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民俗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岁
除夕,福鼎人称“廿九螟”,这天晚上,游子无论在外多远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同吃年夜饭。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体现出一种合家团 聚,其乐融融的氛围。守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的人家一直持续到深夜,甚至一夜不 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 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与此同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 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 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 叫“门簿”。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 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 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 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 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 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习俗介绍: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 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 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 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 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 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 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 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 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 “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 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 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 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 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 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 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 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福鼎市过年民俗文化研究
组员:2k2i 制作者:2k2i 图片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百度
年画剪纸
福鼎是福建年画产地之一,常见的年画有“春牛图”“福禄寿”“天官赐福”“虎头八卦” 和种种的神祃门吊等。 福鼎剪纸礼花不同于北方窗花,内容有“鲤鱼跳龙门”“寿桃”“鹿鹤同春”鹿音同六, 鹤音同合,意为“六合同春”,反映天人合一观。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 指和谐。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些大红纸剪的剪纸贴在房门、碗橱门、米缸、粮龛上, 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也带来了文化的观赏。做生意的还将称、斗贴上红纸加金边。
守岁基本含义与习俗介绍
基本含义: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 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 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 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 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日本、越 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春联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纷纷 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 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 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 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 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 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 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典故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 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 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 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 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 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 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 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 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 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 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 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 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 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 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 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 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 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 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 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寿桃
春牛图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 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 “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 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节日起源与相关禁忌
节日起源:《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 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 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 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 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 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 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相关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 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 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 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 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 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现代拜年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 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 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 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 凡是上年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 枕。 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 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 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有些机关、团休、 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吃年夜饭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 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 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 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