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讲解学习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讲解学习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讲解学习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大范围的两种形式。

①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②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3、极化效应怎样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

根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应。

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

(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4、论述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处在高梯度上的域经济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淘汰成熟衰退产业——集中精英加速创新

(2)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

①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地区,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②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

a.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

b.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c.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

①缪达尔认为,一个已经坠入恶性循环的落后地区,单靠其本身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经济起飞的。

②梯度发展理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不可超越。它应该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原因:a.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

b.这些部门在不发达地区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c.这才能取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

d.发展不具优势产业,将会失败。

③落后国家与地区快速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政治稳定、科学发展、高效政府

5、梯度理论发展与研究的意义

(1)科学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对以往发展理论的突破

②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

③本身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理论,表现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2)科学发展梯度理论的实践意义

①实践价值在于它从发展阶段的视阈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②实践内涵表现在: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低层次小康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之间的矛盾

③实践方法表现在:重视对发展的宏观政策的指导;重视对发展的微观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发展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6、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梯度理论

(1)第一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

(3)第三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1、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的概念与媒介

(1)定义: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媒介: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2、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的内容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

(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

(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

(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3、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面辐射:某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落后地区进行互相辐射,并且在地图上这些地区表现为一个面。

三者共同点:

(1)都意味着经济资源和人文环境的流动和传播,促使地区之间逐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辐射,都是双向辐射。

4、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

(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

(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

(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4、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

①点辐射: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从而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辐射效率。 ②线辐射:要重视铁路干线、公路干线的建设和与周边路线的配套问题。

③面辐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

①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东西、南北的互助合作关系;

②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加快地区间经济资源的流动。

(3)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辐射理论制定相应的措施。

(4)就业问题:允许和帮助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跨地区流动。

(5)各省交界处、各地区交界处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6)有效克服地区之间的负面辐射。

(7)加深区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加强正面辐射,避免负面辐射,会在双方之间产生良性的滚动效应。

5、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6、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的表现:

(1)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产生。

(2)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范围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3)外部经济。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和结果。

7、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

(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3)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

8、增长极体系的三个层面:

(1)先导产业增长

(2)产业综合体增长

(3)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9、增长极理论的优点

(1)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2)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创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正常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区位商:2

121//b b j j Q 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和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为研究区域和较

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为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产业的专业化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

2、二重结构的内涵

(1)二重结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

②质上讲: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2)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

3、二重结构的主要表现:

在西方:(1)劳动力状况: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

(2)劳动力市场状况: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

(3)企业规模构成:两极化很明显:一极是雇用几百人、几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少的小企业。

在中国: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很不一致。

4、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是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

(2)产业革命或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一般是在内部没有充分准备、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

(3)两极化促进了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4)发展战略不当,资源配置不合理

5、二重结构的消极影响

(1)地方经济不能与中央企业有机协作。

(2)区域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3)就地消化中央企业留下的原材料的能力差。

(4)技术力量富集和技术力量贫乏的地区、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技术辐射和扩散机制。

6、我国改造落后地区二元结构的措施

(1)在国家的总体布局和空间投资政策上,应坚持重点循序西移的布局战略。

(2)不发达、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和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区域系统中的作用。(3)地方这一极要依托和服务于中央企业与国家的重点建设,加快发展步伐。

(4)在中间这个环节上,加强中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充实它们的经济功能。

7、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概念: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

(1)动态比较费用论: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在重点发展传统的具有相对优势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扶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提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产品循环说: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表现:

①新产品推出、扩大市场直至饱和;

②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③资本和技术的出口,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

④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到本国市场,使得原先开发这种产品的国家转向更新的产品开发。

(4)非平衡增长论: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应选择好带头的先导产业(也叫战略产业,类似于上面讲的地区专业化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其选择的原则如下:

①需求收入弹性原则

②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原则

③防止过度密集原则

④丰富劳动的内容原则

(5)相关分析法: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系,也要综合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变动的相关性。

8、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

(1)技术导向。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要向高技术方向转变,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占主导地位。

(2)结构导向。要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3)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使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9、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是:

