082-01
近年来,腕管综合征治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就近5年来相关中文文献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
对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由于症状轻、病程短或者全身有不允许手术的情况或不愿意接受手术者,一般先采取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封闭治疗、康复治疗等。
1.1 中医中药治疗: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许多传统和创新的治疗方法运用到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推拿手法机理是松解粘连,改善局部代谢,促进炎症吸收,减轻腕管内组织水肿,降低腕管内压力,提高局部痛阈,对于轻中度的患者疗效还是相当显著的。
黄兴土[1]应用手法治疗,拇指点按内关、大陵、鱼际等穴,由轻至重用一指禅手法在前臂至手腕的手厥阴心包经上反复作用,并重点禅推腕管和大鱼际处,之后拔伸、摇晃、屈伸腕关节,最后用TDP照射,治疗48例,总有效率91.7%,其中显效率25%,有效率66.7%。
针灸、针刺经络也是常用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之一。
潘建安[2]治疗86例31~62岁单双侧患者,取25mm毫针针刺十宣穴、大陵、劳宫穴留针加用4~6个电极,频率2~6Hz,连续波电麻仪治疗,总有效率96.5%。
而更多医者运用针刺加松解手法治疗,效果更佳。
石玉生等[3]将60例轻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运用刺络(三棱针点刺患侧上肢六井穴)配合推拿和单纯推拿治疗3疗程(第一疗程推拿12次,刺络6次,第二疗程推拿12次刺络4次,第三疗程只推拿,对照组仅进行推拿),运用临床Kelly评定标准和Keypointv3.22肌电工作站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方法比较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痹症”范畴,系腕部感受风、寒、湿、热所致,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中药熏洗治疗能直达病所。
刘金杰等[4]将门诊7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熏洗治疗,对照组用曲安奈德20mg,2%利多卡因做腕管局部封闭治疗,结果:熏洗组总有效率87.8%,封闭组62.1%。
王燕军等[5]运用针刺配合电脑中频中药离子导入治疗41例的患者,总有效39例,针刺采用局部取穴,平补平泻方法;离子导入中药液选取祛风除湿散寒、活血止痛、通利关节、软坚散结之药,用中频单向脉冲电流,同时设置电脑调频发波、低频强制按摩。
1.2 西医西药治疗:封闭治疗是现代医学临床常用治疗手段。
主要是将局麻药和激素类药物混合注射于疼痛部位而消炎镇痛。
物理疗法是常用康复疗法。
杨涓等[6]采用超短波、音频电治疗15例劳损所致的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愈显率为84.12%,患手感觉评分和肌力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提高。
2 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卡压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快速有效的康复。
2.1 小切口手术治疗:如今小切口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方法。
谌丰[7]评价了小切口直视下神经松解法与传统神经松解法的疗效,把50例分为了两组,用GSS(Global SymptomScore)对术前及术后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小切口组的疗效值明显高于传统组。
刘津浩等[8]对78例患者术前经过浜田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均进行腕横纹远近端的横纵双小1cm切口,术后经Kelly评定法优良率达98%,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较单切口可明显减少瘢痕痛及弓弦畸形发生的可能性。
姜晓琪等[9]比较是否应用生物膜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结果显示使用生物膜的全部病例术后2周~1个月切口区不适感消失,而对照组仅5例消失。
2.2 内窥镜手术治疗:内窥镜或关节镜已经在骨科临床广泛的应用。
孙贵新等[10]对32例患者分别采取内镜下应用USE系列切断腕横韧带/DHFFR的镜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CTR)和单纯切断腕横韧带对比,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浜田分级标
2
8内蒙古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