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代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台湾弃留问题 “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康熙语), 自闽浙总督金铉以下的大多数地方官吏也都认为中原初 定,当全力经营大陆,而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 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 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 地”。主张将台湾人民迁徙至内地,弃台湾而守澎湖。 康熙本人在弃留之间亦难以定夺。
(一)清郑议和 清议和的原因:
清属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注意招降、吸收其他民族的政治 势力; 郑氏集团中一部分人在抗清中的动摇性、妥协性(成员复杂 性); 东西南多事之秋,清政府需要对强敌各个击破; 郑氏在海上武装力量的优势及海峡天险; 郑氏集团将士眷恋亲人故土的思想感情; 清在处理台湾问题的长期分歧。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字尊侯,福建晋江人。生于1621年,卒于 1696年,出身富裕农家。17岁参军,后成为郑芝龙部将, 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 为其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1651年,郑成功因为 与施琅的矛盾杀其父兄,施琅遂于当年降清,官至靖海 将军。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在深入调查、反复考虑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几 点的决定: 1、在战略上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以 攻取澎湖为第一步。 2、在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 方针。施琅在出兵前就准备最多用七天时间破敌。 3、在渡海时间上,施琅一反在东北风季渡海的传 统打法,而选择在西南风始发季节进兵。 4、在渡海路线上,他也与历来从金门厦门出发不 同,选择从靠南的铜山岛(今东山)开驾。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受命平台后,于 1683 年 7 月 8 日亲率官兵 2 万余人, 大小战船 240 艘,自福建铜山出海。 16 日上午,施琅指 挥大军对澎湖的郑军发起进攻,战至黄昏,郑军落败, 主将刘国轩乘小船逃遁,其余守军投降。 10 月 1 日,施琅继续向台湾岛进军, 3 日抵达鹿耳门。 明郑人心瓦解,军无斗志,郑克土爽决定纳土归降。 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因剿寓抚,抚之为善,以剿促抚
(一)清郑议和 郑氏分裂的原因:
海商集团特有的独立性是其分裂的根源; 台湾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自立为其分裂提供条件; 海峡天险及海上力量的优势是其军事条件; 清军某些前方将领在谈判中的让步,使郑氏的分裂野心不断 膨胀。
(二)施琅受命平台 清政府武力平台的条件 经济条件:清初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 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除鳌拜。1680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全国大陆基 本统一,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军事条件: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 实力和战争手段。 台湾方面:1681年3月16日,郑经病逝,遗命传位长子郑克臧,侍卫冯 锡范联合反郑克臧的势力(刘国轩)发动政变,缢杀郑克臧,另立郑经次子、 年仅12岁的郑克爽。实权掌握在冯、刘之手,迫害异己,使内部矛盾激化, 实力削弱。 经济上台湾连续三年的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的战争也使台湾 府库空虚,财政拮据。 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对台湾各族人民 的压榨和勒索,岛内矛盾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 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 战争事败北,整个军事转入消极防御态势。 渡海攻台,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实现统一大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9月10日,康熙帝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作进取台 湾、澎湖的准备。
(二)台湾弃留问题 施琅一人坚决反对,他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
首先,台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处于大陆东南海中,他指出台 湾与东南沿海诸省的关系说:“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 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 护”。 其次,叙述台湾的历史,“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及崇祯元 年,将此地税与红毛(荷兰人),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络土番, 抚纳内地人民,渐作边患”,以后为郑成功所据,及其孙克土爽, “窥伺南北,侵犯江浙”,“为患”四十余年。许多历史事实说 明,没有台湾,沿海就不得安宁。
六、清统一台湾
(一)清郑议和 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氏集团,采取严厉的禁海、迁界 政策。并于1664年底和1665年5月,曾两次由施琅率军 东征台湾,但均为风浪所阻。决定暂时放弃了武力解决, 随后清王朝曾派员到台湾“招抚”。 自1662年郑成功逝世到1683年统一台湾,清政府就和 平统一台湾问题,先后与郑氏集团进行了10次和谈,均 无结果。
(一)清郑议和 在谈判中,清政府承认郑氏世守台湾并开放沿海对 台贸易,郑氏表示愿意改奉清朔,称臣纳贡,双方在这 几点上已经达成协议;但郑经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 不剃发,不易服”,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 国,郑氏乃中国之人”,不能相提并论。争论的实质Leabharlann Baidu 涉到台湾究竟是中国的领土还是中国的藩属这个根本性 的问题。
六、清统一台湾
(二)台湾弃留问题 第四,他指出,弃而不守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第一, “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一行徙弃,安土重迁, 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对人民生计将有严重影响。第 二,“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第三,“使渡载不尽,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 从而啸聚,急则走险,此所谓藉寇兵而斋盗粮。”还着 重指出:弃而不守,势必重落荷兰人之手。 他又针对弃台守澎的意见进行驳斥说:台湾澎湖实 属一体,“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海中,土 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 居哉?”没有台湾,澎湖也不能守。
六、清统一台湾
(二)台湾弃留问题 第三,指出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发达, 弃之未免可惜。 “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 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林,遍地具植修竹,硫磺、水藤、 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 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船四达,丝缕 踵至。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以此说明台湾在经济 上有无限发展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