(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

(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

10、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

(1)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①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资源依赖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②创意产业是促进区域价值实现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③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内部自身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2)创意产业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九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的已实现的机制和目标,21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公平,要求满足全体人民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公平即世代平等,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认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经济学理论:增长的极限理论、知识经济理论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3)人口承载力理论

(4)人地系统理论

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2)外部性理论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4)三种生产理论

5、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

6、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1)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建立绿色产业结构体系

(3)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7、建设中国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

(1)坚定地选择新工业化循环经济

(2)确立建设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

(3)强化科技支撑和确立建设重点

(4)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5)积极发挥生态产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和方法

1、区域差异理论

(1)成本决定论: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1909年,韦伯发表《工业区位论》,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

(2)利润决定论:利润决定论是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为背景建立起来的。

①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②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区位经济学》: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等相关因素。

(3)综合决定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区位论发展经历的三阶段:

(1)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的古典区位论

(2)立足于一定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代区位论

(3)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的现代区位论

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理解)

(1)绝对优势理论:

①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②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③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2)比较优势理论:

①比较成本: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②观点: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③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④积极意义: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3)两种理论的关系(两种理论的异同)

①统一: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城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②分歧: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4、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

(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从需求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

(3)发展经验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比较强,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

5、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

(2)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

6、先行国与后起国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的主要表现

(1)在总量上,先行国成长起点高,增长率相对平稳。

(2)在经济结构上,后起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这种结构,这决定了与先行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①配置顺序不同。②转换的态势不同。③变动的起点不同。

④变动的节奏不同。⑤变动的质量不同。⑥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

(3)在制度上,后起国在观念文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落后。

7、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

(1)经济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实际产出量的增加。

(2)经济结构:其核心部分是产业结构,也包括收入分配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人的素质结构、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国民经济结构。

(3)生活质量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8、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如何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向?

是由两个指数进行测定的:

(1)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它用来说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

(2)专业化指数:它用来说明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成都,即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趋于集中了还是趋于分散了,是否出现专业化部门多、高增长部门多和高利税部门多的趋势,是否体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

1、(理解)城市群: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实现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进形态,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

型、不同结构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的相互补充,使得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

2、为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和培育良性运行机制是根本的出路,重点包括:

(1)建立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理念与机制

(2)建立城市群优化分工与协调的统一竞争规则

(3)以产业群和产业链为依托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

(4)培育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

3、城市群的性质与功能

(1)城市群的高聚集性

(2)城市群的高能级性

(3)城市群的开放性

(4)城市群的自组织性

4、城市群形成过程的阶段性

(1)城市孤立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育程度不高、城市规模较小。(2)单中心城市群形成阶段: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基础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逐步成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

(3)多中心城市群形成阶段,单中心城市群基本形成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空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增强。

(4)大城市群发展及成熟阶段,多中心城市群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庞大城市体系。

5、(理解)城市群的形成与演进机制

(1)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根本动力

(2)区域协调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前提和保证

(3)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运行条件

(4)技术进步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知识依赖

(5)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物质基础

(6)正确的空间规划指引是城市群生产和发育的制度保证

6、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动因和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形成动因:

(1)政府政策机遇

(2)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3)地缘优势

(4)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5)足够的资金流入

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规划

(2)积极调整政府角色

(3)细化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

(4)加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力度

7、(理解)怎样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来实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

(1)西部大开发应有法律和组织保障。制定西部开发法律体系,依法保障西部开发持续稳定地进行;扩大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范围,建立相应职能的组织机构。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西部的铁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并和全国其他地区连接,打通西部对外的通道。同时还治理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建设。

(3)实行区域优惠政策。一是,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适应调整中央与西部地区的共享税分成比例,采取一些得于西部地区发的税收措施;三是,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要建立西部开发基金,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

(4)依托教育和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美国西部开发中,教育和抗美援朝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增大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投入。一是要强化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三是,要发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主力军作用,并采取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西部开发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和日本的经验,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是加强对西部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大保护力度,限制并积极治理污染性产业和企业,严格禁止东部和外国的污染工业转移到西部。

