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浪淘沙》教案(北师大版)

《浪淘沙》教案(北师大版)

浪淘沙教案(北师大版)前言《浪淘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歌,歌词描绘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眷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首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教案将通过学习《浪淘沙》这首歌曲,帮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以及加深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歌曲内容;2.学会正确演唱《浪淘沙》;3.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4.加深对中国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内容1. 《浪淘沙》歌曲的背景和内容介绍背景介绍:《浪淘沙》是中国汉族的一首著名民歌,原作曲作者不可考,主要流传于海南、广东、福建等对海交通较为发达的区域。

歌曲内容描绘海上渔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渔民文化的赞美,是一首充满感情的优美曲调。

内容介绍:《浪淘沙》歌曲一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沙滩”为景象,描写渔民在大海边上的憧憬和离别;第二部分通过“船头”和“灯光”揭示出渔民的艰辛和不易,展现了渔民的乐观和坚韧;第三部分则通过“行水”和“挽歌”展示了渔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愿望,同时也呼吁着大家共同爱护海洋、珍惜生命。

2. 歌曲演唱在介绍完《浪淘沙》的背景和内容后,让学生集中在歌曲的演唱中,开始熟悉和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在演唱时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歌曲进一步了解海上渔民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3. 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习惯、渔民文化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学习《浪淘沙》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民歌的美,提高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通过对《浪淘沙》这首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品读诗歌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 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第六单元 · 雨中情思
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4、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5、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6、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开首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和浪的气 势,展示出一幅气象恢弘的壮丽景象。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2)“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 明确:“遗篇”指曹操,写的是《观沧海》。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 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 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 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 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 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 开课本99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 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 里。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现代诗歌常采用的语言手法是自由而多样的。

与传统诗歌的格律、平仄、押韵等要求不同,现代诗歌的写作更加自由,可以自由构思,自由发挥,这样就为诗人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不仅采用了自由的写作形式,而且在语言上也采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说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这使得整首诗歌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丰富。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图像与意象是多元的。

现代诗歌不仅依托于传统诗歌创新,而且借助社会现实、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因素创新,使得现代诗歌在表现世界和表达情感方面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和时代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在描绘北戴河的时候,通过鲜明的对比,将北戴河的美景与世界的苦难相比照,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戳心的力量。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节奏感较强。

节奏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语言的紧凑与分割,以及对韵律的把握,现代诗人可以表现出节奏感,使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很强,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和连绵的韵律感上,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诵时更加生动、优美。

现代诗歌是一种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表现了诗人们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也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浪淘
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就是现代诗歌的典型之一,通过对其艺术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现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

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语一、导入新课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诗词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3.正音:燕、了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北戴河》。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韵律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学生写作和表达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戴河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北戴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诗歌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生僻词语。

(2)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5. 写作和表达:(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或画作。

(2)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教师进行指导和鼓励。

6. 分享和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浪淘沙·北戴河》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案北师大版

浪淘沙 北戴河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毛泽东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李清照的词婉约、柔美细腻,《浪淘沙 北戴河》的主题是通过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奋发进取的壮心,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教学难点】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开课本99页。

“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2、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北戴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诗歌背景:词作为文学形式的特点,以及《浪淘沙》词牌的起源和发展。

1.2 作者简介作者生平: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创作风格: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以及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表现。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结构:分析《浪淘沙·北戴河》的段落划分和句子结构。

2.2 诗歌内容解读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如海浪、沙滩、阳光等。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如豪放、忧国忧民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牌运用音韵美感:分析《浪淘沙》词牌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词牌表达:探讨辛弃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对词牌的创新和运用。

3.2 修辞手法修辞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修辞效果: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历史历史背景:了解《浪淘沙·北戴河》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历史意义:探讨诗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与传统词文化: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传承:探讨《浪淘沙·北戴河》对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理解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感。

内容理解: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诗歌内容。

5.2 分析与讨论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艺术特色。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表达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创作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表达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审美鉴赏6.1 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介绍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浪淘沙 北戴河 教案

浪淘沙 北戴河 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案标题: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目标:1. 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

2. 学习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浪淘沙北戴河的了解和想法。

主体活动:步骤一: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1. 向学生介绍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和与其他地方的相对位置。

2.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特点。

3. 讲解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二: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进行调查和研究。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步骤三: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培养1. 给学生展示一幅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或视频。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3. 鼓励学生使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景色。

步骤四:地理和文化素养提升1. 分发一份关于浪淘沙北戴河的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地理和文化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可以使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回答问题。

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活动:1. 回顾整个教案,强调学生所学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其他方面。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描述景色时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估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感受和体验。

北师大版八上《浪淘沙·北戴河》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上《浪淘沙·北戴河》word教案
预习展示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
碣石 萧瑟 幽燕




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1、2
第二展示任务:3
第三展示任务:5
第四展示任务: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1
序号
No.25
教学内容
第九课 词二首 (浪淘沙)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_北戴河》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_北戴河》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北戴河》优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结合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诗词,在品读中体会诗词的感情。

2、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会结合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预习任务:熟读课文,查找资料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任务单:1、查找作者苏轼、毛泽东的资料。

2、了解诗词的文体知识。

3、查找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4、熟读成诵两首诗词。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灿若星河。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词,感受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结合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课堂活动过程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自学,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文学常识古诗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名、词的格律等。

2、引导学生理解《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

2、难点(1)领悟词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2)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词的相关知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北戴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北戴河的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人或词人曾经描写过北戴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风格特点。

