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生与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柏林人》的生与死

摘要《都柏林人》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通过十五个短篇故事描绘了一个处于精神瘫痪状态的社会群体的众生相。本文从《悲痛的往事》与《死者》两篇与爱人死亡主题相关的文章入手,对比两文如何从爱人死亡引发的顿悟来表现精神瘫痪和死亡这个贯穿全书的主题。

关键词:爱人顿悟精神瘫痪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都柏林人》(1914)是詹姆斯·乔伊斯最早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分别用三至四个篇幅写童年、青年、成年及社会生活,最后一篇是全书的总结。这十五个精心编排的故事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拼图似地反映了19世纪末处于天主教会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都柏林民众的精神瘫痪。乔伊斯曾说:“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部道德历史。我选择都柏林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在写作手法上,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尚未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但借助独特的叙事方式、无处不在的内心独白、融入象征和隐喻手法的现实主义充分展示了人的内心世界。《悲痛的往事》是第三阶段即成年的最后一篇,而《死者》则是全书的结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两文虽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与其他篇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恋人死亡”这一角度却是全书中绝无仅有的两篇。对爱情的顿悟是顿悟的更高阶段,两篇作品中均体现了生与死的交织以及爱情在生死较量中的作用,以肉体死亡的死者来衬托生者的

精神死亡。

一从肉体死亡中获得顿悟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使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来揭示人物错综复杂的内心变化。末篇《死者》的故事场景就是主显节晚宴(the feast of epiphany),显然作者是借用“epiphany”一词来传达他创作手段上的意图——“精神的显灵”。全书十五个故事都以主人公的顿悟为结局。虽然顿悟是主人公心路历程发展积累的结果,但顿悟的实现往往就是主人公刹那间对自身或处境产生了清醒的认识,小说的高潮也往往于此。“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为乔伊斯日后的意识流奠定了基础。

《悲痛的往事》(后简称《往事》)和《死者》两文主人公的顿悟都缘于死者。《往事》中,詹姆斯·达菲痛恨社会的“混乱”,他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过着离群索居、封闭刻板的生活。“他既没有同伴,又没有朋友;既没有加入教会,又没有宗教信仰。他过着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和别人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他性格阴郁、孤芳自赏、缺乏同情心。偶遇辛尼科太太之后,他开始有了精神交流的对象,性格也有所软化。但达菲需要的仅是精神和语言上的交流,而辛尼科太太却需要建立情感和身体的联系。当辛尼科太太突然表白感情之后,达菲坚决与她断绝了往来——“我们不能把自己奉献出去,我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四年之后,独居的达菲从报纸上意外获知辛尼科太太常年酗酒并在交通意外中死亡。起初他的反应是厌恶——“她不仅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也降低了他的身份。”之

后他慢慢意识到辛尼科太太是因他心碎而死。但辛尼科太太其实并不是悲剧的主人公,真正的悲剧在于达菲对自己生活真相的顿悟:他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被人生的盛宴排斥在外”。因死亡引发的顿悟使达菲全然否定了自己所坚持的生活方式,却又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唯有等待死亡的降临。

《死者》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是一个敏感、自命不凡且控制欲强的知识分子。他痛恨周围平庸的人们,痛恨封闭的爱尔兰,但表面上却努力掩饰这一切。晚会中有两位女性让他良好的自我感觉遭受到挫折,但真正的精神顿悟却同样来自死者。妻子格莉塔因晚会上的一首歌想起了昔日的恋人迈克尔·弗雷——一个地位卑微的工人。重病之中的弗雷为送别格莉塔冒雨在她窗外唱歌,最终因病情加重而死。起初加布里埃尔对妻子的恋人充满讥讽、对弗雷的爱情不以为然。当妻子告诉他“他是因我而死”时,他开始自我审视,终于顿悟到“自己从来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那样的感情,然而他知道,这种感情一定是爱”。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从前那可笑的优越感,没有爱情的婚姻以及渺小、可怜的自我。

达菲的顿悟发生在与辛尼科太太分手四年之后,而加布里埃尔的顿悟则发生在与妻子婚后多年。死亡正是主人公产生精神顿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死者的出现,达菲将继续坚持自己所谓精神自由的生活,而加布里埃尔也将一直生活在自以为是和自我欺骗之中。对于精神麻木的人们来说,只有死亡的强大力量才能促成顿悟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两文中主人公顿悟的瞬间都可以有死者的身影。《往事》中一直用眼睛观察世界的达菲,受到“机车反复唱出辛尼科太太的名字的音节”的听觉冲击瞬间产生了顿悟。《死者》的主人公则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形”中顿悟。

二死者虽死犹生、生者虽生犹死

“精神瘫痪”无可争议地成为《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主题。在《往事》和《死者》两文中,乔伊斯却通过死者鲜活的形象表现死者犹生、生者犹死(即生者精神瘫痪)。瘫痪是指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或一种无力的状态。在乔伊斯笔下,精神瘫痪是指都柏林人安于现状、甘受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失去判断力、机械而麻木地生活现状。虽然他们的肉体尚存在,精神的无能却宣告了他们的死亡。

《往事》中的达菲第一次见到的辛尼科太太时,“从她的脸看起来,她过去一定很漂亮,现在还很聪明。……她眼睛里起初露出一种对抗的情调,可是接着瞳孔突然在虹膜里消失,使对抗的情绪有点混乱,从而在一刹那间显示出一种非常敏感的性格。她的瞳孔很快地重新出现,这种披露了一半的本性又一次受到谨慎庄重的姿态所控制,在这个时候,她那件用阿斯特拉罕羔皮制成的短上衣,紧紧盖住相当丰满的胸部,再一次更明确地露出对抗的情调。”可能正是辛尼科太太的对抗的眼神和敏感的性格吸引了达菲的另一个“自我”,一个渴望精神交流的自我,从而他开始主动与她交往。

她是这个瘫痪的社会中另类——“有一天晚上,辛尼科太太显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兴奋情绪,居然热情奔放地抓起他的手去贴紧她的脸蛋。”她勇敢的表白以及因心碎而死的事实都表现出她活生生的情感世界。而达菲却虽生犹死——他用刻板孤独的生活逃避社会,他空洞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精神的瘫痪;面对辛尼科太太的爱情召唤,他没有回应之力,同样是一种精神瘫痪。即便当他顿悟到自己的孤独人生及对爱的渴望时,却发现为时已晚,自己无力改变瘫痪的现状。达菲的昔日情人虽然肉体上已经死亡,但却用她的爱情唤起了达菲的另一个自我,因此她是精神上的生者。

作为《都柏林人》的压轴篇,乔伊斯给《死者》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标题。到底谁是真正的死者?肉体的死者是格莉塔昔日的恋人,然而他却是整个故事中唯一在精神上鲜活存在的人物。他纯洁热烈的爱情歌声唤醒了格莉塔,“我可以那么清楚地看见他”,格莉塔说,“他有那么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眼睛!眼睛里还有那么一种表情——那么一种表情!”时光逝去多年,格莉塔想起他时仍“无法克制激动”。听了妻子对昔日恋人的回忆,死者的灵魂终于触动了加布里埃尔,令他顿悟到自己对妻子从未爱过、也无力去爱;伴随着优越感的消失,他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灵魂已接近了千万死者们所幽栖的境域”,其实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作为全书的总结,《死者》也是乔伊斯对爱尔兰整个国家状态的的总结。晚会中出场的林林总总的人都是虽生犹死的代表——代表了宗教的死亡、民族的死亡和艺术的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