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

摘要:延边朝鲜族的双语教育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双语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运用民族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分析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国内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语价值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都领先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以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正逐步超过对朝鲜语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中国朝鲜族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争论,使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因此要改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必须以“双语兼通”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入手,切实加强双语教育的意识,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名副其实地做好。 一、朝鲜族双语现象和接受双语教育的朝鲜族学生情况 当前中国朝鲜族人口大约有2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朝鲜族自治乡,其它则散居或与汉族杂居。按地缘学的角度来讲朝鲜语在强势语言汉语的包围中,时刻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此双语现象是必然的。中国朝鲜族的双语现象经过了4个阶段:从只会单一朝鲜语的一代二代(朝鲜人移住中国时期),逐步过渡为朝——汉双语阶段(朝语占优势),过渡到汉——朝(汉语占优势)的阶段,最后到一些散居地区和山区当地的二代三代几乎不会本民族语言。据延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统计,在延吉市朝鲜族中小学就读的汉族学生仅为450名左右,而在汉族学校中就读的朝鲜族学生为3000名左右,可见民族双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对待双语教育的观念 在朝鲜族教育界里一直存在着民族教育要“纯”还是要“杂”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朝鲜族教育的核心是怎样保持本民族语言和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为了使朝鲜族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汉族学生拥有同等的语言优势和竞争力,部分人士也曾提出取消朝鲜族教育,直接融入汉族教育体系里的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受到朝鲜族教育界人士和民族教育专家的强烈批判,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财富的积累,在部分朝鲜族家长和学生中认为朝鲜语是可学可不学的语言,片面强调学好汉语重要性的观念得到逐步的强化。 三、双语教学的情况 (一)朝鲜语教学状况 1.授课语言选择问题。朝鲜民族是单一民族,使用单一语言。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且两个国家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对解放以前使用的朝鲜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平壤文化语和首尔标准语。而中国朝鲜族的朝鲜语从60年代开始,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出现了一切出版行业、媒体、艺术等部门的朝鲜语都向平壤学习一边倒的情况。然而到了90年代初,随着中韩关系的改善,以及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频繁交流,中国朝鲜族教育界在授课语言上出现了选择平壤文化语还是首尔标准语的问题。经过长期讨论,最终是把有中国特色的朝鲜语定为朝鲜族教授语言。所谓中国特色的朝鲜语也好,平壤文化语、首尔标准语也好,都在一个大的朝鲜语的框架内,并且朝鲜语的最终解释权不在中国朝鲜族,而在于朝鲜半岛。而且有中国特色朝鲜语不过是朝鲜语的方言之一,而这种方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出现许多问题。中国的朝鲜族到了韩国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大致上能够交流,但是由于首尔标准语搀杂着大量的外来语以及在专业术语上的表述差异,导致朝鲜族学习韩国语的现象。 2.朝鲜族学校朝汉一周授课时间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增加,而朝鲜语课的授课时间逐渐减少,就连

李玉子 - 延边大学医学院

李玉子介绍 临床医学系 李玉子,女,1965年4月生,朝鲜族,博士学历,教授,中共党员,心内科二疗区主任。 简历 学习简历: 1984/09-1989/07 延边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 1993/09-1996/07 延边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1996/07-1998/08 韩国亚洲大学心内科研修 2007/09-2010/07 延边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博士 工作简历: 1989/07-1993/07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1996/01-2001/01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2001/01-2010/01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2010/01-至今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承担的主要课程:心血管内科 所从事专业:心血管内科 研究方向:冠心病 社会兼职(标明被聘时间)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分会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东北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延边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教学方面(近五年) 本科内科学(心血管部分)28学时/年 教研课题 1.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660059,项目负责

