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初探
[摘要]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当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密切与行业企业与地方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构建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还需要做好一系列配套工作。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产学融合高职建设模式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
高职院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研组织工作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
近年来,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取得初步成效。
笔者现对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3年,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与企业和高校的互动情况以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课题组在浙江省内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访谈,其中包括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浙江省内的5个产业园区管委会,以上5个产业园区中的20家企业。
抽样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开展了有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座谈会和实地调研活动,期间发放问卷20 份,最终回收18份,有效问卷16份。
在两次发放问卷的统计中,共发放问卷130 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样本率为90.8%。
基于问卷数据,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团队人员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与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有显著区别,前者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而后者则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主要立足于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产业及地方发展服务,为产业、企业及地方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员结构必须符合高职特色,体现出多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非线性特征,更好地服务产学结合。
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在人员结构上普遍不合理,在团
队形成之初很少考虑到与产业加强互动,往往出现纯粹由校内教师组成的现象。
通过数据统计可知,在受调查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中,有11个全部由校内教师组成,有7个团队吸纳了企业研发人员,仅有2个团队中吸纳了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研的管理人员。
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思维容易受到局限,整个团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科研成果远离产业及市场,最后难免会步入为科研而科研,为评职称而科研的歧途。
2.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一般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产业服务型科研服务平台,科研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密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难以与产业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
具体表现在: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的是与单个企业合作的“点对点”,少的是与产业园区合作的“点对面”。
团队与单个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本上是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由团队的核心人员所主导,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最后校企合作组织横向课题研究。
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0%的团队没有与产业园区管委会建立任何联系,受调查的产业园区中仅有20%的园区与高职院校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这种“点对点”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双方的合作往往随着科研项目的结题而告结束。
而与此不同的是,团队如果能与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由园区管委会作为中介机构和合作平台,将园区的中小企业以“打包”的形式与团队建立发散性合作关系,同时再建构一定的合作保障机制,这种合作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3.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科研创新平台支撑。
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题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式》(1999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
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受调查的企业了解到,70%的企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信息不畅问题,难以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工艺等难题。
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5%的团队认为所在学校需要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二、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职高专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只有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优化有限的基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承担更多市场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工作。
近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符合高职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即以“多维开放为导向、政校企三方人员为主体、校地校企合作为动力、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校级科研机构为抓手”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政校企三方联动,形成了产、学、研良性循环,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引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具体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过程中,一是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我校立足产业地方特色和优势,围绕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等需求,积极创建科技
创新平台。
首先是积极投入新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打造产学研服务产业和地方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动服务宁波发展,加入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在我校设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同时,还实施“搭船出海”战略,加强校校合作力度,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建立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基地、宁波生物医药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是促进校企密切互动。
我校牢固树立“融入产业,服务地方”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新理念,迎合和满足产业企业的客观需求,正在探索建立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把学校办在企业,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
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可以简称为“1+N”,建设思路是做大并依托学校本部(1),同时在宁波、杭州、台州、绍兴等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区域设立实训基地(N),并努力整合资源,建立起具有产业政策服务、区域性教学、联合培训、检验检测服务、科研服务、创就业服务等“八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目前,绍兴、台州实训基地已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绍兴实训基地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改委同意批复。
通过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建设,我校与相关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了解和信任,校地校企合作逐步深化,一些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技服务及研发的相关人员,也被吸纳到我校科研创新团队中。
三是整合设置校级科研机构。
我校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科研优势,整合资源,凝练方向,成立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功能食品研究所、医药经济研究中心、生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地产药材资源开发研究所等5个校级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校级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
据统计,2013年度5个内设科研机构到账科研经费金额合计为79.66万元,纵向课题立项数为10项,横向课题立项数为12项,建科研平台1个,发表学术论文共33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成果鉴定2项,获厅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2项。
三、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如何与行业企业及地方发展相结合,服务于行业企业及地方的需要,既是高职特色科研创新团队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发挥自身优势、有别于普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现实需要。
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更能体现高职特色,推动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增强团队的生命力。
以下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产学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1.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及地方需求。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行业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
企业研发人员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反馈的市场要求和发展动态能够使科研团队更加迅速准确地把握正确的科研选题。
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更多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从而使
团队建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确保团队建设的可持续。
同时,还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拳头和品牌。
2.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平台与团队良性互动。
科研创新平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是构建团队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不同情况,统筹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
其次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高职院校科研实力较弱,一般不具备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因此,较难汇聚优质的科研资源。
所以要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借船出海”的方式,搭建各类创新平台。
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团队建设。
如我校药学系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的相关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宁波立华植物提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近期,该团队已经结题的“中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横向课题,不但有效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中药废渣再利用的技术难题,而且进一步锤炼了团队成员跨专业协作能力。
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吸收政学企等各个领域的人才,更好地从事跨专业的研究,以求提出创新型的科研成果,从而增强团队服务产业企业及地方的能力。
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特征是多维和开放,尽可能地打破校地校企以及专业之间的藩篱,强化成员之间的协同和互动。
校内的团队成员具有多专业优势互补的优势,可以促进跨专业的交流和合作,而校外的团队成员则具有思维多元、信息灵通、协调有力等优势,可以帮助凝练科研方向,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尤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此项工作中的应有作用,以智力服务为主,使人才在政校企等各方自由流动。
4.突出协同创新导向,完善评价及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动机是为职称评定创造条件,在教师职称评定中仍然把发表论文、科技成果鉴定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对教师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实践成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种不良导向会影响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热情。
构建产学融合型团队是高职院校推动协同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产学融合型团队能充分整个各个团队建设主体的资源,形成综合集成的创新模式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在高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院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产学深度融合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动科研创新团队面向产业企业及地方这个主战场。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产学研合作作为衡量团队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细化业绩考核细则,突出产学研合作导向,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娜.基于高职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肖忠平,张苏俊,王昕明.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结构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3]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