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简介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
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单位,利
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与配套技
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风沙半干旱区防蚀增效
旱作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开展了 14年的联合攻
关研究,形成的“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
应用”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针对
区域旱地作物种植区划不合理、种植模式单一、土壤耕作
方法混乱、化肥投入过多等问题,以提高粮食单产和地力
保育为核心,围绕耕作制度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
要突破。
1.制定了全新的耕作制度区划。
1系统揭示了
1961年以来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界限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熟
期玉米种植界限表现出明显的“北移东扩”趋势,定量了气候变暖对作物种植界
限变化的影响程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演变
规律研究,将东北地区划分为6个耕作制度一级区,并提出相应的区域主要作物发
展战略优先序和技术优先序。
项目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对耕作制度区划的影响,
创新了耕作学研究方法。
2.构建了资源高效型种植制度。
以提高光、热、水、养
分等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构建了粮豆轮作,果粮间作、豆科与禾本科间作,玉 米、大豆田间优化配置等资源高效型种植制度,阐明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
3.创
建了地力保育型养地制度。
首次提出了白浆土、黑土、棕壤和褐土的高产耕层参
数阈值,其中物理指标和养分指标各为5项,填补了合理耕层构建参数量化研究上
的空白。
围绕高产耕层主要物理指标参数阈值,确定了不同土类的轮耕周期,优
化建立了翻耕、免耕、深松和旋耕相结合的土壤轮耕体系,围绕耕层主要养分指
标参数阈值,确定了黑土、棕壤和褐土有机肥、无机肥的配施量,系统提出了梧
秆还田方式、周期、数量、氮肥配施量等参数。
4.形成了适合东北不同区域的耕
作制度综合技术体系。
集成建立了北部粮豆轮作综合技术体系、中部局部深松综
合技术体系、中南部有机无机配施综合技术体系、西部间套作综合技术体系、蒙
东南田间优化配置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技术的制度化,并在区域内普遍应用。
成果部分内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授权专利6件,制定地方标准4个,主编 副主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310篇,其中SCI/EI 38篇,总引2131次,培养研究生
184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民12.6万人。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