人,Leptin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区功能性SNP与冠心病复发和预后相关研究。2017/01-2020/12,37 万元,在研。 2.吉林省科技厅课题,20140414065GH,项目负责人,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群miR-506及脂联素基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2014/1-2016/12,8万元,已结题。 3.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人,延边地区汉族、朝鲜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研究。2013/01.-2014/12。3万元,已结题 科研方面: 承担的科研项目(近五年) 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660059,项目负责人,Leptin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区功能性SNP与冠心病复发和预后相关研究。2017/01-2020/12,37 万元,在研。 吉林省科技厅课题,20140414065GH,项目负责人,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群miR-506及脂联素基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2014/1-2016/12,8万元,已结题。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人,延边地区汉族、朝鲜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研究。2013/01.-2014/12。3万元,已结题 期刊论文 (1)Hong-WeiWang1,2?,Jing-TongZhao2,3?,Bing-XueLi 2,4?, Shan-Shan Su2,3,Yan-HuaBing2,4,Chun-PingChu2,Wei-MingWang5,Yu-ZiLi3*andDe-LaiQiu2,4,6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Mo dulates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Simple Spike Activity in Vivo in Mice(SCI),Front Cell Neurosci,2018; 12: 184. (2)Yin-Hua Xu a,b,c,1,Guang-JianZhang a,d,1, Jing-Tong Zhao a,e , Chun-Ping Chua , Yu-Zi Li e,??, De-Lai Qiu a,b。Role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during the sensory stimulationevoked field potential responses in mouse cerebellar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经济学 作图题 作图解释整理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延边大学韩语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 延边大学朝鲜语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朝鲜语言文学学科的骨干专业,是国内培养朝鲜语人才的重要基地。上个世纪50~60年代,为北京大学东方语系、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代培了高级朝鲜语人才。1972年正式建立朝鲜语专业以来,已培养了一千多名朝鲜语人才。目前,朝鲜语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首位。随着中韩建交,与韩国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国内高等院校、对外机构、经济建设等部门对朝鲜语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基于这种情况,我专业重新调整了建设目标。我专业的建设目标是: 1.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把我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各大专院校培养朝鲜语教师,为社会各界培养高级朝鲜语人才的重要基地。 2.编写全国通用的朝鲜语专业系列教材,为全国同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别于朝鲜韩国的朝鲜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4.充分利用我专业所处的地缘和语言环境优势,建设全国独具的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5.把我专业建成全国一流的朝鲜语人才培养中心、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 2.建设方案 根据我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本着务实、可行、创新,同时要充分体现我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原则,制定我专业的建设方案。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经国家批准,1972年延边大学正式成立了第二语言朝鲜语专业,主要培养汉语为母语的朝鲜语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培养出了大量的朝鲜语专门人才,满足了社会相关领域对朝鲜语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国内各行各业对朝鲜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这种社会发展需要和延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再结合朝鲜语专业的实际,我专业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 朝鲜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言基础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军事、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朝汉双向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朝鲜语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辨证关系是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朝鲜语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今后,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应处理好“讲读、会话、翻译”等这些朝鲜语专业主干课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其彼此有沟通,避免各自为政。特别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各门课教学中实施“读、写、听、说、译”有机结合的原则。 我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亚非(朝鲜)语言文学学科的骨干专业,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基础朝鲜语》、省优秀课程-《朝鲜语视听说》。 我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今后继续狠抓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近几年内,以建立精品课程为龙头的课程体系,把《高级韩国语》、《翻译》等专业必选课程提升为校主干课程。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比较完整并独具本学科特色的、有别于朝鲜韩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 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 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 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 答:1自由贸易区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 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②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③成员国较自由贸易区权利让渡更多,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3共同市场 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同盟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对中国朝鲜族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对中国朝鲜族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于浩 2012级地理专业学号2012013181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摘要:本篇小论文从客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朝鲜族在我国的起源,通过自身体验及深入采访朝鲜族同胞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当今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且不乏趣味性地从礼仪、饮食、娱乐、教育、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朝鲜族文化,以便于大家更好的、更深入的理解朝鲜族文化。 关键词:朝鲜族的流入及现状;朝鲜族教育;朝鲜族饮食及生活;文化交流 朝鲜族是世界民族中一个很重要的民族,是韩国和朝鲜的主体民族,另外美国、中国、日本也是朝鲜族人数较多的国家。当今,朝鲜族也在我国56个民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须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朝鲜族不是朝鲜人,不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中国的朝鲜族文化兼收并蓄,既遵循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所以,让我带大家一起对中国的朝鲜族文化进行一个很好地了解。 中国的朝鲜族文化大约始于公元1700年之后。在那个时期,朝鲜统治过于严酷,朝鲜的自然资源也比较匮乏,时不时还会有自然灾害的光顾,百姓的生活可谓上是民不聊生。但是,就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国家——中国。从地理位置上讲,朝鲜距离东北较近,而那时的东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再

