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反思
摘要:Paul Krugman著名的1994年文章《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是Jim Chanos对中国的看法的基石。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其主要观点是只靠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只有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本文通过对《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解读,对经济理论的分析,最后,提出对中国的反思。
一、《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解读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中分析比较了亚洲包括前述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奇迹。克鲁格曼在文中指出: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资本投入而非生产效率效率的提高。克鲁格曼通过对亚洲一些经济体(包括:新加坡、日本、中国)的分析,证明了这种只靠资本投入来增长经济的方式具有很大瓶颈,因而预言不久亚洲经济将会陷入缓慢增长的模式之中。克鲁格曼用经济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透过繁荣的表象指出了神话背后的忧虑,这是一篇在1994年发表的文章,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的
结果与克鲁格曼的所谓东亚“四小虎”其实都是“纸老虎”论断在某种程度上吻合,表现了大师的远见。
克鲁格曼在分析东亚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集权经济”,“政府过度干预”,“民主化缺失”。在谈及苏联的发展克鲁格曼认为它的发展速度的确实令人称赞的,但是并不玄乎,这一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克鲁格曼总结说这些完全可以归功于高速增长的投入,包括劳动力的膨胀,教育水平的提高,巨大的资本投入。克鲁格曼在分析苏联经济“奇迹”后指出两点:一是苏联模式并不值得西方国家借鉴,二是苏联的高速发展不会永远持续,而且他还预计近期有可能大幅度减速。
对于很多人疑问现在亚洲奇迹是否与前苏联的发展有共性的问题,克鲁格曼以新加坡为例认为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亚洲经济发展的预期方面克鲁格曼的观点与社会主流观点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他认为大众对亚洲经济的关注应该降降温,民众的热情过度了,亚洲模式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适合西方,而且他还很肯定的说未来的增长速度会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慢。克鲁格曼告诫说我们在坚守我们的信念的时候要禁得起任何可疑的障碍。通过他的言语我们清晰的看出他对西方实行的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和对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不以为然,他提醒西方经济学者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不能再在对亚洲经济发展的判断上犯
30年前在苏联模式争论中的同样的错误。
在透过苏联发展的失败经验之后,克鲁格曼从一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开始,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一方面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意味着单位投入产出比的增加,他认为这些从短期来说来源于健全的企业管理,恰当的经济政策,但长远来看却是决定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克鲁格曼提出发展核算应该达到能够很好的衡量以上两个方面,同时能指出单位投入带来的增长效应的大小,也能指出最有效率的资本,劳动力组合方式。但是我们知道区分增长是劳动力带来的还是资本带来的比较困难,克鲁格曼认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克鲁格曼用这样的视角去观察苏联模式时认为它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克鲁格曼的眼里所谓的亚洲四小虎只不过是“纸老虎”,其言下之意是说虽然他们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东亚经济的成长没有提供出比西方传统自由市场经济更为先进的发展模式,对比苏联50年代的发展状况,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在通过政府过度干预促使经济发展方面是惊人的相似。令克鲁格曼大大赞赏的是新加坡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超大比例投资。但是他认为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不可能被复制,所以对于当代来说他曾经的道路已经不可能重复,即其奇迹也不可能持续,只能是暂时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方面他认为苏联与新加坡是双胞胎,几乎所有的增
长都是由投入带来的,丝毫找不出有效率提高导致的影子,尽管如此,他们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他认为新加坡的模式更加接近于西方效率经济,虽然目前还处在较低水平,但是对于四小虎而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找不到他们效率改善的证据。从克鲁格曼引用的一些年少气盛的学者指出的将经济增长寄托在投入的增长上将使虎落平阳,对于哈佛大学的一位年轻研究生对于亚洲发展模式的大胆批判,克鲁格曼表现出极大兴趣,尽管他认为有些看法过于偏激与不成熟。
在评价日本发展历程的时候,克鲁格曼认为日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日本在50-60年代的发展是通过加大投入与提高效率共同来完成的,尽管目前日本的效率在各个层面上与美国都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可以好不含糊的看到其稳步朝美国追去。日本的辉煌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已经步入了萎靡期,克鲁格曼认为拿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日本经济发展状况作比较很能说明问题。对于日本的发展,克鲁格曼似乎也表现了一幅泰然自若的神态,认为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从效率的发展速度来评价日本只不过是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追赶美国,而且以现在的水平似乎永远也将落后。
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时,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比日本更加艰难。他同时认为尽管中国目前还相当贫困,但是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只要达到西方的一小部分,那也将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经济体。克鲁格曼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提出了两个疑问:一个是中国数据的可靠性,另一个是不清楚增长基期。同样对于中国的发展很多当代的经济学家大大看好,但是他却认为中国会不会向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昙花一现,会不会超出大家的预料还不能确定。
二、经济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核算。
经济增长代表了两个增长来源的加总:一方面是“投入”的增长:包括就业的增加,工人教育水平的提高,物质资本存量(机器,厂房,道路,等等)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这种增长可能是更好的管理或更好的经济政策的结果,但在长期,最主要的是知识积累的结果。
增长核算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两者的确定数量来具体化上述框架。然后,核算就能告诉我们每种投入(比如,资本、劳动)所带来的增长是多少,效率提高又带来了多少增长。
每次谈到劳动生产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作一个简单的增长核算,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将整个国家的增长区分为由劳动供给增加带来的部分和单位工人生产的产品价值增加所带来的部分。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来源于工人效率的提高。劳动只不过是很多投入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工人被管理得更好,或者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