(2)讲述《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背景:1954 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3)全班齐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4、研读词句,理解意境(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幽燕”“魏武挥鞭”“萧瑟秋风今又是”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大雨”“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等,想象画面,体会其营造的意境。

(3)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5、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探讨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对新时代的展望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浪淘沙·北戴河》word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浪淘沙·北戴河》word教案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天:秋黄昏风急细雨
国家:自己寻寻觅觅亡国之恨
声声慢淡酒:怎敌丧夫之哀
过去现在守着独自孀居之苦
3、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浪淘沙 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 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案标题: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北戴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2. 了解北戴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3.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景点和旅游活动。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2.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3.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难点:1.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2. 学习描述北戴河的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准备:1. 北戴河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

2. 北戴河景点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北戴河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文化。

2.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戴河的景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听力训练(15分钟)1. 播放关于北戴河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取关键信息,例如北戴河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等。

2. 分组讨论听到的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听力回答问题。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北戴河的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

四、语言表达(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描述北戴河景点和旅游活动的词汇和句型。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描述自己喜欢的北戴河景点或旅游活动。

3.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进行语言指导和纠正。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对北戴河的了解,可以用图片、绘画、演讲等形式。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反馈。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北戴河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北戴河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

教学评估:1. 课堂听力和阅读理解的答题情况。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北戴河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总体情况。

2.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历史与名胜古迹。

3.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相关描述信息。

2.组织语言来表达对浪淘沙北戴河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和投影仪。

2.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北戴河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总体情况。

2.阅读理解:(1)教师根据相关资料,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浪淘沙北戴河的介绍,并提供一些问题用来引导学生阅读。

(2)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把回答的结果写在白板上。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写作训练:(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描述浪淘沙北戴河的词语和句子,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子来写一段100字的对浪淘沙北戴河的描述。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

(3)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集体评议,并给学生进行激励和认可。

五、教学拓展: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浪淘沙北戴河的景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名胜古迹,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对浪淘沙北戴河的认识还相对浅薄,对于描述和写作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浪淘沙北戴河。

同时,在写作训练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表达自己对浪淘沙北戴河的认识和体会。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的含义,体会其意境和情感;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如“萧瑟”等;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领悟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词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北戴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北戴河的印象。

(2)介绍毛泽东创作《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味。

3、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词句的含义。

4、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上阕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提问: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下阕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感慨。

5、体会情感(1)让学生思考: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毛泽东怎样的胸怀和气概?(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抱负、豪迈自信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浪淘沙北戴河》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浪淘沙北戴河》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浪淘沙北戴河》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弄清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过程方法: 探究词句,培养其鉴赏诗歌的能力;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2学情分析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在平时的小测和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中,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

(二)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

(三)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缺少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2【讲授】指导学生自学。

初中语文_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美。

2、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迈的情怀。

2、品读词句,理解诗词壮阔恢弘的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词句,理解诗词壮阔雄伟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浪淘沙北戴河》引入。

这首歌气势恢弘,它的歌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创作自少年开始,直至暮年,贯穿一生,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情怀。

三、简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1954年夏天,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休养、工作。

一天,海上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欢游泳的毛泽东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酝酿诗篇,不久写下了这首咏海诗之绝唱:《浪淘沙北戴河》。

四、初读词,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词意。

1、让学生自由读诗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学生读,订正读音。

幽燕()碣()石萧瑟()2、让学生自读词下的注解,了解词语意思:谁边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3、让学生说读好一首诗词要求做到哪些,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让学生说这首词应该怎么划分节奏,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重音落在哪几个字眼上。

(多媒体显示词的节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

5、一齐朗读。

品读语句,理解意境。

(一)读上阕,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多媒体):1、在北戴河海滨,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2、你感觉哪些词很有感染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案标题: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2. 掌握描述浪淘沙北戴河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谈论。

教学重点:1. 学习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2. 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谈论。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图片资料。

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3.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浪淘沙北戴河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有了解过浪淘沙北戴河,鼓励他们用中文回答。

Step 2: 学习地理位置 (10分钟)1. 展示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授相关词汇:coastal area(沿海地区)、Hebei Province(河北省)、Bohai Sea(渤海)、North China(华北地区)等。

3.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地理位置描述,例如:"浪淘沙北戴河位于中国的河北省,靠近渤海。

"Step 3: 了解自然环境 (15分钟)1. 展示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授相关词汇:sandy beach(沙滩)、crystal-clear water(清澈的水)、gentle waves(平缓的海浪)等。

3.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描述,例如:"浪淘沙北戴河有美丽的沙滩和清澈的水,海浪很平缓。

"Step 4: 探索旅游资源 (15分钟)1. 展示浪淘沙北戴河的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授相关词汇:Beidaihe Scenic Area(北戴河风景区)、Lianfeng Mountain (莲峰山)、Tiger Stone Park(虎石公园)等。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_北戴河》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_北戴河》课件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 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 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诵读经典 理解诗句意思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呢?请大家反 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பைடு நூலகம்
1、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原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诵读经典 理解诗句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原诗: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 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仔细品读 感受西湖雨景
7、这首诗哪些词语表现了天气变化之快?
点拨: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
仔细品读 感受西湖雨景
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 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
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
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 又多么神奇。
合作交流 获得启发
同学们,经典的诗歌能永远传颂,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
诵读经典 理解诗句意思
2、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跳珠: 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
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 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
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 突然。
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诵读经典 理解诗句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
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

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

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