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期末考试论文
题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为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2011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16 日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为例
作者:王国贵
摘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
苗族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商品。
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风情绚丽多彩,作为正在开发中的西江旅游景区,如何做好开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呢?它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西江,千户苗寨
一、引言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拥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超高水平,能打造您所需的各式各样装饰银品。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115户,1997年为1227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故称“千户苗寨”。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
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益增多。
2008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旅游产业意识不够,政府引导力度不强,当地旅游经济落后,西江犹如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直至2008年凯里-西江公路的开通,“一会、一展、一节”的成功举办,拉开了西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顿时“千户苗寨”西江成了苗族生态旅游的热点。
雷山县人民政府借旅发大会的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重金把西江打造成为全省乡村重点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而名扬海外!受到众人的青睐,世人的眷恋。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16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土特产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旅游开发的差异性
很多民俗旅游景点在兴建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粗制滥造。
对景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状况、景点项目本身的吸引力、区位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没有本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原则,匆忙上马。
民俗村、文化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相互模仿,照抄照搬。
致使大多数的民俗旅游景点缺乏新意,缺少特色。
雷公山区是苗族的聚居地,但各自然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俗民风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发西江旅游项目中要注重突出差异性,避免重复开发。
(二)要重视民俗文化保护,避免民俗的消亡
1.民俗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加速了民俗的消亡.民俗旅游的开发,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经济发展加快了脚步,他们从发展民俗旅游中致富。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在穿着方面,他们可能会觉得长袍大衫样式单一,穿着不便,而选择现代的服装;在居住方面,他们可能更加趋向于选择坚固耐用、采光好的现代结构
房屋。
与此种种,相比之下,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会显得不合时宜,而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取代,许多民俗将会退出日常生活.
2.民俗地居民观念的转变,加速了民俗的消亡。
随着民俗地居民经济状况的改变、外界接触的增多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居民的经济观念必将增强,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将发生转变。
原来那种热情好客、重义轻利的民风可能会被看重回报、贪图利益的风气所取代。
甚至出现一些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民俗的行为。
3. 传统的苗寨文化也正悄然变异。
旅游开发前,西江苗寨是一个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寨,老街为西江商业活动聚集区,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
7天一次的西江赶场活动亦在老街上进行。
如今,老街被开辟为旅游步行主干道,出现以游客为对象的旅游商品店铺、家庭旅馆和餐饮业;苗寨的歌舞表演是在有特定日子的民族节日时才可以看到的,而现在每隔几个小时苗族姑娘就会在音响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几乎每个农家乐和旅游饭店一天都要搞数次本应是少数民族最高礼仪的欢迎仪式招揽食客,人们已不再能感受到民族礼仪应有的庄严;与此同时,开始明显出现贫富分化。
由于微观区位的差异,住在后山上的村民鲜有机会经营农家乐等商业活动,致使住在山上和山下以及路边村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这直接影响到村民对游客的态度。
而旅游户之间,具有一定资金、善于经营者逐渐脱颖而出,逐渐朝规模化方向发展。
令当地农户们痛心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邻居亲戚间争着拉客人——商业竞争,使得人情味开始逐渐淡薄。
西江,就这样一年一年在蜕变。
所以应该加强民俗文化教育,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重视民俗文化环境保护,避免民俗的消亡。
(三)重视原生态的保护,避免破坏性开发
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严重破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衰退甚至已经消亡。
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实现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西江苗寨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开发时不能破坏这一文化的有机和谐性,不能将另外一种文化的因素硬性置入其中。
目前,西江的开发已经出现了破坏性开发。
原来的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
吊脚楼之间通道依山
而上,曲折复杂,这种通道连接起来便成为寨道,进入寨道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
原来的寨道是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而成,这种天然石料的寨道和鹅卵石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而现在,却将这种寨道改铺成水泥道,破坏了西江吊脚楼建筑文化的氛围。
今后的开发应该避免原生态的破坏。
四、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完善民俗旅游区的管理制度,注重旅游开发的差异性
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实行科学化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本民族特色,摒弃一切轻真重仿的错误开发,充分打造个性化的旅游项目,以提高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生命力。
(二)重视对民俗地文化的保护
将民俗的保护放在首位,以保护为主在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民俗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丰厚的社会价值。
将对民俗的保护纳入本地文化建设体系中。
充分认识到民俗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通过开展民俗保护工作,力求将旅游开发对民俗造成的隐形破坏降到最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民俗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环境。
所以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和传播,使这些民俗得到及时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我国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认识到民俗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式,将因发展民俗旅游而带来的文化冲击减弱到最小,以保护民俗地文化,避免民俗的消亡。
(三)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重视原生态的保护,避免破坏性开发在开发之前,要上报旅游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并提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开发步骤报告、效益预测报告和资金保证方面的证明文件。
如民俗旅游的开发要突出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组织相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接待量,制定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工商管理部门可根据其提交的文件,综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并做出答复。
民俗旅游开发所需成本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当,而且民俗旅游开发要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
对于那些基础设施和客源状况不是很好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先将其保护下来,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杜绝民俗旅游资源的盲目开
发,防止因盲目开发对民俗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资金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张跃西.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旅游管理,2001,(5)
[2] 李飞,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第337 期
[3] 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谈[J].民俗研究,1988,(2)
[4] 梁建峰. 民俗旅游区开发系统探析[J ] . 经济地理,2004 , (2)
[5] 宋兆麟. 民俗与民俗旅游论坛——切勿把民俗庸俗化[J]. 民俗研究,1995,(1)
[6] 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J].旅游管理,2001,(1)
[7] 潘玉洁,许杨磊.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以松江为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1)
[8] 袁翔珠. 21 世纪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与取向[J ] . 旅游管理,200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