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梵高绘画艺术作品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 1853-1890)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在创作上进入了黄金时代。晚期作品如《向日葵》、《夜间咖啡店》、《星月夜》、《乌云笼罩的麦田》等都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撼动着许多人的心灵。那么,其绘画艺术的特色主要有哪些?隔着一百余年的沧桑岁月,让我们主要通过重温梵高作品来走近梵高的世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题材的质朴:向日葵、麦田
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自27岁起梵高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其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
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
他对他眼中的文明人———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把自己看作农民画家,他还热衷于在野外写生。他喜欢平民的一切:向日葵、麦田、甚至还有那鸢尾花、豌豆花、丝柏和橄榄树等。
在画这些朴实、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题材时,他显得那么自如、得心应手。他多次画过向日葵,虽然花朵的数目不一,但这些静物无不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和劲头。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评价自己的两幅《向日葵》时说:“这样的画能够改变人的眼睛,长时间地注视它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呈现出自身的丰富性来。你知道芥南的芍药,科斯特的蜀葵,那么,我的就是向日葵。”他还写道:“如果蒙特切利画的花束对收藏家来说,值五百法郎,那么,对于那些苏格兰人和美国人而言,我画的向日葵也值五百法郎。”在阿尔,他还特意用自己心爱的油画向日葵来装饰预留给高更的房间,白墙上有大束的由12朵和14朵组成的黄色向日葵。及至后来高更离开
阿尔后,在1889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信里,梵高也数次提到向日葵。他谈到高更向他要一幅《向日葵》的画,然而梵高认为自己绝对要留住自己的《向日葵》,并认为高更在巴黎拿走了两幅《向日葵》应该知足了。他把两幅画送给提奥和提奥的未婚妻。显然,梵高对自己画的向日葵非常钟爱。高更也非常迷恋梵高画的向日葵,并谈到自己看到过克洛德•莫奈画的一个日本大花瓶里的向日葵,认为莫奈画的非常好,但是他更喜欢梵高画的向日葵。他不仅画过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而且还仿制过梵高画的向日葵。
此外,梵高还画过许多许多的麦田,传达着他心灵的声音。他坚持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去画麦田,画麦田上的太阳和麦田里不同劳动状态的人。他说:“我渐渐地学会了对折磨和痛苦一笑置之,尽管如此,希望总是渺茫。而在生活中,我们将发现痛苦的真正原因,它时常弥漫在地平线上,形成一种绝望的灾难,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即使是在画中。”从这些话里,我们感受到黄、明亮的麦田里似乎散发着丝丝的悲怆。当我们面对梵高在奥维尔所作的《乌云笼罩下的麦田》一画时,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梵高曾经说过,“我画的是在恶劣天气里连绵不绝的大片麦田,没有必要刻意去表达什么,它们会自动呈现那种忧伤和极度的孤寂感。”画面传递出一种凄凉和不安、寂寥和压抑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暗示了内心的不平静和苦闷。在《有乌鸦的麦田》一画中,同样也自动呈现出灵魂深处一种深深的绝望、沉寂。看着这幅满是悲怆压抑气氛的画,观者的心仿佛也跟着沉下去了,沉在无边的悲怆和绝望情绪里,甚至忘记了绘画和生活的距离。
梵高凭着自己敏锐、特殊的艺术感觉深情地画着这些日常的风景、静物,当然,人物画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主题。面对梵高的画作,法国剧作家安托南•阿尔托指
出梵高是“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并认为正是他的“纯粹”最令自己心折。的确,如阿尔托所说,梵高“不求助于轶闻趣事、故事、戏剧、多姿多彩的情节;也不诉诸主题、对象本身固有的美,却能为自然和对象注入如许热烈的激情”。梵高从来不会停留于对外在瞬间印象的描绘上,而是以心灵之眼去深入体验、表现独属于对象本身的感情和灵魂。与那些画得非常精确,近看既没有缺点也不令人感动的作品相比,他的画显得朴实而隽永,正是梵高以燃烧的激情赋予了这些朴素的花朵、田野以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魅力。
二、色彩的狂欢:充分运用色彩联想和象征
在法国南部阳光异常强烈的阿尔,梵高的色彩灵感被大大激发,他不断地用色彩对阳光、阳光下的一切进行大胆、任性地表现。他非常擅长运用黄色和蓝色,尤其是他所作的《向日葵》中,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很高,弱化光影,线条有力、简括,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素描。他曾说:“据我所知,一幅水彩画的四分之三要依靠最初的素描稿,素描的质量几乎决定整幅水彩画,”“素描是油画的基础”。在学画的程中,他也曾总结自己的作品说“使用颜色已经更加有把握,而且更加准确,技术上更加有个人的特点了”。而且,他还指出:“未来的画家将是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梵高也非常重视画面的调子,常常大面积使用对比色来构成画面。他曾这样评价米勒作品的调子:“关于米勒的肖像画,有一种说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他画中的农民,像是用他播种的土地画出来的。’说得多么正确,多么实在。懂得在调色板上调配出说不出名称,但却是每种东西的基础的颜色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他对色调的重视。在《吃土豆的人》一画中,他还在画面里运用了那种“满是尘土、没有削过皮的新土豆的颜色”。他还不断思考着如何在色调方面进行创
新的问题。“比如利用两种颜色的互补与衬托,利用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现一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通过幽静背景烘托的浅淡色彩来表现思索的表情;通过星星来表现希翼;利用夕阳下的霞光来表现人的热情。”显然,这种创作方法区别于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在著名的《夜间咖啡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互补色,“试图表现咖啡屋是个使人堕落、发疯和犯罪的地方,试着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的疯狂”。在谈到对农民画的见解时,他还提到了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联觉的效果。比如:从视觉通向嗅觉,“一幅把农民画成油光水滑的画,在我看来也是错误的。假如在一幅农民画上闻到熏腊肉的烟味,煮熟了的土豆的气味,那是健康的”。当然,对他而言,绘画就是要画出对象的本性和生活。
他以表现在画面上的事物为起点,通过观者大脑联想的加工,使画面的有限事物潜在地通向画外的相关生活。梵高还提出了“色彩联想”的问题。在画自己的卧室时,他“以极简单的色调赋予物品以华丽的风格,色彩起了很大作用,使人想到休息或睡眠”。此外,在1890年写给高更的一封信中,梵高还谈到了一个想法:想画些麦田,在活泼但宁静的背景上,“想画些肖像,用各种不同的绿,明度相同形成一片绿,借着颜色的颤动,让人想起麦穗在微风中摇晃的悦耳声响”,当然,如他所言,在色彩处理方面显得太难。甚至,在美丽得“使人惊讶”的阿尔,梵高本能地由色彩联想到音乐,觉得二者之间有许多相通的东西。
在注重写生观察的基础上,梵高还探索了在绘画中运用光线进行象征的问题,“想利用常见的光线作为象征,描绘男人和女人,通过色彩的放射和震动来表现某种永恒的东西”。他还尝试用特定的色彩组合效果进行象征。在为一位怀有伟大梦想的画家朋友画肖像时说:“我要在画中表现出我的赞赏以及对他的爱,所以要尽可能地画出他本来的面目。……我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美丽的头发,甚至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