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养根教育潜心教书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养根教育,潜心教书育人
周村区北郊镇大姜小学高兵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唐代大学者韩愈在《答翊书》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教学,反思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是否真正做到了养根的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是否还在为着只追求“三率一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是否还在为着迎接各类检查而拼凑材料机械的应付;我们是否还在为着周而复始的教学任务而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怎样做好养根教育,潜心教书育人呢?几年来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坚持德育为先,拓宽育人渠道
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把品德的修养作为首要任务。“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叶圣陶先生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不是靠几节德育课,搞几次活动,听几场报告就达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全面的、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好根。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学校课程的开发,2009年我校编著了乡土校
本课程《於陵淦水》,发现其中蕴含了众多德育元素,贴近学生实际。2011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依托乡土资源开展励志教育”的年度创新性工作。2013年,我校总结几年来德育教育的得失,开展了《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德育大课堂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德育元素,包括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使之汇集成德育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通过利用德育课、少先队的活动、三结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节假日活动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渗透的大课堂。实现校外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开放教材容。通过课题的研究,拓展课程资源,做到德育课程校本化。将乡土校本教材《於陵淦水》整合到德育课程当中,一年级开设以玩为主的《於陵故事》来辨别真善美;二年级开设以欣赏周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於陵风光》来感受家乡美;三年级开设调查、访问周村及周边民风民俗的《於陵民俗》来了解源远流长的地方风土,四年级开设学习周村历史变迁的《於陵史话》来回味百年古商城、千年古丝路文化,五年级开设《淦水流韵》通过调查历史及身边的名人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志向。
开放学习形式。建立北郊敬老院为中心德育实践基地、以孝妇河滨河公园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以长山公祠作为励志教育基地、以北旺村抗日英雄马耀南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开放式立体教育,尽可能地避免照本宣科,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脱离。多一个活动,就多一个学生展示的舞台,就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与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德育目标。
开放学习时间。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为避免“5+2=0”教育现象。通过家校合作,组建以级部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教师参与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集体凝聚力。通过市级课题《基于小组的班级管理研究与实验》将德育教育拓展到课外。利用节假日布置相关实践作业,以村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期结束返校后进行评选优秀实践作业和优秀学习小组评选,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上继续培养学生。
加强文化引领,优化育人环境
文化在于高远,文化在于沉淀。经过长时间沉淀的文化才会厚重、持久,富有生命力。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文化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同样学校文化也不会靠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七拼八凑来创建。更多的是表现在师生的行为举止上,口耳相传中,一草一木中,他不会因物是人非而改变。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转变,真正的学校文化会产生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游离于管理以外的管理,方法以外的方法。
1.诗韵校园育人
经典诵读:“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学校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实施了“经典诵读”工程,通过晨读、午写、阅读课,让孩子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
书香校园:绿化、美化校园,逐步形成学校景观文化。同时,以书香校园为基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和各专用室的环境,构建“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和“园林文化”,让书香时时处处陪伴着师生享受愉快的学习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彰显学校书香校园特色。学校投入资金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改造、更新,新建梦想教室一个,使之成为学生读书的天地、快乐的家园。班级文化异彩纷呈,各班自行设计充实室文化,班级走廊文化,每月一主题,每月一评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多才多艺的展台,合作竞争的擂台,相映生辉的舞台。
师生读书:每天读书半小时,诗韵书香溢校园。学校重视教师读书兴趣的培养,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生日时自行购买一本书籍,学校报销其费用,要求教师认真阅读,并写好读书笔记。厚积而薄发,教师们在读书中尝到了甜头,对学生的读书活动也抓得越来越紧了,教师影响学生,学生反过来促进教师,师生在读书过程中共同成长。
2.行为文化育人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我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红领巾监督岗——学
生自主管理为组织形式,以班级管理目标考核为抓手,以流动红旗为奖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每周一公布,坚持把行为化为优秀品质。
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律、自主、合作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红领巾回收站”这项创新性工作,培养学生在环保、节俭意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3.凝练“和而不同,先忧后乐”核心价值观育人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005年,我校是有五处村小师生及9名中学教师合并组成的新校单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历史渊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凝练一个“和”字。“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在的和谐统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何晏《论语集解》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就是说,君子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