也阻挡不了朝鲜族人民的步伐了,于是,他们携家带口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这片辽阔富饶的黑土地上播种他们希望的种子。当然,这仅仅是朝鲜族人民融入我国的一个开端。在1850年左右,当时的清政府采取对入境的朝鲜人民封禁政策。后来又实行招民开垦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得朝鲜人民进入东北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东北这片土地可堪称是一块“肥肉”,邻近的日本和俄国都对它垂涎三尺。所以战争频发,边境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国家的安危难以保证。所以,在19世纪80年代左右清政府便废除了这一封禁政策,并决定开垦边境的土地。这一举措使得朝鲜人民大量流入中国。人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幸福理想的生活。当然也会有往返于朝中两国的人民,不过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选择留在中国,留在东北。 中国朝鲜族是个特别团结、特别有爱的民族。首先,他们不喜欢外人称他们为鲜族,也不喜欢别人称他们是韩国人抑或是朝鲜人。他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有着中国国籍,自己是中国人。并且从他们的语言中也能发现他们的团结友爱,他们对外称自己的父母时会说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妈妈,当然也会说我们的国家。他们也是一个特别讲礼仪、懂礼貌的民族。这点是大家公认的,生活方面处处可以体现。例如,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座位上有明确的要求,一定是年长长辈位于最主要位置,另外也得是长辈先用餐后晚辈们才可以开始陆续开动筷子。而且,晚辈不得当长辈面主动饮酒或吸烟。每天早上见到长辈时也都需要主动问好,如您昨晚睡得好吗等。当家里的客人离开时,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 整理

国际经济学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7)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1)国际关系发生的原因:国家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2)国际经济学考察的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对双方造成的影响3)国际经济学要说明的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7)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 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 6)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 7)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 3.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p13)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4.绝对利益说图解(P15)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绝对优势,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 国则为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XoYo,B国为 Xo’Yo’,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 B国只生产Y产品,两国是生产点分别为Xo、Yo’,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消费点为C、C’,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5.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p21)

(一)假设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价值论成立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受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二)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绪论 1、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两大特征 2、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P6图)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广义与狭义;价格差;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价格机制;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纯理论 ?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假定不存在货币,只有物物交易 ?(二)分析框架:2国家x2产品x2要素 ?(三)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主,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辅 ?(四)静态或比较静态为主,很少使用动态分析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 ?I、一般均衡(总体均衡)分析方法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II、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单个商品均衡的分析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解分析过程即可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二)一般均衡推导局部均衡: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三)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 ?2、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 ?(二)国际均衡价格(局部均衡方法) ?1、均衡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 ?2、均衡价格与两国收益分配的差别; ?3、大国与小国利益的分配--大国的曲线平缓;小国陡峭;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1、一般均衡模型:有贸易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效用高;且实现了生产可 能性曲线外C点的消费; ?2、贸易前后价格差距与贸易利益大小; ?3、贸易条件:TOT= Px w/Py w ?4、贸易利益与国内利益的再分配;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观点与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何区别?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虽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但是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由于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但是亚当斯密则认为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提倡自由贸易,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那么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就能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 .举出一个数字的例子,说明生产两种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还能在其中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定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 瓶酒或 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 瓶酒或 码布。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是由于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四倍,而产酒的效率仅为英国的两倍,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所以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布。 .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世界贸易的模式只能由供给条件决定。请解释。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及认为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并且一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所以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产品价格仅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 .比较成本的概念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不同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怎样导致不同的机会成本。 因为李嘉图的理论严格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劳动被假设为唯一的投入要素,而在实际中,劳动只是若干投入因素中的一种,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后,现代贸易理论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比较优势。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线性时,无论一个国家选择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哪一点上进行生产,以另一种商品计价的一种商品的相对成本都是一样的,那么机会成本不变。当生产可能性曲线呈凹状或是从原图向外歪曲,边际替代率递增,那么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时,边际转换率递减,则机会成本递减 .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国的成本不变或递增? 机会成本不变是指每增加 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